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现实主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现实主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现实主义理论陈玉聃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①在国际关系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马丁・怀特(M artin W ight)认为:“尽管公认的经典性政治研究是政治哲学家的著作,但是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唯一得到认可的经典之作却是修昔底德的一部历史著作。

”②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也指出:“国际关系理论至少与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记录的理论争论一样古老。

”③保罗・维奥蒂(Paul R.V i otti)和马克・考皮(M ark V.Kaupp i)甚至将修昔底德称为“国际关系学①②③下文简称为《历史》。

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译文,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丁・怀特:《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载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汉迪・布尔:《1919—1969年的国际政治理论》,载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第217页。

《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总第9期),第84—114页。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科之父”①。

然而,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众多、思想繁杂,其中哪些理论观点受到了这部著作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它的影响?换言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这部著作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演进的影响呢?或许正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所言:“任何一个国际关系研究者都能从修昔底德的历史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获得启发。

”②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了解读,彼此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政治学评论》(Am erican Politica l Science R evie w)围绕这一主题所刊登的论文已不下十篇;《和平研究学刊》(Jou rna l of Peace R esearch)和《国际研究评论》(R evie w of Internationa l S tud2 ies)等重要期刊都曾以专题或论战的形式集中发表过相关文章。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

国际政治思想史考题一:选择题:1、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里面的无所适从的国家有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亚2、冷战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战略学家是托马斯谢林(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3、马丁怀特(英国学派)将近代国际思想和理论归为三种思想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革命主义(Revolutionism)马丁怀特从一个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变为现实主义者。

他指出,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上存在着无政府状态,国家间充斥着竞争与冲突, 国际关系是一种“零和游戏”, 它关注“是怎样”甚于“应该怎样”。

理性主义关注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认为人和国家都是理性的,能够区分是非善恶 ,国家之间能够实现和睦融洽的共同进步。

革命主义更加强调人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或者是“人类共同体”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任务。

通过梳理三大思想传统的历史演变,怀特指出,三大传统并非是平行向前的三道轨道,而是三条曲折的河流,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其中, 理性主义影响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影响革命主义是两大发展趋势。

国关学者研究时应该结合。

4、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中提到的德国社会学家是卡尔曼海姆。

5、英国最早开设国际关系讲座教授的大学是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

6、最早提到国际法的是维多利亚还是格劳秀斯?7、国家主权学说重大贡献的人是博丹。

8、休谟学说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知论9、功能主义的提出者是大卫米特拉尼10、亚当斯密的学说《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

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斯密认为劳动才是最重要的,而劳动分工将能大量的提升生产效率。

行政学史第三章怀特的行政学思想

行政学史第三章怀特的行政学思想
性的教科书, (3) 将行政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行政管理
内部, 转向技术性细节, 满足了行政管理作为 一门独立学科的要求, 丰富了行政学研究的 内容. (4) 标志着行政学的正式诞生.
可编辑ppt
30
2.具体思想方法上的创新与超越
(1)提出了行政学的四个基本假定 (2)注意到行政与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关
1.精简机构,减少协调的困难; 2.应该设置协调机关; 3.通过精密的协调取得良好的效果; 4.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是最后的决
定; 5 .提出了协调的原则
可编辑ppt
20
六、人事行政的思想
1.人才选拔的思想 2.职位分类——分级与工资制定问题 3.职务晋升
可编辑ppt
21
七、 行政伦理思想
2.立法监督方法:财政、审计监督; 政策监督、人员监督、调查监督; 诘问监督
可编辑ppt
27
案例
2000年1月,广东省28位省人大代表 向环保局正副局长提出质询。
在2001年2月14日闭幕的沈阳市12届 人大四次会议上,沈阳市中级人民 法院的工作报告没有通过。
“中国民主政治的标志性事件”。
可编辑ppt
18
(二)行政权力和责任
1.行政官员要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力和责任 2.怀特提出了权责分配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探讨了权责配置的措施和方法。 3. 行政权力应该受到监督,防止滥用。
上级行政领导要保持一定控制幅度 4. 提出了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
可编辑ppt
19
五、行政协调的思想
行政协调的概念和目的 相关论述
1926年《行政学导论》;《近世公共 行政的趋势》、《联邦主义者》、《外 国的文官制度》等
美国文官委员会主席,积极倡导公共行政 改革,创建初级文官考试制度

