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

合集下载

浅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讽刺主题

浅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讽刺主题

浅谈《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讽刺主题作者:王娟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09期俄国19世纪末,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深具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创作于1898年,此时的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

这一时期一方面是以沙皇为首的专制统治者对人民的残暴,另一方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怯弱顺服的苟且偷生。

人民的怯弱顺服的苟且偷生特别给沙皇专制残暴统治的黑暗带上悲哀的色彩。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对19世纪末这一俄国沙皇专制社会带悲哀色彩的黑暗予以揭露和讽刺。

小说既讽刺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又讽刺了别里科夫的广大的同事——“我们这些教师”。

小说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讽刺是很明显而突出的,容易被读者认识理解。

例如,通过夸张而荒诞的描写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还有别里科夫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狭小的箱子似的房间,又热又闷,他也紧紧地关上门。

他对柯瓦连科及其姐姐华连卡骑自行车深感意外和恐慌,认为不成体统,脸色竟从发青变成发白。

在别里科夫看来,柯瓦连科骑自行车“是绝对不合宜的”,而华连卡作为一位小姐或一个姑娘骑自行车则是“太可怕了”。

小说讽刺了别里科夫对现实生活的躲避和对现实的恐惧,以及他性格心理的重度的封闭顽固保守,同时也突出地讽刺了他内心的极度虚弱,虚弱到不堪一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质极其虚弱的“套中人”竟然用他的套子套住了“我们这些教师”。

契诃夫让《装在套子里的人》深具讽刺意味的就是面对这样一个极其虚弱的“套子”,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的“我们这些教师”竟然个个被别里科夫如同他自己一样被装进了套子里,成为套中人。

“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的“我们这些教师”,仅仅让别里科夫的“那种唉声叹气……那种垂头丧气……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给降服了,从而顺服了别里科夫要开除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的意志,先降低两人的品行分数,再把他们禁闭起来,最后把他二人开除。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最新版)目录1.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2.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3.探讨别里科夫害怕的原因4.阐述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5.总结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启示正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别里科夫的希腊语教员,他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从而过上了平稳的生活。

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是一个极度害怕出错的人,对于任何可能带来麻烦的事情都避之唯恐不及。

他害怕改变,害怕未知,因此选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其次,别里科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盲目地遵循既定的规则和习俗,不敢越雷池半步。

最后,别里科夫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周围的人和事。

别里科夫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他缺乏面对挑战和变化的勇气。

他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和生活,因此选择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的套子里。

然而,这种看似安全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许多人因为害怕政治迫害而选择沉默和顺从。

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追求自由和真理,从而过上了如同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生活。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而不是逃避。

其次,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从。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争取自由和真理而努力。

总之,《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套中人》里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你同意下文的意见吗?为什么?参考意见之一课文《套中人》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契诃夫的原文中实际有2个叙述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整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而小说的主体、包括情节的展开都运用的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

这使得读者处于某种“窃听者”的地位。

契诃夫采用如此复杂的叙述手段来讲述一个短篇小说,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课文的编辑对《套中人》进行了改编,删去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课文的编辑为什么如此改编?这相当于进行再创作。

试图从一个人的行动推测他的动机是很难的,据说一个人的行动中至少包含5种心理动机;试图从一篇小说推测作者的写作动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小说的构思往往经历一个长期的准备阶段,作家即使不作大量的笔记也会在心中反复推敲,何况,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极容易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只好从叙述方式来分析它对小说本身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编者进行了哪些改动。

《套中人》这篇课文共分为2部分:前半篇文章只是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并没有故事情节,就像一段详细的人物介绍;后半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和葬礼才是真正的故事情节。

契诃夫为什么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展开情节,此前的文字铺垫是否显得过于冗长?不要忘记,《套中人》是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的,也就是说,通篇文字都是布尔金在与兽医闲谈。

正是这种闲谈的特定气氛导致小说叙事结构的松散,而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却使小说的主题鲜明而富有凝聚力,也就是说,通篇小说是对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典型现象的探讨,叙事已退居次要地位。

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小说带有一点“复调小说”的味道。

课文保留的是布尔金的大部分谈话,这使得“对话”式小说变为“独白”式小说。

我们仿佛在欣赏一出“独角戏”。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在阅读《套中人》时,我们首先只能以布尔金的眼光认识、观察别里科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究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究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探究作者:张素锋来源:《教育》2016年第21期近日,笔者有幸听一位青年教师讲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课教师整节课设计很巧妙,从探究别里科夫死因入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但是当阐述真相时,把别里科夫死因归结为保守顽固的思想和沙俄专制制度。

