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 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 出《九十五条论纲》, 痛斥了“赎罪券”的欺 诈,提出了“信仰耶稣 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 就此开始。
德意志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 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 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 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 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 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 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 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 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 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 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 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C
)
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局面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 影响③对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神权统治与经济 搜刮的憎恨④《圣经》已经过时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 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 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 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答: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 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 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 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 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 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 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 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 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与基督教的分裂在欧洲历史上,宗教改革是一场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重要运动,它深刻地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并引发了基督教的分裂。
这个历史事件对欧洲乃至全球的宗教、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运动的推动因素以及其对基督教分裂的影响。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念马丁·路德,德国的一位天主教牧师,以其对教会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深感不满,尤其针对教会的贩卖赎罪券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指责。
路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信仰和奉献而获得上帝的宽恕,而不是通过金钱交易来赎罪。
这一观点成为了他宗教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另外,马丁·路德还对教会的神权体制表示了质疑。
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能够直接阅读并理解圣经,而不仅仅依赖于教会的解释。
路德坚信每个个体都能够通过信仰与上帝直接对话,不需要中间人的干涉。
他采用了德语进行圣经的翻译,并将其普及给普通民众,从而打破了教会对于宗教知识的垄断。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因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德国等地广大民众的支持。
除了路德自身的教义观点,还有一些社会和经济背景因素促成了这场宗教改革的发生。
首先,欧洲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运动提供了土壤。
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经济的转型使得很多人开始对现状产生怀疑,他们对天主教会的权威开始产生怀疑,认为教会不再代表公正和真理。
其次,书籍的普及也为宗教改革运动的蔓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大规模地被印刷和传播,这使得路德的著作能够迅速扩散,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很多种族和民族的冲突和对立。
这些对立导致了很多人对于传统的天主教信仰产生了疑问,并寻求新的信仰和崇拜方式。
因此,路德的宗教改革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解救和归属感。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与新教的兴起

欧洲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与新教的兴起欧洲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重大信仰变革运动,其中马丁路德作为重要的改革家,发起了一场持续长达十年的宗教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对欧洲的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以及新教的兴起。
一、路德的宗教革命马丁路德是一位德国的牧师和神学家,他于1517年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将批评天主教会的观点公之于众。
这被视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也标志着路德的宗教革命的开始。
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和相关的宗教实践进行了批判。
他质疑了天主教会的教皇权威,认为信仰不应受任何人的干涉。
同时,他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一些仪式、信条和教义,主张信徒应当通过信仰来获得救赎,而不是通过功德行为。
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宗教界引起了轰动,使得马丁路德日渐成为众多信徒和学者的关注焦点。
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并非只停留在学术和理论上的批判,他还通过宣传、出版书籍、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广泛传播。
特别是在德国,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德国的王公贵族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天主教会的统治持有质疑态度,通过与王公贵族的合作,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进一步扩大。
此外,他还将公众的焦点从宗教问题转移到社会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善教育、反对贫困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的社会影响力。
二、新教的兴起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整个欧洲的改革运动,这就是新教的兴起。
新教是基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和改革运动而兴起的一股新的基督教信仰派别。
新教的核心观点是“信仰之义”,即信仰为个人达到救赎的唯一途径。
信仰之义的提出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于教义和救赎所设定的权威和规范,赢得了大量追随者的支持。
除了马丁路德,其他重要的新教改革家还包括约翰·加尔文、简·奥斯汀、乔治·福克等。
他们与马丁路德一样,通过自己的著作和宣传,将新教的观念传播到欧洲各地。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成果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成果1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音乐领域的影响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位德国经典神学家和基督教改革者,生于1483年,在16世纪作为改革者运动的发起人,他的影响力广阔且持久,影响了欧洲整个的人文精神。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也深远地影响了音乐文化,给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格式带来了许多新元素。
传统的宗教音乐主要体现在当时拉丁语圣职曲、宗教礼拜曲和圣徒歌曲中,曲调和结构都非常晦涩繁杂。
而随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展,使得普通人们通过朗读吟唱,更容易理解宗教文本,由此,拉丁语歌曲减少,改成可以直接由唱诗班或合唱班给大家朗诵的英文歌曲,如圣诗赞美诗,使大家可以专注宗教内涵上的崇拜和礼拜。
2 马丁路德新的音乐风格和格式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格式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代形成了,包括立歌、诗歌、诗歌赞美神以及新的宗教歌曲,应该说,这些音乐风格都是总结和发展自上古、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传统上的音乐特色和音乐技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音乐繁荣,它为欧洲人带去了新的宗教艺术形式,影响较深远。
新的宗教音乐比较平缓,歌词也比较简单易懂,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抒情感受和思想反思,扩展了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本来灵魂,更让大家能够融入宗教虔诚的氛围中,使其生活更加趋向完美。
3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后续音乐产生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后来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古典乐和现代音乐方面,这些音乐深受马丁·路德音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诗歌赞美诗、宗教歌曲上,人们都使用被称为“路德版本”的歌谱来演唱,此外,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也渗透到许多管弦乐曲中,甚至还影响了今天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