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

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

◆法学研究
不大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 由此可以看出, 与其他现实主义者相比, 怀特的权力政治思 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悲观主义情绪, 将世俗的悲观主义与基 督教神学思想相结合, 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基础。 基督教悲观主 义是联系怀特信仰和现实主义思想的桥梁。 怀特认为, 人的本质 属性是罪恶的, 而政治无关乎美德, 人性中不道德因素是国际社 会无政府状态的唯一原因, 有缺陷的创造者创造出的国际体系不 可避免存在缺陷。怀特现实主义思想的另一条重要哲学基础是 他的反对历史进步观。 他不相信人们能够远离权力政治, 认为不 大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和平、 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 这种悲观主义 思想贯穿于怀特的一生;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 怀特还表示, 世界 不会从权力政治向一种新的更好的国际秩序转变。 三、 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学派现实主义思想的 比较 (一) 同美国学派现实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 首先, 国家中心主义色彩浓厚。同现实主义学派一样, 怀特 具有国家中心主义倾向, 早期的怀特更是十分重视权力在国际政 治中的作用。 《权力政治》 体现出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如国 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主权国家,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等。 虽 然怀特后来从现实主义者变成了理性主义者, 但其思想中的现实 主义因素一直存在。 其次, 理论起点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 怀特认为国际体系 是无政府状态, 这种观点与现实主义相同。 怀特将国际无政府状 态看作是战争的根本原因, 由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共同领导, 各个 国家认为维护强权比福祉更为重要, 因此国际政治是权力政治, 形成了英国学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的在国际政治中 “绝对 尴尬和处境亦即无法减轻的困境” 美国现实主义学者约翰・赫 , 茨 (JohnHertz) 则把它表述为 “安全困境” (securitydilemma) 这一 , 概念后来为人们所广为使用。 再次, 强调大国的特殊作用。怀特将现实主义者关注的 “均 势” 、 “战争” “大国关系” 以及 等均列为有助于国际秩序维持的国 际制度, 认为大国扮演着维持体系秩序 ‘管理者’ 的角色, 更多地 决定了国家体系的运行规则。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 “假制度” 国 , 际社会中具有真正作用的制度是联盟、 外交、 战争等。外交是谈 判的机制, 联盟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 战争则是最终解决争端 的机制。 从体系的角度来看, 战争是维持或调整体系秩序和结构 的秩序, 如果国际社会的共同准则或权利分配受到挑战, 它可以 通过武力来维持并恢复现状。 最后, 国家利益的界定相近。新现实主义认为, 在无政府状 态下, 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权威机构可以确保各国的安全, 所以 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安全。怀特亦强调一国政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以三次论战为脉络,在争论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前进。

所关注的主体也由最初的战争与和平的一元向和平与发展,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

第一次论战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相关国家带了了灾难,人们都在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理想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得以兴起。

理想主义者主张通过规范和法律来调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行为,认为国家间是可以合作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第十四点原则中正式表达了自己理想主义的主张。

具体包括,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育改善;建立国际联盟,超国家组织,来协调国家间事务。

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

集体安全,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国际安全体系。

预防和制止集团内或集体外的不安全因素。

人性本善,集体安全,国际规范和国际法,国际联盟。

1939年卡尔,在《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中强烈的抨击了理想主义,并将理想主义定位乌邦托主义,批评了它不切实际,理想主义关注世界应该是怎么样,忽视了现实世界。

过度关注“应然”而没有认真的研究“实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宣布了理想主义的破产。

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修息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马基雅弗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卡尔的《二十年危机》为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因此卡尔也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或者为霍布斯状态,人人为战。

安全是国家追求的目的。

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的和手段。

合作是有限度和脆弱的。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均势是国际体系保持稳定状态的可行模式。

