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动态观察

合集下载

胸X片读片全面分析+肺部常见病X线诊断

胸X片读片全面分析+肺部常见病X线诊断
腺泡:终未细支气管以远的肺组织 肺实质:小叶间隔内的结构 肺间质:间隔及其结构
气管及支气管
气管长11-13cm,宽1.5-2cm,在第5-6胸椎平面 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气管分叉角为60-85°,两侧主气管逐级分出叶、 肺段、亚肺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细 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囊。
60 - 85
胸部透视(chest fluoroscopy)
优点:方法简单、可动态观察 缺点:不易发现细微病变
无永久图像记录
胸部摄影(Radiograph)-后前位 Posteroanterior chest (PA)
摄片-侧位
Lateral chest
患侧靠片,确定病变在 肺或纵隔内的位置
摄影-前后位(AP)
游离性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少量积液: 300ml以下正位片上难以发现(液体首先积聚于后肋膈角),300ml以上表现 为外侧肋膈角变钝,CT易发现)
游离性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大量积液: 患侧肺野均匀致密,仅肺尖部透明。纵隔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
支气管腔内阻塞或腔外压迫 一侧性肺不张
患侧均匀致密影 纵隔向患侧移位 肋间隙变窄 健侧代偿性肺气肿
右上叶肺不张
直接表现: 右上肺野三角形致密影 基底位于肺尖 水平裂外侧上移
间接表现: 右侧肺门上提 上半肺门影消失 气管右移 代偿性肺气肿
右上叶不张
气管右移 右上致密影 肺门上提 中下叶肺纹理上移而疏散 下缘呈“~”形
分类: 游离性积液 局限性积液:包裹性积液 叶间积液 肺底积液
X线检查: 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难以区别液 体的性质。
游离性胸腔积液(free pleural effusion)

早期肺癌的X线表现附30例临床X线分析

早期肺癌的X线表现附30例临床X线分析

早期肺癌的X线表现附30例临床X线分析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明确肺癌诊断之前的胸片已经有异常的改变,经过临床动态观察,这些异常改变就是早期肺癌的表现,我们汇总30例X线肺癌的早期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诊断。

一,中央型肺癌:肺癌X线征象出现早迟与否,和其在支气管粘膜病理改变程度,形态和类型有关,一般认为“三阻一块”是中央型肺癌的早期的x线征像,就本组所示,在此之前的x线改变有如下改变:1:肺门及其旁区病灶,它有两种表现,其一,病灶与肺门大血管重叠造成血管的境界不清晰,形态异常,共三例,临床较易忽視,尤其是病灶小于1cm 未超出血管境界者,应该注意与正常的浓密圆点的血管横断面相鉴别;前者周边呈现结节影,稍微改变体位摄影,病灶形态更为清楚,逐渐扩大的动态变化,即为其重要的佐证,其二,肺门旁病灶多呈斑片状,结节状门上移。

2:肺门上移三例,上下肺叶充气不良所致肺体缩小,是肺门位置发生改变的常见原因,三例表现为原来的左肺门角相对应的第三前肋端变为肺动脉降支相对,与一年前正常的胸片相比,左肺门提高了一个肋间隙,半年后,其中一例出现左肺门阻塞性肺炎,另两例出现左上肺叶阻塞性肺炎。

3:肺野缓慢萎缩二例,其中一例右上病灶靠近胸骨柄位置,半年后形成右上叶肺不张,另一例右锁骨下结核,10个月后,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从本组系统胸片所见,结合肺癌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如x线胸片发现(1)肺门及其旁区》0.5cm结节状或者斑片状阴影者,并有逐渐增大趋势的动态变化者,(2)无明显诱因的肺门移位,尤其伴有水平裂的移位及排除呼吸系统其它疾病的同侧膈肌升高者。

