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
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
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冯特、费希纳、艾宾浩斯的贡献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费希纳: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费希纳定律:S = K logR,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
创造了三种测量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2、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在实验中需要对其加以控制3、主、被试效应实验者(主试)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指人类被试者对待实验和实验者的特定态度和动机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4、因素型实验vs函数型实验因素型实验:是研究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的实验。
(what)函数型实验:是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实验,它要探明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how)5、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1)个体的生长和成熟。
(2)历史因素。
(3)对被试的选择(4)被试的缺失。
(5)前测的影响。
(6)实验程序的不一致。
(7)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8)统计回归因素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2)被试者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6、实验报告的组成部分: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7、试验方法:(1)被试者:要说明被试者选择的方式,被试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情况,被试者的数目、及如何进行分组的,等等。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期末复习知识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选择题1.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 P222.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3.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是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变量。
4.额外变量:除了自变量外其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随机的额外变量:偶然起作用的额外变量。
(如受到意外干扰、仪器性能不稳定等)系统的额外变量: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变量。
5.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
用于详细说明研究者要观察、测量和操作研究变量的程序和活动。
这指出研究者要测量一个变量必须做些什么,来界定或给予一个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在某个智力量表上测得的分数。
身高:为受测者采立姿,由地面到头顶点的垂直距离。
攻击性、抑郁、焦虑、饥饿6.实验者效应:主试(实验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控制办法:指导语标准化、采用双盲实验设计7.被试期望效应:由于受试者预期某些测试结果,于是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操纵了实验步骤,或向实验人员报告他们希望得到的结果。
受试者期望效应能严重歪曲实验结果,因此需利用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实验来消除这效应。
8.数据的统计方法:1)集中趋势:指一个可以代表分布中所有分数的数值。
包括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研究问题:参加研究的女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参加研究的男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2)差异量数:标准差(SD)是常用的描述分数离散程度的指标。
研究问题:男性每周学习小时数的标准差是多少?3)相关量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用相关系数表示。
数据类型不同,计算相关的公式不同。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研究问题:学生的出生顺序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研究问题:学习小时数与第一年的绩点有什么关系?4)卡方:用来确定观察次数与期望次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非参数统计。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及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实验来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到社会实验的拓展。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1.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因素设计、区组设计等。
2.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学、推论统计学,如频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第三部分:感知和知觉1.感知: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
2.知觉:知觉加工过程、知觉组织和感知归因。
第四部分:注意和工作记忆1.注意: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缺陷、注意控制。
2.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和学习的关系。
第五部分:情绪和动机1.情绪:情绪的概念、情绪的产生、情绪的调节。
2.动机:动机的类型、动机的作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部分:学习和记忆1.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等。
2.记忆: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自传式记忆等。
第七部分:语言和思维1.语言: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发展、语言障碍。
2.思维:概念和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思维、决策和判断。
第八部分: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集体行为、群体决策、小组动力。
2.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交认知。
第九部分:发展心理学1.婴幼儿期:早期感知和认知、情感和依恋。
2.儿童和青少年期:身心发展、自我认同、道德发展。
3.成年期和老年期:中年发展、老年发展、心理健康。
第十部分:临床心理学1.心理评估: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行为观察。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催眠治疗。
总结:实验心理学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感知和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情绪和动机、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必考考点挑选题反应性:观看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要求特征:导致被试推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实用线索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觉性差不阈限:是指刚才能引起差不感受的刺激间的最小差不。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别确信间距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具差不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不所引起的内部感受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增加,想做比例量表,事实上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盲视:描述被试别承认故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别应期别对称迁移等于连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对偶联合回顾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被试变量天生的(年龄、性不、种族)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害后果)简答题阈限:我们能别能讲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也许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觉性,然而他们推断是否听见声音的标准别一样。
乙可能比较冒进,只要听见大概有声音就讲“有人敲门”;甲可能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讲“没听到”。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别同情绪关于别同情绪内容材料的经历效果?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经历效果再认的经历数啥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办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现成的实验讲出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拉丁方设计观看与相关Naturalistic observation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 被试关于被观看时做出的反应无干扰观看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不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地方。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1、实验中的几种变量变量:也称变项,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自变项。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也称依变项。
控制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是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称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做出特定反应的某种呈现刺激。
