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台基与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建筑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为保证建筑物建成后不会沉降塌陷,就需要在建造房屋前先制作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称为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台基主要有两种类型:土质台基和石质台基。
其中,土质台基最为普遍。
因此,建筑时,通常需要大量土木材料,“大兴土木”、“土木工程”等词即由此而来。
土是一种松散的物质,中国古人通过重物夯制的方式将其平整压实,这一过程称为夯土。
土的来源广泛,精心夯制的土层又极其致密,所以在中国古代获得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房屋基础,也用于构筑墙体。
夯土层非常牢固。
古代木结构建筑可能早已荡然无存,但这些建筑的夯土基础往往都能保留下来,人们据此获得地面建筑的很多信息。
商殷墟建筑夯土台基及散水清广州陈家祠堂石台基及石雕围栏清河南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石柱础夯土台基虽然牢固,但并不美观。
因此,人们有时用加工好的条石将土台包砌起来,形成石制台基。
石制台基上通常有压栏石、角柱石和石间柱等装饰件。
建筑台基表面就是房屋的地面,早期的房屋地面多无装饰,后来才出现了木质地板和砖铺的地面。
地面经过装饰,不仅美观,而且还起到保护台基的作用。
房屋地面上还有一类重要的构件,那就是柱础。
柱础通常为圆形,石质,用于承接木柱。
柱础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扩大柱下承压面,有利于分散重量;二是抬高木柱底部,防止木柱受潮腐朽。
早期柱础较矮,表面亦无装饰。
后来,柱础逐渐加高,又增加了许多雕刻纹样,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房屋外部,沿屋檐一圈的土质台基表面有时还会镶嵌一些石子,称为“散水”。
中国古建筑多为坡顶,下雨时雨水会沿屋檐汇集落下,冲击力较强。
如果存在“散水”,不规则的石子面就会将水滴弹射到各个方向,从而起到分散水流冲击力,保护台基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一)台基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座基。
其主要作用为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单体建筑的高大雄伟。
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用两层或三层台基。
古代建筑底部名称

古代建筑底部名称
古代建筑底部通常有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而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建筑底部名称:
1. 台基:建筑物底部的基石,用于支撑整个建筑物结构,通常是石质或混凝土建造。
2. 地基:建筑物底部的基础,用于分散建筑物的重量到地面,通常由混凝土或石块构成。
3. 地面层:建筑物底部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可以是土壤、石板或其他材料。
在一些古代建筑中,地面层可能是用来记录建筑年代或者行使宗教仪式的场所。
4. 台阶:一种通往建筑物底部的阶梯式结构,通常由石头或砖块构成。
台阶可以添加美观,同时也为人们提供进入建筑物的便利。
5. 地下室:位于建筑底部,通常是地面以下的一层或多层空间。
地下室可以用于存储货物、生活用途和其他功能。
6. 石基:由石材建造的底部结构,用于支撑建筑物。
石基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底部结构,可以提供稳定和耐用性。
7. 地砖:铺设在建筑物底部的一层或多层地面瓷砖。
地砖可以用于装饰和提供保护。
这些名称可能因文化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它们提供了一种描述古代建筑底部结构和功能的方式。
古建筑讲解

古建筑讲义主讲人李会智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部位名类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繁多,类别多样,从所使用的材料上划分有土作、砖作、石作、铁铸、铜铸木作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建造,其建筑部件均以木结构建筑部件为宗,所以在学习古建筑结构部件时,首先是学习和掌握木结构建筑中的建筑部件名称和其结构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座、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各建筑部件的命名,是根据所处位置而确定的。
