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不该删掉的精彩之笔
从叙事学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兼谈课文的删节问题

的空 白和不确 定性 大大减少 ,读者的生成空间也 相应变小 ,课文的艺术魅力 自然也逊色不少。
蠢
| | ||
薯。
|
‘ —一 ‘ — ● — —0— —— — ‘— 0 — 一 ‘ — 0 ‘ — “ — — — 0 — ‘ —— —一 — —
人
作为叙 事者 向伊 凡讲述 的 自己 同事别
里科夫的故事 ;第二 ,外部层面,由契 诃夫作为叙事者讲述的布尔金所讲的关 于别里科夫故事的故事。在这两个层面
里 ,布 尔金始 终是别里科 夫和契诃夫 之 间的 “ 中介 人” :他 既是叙事者 ,
又是被 叙事者 。这种双 层结构 因确定性 ,召唤着读 者用 自己的 经验 、体会 、情感和理 解去填补和 充
文本 ,学生 的阅读 成了浅 阅读甚至误
阅读 。
高兴。他 不仅 把 自己的一切都藏 到套
子 里 ,连 周围 的一切 也不放过 。城 里 新设 一个茶馆 、一个 阅览室 、一个 戏 剧 小组 ,他便 惊恐不 已 : “ 万别 闹 千 出什么乱子 来” 。他 的套子在 危害别
一
、
叙事 视角 :“ 中国套 盒 ” 的 式
克思说 : “ 人是环境 的产物 。”文学批评家 多采 用知人论 世的方法分析别 里科夫形象 ,将别 里科 夫解读 为沙皇专制 的维护 者 ,将作品 的主 旨概 括 为揭露和 批判沙皇专制统 治及 其对人们思想 的毒 害。这诚 然没错 ,但我们今 天阅读文学经典 ,需 要 以现代 眼光 ,立足于文本本 身 ,努力发掘隐含 在形 象之 中的丰富意蕴和现实 意义 。被删掉 的小 说开头 ,作者借叙事者布尔金 的话写道 :
己的同事、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的故事。 别里 科 夫 的最 大特 点 是把 一切 都 装在 套子 里 。首 先 ,在 生 活 上 ,他 用 各式 各样 的套 子把
2021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文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①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①我: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作了删节,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
这里的“我”是布尔金。
下句的“您”即伊凡尼奇。
)[读这个句子要注意品味副词“才”表达的感情。
“才”,表示事情来得太晚,对自己的同事不是惋惜他死得太早,而是埋怨他死得太迟,小说一开篇,就用“我”的这种有反常情的态度激发读者对别里科夫的厌恶之情。
]您一定听说过他。
[这里的“他”是双关语,既指小说中的人物别里科夫,又指别里科夫所代表的套子。
套子处处有,所以“你一定听说过他”。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采用了夸张、漫画式的笔法勾画了别里科夫的套子。
___用一个“怪”字领起下文,列出别里科夫的套子种种怪异之处。
如果在下雨和寒冷的日子,着雨鞋,打雨伞,穿棉大衣,那是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在晴朗的暖和的日子里也是这样,便 ___;表,是应该戴在手上的,他却装在“套子里”;耳杂,是用来听声音的,他却用“棉花堵住”,使其“闭目塞听”。
更怪的是,别里科夫的套子是那么的多,大大小小,数不胜数,他时时处处事事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封闭的生存状态之中。
___通过种种近乎神经错乱的怪诞异常的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有些变态的“套中人”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高中生优秀作文精选:装在套子了的人

装在套子了的人
他沉默寡言,对啥事都默之不闻。
他总是喜欢一个人,也不爱与人打交道。
在在教室里,他独自塞着耳机,捧着书本,而眼光却不注视书字,谁也不知道他的小心眼里在想什么?故他的成绩总排在班里倒数,被老师是为差生。
放学后,他却很喜欢第一个冲出教室,也许是他饿了吧,一出教室就冲奔食堂,华上三
五分钟便解决啦温饱问题,然后就回到教室了捧书本。
在周末,如果你想找他,那就往书店里去吧!走进书店,你将会看的他捧着儿童读物在那津津有味的看着,所以在同学的眼里,他就是长不大的小孩。
在学校里,他总是形影单离,好像侠客般来无影去无踪,他的生活就像有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将他团团围住,使他不得像别人一样自由。
晚上睡觉时,他总是用被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不交来往。
这就是他,他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
他把自己装进套子里,静静地生活着,默默地凝望着远方的她,他希望她能早日归来,因为他在期望着她的答复。
在我们身边,像他这样整天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也许不多,但是总是会有人激起共鸣:这些人为什么要将自己装进套子里?像我们一样的过着快乐的生活不好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也想像我们一样的有着阳光的生活,可是由于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却跟不上,所以他们用无形的墙包裹着自己,使自己禁闭起来,同时,他们也期望着有人来为他们打开一道天窗,将他们从套子里解放出来,走向一片自由的蓝天,
过快乐阳光生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赏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守旧形象——别里科夫。
他身上的保守、固执、畏惧变革的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套中人,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来。
同时,通过描绘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契诃夫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主题表达《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批判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上。
通过别里科夫这一形象,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三、叙事技巧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以客观、冷静的语言描绘了别里科夫的故事。
此外,小说中的时间跨度较大,通过倒叙、回忆等手法展示了别里科夫的人生轨迹。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小说更加紧凑、有力。
四、语言特色契诃夫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他通过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富有幽默感,使得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五、社会寓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社会寓意十分深刻。