至于对其他文艺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代表了16世纪西方宗教音乐改革的里程碑,它也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引领着新的疆域,它深深影响了之后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毋庸置疑,路德教改革对音乐领域的贡献,也不容小视。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改革背景
• 一、政治上:民族主义观念的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 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 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 扫除障碍。 • 三、文化上: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 • 四、宗教上: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 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 •
马丁路德的改革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教廷势力越来越大,教会占 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联系密切又 彼此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 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1517 年10月31日, 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发表《九 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 头直指罗马教皇,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 1520 年 ,路德又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 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敦促教廷和 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此后宗教改 革运动迅速在欧洲展开,并且形成不同派别。
尼德兰的改革
• 背景:政治上受到西班牙的控制。经济上 出现了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 实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 的宗教改革。 • 尼德兰的宗教改革是不同于欧洲的其他改 革,它的改革更具有民族性和革命性。它 是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尼 德兰的独立后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在17世 纪的时候荷兰景: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得罗马天 主教会在欧洲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受到严 重的威胁。 • 内容:一: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规 与教义。二: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三: 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 的团体。
改革影响
• 政治:⑴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⑵促进了欧洲 民族国家的形成 ⑶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 经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文化:⑴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⑵促进了西欧各 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⑶为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作用: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宗教音乐的影响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宗教音乐的影响〔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音乐;关系14世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开始衰退,骑士制度、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统治的权威走向衰落。
这时,作为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64年)在维腾贝格宫廷教堂的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正式向罗马天主教宣战。
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对弥撒聚会领圣餐礼的错误解释以及与这种观念相关的错误做法。
马丁·路德认为圣餐聚会只是一种表征,象征上帝向人类施下恩典,而不是人们对上帝的奉献。
马丁·路德强烈谴责了教皇买卖赎罪卷的行为。
他深信,无人能在上帝的视线里用金钱赚取正义,信仰基督和忏悔是赎罪的唯一途径。
因此,赎罪、礼拜教规等作为被上帝宠爱的途径和方式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这只不过是教会为扩充财力捏造出来的。
1512年,被教会逐出后,马丁·路德受到了智者弗雷德里克的保护,这使他有机会着手翻译德文版的《新约》,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礼拜仪式。
此时,越来越多的地区的人们接受了马丁·路德的思想,并支持当地教会追随马丁·路德的改革。
随着改革运动迅速扩张,德国宗教音乐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历史变革对德国的传统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奥古斯丁的修士生活,使马丁·路德养成了一种虔诚祈祷的生活方式,并在祈祷礼拜的潜移默化中深深地爱上了音乐。
同时,马丁·路德也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和作曲家。
1530年,马丁·路德写下了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马丁·路德在其中引用了奥古斯丁的话“音乐是上帝给人的一份礼物,因此要学习从音乐中看见创造主,并且藉着音乐来赞美他”。
马丁·路德坚信,音乐具有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歌咏圣经的经句可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含意。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公元1517~公元1546年,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教会统治使得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丁路德的新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大力推崇。
马丁路德信奉“以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信仰”的思想。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宗教封建统治,使得宗教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在思想上有引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源于他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
马丁路德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学历,有着高等的学历。
他曾经进入过修道院,思考自己的灵魂和现状。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
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仅在德国取得重要成效,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
更加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解放。
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宗教信仰的解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宗教改革的意义是什么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有力的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进行。
作为先驱者,他本人树立了十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努力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
马丁?路德对原始基督教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神学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在大学任教的时候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很多年轻人,那么,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呢?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改革了德国宗教的中心思想,将基督教还原至社会学科的本质属性,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权力,有效制止了罗马教廷的腐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开始:
1、开始的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事件: 2、《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
⑴„„荒谬无耻; ⑵„„实际贪财„„; ⑶„„不能赎罪„„; ⑷„„内心忏悔获上帝赦免; ⑸„„教会带有欺骗性„„
3、《九十五条论纲》的影响(后果):
⑴激起反对教廷风潮,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⑵……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⑶……与教皇决裂……;
三、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
1、对德影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表现):
⑴ 不少宗教团体接受了路德新的宗教思想;
⑵ 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下层民 众的反封 建斗争(闵采尔起义); ⑶ 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拓展;促进了德 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⑷ 宗教战争—— “教随国定”原则确定,路德派取得合 法地位。 2、对欧影响: •⑴创建新教; •⑵首次„„打开缺口;Βιβλιοθήκη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政治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教会势力。
结合教材和下面的材料分析,马丁路德作为 一个改革者,他具备哪些素质?