(3)肺门血管境界不清或有异常形态,(4)肺叶萎缩与同叶内病灶范围性质不相称,并呈进行性改变者,应该列为中央型肺癌拟诊指征。

需要进行定性检查以及CT,MRI检查。

二:周围型肺癌,本组工19例,其早期x线表现如下:1:肺野内0.5cm大小的豆片状结节灶三例,位于下肺野的豆状病灶,应为密度较淡,容易被肋骨,血管纹理掩盖而忽视。

20例肺癌DR胸片误诊、漏诊病例分析

20例肺癌DR胸片误诊、漏诊病例分析

20例肺癌DR胸片误诊、漏诊病例分析胡懦平【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体检20例肺癌DR胸片误诊及漏诊病例,提高不典型肺癌及早期肺癌X线征像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整理我院2010 ~ 2012年期间20例肺癌患者的胸片及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征像及诊断结果,所有误诊、漏诊病例以第1次胸片误诊、漏诊为准.结果20例病例中,误诊为结核6例,误诊为肺炎1例,误诊为良性肺结节5例,考虑为片外影1例,误诊为肋软骨钙化2例,漏诊5例.结论认清不典型肺癌及早期肺癌表现的多样性、提高胸部照片的质控,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3(013)01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肺癌;DR胸片;误诊;漏诊【作者】胡懦平【作者单位】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广东广州51053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提高,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

由于肺癌的临床表现出现时,病期已相对较晚,加之肺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常造成误诊、漏诊,所以临床70% ~80%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总的5年生存率仍较低,治疗效果差。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肺癌治愈的关键[1]。

笔者分析我院误诊、漏诊的20例体检肺癌患者胸片,以期提高诊断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0~2012年临床证实的肺癌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78岁,其中年龄32~42岁3例,43~53岁5例,53~63岁6例,>63岁6例。

所有病例均为来院正常体检公务员,1例63岁病例右侧胸痛,2例有咳嗽,3例有结核病史,其余无明显不适。

1.2 方法20例患者均拍摄立位胸部正位片,5例加拍侧位片及斜位片,采用SIEMENS Aristos VX Plus DR设备,条件为120 kV,310 mA,3 ms,所有照片均通过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阅片并规范报告。

胸部病变基本X线表现及气管支气管疾病

胸部病变基本X线表现及气管支气管疾病

(3)膈胸膜粘连:膈面呈幕状突起
(4)胸膜顶的胸膜增厚:位于肺尖、呈帽状
(5)叶间胸膜增厚:呈线状致密影,宽度大1mm
(6) 纵隔胸膜增厚粘连:可见纵隔边缘呈尖刺状阴影向肺野内突出
(7)胸膜钙化:表现为片状、条状和不规则斑点状高密度影,大都位于肺的外周,有时包绕在
肺表面呈壳状,与骨性胸壁之间有透亮的间隔相隔
百日咳、麻疹肺炎、慢支等引起肺门血管及支气管周围间质病理改变时,也可只表现密度增高。 3.肺门位置的改变 正常肺门位于中肺野内带,左侧略高1-2cm,心肺疾病均可使肺门移位。上叶不张常使肺门升
高,下叶不张可使肺门下移。
胸膜腔积液 气胸与液气胸 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胸膜肿瘤
胸膜改变
游离性胸腔积液 局限性胸腔积液
胸膜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free pleural effusion)
(1)少量:最先积聚于位置最低的后肋膈角,液量达250ml左右时,于站立后前位检查也仅 见肋膈角变钝、变浅或填平。透视下见液体随呼吸及体位变化而移动,以此与轻微胸膜粘连鉴别。
(2)中量:
A、下胸均匀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线——液曲线,为游离胸腔积液特征性X线表现, 是由于胸腔内负压状态、液体表面张力、肺组织张力、液体重力、液体在胸腔内的虹吸作用等因 素所致,其上缘超过第四前肋端水平。
X线示:局部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减少或消失,支气管异物引起者可伴纵隔摆动
2、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多为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两肺末梢细支气管由于 炎症和(或)痉挛发生活瓣性狭窄,产生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泡过度充气。
X线示:
(1)两肺透亮度增高,呼气相与吸气相改变不明显
(2)两肺纹理稀疏、纤细,中外带可消失,而近肺门处增粗。伴有肺间质纤维化时,纹