汉斯摩根索,是国际关系学领域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在他的《国家间政治》系统的论述了现实主义,这使得现实主义从一种思潮发展成熟为一种理论。

在该书中,摩根索罗列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等总结性的论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架构。

他从人性出发,从人性自私,天生追求权力,拓展到国家,类个人的行为,国家也是追求权力。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一、名词解释1.科学行为主义答:科学行为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历史、哲学的规范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的或实验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策略研究以及计量研究。

它主张在研究中不仅应用政治和历史的传统方法,而且运用应用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科学行为主义在理念上遵循科学取向,以“数据、计量、实证、精确”为特征,不断开拓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广度,使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沟通论、控制论等应运而生。

2.卡普兰6模式答:卡普兰认为,国际体系模式是国际政治的“宏观模式”。

他运用大系统的基本原理提出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

其具体包括:①均势体系。

即20世纪的均势格局。

其特点是:为了增强实力,可以与对手进行谈判,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内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霸权国;对在体系内形成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②松散的两极体系。

即二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其特点是:运作机制是调解性质的,而不是对抗型的;跨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体系的运作;核武器的出现带来“核恐怖平衡”。

③紧张的两极体系。

即50年代到60年代的冷战格局,是松散的两极体系的继续和强化,趋势是“不稳定”,出现高度紧张的态势。

④环球体系。

即6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特点是相对稳定。

⑤等级体系。

即一种民主型或极霸型的体系,特点是稳定性强。

⑥单位否决体系。

基本特点是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在这种体系内,战争可能发生,但是不会使用核武器,战争的地域和手段将受到限制;大国外交出现孤立主义的倾向,结盟的作用弱化。

3.数学政治学答:数学政治学是由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阿尔克在对科学行为主义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内容包括:①数学政治学是一种实证性、数学分析的范式组合;②数学政治学与模式选择转换有关;③强调政治分析方法的实践;④认为规范取向的政策科学化有难度,但不是不可能;⑤数学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可能部分地或全部地根植于政治学以外的领域;⑥数学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科学革命”的反映。

国际政治思想史课堂笔记

国际政治思想史课堂笔记

国际政治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三种思想传统马丁·怀特:国际政治是一种政治哲学,对前人成果的再思考,而非科学。

三分法:3R。

Realism 马基雅维利;Rationalism 格劳秀斯;Revolutionalism 康德。

行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论战:行为主义不把道义纳入考虑范围,怀特把规范性看做其研究核心,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争论做一种解释,不想找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一、现实主义的传统现实主义: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实然。

隐含前提:很多人和事无法改变。

国际政治是人类集团之间为了收获安全、威望和权力而展开的持久斗争;国际社会并不存在,因此,国际法、联合国都是不真实的;国家自身利益至上,权力先于社会、法律、正义和道德而存在。

政治哲学是保守主义,历史哲学是循环论者,持悲观主义世界观,对人性、道德悲观。

方法论:实证主义,倚重历史归纳方法,从事实而非先验的理性或道德出发。

理论要素: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社会行为体是国家;国家的目标是权力、安全、利益;国家在追求目标时是理性的自主的行为体;注重武力的作用。

现实主义理论家: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黑格尔—卡尔—摩根索—沃尔兹。

理论依据:物理现实主义——均势;生物现实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

分类:复合现实主义——修昔底德——没有强调哪个因素作用更大原教旨主义——马基雅维利——人性、权力结构性现实主义——霍布斯——自然状态制度性现实主义——卢梭——强调政体对人类的影响层次分析——战争:1.人性;2.国家(民主、非民主)3.国际,结构。

二、理性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或多元主义的传统)承认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强调的是国际社会中存在的交往,不仅是冲突,更多的是合作。