当钱币在钱箱中丁当作响时, 增加的只是对钱财的贪欲。
“信仰耶穌即可得救”
因信称义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圣经>为唯一信仰权威 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主张建立不受罗马教廷 控制的民族教会
二、材料题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 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 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强 化王权,完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号: ************** *名:***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 2009级系别:行政管理系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7日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摘要】马丁·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
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
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一)阶级背景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 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
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
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
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 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
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
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二)宗教背景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 巧立名目攫取金钱。
教会的奢侈豪华, 挥霍无度, 对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沉重负担。
西班牙著名讽刺作家爱拉斯谟这样评价当时的教皇和主教,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教皇主教, 并不执行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交给基督去看管, 自己却钻营宗教的买卖, 如贩卖赎罪券及买卖圣职等。
莎士比亚也谴责封建特权阶层的头面人物像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婪、狗一般疯狂、狮子一般凶恶。
中世纪末, 贪污腐败盛行, 教士公然纳妾,人们慨叹作为道德典范的教士已由道德的化身变成魔鬼的代名词, 以致有人说: 连顽固的魔鬼不敢做的事,声名狼藉而又不服从上帝的僧侣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因此, 改革道德、重建教会势在必行。
于是, 到了十六世纪,先是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也是宗教改革的理论旗帜。
(三)宗教改革的对象首先,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次, 反对烦琐的、挥霍浪费的宗教仪式和赎罪等消极活动; 第三,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应以个人阅读和信仰圣经为基础, 直接与上帝相通,勿须神职人员或教会做中介,也不需要宗教仪式等。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路德是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 他继承了其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 但对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有所发展, 提出了“因信称义”说。
在罗马教会所宣扬的善行称义说的影响下,路德曾在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过着极端禁欲的生活,以顽强的毅力执行补赎制度。
然而这种苦修仍然使他丝毫没有与上帝取得联系的体验。
因此, 路德对传统的所谓苦修善行可以得救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并转而求助于神秘主义, 在那里他看到了所苦苦寻求的希望。
神秘主义认为, 基督徒生活最根本的是个人灵魂和上帝合一, 可以不看重教会日常生活中外在的形式。
路德开始感到原先无法求得的心灵的安宁, 不是因为它的善行不够, 而是这种方式本身是不正确的。
义人(信徒)可以靠信仰而生存和得救, 这就是因信称义。
路德对“因信称义”作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并且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因信称义”强调的是信仰的作用。
只要有虔诚信仰就可以与上帝沟通,最终获得上帝的救赎。
这一思想在16世纪还有利于培养资产阶级的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因为,个人通过虔诚信仰就可以获得灵魂救赎实际上使人摆脱了各种教规和繁琐的仪式,把人从教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此外,强调信仰中个人的作用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从本质上讲,它是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展示,主张靠自己去获得成功,无论是赢得荣誉、地位,还是财富,一切都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个人的奋斗来达成。
这种思想符合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受到资产阶级的追捧,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当时欧洲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选择支持新教印证了这点。
(二)“因信称义”思想还强调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
