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功能健康饮食和身体保健2. 声音和听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保护耳朵,关爱听力3. 动物和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4. 空气和水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水的循环和节约用水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动植物生长的意识。

3. 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各部位的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音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关键概念。

3. 随堂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框架:用图表形式展示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2.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标注,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身体构造,标注各部位的功能。

制作一个关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手抄报。

写一篇关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短文。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直观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难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熟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单元一:观察世界- 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 学习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单元二:动植物的生活- 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

- 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 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 进行简单的物体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等。

单元四:常见材料- 了解常见材料的来源、用途和特点。

- 学习常见材料的分类和比较。

单元五:空气- 学习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进行简单的空气实验,如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单元六:水的特性- 学习水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如观察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单元七:天气变化-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结论等。

教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实验器皿等。

教学进度安排- 每个单元预计耗时2-3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参考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物体的浮沉、水的沸腾等。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 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

家庭作业-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四单元:植物的生长第12课:种子发芽第13课:植物的生长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植物生长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的过程及种子发芽的条件。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植物生长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植物、种子、放大镜、培养皿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物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植物生长现象。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记录并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种子吸水、胚根生长、胚芽出土生长:根、茎、叶的生长2. 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光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描述其特点。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种子发芽的条件。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观察,如实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学生需列举实例,说明种子发芽的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开展“我心中的植物”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的过程及种子发芽的条件。

2.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具体包括:自然现象与生活(第12章):详细内容涉及天气变化、水与火的特性、简单力学等。

动物与植物(第34章):详细内容涉及常见动植物的观察、分类、生长变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动植物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动植物特性的理解,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现象、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5. 实验操作(10分钟)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知识点、关键词。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特性?请列举三种常见动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天气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大气运动等。

水的特性:无色、无味、无臭,具有溶解、蒸发、凝结等。

常见动植物:猫、狗、鱼;草、树、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科普读物,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动植物。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选择。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观察春天的变化,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2. 第2章《我的身体》: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注健康生活。

3. 第3章《动物和植物》: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4. 第4章《空气和水》:探索空气和水的性质,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和联系。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量杯、滴管等。

2. 学具:彩笔、剪刀、胶水、卡纸、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教学主题。

2. 内容:简洁明了,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图表: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春天的变化,记录在日记中。

(2)制作一个身体器官模型,介绍其功能。

(4)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空气和水的性质。

2. 答案:提供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 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能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会绘制春天的景象
教学内容
1. 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 花草树木开始生长
- 鸟儿开始筑巢
- 昆虫开始活动
2. 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
- 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附近的变化
- 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3. 绘制春天的景象
- 学生用颜色画出春天的天空、花草树木和动物
教学步骤
1. 导入:与学生讨论四季的变化,引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呈现: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中的现象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家附近的观察活动,并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练:让学生在纸上绘制他们对春天的想象,鼓励他们用丰富的颜色表达
5. 总结:回顾研究内容,强调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评估
-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现象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 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美观程度和创意性
拓展活动
- 邀请学生带来春天的图片或手工制作,进行展示和分享
-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 注意: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介绍春天的特点,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2. 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学习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3. 第3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式、性质和作用。

4. 第4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春天的特点,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2. 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运用力使物体运动的能力,理解简单的物理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物体运动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物质性质、空气和水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画纸,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a.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景象。

b. 例题讲解:讲解春天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c.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 我们身边的物质a.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不同物质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b. 例题讲解:讲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等性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描述物质,并记录下来。

3. 空气和水a.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空气和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b.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式、性质和作用。

c. 随堂练习: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讨论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4. 力和运动a.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如推动物体。

b.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以及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

c.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力使物体运动,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春天来了:植物生长、动物活动。

2. 我们身边的物质:颜色、形状、硬度。

3. 空气和水:存在形式、性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1、发现物体的特征
课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实验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4、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这一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课。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
扶:抽2个学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实验记录单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课题
2、谁轻谁重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教师准备:《发现物体的特征》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5、揭示课题:1、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单个物体的观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
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
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动手册最后一面没有“轻重”,老师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发给学生。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
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实验记录单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复习导入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实验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
板书课题:2、谁轻谁重
二、探究实践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三、两个物体比较观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