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附译文注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doc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一一(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这首诗。
学习要求:CI)读一读这首诗。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2)解读感悟诗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导语】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应引导学进⾏感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课时 ⼭⾏ 【课时⽬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和诗⼈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丰富的想象⼒和语⾔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定⾮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瑰宝,⽤最凝练、简洁的语⾔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然的花草树⽊、鸟兽⾍鱼都是诗⼈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的美景在诗⼈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积累的描写四季景⾊的古诗。
(学⽣⾃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交流情况进⾏评议和⼩结。
3.(课件出⽰2—5)描写四季的古诗,⿎励学⽣阅读积累。
4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2.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3. 古诗《望洞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古诗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苏轼、刘禹锡3. 诗意概括: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4. 重点词语:天门、湖光、洞庭5. 背景简介:唐代、宋代、唐代6. 情感表达:豪放、闲适、喜悦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任选一首古诗,发挥想象,写一段描绘诗中意境的短文。
3. 搜集其他唐代、宋代诗人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重点内容:古诗的诗意、情感、朗读与背诵方法。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课后自行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2. 古诗解析: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解析和情感体验。
3.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如绘画、写作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三首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
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第二课时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附:译文与注释《山行》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夜书所见》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