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早期周围型肺癌X线、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曹九虎;袁玉厚;王建霞【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周围型肺癌在X线、CT上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形成基础.方法:搜集病史完整、有X线和CT资料,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早期周围型肺癌(首次检查时,直径≤20mm)进行回顾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早期周围型肺癌以小结节状(14例)形式出现多见,形态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略低.少数病灶呈空洞型(2例)或斑片样(1例)改变,密度浅淡,状如肺炎.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等征象随病变进展而典型,而毛刺、胸膜凹陷征常见于腺癌,鳞癌的分叶、空洞征较多见,空泡征以肺泡癌多见.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影像特征少,容易误诊和漏诊,需平片与CT结合,影像诊断与临床结合,加强随访,当病灶出现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征象时,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期刊名称】《甘肃医药》【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3页(P405-407)【关键词】胸部;肺癌;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作者】曹九虎;袁玉厚;王建霞【作者单位】730900甘肃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730900甘肃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730900甘肃白银,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早期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早期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平片和CT,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少,隐蔽性强,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像医生所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本文整理了我院近几年收治并确诊的17例早期肺癌,结合组织学类型,回顾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7例早期肺癌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9~76岁,平均53.2岁。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在CT和B超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分别为2例和1例,1例纤支镜活检证实。

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7例,痰中带血4例,胸痛胸闷2例,健康体检发现4例。

病灶发生于右肺11例,左肺6例,上叶8例,中叶或舌叶3例,下叶6例。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CT表现:
④中央型肺癌可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 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不但有 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且可显示肺门 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增强显示肿块略有强化,密度不均,强化程度明 显低于邻近的增强后明显。
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明显的对比。
2.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管壁 轻度增厚或明显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 梗阻。
3.管外型:癌瘤穿过支气管外膜,在支气管壁 外形成肿块,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肺癌生长方式示意图
[临床表现]
1、咳嗽:以刺激性干咳多见。 2、血痰:多为血丝痰,间断性,也可咯血。 3、胸痛:一般较轻。 4、发热:热度多不高,为癌组织坏死、毒
⑧双原发肺癌少见。同时发生的双 原发者更为少见。可以同型,亦 可不同型。
周围型肺癌CT表现模式图
分叶状、 棘状突起、 凹脐征、 短毛刺、 小泡征、 癌性空洞、 胸膜凹陷征等。
CT表现:
1、孤立性结节及肿块:
素吸收所致。
[临床表现]
5、转移症状:
转移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如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颈静脉怒 张;喉返神经受侵导致声带麻痹、声音 嘶哑;颅内转移出现恶心、头痛、呕吐 等颅内高压症状等。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1)间接征象—支气管阻塞征象
• 阻塞性肺气肿 • 阻塞性肺炎 • 阻塞性肺不张
④癌瘤致支气管阻塞则出现阻塞性肺不张。 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形成肺门区肿块。 右上叶肺癌出现典型横“S”征。
当右上肺支气管肿瘤伴右上肺不张时,不张的右上肺下 缘形成横行的“S”形,外侧为不张向上收缩的水平裂, 内侧弧形向下的为肿瘤的下缘
右上叶肺不张横“S”征象

2023年肺癌的早期症状 肺癌早期的常见体征

2023年肺癌的早期症状 肺癌早期的常见体征

2023年肺癌的早期症状肺癌早期的常见体征肺癌的早期症状早期肺癌一般并不产生症状,所以又叫无症状期,短则数月,长则几年,因人而异,此时患者很少就医,所以临床上很难发现,部分肺癌的早期症状只是干咳、胸痛、低热、咳血等一般呼吸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相混淆,很难引起患者的注意。