学生对这一点一脸茫然,也令笔者陷入了沉思:难道我们非得照本宣科?难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没有现实意义吗?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商榷。

别里科夫的死因死因一:性格孤僻难合群别里科夫作为普通的希腊语教员,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15年!他有什么“超凡脱俗”之处呢,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装在套子里的。

首先,行为方式古怪;其次,语言上形成套子,还有心理偏执。

让人觉得别里科夫不止是性情孤僻,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了。

这些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能解脱。

这个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保守顽固、不合时宜的小人物,怎么能够融进热情奔放外省人华连卡的生活中呢?这一套子也成为结束他生命的凶器。

死因二:保守与现代的冲突长期封闭在“套子”里,近乎与世隔绝的的别里科夫就像现代社会中的“宅男”,能和现实中的人真正接近吗?在别人的撮合下,他竟然差点结了婚。

原来他也想用婚姻打破封闭保守的生活,简直昏了头!可惜出现了漫画事件,让自尊胆小的别里科夫窘得无地自容。

加之看到女友华连卡骑着车,这在他眼里简直大逆不道!时尚前卫、活泼开朗具有现代意识的华连卡,彻底击溃了别里科夫保守顽固、敏感多疑的心理防线,一个月后别里科夫就死去了,结束了他那可悲可怜又可厌可憎的一生。

应该说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了,因为死亡实现了他终生的梦想──永远地装在套子里。

保守思想与现代意识的冲突,即便渴望爱情却终究被爱情吞噬。

死因三:精神压抑生存艰难相对于性格,应关注的是别里科夫性格背后的欲望,即消除无时不在的焦虑。

别里科夫胆小多疑,怕字当先,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无人倾诉,内心充满焦虑。

别里科夫用强迫自己摆脱争议来消除焦虑,他越是用强迫动作去抵抗焦虑,他的强迫症就越严重。

2023年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教学反思

2023年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教学反思

2023年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教学反思1我在课上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在过程中我发觉有如下问题: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索空间。

我在导入上是受了另一位老师的启发,先从课文插图入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又可以从插图人物中进入探讨主题。

关于问题的设置,我是改了又改,担忧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会领悟不了,最终确定为:看着图上的主要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提出“像盲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绕回到探讨主题上去,只是笑着自己说了结果:你是因为看到他戴墨镜吧。

这样只是作出回应,但在课堂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笑点和乐子,我应当要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说说为什么像盲人,别里科夫戴着墨镜是为了什么,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能引导大家进入人物形象分析。

像这种疏于引导的状况我在这节课中出现了许多次,其次环节从事务中去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的时候,我因为担忧后面的时间仓促,所以总是急于把学生带回我的思路上去,导致不能让学生充分思索和发言,也导致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发言机会而显得不够主动。

其次,我没有刚好提示学生做笔记。

虽然我在起先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我们的规则,其中就包括要留意倾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刚好做好笔记,但是当我下课时叫同学们把导学案收上来时,学生发出了惊呼声,因为他们根本没在课堂上刚好整理好笔记,而课后我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发觉问题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同学还是保留了自己预习时的答案,没有意识到要把课堂上的分析再补充上去,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在每个环节的时候提示学生,因为学生现在的自主性还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需要在探究中渐渐帮助他们培育这样的习惯。

常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当然,我的这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思也只是我从教多年来的一篇拙作,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多多指责指正。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疑问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阐述小说的主人公和他的特点
3.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和性格对故事的影响
4.讨论小说的主题和阅读疑问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俄国,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他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害怕面对外界的一切挑战和变化。

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

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规律,每天按时起床、吃饭、睡觉,从不逾矩。

他害怕冒险,拒绝尝试新事物,努力维持着一种看似稳定却极度乏味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变得懦弱、自私、缺乏同情心。

在故事中,他甚至拒绝了一位年轻女教师的求婚,因为她的美貌和活力让他感到不安。

别里科夫的行为和性格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保守和固执让周围的人感到压抑和痛苦,而他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他不断地努力保护自己,却最终在生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不禁会产生许多疑问。

例如,别里科夫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从他
身上学到什么?这些问题不仅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小说的内涵,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之,《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别里科夫这个角色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困境和人性的弱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塑造一个生活在自己构建的“套子”中的主人公,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逃避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这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活被他自己所构建的“套子”所包围。

