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也、须频寄。”原文、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李清照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李清照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词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1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宋代李清照玉瘦香浓,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译文细细的梅枝,浓浓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续到雪化。
想起赏梅,发现已经过了赏梅时节,只剩下遗憾。
寄居在外,路途漫漫。
白日如此漫长,倚栏望去。
宴上客人来来去去,杯中满是美酒。
歌声唱合,如行云流水。
那些最早开花的梅枝要在它们还没开败时,就要多采剪。
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独上西楼,听那幽怨的羌笛声。
注释①殢人娇:一名《恣逍遥》。
②玉瘦:比喻梅花的清秀之姿。
③檀:比喻花的香味。
④恨:遗憾。
探:观赏。
⑤江楼楚馆:泛指旅舍。
⑥云闲水远:形容行程遥远。
⑦坐上两句:《三国志·崔琰传》注引张璠《汉纪》:孔融“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⑧南枝:向阳梅枝,最先发花。
⑨西楼:指思妇住处。
⑩羌管:即羌笛。
笛曲中有《梅花落》,甚为凄凉。
赏析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
梅花,以其寒冬腊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贵其开(盛放)。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说: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飘逸,浅红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显得色泽浓艳,它们散发着袭人的香气;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压梅枝的美景已不见;真真令人遗憾,没想到赏梅竟然又来晚了。
一个“又”字,表达了词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叹晚的心情;当然只有面对爱之甚深的对象,才会发出“恨晚”的叹息。
柳宗元《童区寄传》原文、赏析和鉴赏

柳宗元《童区寄传》原文、赏析和鉴赏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
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
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
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墟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墟吏白州,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童区寄传》是一篇仅五百字的传记散文。
由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大笔勾勒,濡墨挥洒,使之成为一篇具有独创性的人物传说佳作。
细细研读,确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以小见大,揭露社会问题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文章开篇的交待,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疑问:越人为何少恩?为何将亲生儿女“货视之”?通过下面的叙述,才晓得“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至此,不但回答了前面的疑问,而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越中户口滋耗”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吏纵容豪强劫缚掠卖人口,从而挖掘出封建社会人食人的深刻主题,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
人物性格鲜明,刻画生动是本文的又一个特色。
满庭芳原文及赏析

满庭芳原文及赏析满庭芳原文及赏析1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⑴满庭芳:词牌名。
⑵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⑶江梅:此指梅中上品,非泛指江畔、水边之梅。
⑷临水登楼:语出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之句。
⑸浑似:完全像。
⑹何逊在扬州:语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之句。
⑺韵胜:优雅美好。
⑻难堪雨藉:难以承受雨打。
⑼不耐风揉:《乐府雅词》卷下、《梅苑》卷三、《全宋词》第二册均作“不耐风柔”,“柔”字不通,故改。
⑽横笛:汉横吹曲中有《梅花落》。
⑾扫迹:语见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扫迹”。
原意谓扫除干净,不留痕迹。
此处系反其意而用之。
译文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篆香烧尽了,日影移上帘箔了,才发现黄昏将近。
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梅花色泽美艳,它虽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但毕竟娇弱,难以禁受寒风冷雨的摧残。
又是谁吹起横笛曲《梅花落》,吹动了我的愁绪。
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创作背景此词历来被视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刘瑜《李清照全词》认为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前的词作。
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认为这首《满庭芳》为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作品。
但也有学者认为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如谢桃坊就认为它应是作者遭到家庭变故后所作。
秋兴八首·其四原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四原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四原文及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秋兴八首·其四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翻译」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
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
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
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秋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十二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翻译许多乔木遮住西下的夕阳,我系住行船取来一捆柴薪。
静听那江边上老翁的谈话,原来都是厌恶战争的人们。
注释翳:荫蔽。
乔木:高树。
维:系住。
束薪:一捆柴薪。
江叟:江边老翁。
厌兵:厌恶战争。
创作背景《江行无题》组诗作品是作者被贬为抚州司马赴任途中所作。
晚唐朝庭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不宁。
当时,杨行密与朱全忠等在长江一带混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诗人对混战的军阀十分痛恨,有感而作这组诗。
赏析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长期战乱后沿江农村的残破景象和人民强烈的厌战情绪,富有时代气息,为唐末优秀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开始塑造了凄寂悲苦的意境,描写了诗人自己的活动。
在乔木遮住了西下夕阳的时刻,诗人系住行船,取来了一束柴薪。
这就使三、四句的描写有了着落—诗人停船之后自然听到了江边老翁的谈话,而江边老俞谈话的内容便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厌兵”是江边老翁谈话的中心,也是诗人的现点,也是这首诗的主题。
一个“尽”字说明人们(包括诗人自己)“厌兵”的程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在表现艺术上,诗人直接出场,录其所闻;结句含意比较外露,但却不是诗人直抒胸臆之辞。
由于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江行》原文及翻译赏析2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辛弃疾词作鉴赏此词与《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
题一作“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乃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而成。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高中必背古诗词名篇讲解(译文+注释+赏析):《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1原文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到也、须频寄。
出自宋代程垓的《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原文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
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
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
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
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
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
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
”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创作背景:
译文
经霜的树林里充满寒意,月儿挂在树梢似乎飘飘欲坠。
分别的人早起身来到正门之外,多么无可奈何,这伤心的别离。
我真想留住你,但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