除了那些症状外,由于肺癌对其他神经之类的压迫,多数外在体征上也会有所表现,患者及家属应多加留意,并及时就诊。

1)局限性喘鸣音:为单侧性局限性喘鸣声,特别在吸气阶段的喘鸣音,咳嗽后并不消失,是肺癌早期体征之一,但为时短暂,容易被忽视。

2)淋巴结转移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左侧多见)时出现声音嘶哑。

喉镜纵隔检查有患侧声带麻痹。

3)癌肿压追上腔静脉时,常见于右上叶小细胞癌,头部和上肢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和上半身瘀血水肿及静脉怒张(即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4)肺尖部的肺癌又称肺上沟瘤,常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

上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眼裂狭小、额部少汗等霍纳综合征。

5)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同侧肩臂酸痛,不能抬举,肩部及手指有放射性疼痛和感觉异常,肌肉萎缩。

6)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甚至发生支气管一食管瘘,导致肺部感染,压迫气道严重时可窒息而死。

7)压迫膈神经时引起同侧膈肌麻痹和上升,X线透视可见病侧膈肌运动迟缓,缩鼻吸气有矛盾运动。

8)肿瘤接近胸膜时可引起反应性胸水,侵及胸膜时常产生血性胸水。

9)癌肿侵犯迷走神经可使心率加速,侵犯心肌的传导系统可引起心律不齐,侵犯心包可产生心包积液,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的症状。

10)肺癌通过淋巴道转移时可见到相应部位淋巴结群肿大和邻近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

通过血道转移到脑、骨、肝等部位时,均有相应的体征出现。

11)其他体征,四肢关节疼痛或肥大杵状指,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库欣综合征及男性乳房增生肥大,精神异常等。

12)舌苔以厚腻苔为多,黄苔剥脱苔次之,舌体有裂纹及芒刺者明显增多。

舌下青筋显露,大络脉充盈,小络脉曲张,舌下瘀斑瘀点明显增多。

支气管肺癌PPT课件

支气管肺癌PPT课件

38.4%



Yang et al, 2005
中国肺癌死亡率

70年代~90年代上升111.85%
癌症中的死因由第四位攀升第一位
肺癌的病因

吸烟 大气污染
室内微小环境的污染
职业危害(石棉、氡、甲基乙醚、铬、镍、砷) 慢性肺部疾病


营养状况
遗传因素
吸 烟

肺癌病人中3/4有重度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高10~13倍 19岁以下开始吸烟,死于肺癌机会更大 吸烟与肺鳞癌、 小细胞肺癌(SCLC) 关系密切
发病率指每 100,000中的发病人数。
温带南美 男/女 55.1/7.6
Parkin DM, et al. CA Cancer J Clin. 1999;49:33-64.
肺癌的5年生存率
西欧/北欧
东欧 日本 澳洲 中国 中东/北非 中非/南非
7% 12% 21% 13%
8%
8% 10% 20%
肺癌的诊断
可疑肺癌的诊断 X光胸片 CT 扫描 ?PET 周围型肿瘤 中央型肿刺 支气管镜 电视辅助的胸腔镜 (楔形切除或针穿) 开胸手术
备选方案 痰细胞学检查 支气管镜 经皮细针穿刺 开胸手术
Adapted from DeVita VT, et al. 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7th ed. 2005;753-845.
临床表现
远处转移 锁骨上、颈部等淋巴结肿大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束受压迫 肝转移
局部和远处扩散
脑 (10-50%)
引流淋巴结 心包 肺 胸膜 肝脏 (~35%) 肾上腺 (1035%) 皮肤 骨骼 (30-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动态观察鉴于肺癌的预后与肿功的大小直接相关,早期肺癌的诊断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不少早期肺癌,但直径1.0cm以下的周围型肺癌及局限于支气管内的中央型肺癌误诊和漏诊率均很高,本文报道了已证实的7例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其动态演变,以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认识。