第一节基础1、基座古建筑的基座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作成,均为建筑物的基础。
地上部分因处于露明处故称作台基,地下部分因埋深于地面以下称作基础。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夯土基础、瓦渣基础、灰土基础、桩基础、石基础。
2、夯土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在预定的建筑物基址范围内挖去表土至一定深度,再用石夯或木夯将回填土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
始见于原始社会晚期。
商周时广泛应用于宫殿及城墙建筑中,以后一直流行至隋唐。
3、瓦渣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利用建筑物的废砖碎瓦片与黄土隔层夯筑而成的表面以下的传统基础做法。
也有个别的利用铁渣代替废砖碎瓦隔层夯实,这种基础的强度较之夯土基础而高。
如上海元代真如寺大殿的柱下基础,唐代山西五台南山寺正殿柱础石下的基础、芮城永乐宫三大殿的基础均此种做法、太原拱极门。
4、灰土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在黄土内掺和一定比例白灰,分大夯灰土和小夯灰土。
搅匀后依照需要的深度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
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初期,后代普遍使用。
至清代,以成为一般大型建筑物基础的常规做法,并有专书介绍这种基础做法及黄土与白灰之间的用料比例关系。
有北京明代城墙的墙基等实例。
分大夯灰土,其白灰和黄土的比例为3∶7----1∶9,筑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2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多用于次要工程;小夯灰土,其打时每步虚铺灰土7寸5分(24厘米),夯实为5寸(16厘米),多用于重要工程。
5、桩基础在地基松软或临水处建房时,于建筑基础处打入大批木桩使其松软土层加密,增强基础强度的一种传统做法。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

中国古建筑之——台基何为台基台基是建筑下⾯⽤砖⽯砌成的突出的平台,是建筑的底座。
传统建筑中⽯⼯制作以台基为重点,⽯础上承柱梁荷载及屋盖重量。
台基四周压⾯包⾓虽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且衬托美观的作⽤。
最早是为了御潮防⽔,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的形式台基依据使⽤功能和外形,⼤体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普通台基普通台基,是由夯⼟台到磉墩的发展过程。
夯⼟台,即将⼟夯实形成台基,构造简单、施⼯便捷;台基发展到后期,不再⽤夯⼟做法,改为柱顶⽯下部⽤砖砌的⽯台取代,即磉墩。
早期遗迹全部由夯⼟筑成,推测⾄少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
随后,它的使⽤由统治阶级逐渐扩⼤到民间。
⾼台建筑是台基发展的顶峰。
汉代起已开始外包砖⽯,⽽且还具备了压阑⽯、⾓柱和间柱(有的上⽤⽃拱),形制基本与后世⼀致。
南北朝⾄唐宋时期,不仅注重吸收前朝经验,将台基形式定制,还积极美化台基,常在侧⾯错砌不同颜⾊的条砖,或贴表⾯有各种纹样的饰⾯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
元明清时期,普通台基⾼度(由⼟衬⽯表⾯⾄阶条⽯上⽪)为檐柱⾼的15/100~20/100。
基内填⼟夯实,柱、墙及⼟衬⽯下作灰⼟基础或碎⽯基础。
⾓部⽴⾓柱⽯(厚宽同阶条⽯),其间砌砖或陡板⽯与⾓柱齐平,上再盖阶条⽯。
柱基础上放磉墩,再放柱顶⽯。
须弥座须弥座是⼀种带有雕刻花纹和线脚的基座。
“须弥”原为⼀座⾼⼭之名,拿此⼭做佛座以显⽰佛的崇⾼伟⼤,后来逐渐将此形式应⽤到建筑中。
故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较复杂,⼀般⽤在⾼级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的基座。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柱、间柱、壶门等,造型⽇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了花砖贴⾯。