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塑造,契诃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批判了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时,小说也暗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呼唤人们摆脱套子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六、现实意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守旧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都会限制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小说启示我们要勇敢地摆脱套子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同时,小说也警示我们应当警惕那些试图将整个社会装进套子里的人和行为,维护社会的自由和独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2《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契诃夫在小说中借兽医伊凡·伊凡内奇的口道出了当时要求变革的社会情绪。
这篇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小市民还是知识分子)相当沉闷、乏味。
曾经做过医生的契诃夫拿起了手中的笔,以敏锐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层面,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做出了精确的心理诊断,写出了这一充满辛辣嘲讽的名篇。
以另一种职业的目光去认识生活,契诃夫自有他独到的发现。
作为一名医生,他养成了冷静的、常常是冷峻的思维习惯。
在本篇里,他采用了从容不迫的,甚至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的节奏,通过中学教员布尔金之口,不动声色地开始了他的叙述,引出了小说的中心人物──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作为希腊语教员,自有他的“出众”之处,为小城单调无聊的生活增添了解闷的笑料。
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装在套子里的。
首先是他那古怪的行为方式。
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时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穿着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那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缩回过去,缩回古代,免受现实生活的刺激;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
让人觉得别里科夫不止是具有怪僻,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了。
他的语言的套子似乎是最为“标准”“规范”的了。
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态度。
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能解脱。
然而就是这个战战兢兢、谨小慎微,最后让全城人都怕他的别里科夫,在外人的怂恿下,居然要跟热情奔放的外省人华连卡结婚!长期生活在“套子”里近于霉变的别里科夫是不可能跟现实中的人真正接近的。
由于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郊游中看到华连卡骑着车,毫无顾忌的模样,彻底破坏了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女人骑自行车不成体统”的观念,别里科夫恼羞成怒地去找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辩理,结果被柯瓦连科一把推下楼去,一个月后别里科夫就死去了,结束了他那可悲、可怜,同时又令人憎恶的一生。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1《装在套子里的人》俄国作家契科夫著作,塑造出一个特点奇怪、性格孤僻的人物——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之所以奇怪是他性格做事的与众不同,他总是会给自己制造出相应的套子,哪怕是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他的怀表等等一切一切都能装在盒子中,坐马车时要把车篷支起来,甚至睡觉时都要把自己蒙起来,他的物品在套子里,他的生活装在套子里,他的人亦装在套子,正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他在套子里无限的死循环中直到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他生活的真是“别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自己为自己设计套子真是安全的地方,仿佛是与世隔绝了,他乐意,他愿意给自己加上实在而虚伪的外壳,他处处小心,小心以至于喘不过气来,给人心灵、思想极为沉重的打击,只是因为他在辖制着大家,这样一系列打击下,他惧怕一切,在沙皇专制社会背景下,他更是一名受害者,在走向末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__的重心在于别里科夫那被禁锢的思想: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套子,似个无底的深渊,吞噬万物,包括人的思想和灵魂,束缚住后一定无法挣脱,“守旧”思想的顽固与执着,这里已不单单是别里科夫,思想似乎长了腿,相互之间会传染,小城人们被控制了漫长的15年,小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漫长的15年,成了习惯,便很难再去改变,社会病胎里的产儿,苟且偷生蜷缩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他们都封闭自己,战战兢兢面对一切,有的人,形体活着,思想没有了自由,那么无异于行尸走肉了。
不曾知晓生活中有过多少“别里科夫”,至少在那时的俄国,黑暗污浊政治空气,有多少人灵魂麻木,将自己送入了死亡的套子,有进无出,这样的人我想应当是大有人在。
第一缕开放的阳光,穿透了乌云的密布,射在了俄国的一片净土之上,那所谓的套子,黑暗中束缚的魔爪,已被驱散匿迹了,阳光真灿烂,照耀下大地的人真美丽。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优秀10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优秀10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说读后感篇一读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书后,心中便萌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低头细想,自我先处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是个肮脏的世界,是个虚伪的世界。
每个人的身体正在被这肮脏,虚伪的世界一点点的殘噬。
每个人变得虚伪肮脏。
有人还恬不知耻的说:“这世界如此,我们必须变得冷漠,虚诈。
”"这就是处世之道?"虽然说“防人之心不可无。
”但我觉得没必要这样!没想到我生活的神奇世界竟是这样的。
我明白我的躯体已被这世界熏陶而变得虚伪,我唯有把自我唯一纯净的灵魂装在套子里,不让我的灵魂被这世界污染。
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我要把自我纯净的灵魂带到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天堂吧!回想千年历史,千年的历史风云,浩瀚的荣华,可是是过眼云烟弹指一挥间。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二我想,世界上不会有别里科夫这种人吧。