(2)环境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3)被试者变量: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等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3、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方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是排除法中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告诉被试和主试实验目的的实验。
单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试因主观期望而引起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就可以采用恒定法。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
(5)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6)统计控制法:当明知有因素将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在实验中加以排除或控制时,需要实验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考考点选择题反应性:观察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要求特征:导致被试猜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有用线索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受性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不肯定间距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个差别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别所引起的内部感觉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增加,想做比例量表,其实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盲视:描述被试不承认有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不应期不对称迁移等于延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对偶联合回忆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被试变量•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简答题阈限:我们能不能说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可能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受性,但是他们判断是否听到声音的标准不一样。
乙也许比较冒进,只要听到似乎有声音就说“有人敲门”;甲也许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说“没听见”。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不同情绪对于不同情绪内容材料的记忆效果?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记忆效果再认的记忆数什么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方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现成的实验说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拉丁方设计观察与相关Naturalistic observation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被试对于被观察时做出的反应无干扰观察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间处在同一地点。
在的话说明是一种无干扰观察,不在说明是间接的无干扰测量缺点:1.本质上只是简单描述性的,以至于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联系2.材料提供不充足3.没有被严格限定在描述的水平上Case study个案研究是指对于某种类型的单一案例,如神经病患者,巫师或等待世界末日的人的深入调查Disadvantage• Don’t know what causes what.• A method to minimize this: Deviant-case analysis(变异-个案分析)• Two cases that bear a number of similarities and yet differ in outcome.• N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A method to minimize this: Survey researchSurvey research优点:• Results are descriptive.• Popular in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clin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notpopular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or psychophysics.可以利用精确的取样技术,只需调查较少的被试就能把结论推广到整个总体上缺点:• 反应性社会赞许性总结:优点:• Usefu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research缺点:• Is descriptive and does not allow us to assess relationships among events• Do not allow reproducibility• Unable to maintaining as strictly as possible a descriptive rather than an interpretive level of observation.• How much our conceptual schemes determine and bias what we “see” as the facts.• Being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Relational researchDetermine how two or more variable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Measuring variable, not manipulating variable相关的正负大小-1~+1Contingency research (列连研究)对两个变量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是否取决于另外一个变量优点:Allows the researcher to determine simultaneously the degree and direction of a relationship with a single statistic. 相关法比观察法更有优势,因为它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High correlation does not prove there is causation.Low correlation does not prove no causation.1.Restriction of range(全距限制)2.Assumptions meetComplex correlational procedures(复相关)Cross-lagged-panel correlation procedure(交叉-滞后-组相关程序)Advantage: Could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orrelational research.沿着对角线的相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Disadvantage: Time consuming 耗时Field researchBystander intervention / the centered high-mounted brake light准实验(Quasi-experiments)不能直接操纵变量,可以选择变量•道德•与生俱来的本性采用被试变量•天生的(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难后果)优点:•利用了观察和相关研究的优点,并结合了实验的优势缺点:•难匹配,尤其是只有少量被试时,各变量间交互作用;•即使匹配成功,样本量小;•回归假象(向平均数回归)如,教育计划是否特别有利于提高非洲裔美国儿童的阅读分数?•准实验与相关?对两个或多个变量做测查,而不是做相关研究;•引进了实验控制,但仍然无法得出因果关系,只能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设计Research techniques: experiments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优点:1.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
相对观察法而言,主动性尤为突出。
2.实验研究具有重复性和验证性。
3.实验研究具有精确性。
如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心理学中的自变量常常是不连续的,所以有时variable也叫factor。
同一因素的不同level,也叫实验处理做一个自变量可以,但不能排除一些混淆变量选2~4自变量的优势:1.更加高效 2. 实验控制地更好 3.实验结果在几个变量中能更好泛化同时可以更好地观察交互作用(固定一个变量,另外一个变量对它的影响)答题:变量的名称及其括号中的水平灵敏度:是指因变量是否能精确地度量出反应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地板效应(floor effect)数量化:反应变量的指标应该是能数量化的。
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
即因变量能否真正反映所研究的心理现象。
可靠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在重复测量时,结果应相似。
要求特征霍桑效应:由于参与研究而使生产率得到提高的现场试验实验者效应:实验者不经意地向被试流露出些微自己的期望以至于影响了实验结果•E.g., 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等于Rosenthal Effect(罗森塔尔效应) 是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安慰剂效应无关变量的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种:环境变量:指不作为自变量的环境方面的因素。
主要来自两方面:●环境的物理特点:实验场所的物理特点(温度、噪音和灯光等),研究材料、实验仪器以及指导语。
●实验者的特点和行为:实验者的动机、期望、个性、性别、年龄、民族等。
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双盲实验被试的典型心理:敏感,有强烈地了解主试意图的动机。
程序变量:由于实验程序不当引起的无关变量。
实验程序因素具体包括:设计方法的选择、被试的分派、被试反应的测量、实验日期的安排、实验的顺序等。
顺序效应:由实验刺激的呈现顺序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效应。
1.次序效果由于实验次序不同而混淆自变量效果的现象(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次序效果在所有试验条件下都相同,所以可以通过平衡程序进行控制,但平衡并不是消除次序的效应2.遗留效果是指由于实验次序的不同而造成的一种条件对另一种条件的遗留影响。
(一种条件对另一个条件的影响)消除顺序效应的方法:1. ABBA 法 2.拉丁方法如果只在训练初期出现较大的练习效应,应该在实验前要练习,采取两种顺序等,ABBA, BAAB被试变量及暂时的被试变量:当这些变量不作为自变量时,它们也会影响被试的反应,这时就应该作为无关变量加以控制。
德西效应:本来能够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会因为外部强化的介入而受到损害。
奖赏反而降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零结果的原因:自变量:未能进行有效操纵,错误认为该自变量很重要。
因变量:测量范围受到限制,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
控制变量:对外部变量不能进行充分的控制。
操作性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