五代、两宋和辽、⾦也继承了这种作风。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柱改成 “巴达玛”(莲花)式样,壶门及⼈物雕刻已不⼤使⽤。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2)、拦土:磉墩之间的基础墙。
3. 绞脚石:砌于叠石之上、沿整个建筑的台基四 周布置的基石;按选料的不同分别称为塘石(规则 条石)、乱纹绞脚石(毛石)和糙砖绞脚(砖)。
2021/5/27
3
4. 土衬石:位于绞脚石面上的规则条石,一般呈 厚板形,以大面向上,以承放上层石料;土衬石 已露出地面。
2021/5/27
15
(3)、山墙:位于房屋开间方向的两端,沿进深 方向包住山柱的墙,称为山墙。山墙一般可按屋 面形式的不同分为硬山山墙、悬山山墙和歇山 (庑殿)山墙三类。
1)、硬山山墙:硬山的山墙(图2-2-2)是指山墙 屋面瓦以下的部分,它包括:砖线脚、博风板等。 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若出檐则 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 山墙就叫做垛头。如果山墙超出屋面、依着柁梁 和瓜柱的位置砌成为阶梯形、每级顶上设有墙肩, 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墙顶盖瓦的叫做屏风墙, 屏风墙有三山屏风墙和五山屏风墙两种,俗称三 花山墙和五花山墙。五山屏风墙详见图2-2-3 所示。
2021/5/27
24
1、常用砖料
我国古建筑所用砖料,规格较多,浙江省古建筑 砖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方砖、望砖、黄 道砖等。
方砖是用优质粘性泥经脱胚,放入窑内烧制而成, 色泽青白,常用的规格有300×300×40mm、 400×400×50 mm、500×500×70 mm、 630×630×80 mm等。
2021/5/27
2
(一)埋头和台明
古建筑的台基从地下到地上一般分成八个部分,下 面,我们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述如下:
1. 领夯石:位于柱脚最下层的基础石。
2. 叠石:领夯石以上第一皮基础石,如建筑物较大 或基础条件较差时,可以设置2~3皮,按皮数之多 寡称之为一领一叠石、一领二叠石和一领三叠石。
古建筑基础做法

古建筑基础做法
古建筑基础做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还能够承受建筑所受的外部力量。
古建筑基础通常分为地基、基础、柱础和台基四个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1. 地基: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并
分散到地面上,以确保建筑物不会下沉或倾斜。
地基的做法包括挖掘地基坑、填充石子、压实土壤等步骤。
2. 基础:基础是连接地基和建筑物的部分,其作用是传递建筑
物的重量和荷载到地基上。
基础的做法包括搭设木模板、浇筑混凝土等步骤。
3. 柱础:柱础是支撑建筑物柱子的部分,其作用是使柱子稳定
地立在基础上。
柱础的做法包括挖掘柱础坑、铺设石块等步骤。
4. 台基:台基是建筑物底层的基础,其作用是与地面隔离,避
免建筑物被地面湿气侵蚀。
台基的做法包括挖掘台基坑、铺设砖石等步骤。
以上是古建筑基础的一些常见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的基础建设需要注重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长久保存。
- 1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高度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方面。
而中国古典建筑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体系、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其别具特色的独立系统。
若以三段式来理解建筑,那么屋顶如同人的头部;主体部分像人的躯干;而台基就是人的双足,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上两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1、台基的作用:
防水避潮、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2、台基的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3、台明:台基的基座
从样式上可分为:平台式——普通台基,以及须弥座
普通台基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砖砌台明、满装石座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