1 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为47—68岁6例,男性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长期吸烟史,2例有咳嗽、低热,其余5例以间断性痰中带血为主要症状。

7例均经手术病理、痰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或锁骨上转移性淋巴结活检证实,其中腺癌2例,未分化癌2例,鳞癌3例。

2 X线分析本组7例均为回顾性诊断,故首次X线检查仅有胸部DR(正位)中央型肺癌1例,表现为肺门部小片局限性肺气肿及Kerley“B”线。

周围型肺癌6例,其中,3例表现为多个颗粒状形聚集成小簇状,1例表现为单发不规则斑片形,2例为形态不规则的小结节形,为说明其动态变化,将3例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3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47岁,咳嗽,痰中带血1周,有肺结核病史,1988年9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下肺动脉外缘可见小片状模糊形,密度均匀,部分与其相重叠右下肺局限性透亮度增强,其肋膈角区可见Kerleyq“B”线,左上肺有一长条状钙化形,4个月份(1989.1.20)右下肺动肺旁小片形消失,右下肺可见片状模糊形,右膈肌及右心缘亦模糊,局限性透亮区隐约可见,2年后(1990.9.12)右下肺有三角形增密形紧贴于膈下部及右横隔内2/3外,边缘清楚,右侧胸壁可见带状形,右肺门下移消失,气管右移,X线诊断,右肺下叶不张并右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下叶支气管下规则狭窄,活检为支气管鳞状细胸癌。

例2、患者,男,61岁,今晨起痰中带血,2003年8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下肺动脉中见一直径0.6×0.8cm的形态不规则的小结节状形,边缘毛糙,有分叶,其外方有粗索条形呈包绕状,斜裂上段呈幕状凹陷,左肺尖可见多发斑片状模糊形及钙化形,8个月后(2004年4月24日)小结节形形成直径2.5×4.0cm的不规则肿功,密度不均,有毛刺及分叶,索条形消失,又过342天(2004年6月5日)肿块增大至3.5×5.0cm,并出现空泡征,术后病理诊断为未分化癌。

例3、患者,男,66岁,低热,咳嗽半月余,2002年10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肺中第2肋间可见数个直径0.3cm以下颗粒形,聚集成小簇状,边缘不规则,部分有毛刺。

2003年10月5日(1年后)大部分颗粒形融合成0.8×1.2cm的不规则小结节形,有分叶,部分病灶尚未融合成卫星灶,病灶轻度向内移位,周围有散乱的血管纹向肿块聚集,3年后(2006年1月15日)肿块增大到4.5×5.0cm,形态不规则,有分叶及毛刺,卫生灶消失,癌细胞检查为腺癌,又过3—5个月,肿块增大至8.0×12.0cm,并侵及侧胸壁。

4 讨论4.1 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动态演变发生于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早期局限于管腔内引起支气管狭窄,可产生局限性气肿,反复发作的阻塞性肺炎,也可阻塞肺表面的淋巴管,形成Kerley“B”线,但临床上能观察到这些早期征象的不多,且大部分误诊或漏诊,曾有文献报道9例早期中央型肺癌仅有1例具有反复发作的肺炎病史,本组1例中央型肺癌首次胸片上已存在局限性肺气肿,Kerley“B”线及肺门小片形,系复查时已出现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胸腔积液,因此,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不明原因的局限性气肿和./或单侧的Kerley“B”线,应怀疑早期中央型肺癌而进行支气管体层摄形,支气管镜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