国家之间的交往构成国际社会(交往——国际社会)。

无政府,有秩序。

国家之间相处必须接受道义、法律的约束(规则捆绑)。

渊源: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

二元论,冲突与合作。

来自关于人的理性信念:理性使人能够按自然法则在合理地保存和造福自我的同时发扬其群体秉性。

西方行政学说之六: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西方行政学说之六: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七、西方行政学说之六: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一.生平与著述1. 生平: 美国人,1891年生,早期杰出的行政学家和人事行政学专家;2. 职业与工作经历:教授: 芝加哥大学;政府官员: 曾任美国文官委员会主席, 亲自组织和参与了美国文官制度改革;3. 代表性著作:1926 年< 行政学研究>, 该书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 体现了怀特为对行政学理论系统化的努力, 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此外还有: < 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 < 联邦主义者>, < 外国公务员制度>;二.怀特行政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对行政学行政对象和范围的界定;(1) 研究对象:即对”国家政府中的市政, 联邦或联邦行政进行研究”;(2) 研究范围:行政中的各种问题, 包括: 公务员才能的发展, 工作的胜任, 廉洁, 负责, 合作, 财政, 监督, 领导资格, 纪律, 及各级政府的行政程序等;(3)研究的目标(目的):A.运用物质材料完成国家建议的任务;B.权限范围内最有效的利用一切资源;C.以最敏捷/ 经济的方式圆满完成政务计划;D.政务的有效推行和管理;E.防止行政权的滥用;2. 提出了行政环境的思想(1) 对”行政环境”含义的界定:为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总和。

(2) 分析了各种具体的行政环境如何影响( 作用于) 行政活动, 行政行为及效果;A.经济环境的影响—行政职能与任务范围:B.政治环境的影响—政府职能,. 行政制度与组织;C.科技环境的影响—行政方法, 行政技术, 行政研究;D.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公民的要求, 国际经贸环境;3. 系统地探讨了行政组织的有关问题(行政组织思想)(1) 关于行政组织体制方面的思想: 归纳了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及特征:A. 自治型对官僚型自治型: 民选制, 任期制, 政治责任制,官僚型: 委任制, 长期制, 管理责任制B. 中央集权型对地方分权型地方分权型: 地方政府对地方事务有决定权;C. 独立型对权力汇一型;独立制型: 将每种服务机关视为一种独立单位, 与其他服务机关之间保持极少或毫无直接联系;权力汇一型: 将各种服务分集于各部门, 各部门间密切联系与配合并有着统一的行政首长负责领导与协调;(2) 对行政责任与权力的分配问题的分析A. 指出: 权力与责任的适当分配关系到政府的行政效率;B. 权力责任分配的含义:”每一个行政官员必须特别赋予一种固定任务”, 为此, 必须配以行政权力( 法律上和财政上的固定权力);C. 实践中权责一致的困难和障碍所在:民选官员缺少上级监督; 委员会制易致责任不清; 职权分配不当; 机关之间缺乏协调; 机构设置过多; 机构越权; 等等;D. 提出了权责适当配置的原则及具体措施:法定权力与立法依据; 配以充足财源; 将同一目标的事务( 其权力与责任) 归于同一部门; 权责分配与任务相一致, 与人员相一致; 按区域, 工作性质, 方法和程序的不同进行分配; (3) 对行政组织有效监控幅度的探讨必须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监控, 以防止其被滥用,因精力限制, 监控幅度不应太大, 以保证监控的有效性;“任何行政首长, 其有效监督不能超出七个部或七个行政单位, 否则将导致效率下降”; (4)提出了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能获得最优秀的人才;–组织成员应有一致的责任及适当的权力;–将行政官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 明确各自的权责, 任务, 以职务划分为原则, 确实指标;–设置有专门的协调机构;–对组织的管理效率进行精确合理的测量;4. 提出了行政协调的思想(1) 协调的含义:行政协调:是指行政主体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和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作者:王婉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2期摘要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英国学派是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的一个学术特色较为鲜明的学者群体。

马丁·怀特是英国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英国学派的建立及其学术传统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怀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思想,虽然后期选择理性主义的中间道路,但是其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一直存在,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学派的现实主义观点相似,但是又不同于后者。