而或许有,但别里科夫也只是契柯夫先生笔下众多人物中的的一个。
他心灵的禁锢被契柯夫先生稍带夸张的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体会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沌与黑暗。
世界在转动: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创新,人类的思想在不断进步,也许在不觉间,人类的身体也在缓慢的进化着。
正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样,只有积极适应环境的生物才会继续生存;一味固守着旧思想、旧事物、旧观念的生命,必会迎来过早的消亡……所以,别里科夫死了,在因恐惧而钻入的套子里——死了,就像契柯夫先生笔下众多的“主人公”一样。
他的死,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死,也预示着陈旧的事物必将消亡。
如今,我们的社会与当时比起来是如此发达,不再有沙俄,也不再有这样残暴的强权;但是,如果人们不能积极、大胆地去接纳新的事物,别里科夫就永远在我们身边。
所以,我们定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万万不能满足现状——要做有热情的人,无论对古人的哲理,还是对先进的技术,或是崭新的人生观,都在等待着我们去钻研!大自然的规律已定,迎接我们的,是各自不同的道路……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篇三《套中人》作者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1我读过一篇__,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的人。
他是我爸爸的一个朋友。
书上说:“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他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弄得他六神不安。
”他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
这种人心理上不快乐,老想着隔绝人世,不乐观。
听见流言,说是中学出了事,他就一个劲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
是啊,装在套子里的人太多疑,太小心,太封建,太悲观,太谨慎。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
这种人性格孤辟,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
《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一万余字,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借中学教师布尔金之口讲述有关别里科夫的故事。
课文直接截取了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
姑且不论这种删节是否会偏离契诃夫原作的主旨,就直接截取的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而言,笔者以为,课文删掉了几处精彩之笔,令人感到实在可惜。
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我们现在的时代也一样。
虽然说追求民主,但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明显了,但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
当今的法规、校规就是最好的例子。
里面规定的一大堆东西,难道就没有套住我们吗?在中国式的教育,很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强制的,把唯一的标准答案强加给了孩子,不再给他们想象空间,让他们一成不变。
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了,思想,行为都被装在了套子里。
其实,我们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
《装在套子里的人》读后感范文5篇2《装在套子里的人》俄国作家契科夫著作,塑造出一个特点奇怪、性格孤僻的人物——别里科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不该删掉的精彩之笔
教学博苑
2009-09-28 1204
5d56b7b40100eyj2
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不该删掉的精
彩之笔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一万余字,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借中学教师布尔金之口讲述有关别里科夫的故事。
课文直接截取了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
姑且不论这种删节是否会偏离契诃夫原作的主旨,就直接截取的与别里科夫有关的内容而言,选做高中语文教材时,课文删掉了几处精彩之笔,令人感到实在可惜。
第一处是关于华连卡的介绍……她长得也高,身材匀称,黑眉毛,红脸蛋——一句话,她不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那么活泼,那么爱热闹;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歌,老是笑。
她动不动就发出响亮的笑声“哈哈哈!”……把我们,连别里科夫也在内,都迷住了。
第二处是别里科夫关于婚姻的自白及相关介绍“不成,婚姻是终身大事;人先得估量一下将来的义务和责任……免得日后闹出什么乱子。
这件事弄得我烦死了,我好几夜睡不着觉。
我得承认我害怕她和她哥哥有一种古怪的思想方法;您知道,他们对事情的看法那么古怪;她的性子又很野。
结婚倒不要紧,说不定可就要惹出麻烦来了。
”
第三处是柯瓦连科对别里科夫的评论“我不懂,”他常对我们说,耸一耸肩膀,“我不懂你们怎么能够跟那个爱进谗言的家伙,那幅叫人恶心的嘴脸处得下去。
……不行,诸位老兄,我再在你们这儿住一阵,就要回到我的农庄上去,捉捉龙虾,教教乌克兰的小孩子念书了。
我是要走的,你们呢,尽可以跟你们的犹大在这儿住下去,教他遭了瘟才好!”
第一处比较集中地刻画出华连卡的性格,既有细节描写,也有对比手法,一位美丽活泼、爱说爱笑、开朗大方的“女神”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
第三处痛快淋漓地表达了柯瓦连科对别里科夫的深恶痛绝,将柯瓦连科思想进步、爱好自由、勇敢无畏的个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柯瓦连科兄妹(课文中为姐弟,下同)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着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
因此,原文中柯瓦连科兄妹的鲜明形象对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反衬作用。
相比之下,课文删掉了以上两处内容,柯瓦连科兄妹的形象性格缺少铺垫,致使后面的情节显得有些突兀,同时人物形象也比原文苍白。
原文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
在内心深处,别里科夫对爱情不无渴望,但是他身上既有的“套子”(如刻板的生活习惯,对生趣盎然的爱情生活的恐惧等)太厚重,他无力挣脱,他怕承担结婚的义务和责任,他怕结婚会闹出乱子。
试想,一个连婚姻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他的心灵该是到了多么麻木枯竭的地步!第二处正是对别里科夫这种心理的细致刻画,描述了别里科夫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表现了他的性格分裂,进而昭示读者别里科夫既令人可笑,又是一个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