早期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多发性颗粒形,单发不规则的斑片形,小结节形及小空洞等,以多发性聚集或分散落的颗粒形多见,本组3例首次X线检查表现为多个小颗粒形,直径均在0.5cm以下,聚集成小簇状,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有毛刺,在随访过程中颗粒形逐渐融合成不规则的小结节形,并出现分叶、空泡征、胸腔凹陷征,血管糊等,其中一例有一过性卫星灶,卫生灶是个颗粒灶与主灶融合较晚,或单独增长而形成,空泡肿瘤在融合过程中,颗粒灶之间夹杂的正常肺组织残留的肺泡或细支气管多发性颗粒灶应与局灶性肺结核鉴别,局灶性肺结核的斑点形一般密度较均匀,边缘规则,无毛刺,且多呈散在分布,抗结核治疗后可吸收或钙化早期肺癌的颗粒形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有毛刺、且常聚集成直径1.00m 以下的小簇状,在复查过程中,病灶融合增大,并出现空泡征分叶,血管等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比较分散的颗粒形与结核鉴别较困难,有赖于动态学观察,本组1例斑片状模糊形,随着肿瘤的增大密度增高,边缘趁向清楚,并出现毛刺、分叶等癌性征象,2例表现为单发小结节形,形态不规则,有毛刺或分叶,其中1例侧有粗索条形,为肺亚段不张,斜裂上段呈暮状凹陷,随着肿瘤的发展,索条形消失,出现空泡征,小结节形可为初始表现,也可为颗粒形融合而成,本组3例的小结节状形均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融合成不规则的小结节状形。

肺癌的生长速度相关很大,在本组过程中,未分化癌发展较快,鳞癌及腺癌生长较慢,本组1例直径0.6×0.8cm的未分化癌8个月后增大到2.5×4.0cm,又过342天发展到3.5×5.0cm,另1例腺癌从0.3cm以下的颗粒形发展到直径0.8×1.2cm,又过1年时间,又过32年零3个月才发展至4.5×5.0cm,而从4.5×5.0m增大至8.0×12cm仅花了5个月时间,并侵及侧胸壁。

4.2 早期肺癌应注意的问题早期肺癌因直径很小,X线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征性,易于漏诊或误诊,本组5例周围型肺癌漏诊在确诊后对其作出回顾性分析,发现肿瘤部位的首次胸片上确已存在异常病变,且直径在1.0cm以下,1例周围型肺癌及1例中央型肺癌合并肺结核而误诊为结核扩散,根据本组经验及结合文献在诊断小肺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4.2.1 高质量的X线片及体层片,曝出不足及过度的X线片均不利于早期病变的显示,当怀疑早期肺癌时应摄体层片以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特征。

鉴于肺癌的预后与肿功的大小直接相关,早期肺癌的诊断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不少早期肺癌,但直径1.0cm以下的周围型肺癌及局限于支气管内的中央型肺癌误诊和漏诊率均很高,本文报道了已证实的7例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其动态演变,以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认识。

1 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为47—68岁6例,男性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长期吸烟史,2例有咳嗽、低热,其余5例以间断性痰中带血为主要症状。

7例均经手术病理、痰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或锁骨上转移性淋巴结活检证实,其中腺癌2例,未分化癌2例,鳞癌3例。

2 X线分析本组7例均为回顾性诊断,故首次X线检查仅有胸部DR(正位)中央型肺癌1例,表现为肺门部小片局限性肺气肿及Kerley“B”线。

周围型肺癌6例,其中,3例表现为多个颗粒状形聚集成小簇状,1例表现为单发不规则斑片形,2例为形态不规则的小结节形,为说明其动态变化,将3例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3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47岁,咳嗽,痰中带血1周,有肺结核病史,1988年9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下肺动脉外缘可见小片状模糊形,密度均匀,部分与其相重叠右下肺局限性透亮度增强,其肋膈角区可见Kerleyq“B”线,左上肺有一长条状钙化形,4个月份(1989.1.20)右下肺动肺旁小片形消失,右下肺可见片状模糊形,右膈肌及右心缘亦模糊,局限性透亮区隐约可见,2年后(1990.9.12)右下肺有三角形增密形紧贴于膈下部及右横隔内2/3外,边缘清楚,右侧胸壁可见带状形,右肺门下移消失,气管右移,X线诊断,右肺下叶不张并右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右下叶支气管下规则狭窄,活检为支气管鳞状细胸癌。