怀特坚持使用历史的、哲学的和社会的方法来理解国际政治,深刻地影响着在其之后的英国学派学者的研究,成为英国学派方法论的重要特色,也是与美国学派最大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马丁·怀特英国学派现实主义作者简介:王婉潞,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二战后英国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支独具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其生长历程独立于美国主流学派之外,是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外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学派。

代表人物包括查尔斯·曼宁(Charles Manning)、马丁·怀特(Martin Wight)、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亚当·沃森(Adam Watson)、约翰·文森特(R. J. Vincent),以及巴里·布赞(Barry Buzan)等。

在英国学派创建历史上,马丁·怀特是一位极其关键的人物,被称之为英国学派的“教父”,提出的“国际理论”三个传统的论述,是英国学派最具有原创意义的思想和重要的思想基础。

但是,怀特的思想中一直具有现实主义的成分,本文试图从怀特的早年现实主义思想入手,进而分析其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学派现实主义的异同。

一、马丁·怀特对英国学派的影响马丁·怀特于1913年生于英国布莱顿,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后供职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1946年完成了具有强烈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权力政治》,此后提出了著名的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分析模式。

怀特的思想较为复杂,且前后变化较大,由早期的现实主义者变为理性主义者,甚至有学者认为怀特是一个“谜”。

1939年爱德华·卡尔(EdwardCarr)的《二十年危机》出版,怀特并不赞同其中将国际政治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做法,认为两分法的根本缺陷是将所有的国际政治思想简单地分为对立和矛盾的两部分,这种不完全的划分方法易使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陷入缺失的境地之中。

在卡尔的基础之上,怀特将国际关系理论归纳为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革命主义(Revolutionism)三大传统,并认为国际关系应当是这三大传统间的对话。

其中,现实主义意指“马基雅维利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权力政治,认为冲突是国家之间的固有关系;理性主义意指“格劳秀斯主义”,强调理性原则、国际对话,重视均势和国际法的作用,认为国际关系中不仅有冲突,而且还有合作;革命主义意指“康德主义”,注重人的关系、国际社会和“国际大家庭”的作用。

怀特指出,三大传统彼此间相互影响,其中,理性主义影响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影响革命主义是两大发展趋势。

怀特对英国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英国学派的形成和建设的关键作用;其二是促成了英国学派学术传统的形成。

体现在国际关系思想三大传统的分析模式几乎贯穿于学派的发展进程、国家体系的研究开创了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研究传统、坚持历史——哲学研究方法被该学派其他学者所继承,成为英国学派方法论的重要特色。

二、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马丁·怀特国际关系思想的形成与他本人的经历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怀特早年的论著,特别是《权力政治》,表现出一种与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和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Niebuhr)的思想风格相近的现实主义特征,属于传统现实主义。

二战之前,怀特是一个基督教和平主义者,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使得怀特对国际关系的思考有了明显的现实主义成分,开始否认国际关系中存在着“进步”的倾向,认为国际关系属于重复和循环的领域,这在《权力政治》得以清晰体现。

在《权力政治》中,怀特用绝大部分篇幅来论述国家、支配性大国、大国、国际革命、国际无政府状态、均势、战争与干涉,指出国际关系的实质以及反映这种实质的根本的、持久的特点。

其对权力政治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国际政治的实质就是权力政治;(2)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3)战争是国际政治的常态;(4)均势是权力政治的基本准则。

这表现出一种与卡尔、摩根索、凯南等人既相同又相异的现实主义思想。

正如赫德利·布尔所指出的:“卡尔的现实主义是以批判乌托邦主义为目标的;摩根索的现实主义是一套关于国家目标的系统理论;凯南则试图批判道德主义并为决策者提供指导;怀特的现实主义则是松散的,他反对进步观,不相信人们能够远离权力政治,认为不大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

”由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现实主义者相比,怀特的权力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悲观主义情绪,将世俗的悲观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思想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基础。

基督教悲观主义是联系怀特信仰和现实主义思想的桥梁。

怀特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罪恶的,而政治无关乎美德,人性中不道德因素是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唯一原因,有缺陷的创造者创造出的国际体系不可避免存在缺陷。