4、平台式台明的构件组成: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
5、平台式的两种做法: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基与基础仿古建筑的宫殿厅堂由台基、构架(墙体)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台基是“台明”和基础的统称。
地面露出部分叫做“台明”,砖石包砌部以内的、直接承受建筑上部荷重并将其传到地基的地下结构部分,届基础范围。
房屋的柱、墙体都建立在台基之上,因此,台基部分的合理设计、正确的施工和良好的工程质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艺术造型和使用寿命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础平面配置一座台基的长、宽、高、低是由建筑物的规模决定的。
各部尺寸受房屋的出搪深浅和住径大小制约。
因此,无论哪种形式建筑,一般情况下先定面阔,后定进深。
确定面阔的方法和程序是:根据材料定棵长,按照镍长定明问面阔,根据明间面阔定其他各间面阔(明间面阔须大于次间面阔,次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梢间面闹,梢间面阔要大于或等于尽问面阔)。
U而迟到决46伽:i币帕右下届面路口十全其幼守醉钎5Tw成交7表2—1 台基尺度与上部建筑之关系表然后,根据面阔定进深。
注意的是:上格出不能“过步”。
就是说该上指出的长度不能面阔:明间7或9个斗拱空当。
次间5—6个或6—8个斗杉空当梢间4—7个斗拱空当。
尽问2—7个斗拱空当。
若只有一间,可按2或5个斗松空:进深:遏进深与通面阔之比为5比8。
斗松空当需坐中。
搐柱高60斗口。
、没有斗拱的大式建筑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可按7比6计算,也可按面阔与柱高1比1计算。
1尺寸由建筑物的性质决定。
次间面阔应比明问面阔减少1/8或l/l o或1/20,梢问、尽间的面阔依次递减。
面阔也可与明问相同。
进深:明间面阔通常以1.25—1.85:1。
廊深约为2/5柱高。
柱高:一般不能小于256厘米(营造尺8尺)。
面阔:明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4比3,也可按5比4。
柱子的高低与大式无j样,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
次间面阔可与明间相等,但一般情况下应比明间减少1/8或1/10或1/20问的面阔应依次递减。
进深:明间进深与面阔之比通常为6比5,廊深4—5倍梅柱径。
栓高:一般在240厘米一320厘米(营造尺7.5尺一1丈)之间。
无论是无斗拱大式建筑或小式建筑,面阔和进保在因材料和地势限制情况下可以酌减,但控高不可降低。
台基各部分名称见图2—1、图2—2。
图2—2九擒单攫房殿、霸山合基平面无论宫殿、庙宇或住宅,往往都是由多座建筑物合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物居中,座北朝南,称为正殿或正房,在正殿或正房前面,相对分列在左右两侧的建筑,叫作厢房或配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的建筑叫作前殿或倒座,无论配殿(厢房)或前殿,型制与规模均应小于正殿(正房),这四座建筑所包括的范围称为一院。
一处宫殿、庙观、住宅,多由一院或多院组成,形成一个建筑群。
一院的四面都有房屋,即有正殿(正房)、两配殿(厢房)、前殿(倒座),称为四合院(图2—3、图2—4)。
如果有正殿(正房),而只有单面配殿(厢房)或无前殿(倒座),则叫做三合院。
其他主要部分的配置原则不改变。
除此之外,像离官别墅、庭院斋舍等建筑,地位、方向可因地制宜设计布置,不受此规则约束(图2—5、图2—6、图2—7、固2—8)。
图L5几种基础平面(甲)曲尺形(乙)十字形(丙)圆形(丁)凸形第二节基础做法仿古建筑采用住梁荷重的构造方式,其基础,主要指往下构造部分直接承受柱子的柱顶石,柱顶石下的吸墩和躁墩下的灰土三部分。
一、基础施工前应做的准备工作(琉璃瓦)(一)确定“平水”所谓“平水”,即现代建筑中基础的“土o.oo”。
乎水决定着建筑物的柱高,也决定整个建筑群的标高。
乎水线的高度怎么决定呢?一般情况下,先决定建筑物或建筑群东南方向上“沟眼”的高度位置(沟眼的最低处应高于院外自然地乎),再根据这个高度逐渐往里增高,越往西北方向应越高。
增高的原则是,纫增海馒院子,坡度为5/10Do,粗塌院子为9/1000。
根据这一原则,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高度(表2—1),就是平水线的高度(这里所说的乎水线高度是指正房台基高度)。
同一建筑群中不同院子的北房的台基高度,也应遵循越往西北越高,越往东南越低的原则,先定土衬金边的高度,再加上台基的高度。
同一院子内,耳房要比正房矮一级(营造尺四寸,合12.8厘米),东、西配房和南房台基也要比正房矮一级。
门道台基的高度应与第一层院子中的北房台基高度一致。