这个“套子”不仅是字面上的,更是象征意义上的,它代表了一种对外界的恐惧和对自我的过度保护。

他害怕改变,害怕别人的看法,害怕失去控制,因此他选择了一种被动的生活态度,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但狭隘的空间里。

契诃夫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展示了他对于现实的逃避。

主人公害怕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他害怕别人看到他的弱点,因此他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深入的交往。

他的生活充满了例行公事和重复,他害怕任何形式的变化,因为这会打破他精心构建的稳定状态。

然而,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主人公的“套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安全感,但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视野和生活的可能性。

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缺乏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种自我封闭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体的压迫。

主人公的“套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在一个强调一致性和遵守规则的社会中,个体很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主人公的“套子”是他对社会压力的一种自我保护,但这种保护最终却变成了一种束缚。

读完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契诃夫并不是简单地批评主人公的逃避行为,而是在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他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提醒我们,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挑战,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自由。

同时,这篇小说也启发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主人公一样,因为害怕失败和批评,而选择了一种被动和逃避的生活态度?我们是否也在自己的生活中构建了无形的“套子”,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和可能性?通过反思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家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这个典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一开头,作家就简洁地介绍和描述了猎人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姓氏、职业和肖像特征,以及他们闲谈的情景,从而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

误了时辰的猎人布尔金和伊凡在村长的堆房里过夜,因而他们在月夜的闲聊中,谈到了村长的老婆玛芙拉,就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了。

玛芙拉跟作品里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没有见过面,说过话,也没有发生过任何行动上的联系。

她好象是一个游离于作品的故事情节之外的人物。

在作品中,她被“提”到了一次,后来又被“听”到了一次。

作家写她总共用了一、二百字。

然而她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却都具有奇妙的作用。

她跟作品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在性格和情调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

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作品里说玛芙拉“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

”更奇怪的是,她“近十年来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

显然,玛芙拉是个孤僻、古怪的人。

紧接着,猎人们就从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界上的种种怪人怪事,又因而谈到了寄居蟹或蜗牛的“壳”。

又从怪人怪事联系到小说主人公的“怪”,于是,也就把“壳”和“套子”联系起来了。

这样就巧妙地引出了别里科夫。

小说是从两个角度、分两个部分来刻画别里科夫的形象的。

先是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做一般性的描述;尔后是把主人公推到“爱情”这个课题面前做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划。

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个特征的揭示,则渗透全篇。

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他保守、多疑、胆怯、惧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

常常折磨着他的一个念头是“怕”。

他牢记不忘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天气里外出,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生怕发生什么意料不到的、于他不利的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一
《套中人》里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你同意下文的意见吗?为什么?
参考意见之一
课文《套中人》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契诃夫的原文中实际有2个叙述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整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方式,而小说的主体、包括情节的展开都运用的第一人称(我)叙述方式。

这使得读者处于某种“窃听者”的地位。

契诃夫采用如此复杂的叙述手段来讲述一个短篇小说,可谓用心良苦。

但是,课文的编辑对《套中人》进行了改编,删去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课文的编辑为什么如此改编?这相当于进行再创作。

试图从一个人的行动推测他的动机是很难的,据说一个人的行动中至少包含5种心理动机;试图从一篇小说推测作者的写作动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小说的构思往往经历一个长期的准备阶段,作家即使不作大量的笔记也会在心中反复推敲,何况,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极容易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只好从叙述方式来分析它对小说本身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编者进行了哪些改动。

《套中人》这篇课文共分为2部分:前半篇文章只是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并没有故事情节,就像一段详细的人物介绍;后半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和葬礼才是真正的故事情节。

契诃夫为什么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展开情节,此前的文字铺垫是否显得过于冗长?不要忘记,《套中人》是运用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的,也就是说,通篇文字都是布尔金在与兽医闲谈。

正是这种闲谈的特定气氛导致小说叙事结构的松散,而这种松散的叙事结构却使小说的主题鲜明而富有凝聚力,也就是说,通篇小说是对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典型现象的探讨,叙事已退居次要地位。

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小说带有一点“复调小说”的味道。

课文保留的是布尔金的大部分谈话,这使得“对话”式小说变为“独白”式小说。

我们仿佛在欣赏一出“独角戏”。

我们不妨设想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翻开小说,首先面对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在阅读《套中人》时,我们首先只能以布尔金的眼光认识、观察别里科夫。