怀特现实主义思想的另一条重要哲学基础是他的反对历史进步观。

他不相信人们能够远离权力政治,认为不大可能建立一个更加和平、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

这种悲观主义思想贯穿于怀特的一生;直到20世纪60年代,怀特还表示,世界不会从权力政治向一种新的更好的国际秩序转变。

三、马丁·怀特的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学派现实主义思想的比较(一)同美国学派现实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首先,国家中心主义色彩浓厚。

同现实主义学派一样,怀特具有国家中心主义倾向,早期的怀特更是十分重视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权力政治》体现出古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主权国家,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等。

虽然怀特后来从现实主义者变成了理性主义者,但其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一直存在。

其次,理论起点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

怀特认为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状态,这种观点与现实主义相同。

怀特将国际无政府状态看作是战争的根本原因,由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共同领导,各个国家认为维护强权比福祉更为重要,因此国际政治是权力政治,形成了英国学者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的在国际政治中“绝对尴尬和处境亦即无法减轻的困境”,美国现实主义学者约翰·赫茨(JohnHertz)则把它表述为“安全困境”(securitydilemma),这一概念后来为人们所广为使用。

再次,强调大国的特殊作用。

怀特将现实主义者关注的“均势”、“战争”以及“大国关系”等均列为有助于国际秩序维持的国际制度,认为大国扮演着维持体系秩序…管理者‟的角色,更多地决定了国家体系的运行规则。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假制度”,国际社会中具有真正作用的制度是联盟、外交、战争等。

外交是谈判的机制,联盟是实现共同利益的机制,战争则是最终解决争端的机制。

从体系的角度来看,战争是维持或调整体系秩序和结构的秩序,如果国际社会的共同准则或权利分配受到挑战,它可以通过武力来维持并恢复现状。

最后,国家利益的界定相近。

新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权威机构可以确保各国的安全,所以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护自身安全。

怀特亦强调一国政府的首要职责是维护国家利益,认为在诸多国家利益中,安全是首要的,一旦安全遭到破坏,所有更高的政治目标都将淹没在自我保存的斗争中。

各国将追求自身至关重要利益而放弃共同利益。

(二)同美国学派现实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首先,对无政府状态假设的认识不同。

华尔兹认为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不得不推行权力政治,以军事手段维护自己的安全,导致安全困境出现。

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国家之间就不可避免会发生战争,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倾向。

与此不同,英国学派认为无政府状态并非等同于无秩序,而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秩序。

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主权国家可以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组成一个社会,限制自己的行为、进行相互合作,即为“无政府的社会”。

在其中,自助并不必然导致安全困境,而是国家努力使得国际社会中的规则有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学派相比于现实主义更为乐观。

其次,对国际社会的规范和制度的认识不同。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的物质力量分配是国际体系唯一的、决定性的变量,虽承认国际规范和规则的存在,但规则和制度只是权力和利益等基础变量中派生出来的从属变量,其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权力和利益因素的考虑,否定了国际规则和制度的独立作用。

与之不同的是,英国学派所定义的国际社会概念之核心为强调共享规范、理解的重要性和大国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其对物质力量和结构产生的意义。

国际秩序并不取决于权力分配,而是取决于外交力量和国际政治文化;这种秩序的再产生依赖于成员国的一致愿望,以及遵守关于外交、主权和国际法的基本规范。

再次,方法论不同。

现实主义借重社会学、经济学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新现实主义坚持科学实证主义,强调对国际关系进行科学和系统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体系理论才能称为国际关系理论,相信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是独立存在的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获得关于国际政治现象的客观知识和规律。

相反,以怀特为代表的英国学派学者在方法论上坚持用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历史方法和对国际关系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采取一种更加宽广的历史、法律与哲学的路径来研究国际关系。

他们强调国际社会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要素的并存性,权力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而规范和制度也同样重要,国际社会中既有冲突,也有合作;既有国家,也有个人。

这些不同的要素不能被简化与抽象为一种只强调其中一种解释性变量(如权力)的单一理论,主张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承认所有这些要素的共存性,以及用整体与历史的方法研究产生于复杂情景中的问题和困境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