平水线确定以后,在建筑物或建筑群中轴线位置上用砖砌两个砖墩并用灰抹好(这两个墩子叫中墩子),在正面弹上一道水平的墨线和一道与水乎方向垂直的墨线。
水平的墨线就是“平水”,垂直于水平方向的墨线就是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
(二)找“中”“中”决定着建筑物或整个建筑群的方位*在仿古建筑基础施工中所需用的“中”有:建筑物(建筑群)的中轴线、各种面阔和进深中线及各种墙体的中线等。
使用“中”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凡房屋面阔进深尺寸,都是指柱子中至中的距离;(2)“中”,在瓦作“中”有平分的意思。
有时则不然,比如山埔或后搪墒的“墙中”就不是平分墙体的中心线,而是柱子的中线;(3)按照古建筑施工的传统,北房或南房的进深中线不应与建筑群中轴线互相垂直。
调整的方法是移动南(北)房进深中线而不动建筑群的中轴线,即“断横不断竖”。
南、北房的其他各条中线当然也要随进深中线而做相应的调整,以保持与进深中线的互相平行或垂直。
调整后的北房东山场应刚L偏转,即应“抢阳”*南房的东山场应向南偏转,即所谓“抢阴”。
(三)“定升”古建筑施工中“升“的含意是倾斜。
“升”的大小一般在5/1000以内。
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柱子和墙体一般都要有“正升”。
个别情况下,譬如某些房屋的墙体的室内一侧可以有“倒升”。
柱子要不要“升”视情况确定。
一般情况下,槽柱和金接应有正“升”,如果有耳房,山柱不应有“升”。
没有耳房,山柱要有“正升”。
角柱应同时向室内和据柱倾斜,方法是将柱脚向外挪动,也就是古建筑术语中说的“朋升”。
挪动尺寸为柱高的5/1000。
为了使柱子须升,应在砌碌墩和安放柱顶石时就持升“扔出”。
因此,在刨槽之前就应算出“怨升”所需的尺寸。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可;友线开挖地档,地梢的深浅依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埋头。
依屋架上核数定高低.模数4—5.dE头深19.2厘米;槐数6—7,埋头深25.5厘米;如果槐数是9,埋头深达32厘米。
二是灰土的步数。
这既要根据土质虚实而定,也与建筑物的等级有关。
土质虚软的,要挖到老土;勺止。
至于步数,最少2步,多者可达15步。
古建筑的灰土基础是用石灰和细黄土按一定比例,如3比7或4比6体积混合均匀后分步夯打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夯筑灰土,每步虚土七寸,筑实五寸,二十四把夯筑二十四夯头,充剁五十十;道,每见方一丈每步用夯夫二十四名壮夫九名”*可以看出,灰土基础所用材料简单,工具也不过是木夯石娥,但用工是比较大的,同时也说明古代匠师对基础的处理也是十分重视的。
灰土基础存在着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基础过浅,二是步数过多。
在仿古建筑中,用混凝土垫层代替灰土便可克服以上弱点,若工程设计仍使用灰土基础,灰土的步数应根据建筑荷载重新确定,灰土的标高应低于日(冻线。
四、砌踞坝和拦土碌墩是按柱子的分位用砖砌筑币成的方形墩子,上置柱顶石,柱子立在柱顶石上燥缴的高度“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外加地皮以下埋头尺寸”。
僳墩可以单独砌筑,也可以连续砌,视距离远近而定。
单砌的面墩以柱顶石尺寸定见方。
如柱径26.88厘米,得柱顶石53.76厘米见方*周围各出金边6.4厘米,得燥墩89.6 厘米见方。
金柱顶下照榴柱顶加6.4厘米。
砌连二傈墩,以出廊并柱项石定长。
例如,廊深144厘米,一头加金柱项半个33.28厘米,一头加梅柱顶半个26.88厘米,两头再各加金边6.4厘米,长共216.96厘米。
宽以往项石之宽定。
如金柱顶宽66.56厘米,两边各加金边L 4厘米,得宽为79.36厘米。
高随台基,除柱顶石之厚,加埋头尺寸(埋头尺寸由槐数确定,如4—5搞埋深19.2厘米、6—7镍埋深25.6厘米、9校为32厘米)。
躁墩与燥墩之间按面阔或进深用砖砌起来的与碌墩同高的墙叫拦土,拦土将台基之内分成若干方格。
方格内用素土回填,分层夯实。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每槽用夯五把。
头夯充开海窝宽六寸,每窝筑打四夯头。
二夯筑银锭,亦订四夯头。
其余皆随充沟。
每横宽一丈、充剁大小梗十七道。
第二次与头次相同。
第三遍取平,落水、撤渣子、雁别翅筑打四夯头一遍,后起高娥一遍、顶步乎串娥一遏。
”中国古建筑习惯使用柱顶石传递上部荷载*柱顶石以柱径加倍定尺寸,由于柱顶石上皮并不与地面见乎而是凸上少许(o.2柱径),在这露明的凸上部分的边缘加工成混线线脚,平面上变为圆形以与柱子衔接,叫做古镜(江南和长江下游,柱顶石上没有古镜,而是加一块鼓形石墩子,叫做敛蹬,鼓蹬高约o.7柱径,弧形侧面有时浅雕有花草)。
所以,柱顶石除了传递上部荷载之外,还有隔潮的功用。
柱顶石安放在燥墩之上,安放的时机一般在台明砌好之后,大木立架之前。
广东陶粒,广东陶粒厂 A3Vcq5l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