只有经过更加深入地阅读后,才能在布尔金的背后发现契诃夫的影子。

尽管这个影子是统率全文的灵魂。

接着,我们又有了新发现。

《套中人》的讲述者,布尔金有自己的性格,自己审视事件的视角,事实上,是一个隐性人物,因此,我们面前《套中人》好比一个大舞台,无论是布尔金,还是别里科夫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

布尔金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参与情节,并且他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视角与作者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双视角的效果。

使小说看起来更具立体感和纵深感。

并且,我们很容易受到布尔金的情绪感染,接受他的观点(如果忽略了课文的最后一段),即憎恨、厌恶的感情。

而布尔金的妥协、默认的行动(如,开除2名中学生),告诉我们,布尔金之流归根结底也是保守分子。

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潮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它的拥护者,身体力行者都感到难堪重负,而怨声载道。

这样一来,小说的主题思想就不再是哲学层面的,抽象的,而是形象生动的,并且,带有预言性质,就像一条吞噬自己尾巴的蛇,马不停蹄的奔向死亡。

既然布尔金与别里科夫同为人物,而不是第一人称小说意义上的叙述者。

契诃夫为什么不采用,更明确、更易懂的第三人称,全视角的叙述方式,而一定要拐弯抹角地绕圈子呢?
从写作技法的角度来看,契诃夫生活的年代,正是古典主义戏剧遭遇浪漫主义戏剧,并败北的时代。

但是,仍有许多作家奉行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并对“三一律”做出更合理、更深刻的文艺理论解释,即将“三一律”的3条金科玉律的精髓抽取出来,总结出“印象整一性”这条法则。

契诃夫本人就是杰出的剧作家。

《套中人》创作于1898年,此时的契诃夫已经开始戏剧的创作,并有成功的作品问世。

他以戏剧的手法写小说也是不足为奇的。

简而言之,契诃夫之所以在《套中人》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段,是受到戏剧创作原则的启发,他的目的就是达到印象整一性,使小说的主题鲜明,突出。

如果阅读原文,则会找到上述论点的直接证据。

《套中人》原文的情节大体上是这样的,“布尔金与兽医行猎归来,在小屋中过夜,布尔金向兽医谈起别里科夫,引发兽医的感慨。

”我们看到,故事的时间限制在几个小时内(傍晚到半夜);地点始终是乡村小屋;文中人物
的行动也只有对话和思索,恰好符合“三一律”,即时间整一性,地点整一性,行动整一性。

这进一步证明了《套中人》的戏剧性。

尽管《套中人》的课文,删掉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把“对话”式小说改为“独白”式小说,但是戏剧的痕迹依然存在。

契诃夫运用戏剧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固然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新尝试,同时也达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这点可以从书名《套中人》中推断出。

书名是小说文本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是我们读小说时最早接触到的那一部分——因此,它在吸引和支配读者的注意力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力量。

书名能表明一个主题,对于作者来说,选择书名是他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焦点更好地对准小说想要涉及的问题。

《套中人》这个书名就是一个揭示小说主题的书名,它至少向读者提供2条信息:“套”和“人”,“人”在“套”中。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力主“简约”。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有效的忽略掉不必要的情节和描写,又能细致入微的刻画人物,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

可以说是实践契诃夫的简约行文的最佳方式。

编者对原文的简化,删节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强化主题。

因为,既使对于原文来说,第三人称的叙述(也可理解为全视角)也是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的。

原文的叙述方式更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除别里科夫、布尔金外,还对柯瓦连科、华莲卡的人物形象有所描绘。

这些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分散了主题的力量。

课文《套中人》使除主角以外的其他人物居于次要地位。

综上所述,契诃夫为了强化突出文章主题,在借鉴戏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构建全文。

由于第一人称的(我)叙述手段在起源进即受到戏剧的影响,并始终留有戏剧的痕迹,而作为剧作家的契诃夫,恰到好处地挖掘到这一点,并利用它,于是有了《套中人》。

参考意见之二
上述文字从“戏剧”的角度,对《套中人》的叙述手段,进行了探索和深思。

但是,“戏剧”的创作手法只能说是一个潜在因素。

因为戏剧与小说在表现形式上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者间很难相互借鉴。

而且,从契诃夫的创作生涯来看,写小说的时间要长于写剧本的
时间。

所以以上意见未必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