例2、患者,男,61岁,今晨起痰中带血,2003年8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下肺动脉中见一直径0.6×0.8cm的形态不规则的小结节状形,边缘毛糙,有分叶,其外方有粗索条形呈包绕状,斜裂上段呈幕状凹陷,左肺尖可见多发斑片状模糊形及钙化形,8个月后(2004年4月24日)小结节形形成直径2.5×4.0cm的不规则肿功,密度不均,有毛刺及分叶,索条形消失,又过342天(2004年6月5日)肿块增大至3.5×5.0cm,并出现空泡征,术后病理诊断为未分化癌。

例3、患者,男,66岁,低热,咳嗽半月余,2002年10月22日胸部X线检查,右肺中第2肋间可见数个直径0.3cm以下颗粒形,聚集成小簇状,边缘不规则,部分有毛刺。

2003年10月5日(1年后)大部分颗粒形融合成0.8×1.2cm的不规则小结节形,有分叶,部分病灶尚未融合成卫星灶,病灶轻度向内移位,周围有散乱的血管纹向肿块聚集,3年后(2006年1月15日)肿块增大到4.5×5.0cm,形态不规则,有分叶及毛刺,卫生灶消失,癌细胞检查为腺癌,又过3—5个月,肿块增大至8.0×12.0cm,并侵及侧胸壁。

4 讨论4.1 支气管肺癌的早期X线征象及动态演变发生于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早期局限于管腔内引起支气管狭窄,可产生局限性气肿,反复发作的阻塞性肺炎,也可阻塞肺表面的淋巴管,形成Kerley“B”线,但临床上能观察到这些早期征象的不多,且大部分误诊或漏诊,曾有文献报道9例早期中央型肺癌仅有1例具有反复发作的肺炎病史,本组1例中央型肺癌首次胸片上已存在局限性肺气肿,Kerley“B”线及肺门小片形,系复查时已出现阻塞性肺炎,肺不张及胸腔积液,因此,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不明原因的局限性气肿和./或单侧的Kerley“B”线,应怀疑早期中央型肺癌而进行支气管体层摄形,支气管镜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

早期周围型肺癌,可表现为多发性颗粒形,单发不规则的斑片形,小结节形及小空洞等,以多发性聚集或分散落的颗粒形多见,本组3例首次X线检查表现为多个小颗粒形,直径均在0.5cm以下,聚集成小簇状,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有毛刺,在随访过程中颗粒形逐渐融合成不规则的小结节形,并出现分叶、空泡征、胸腔凹陷征,血管糊等,其中一例有一过性卫星灶,卫生灶是个颗粒灶与主灶融合较晚,或单独增长而形成,空泡肿瘤在融合过程中,颗粒灶之间夹杂的正常肺组织残留的肺泡或细支气管多发性颗粒灶应与局灶性肺结核鉴别,局灶性肺结核的斑点形一般密度较均匀,边缘规则,无毛刺,且多呈散在分布,抗结核治疗后可吸收或钙化早期肺癌的颗粒形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有毛刺、且常聚集成直径1.00m 以下的小簇状,在复查过程中,病灶融合增大,并出现空泡征分叶,血管等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比较分散的颗粒形与结核鉴别较困难,有赖于动态学观察,本组1例斑片状模糊形,随着肿瘤的增大密度增高,边缘趁向清楚,并出现毛刺、分叶等癌性征象,2例表现为单发小结节形,形态不规则,有毛刺或分叶,其中1例侧有粗索条形,为肺亚段不张,斜裂上段呈暮状凹陷,随着肿瘤的发展,索条形消失,出现空泡征,小结节形可为初始表现,也可为颗粒形融合而成,本组3例的小结节状形均在随访过程中先后融合成不规则的小结节状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