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虔诚地信上帝,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在这点上,路德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认为个人是否得到救赎与教会无关,只要信徒信仰上帝,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不需要第三者,也就是说,在信仰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信徒无需通过教会,为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主张,强调信徒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三)“因信称义”思想中强调了人的信仰的作用。
这还体现出对人自身的重视,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提升,这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在神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相左,人在信仰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人的尊严得到了捍卫,人的地位大大提升,由此使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高扬。
所以说,“因信称义”虽然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纲领,但其中也包含有人文主义的因素,也与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三、马丁·路德的巨大业绩(一)他以自己的努力和宏博著述为分裂的德意志创造了最早的语言上的统一。
宗教改革前,各种方言差别很大, 影响思想的交流。
用方言翻译的《圣经》虽有, 但流传不广。
路德的书面语言是以萨克森法庭用语为主, 又博采各地语法的优点与特色。
所以他的德文《圣经》, 是无与伦比的。
他还创造了优美的散文与诗歌, 在德意志各地人民中传诵不绝; 他的论战著作, 不但文笔犀利, 而且宏伟壮丽。
他说: “人人都想在今世寻求不朽、流芳百世。
有些大君主和臣宰为自己树立高大的石柱、金字塔、大礼拜堂或辉煌的宫殿和堡垒; 军人克敌制胜,以求获得称赞或荣誉; 学者则著书, 流名后世。
”(二)马丁·路德虽造成了封建教会的分裂, 却从内部瓦解了它的权力。
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
154年, 法国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曾承认, 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路德。
现在, 狭义上的基督教就是对所有基督新教的称呼。
路德既主张政教分离、又提倡相互扶持, 希望二者都进行有利于人民的改革。
他认为:“作官的若被私心盘踞, 就是魔鬼作祟。
”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
执法应“温和、公平、合理” , 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
(三)他号召尊师重教、寓教于乐、工读并进,是第一个提出政府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学者。
鉴于当时有些地区受暴力派的影响, 教师职业被轻视。
路德说:“我认为没有什么职业比当学校教师更使我高兴了。
”1524年和1530年, 他专门著文谈教育改革。
在批判旧大学和修道院腐蚀青年的罪恶的同时, 建议各级政府出资创办新式学校。
他说:“国家如果要振兴, 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并说:政府不仅要强迫子民服兵役, “更应该强迫子民送其孩子上学”。
教会应设立奖学基金制度,“富人立遗嘱时应优先考虑这件工作”。
他还说: 在教导方法上, 提倡用“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学生。
”他预言:“社会的福社与平安, 将建筑在有能力、有学识、聪慧、正直的公民身上; 平民的孩子将治理世界。
”(四)在做人的伦理道德上, 路德认为: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万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 同时又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 受一切人管辖。
”因信上帝之道一个人即可拥有真理、光明、公义、自由、智慧、能力、恩典、荣耀等一切, 不受任何束缚,可称万人之主; 基督徒甘心为其邻舍及所有人去尽仆役之责,“为社会属精神和物质的幸福去工作”,“存心顺服人民, 以至于死”。
路德把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上帝的“召命”;他在翻译《后典·便西拉智训》时, 创造了“天职”一词:“谨守天职、持之以恒、工作到老。
勿羡罪人得势, 谨守自己的天职、忠于主。
”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他曾多次揭露高级教士淫乱的丑闻,提出所谓“修道誓愿”没有圣经根据。
相反,《圣经》规定, “婚姻人人都当遵守 ,男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男女“必须有态度和心志的联合”;婚姻是陶冶德行的学校。
做父母的应承担家庭责任; 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
路德的家庭子女较多,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把他们抚育成人。
(五)路德对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亦有所评论。
提到商业利润, 他说: 应以弥补商人的操劳和冒险为限,以所付出的劳力和时间做估计的标准。
政府要指派贤明公正的人士评定价格, 坚决制止物价不断上涨。
应该取缔不亲自操劳而稳收高额利息者,不给他们发圣餐、做丧礼。
政府征税率不能一成不变, 应按收人的多寡进行调整。
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须的, 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 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 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存在。
”马克思曾称路德是“德国最早的国民经济学家”。
(六)作为圣经大师, 路德没有把《圣经》当成法律, 消极照办。
他认为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思考解释并作出判断。
他倾向于“产生信仰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人的意志和自由”。
从此,“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这样一来, 德国产生了所谓精神自由,或如人们所说的思想自由”。
另外,路德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他曾说:“比起教皇与所有红衣主教来, 我更惧怕自己的内心; 因为在我的心中,那个大教皇本人一直存在着。
”他教导学生不要把他看成恒星,他说自己是一颗不停在运动的行星。
马克思评价说,“即使新教没有正确解决问题,它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德国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