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_路德与现代德语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德意志简史

普鲁士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自1415年起,霍亨索伦家族开始了勃兰登堡邦国的统治。1618年,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贵族地主被称为容克(Junker)。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
911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Konrad:911-918在位)为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把公元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从此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
德意志国家的开端
东法兰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Heinrich I.:919—936在位)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亦称奥托王朝:919—1024)的统治。(也有部分史学家把919年视为德意志史的开端。)
法兰克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部落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众多的日耳曼王国之中,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一枝独秀,异军突起。他们的首领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承认了拜占庭皇帝的权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罗马执政官的称号,成了西罗马帝国实质上的皇位继承者。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与德语

5
6
7
8
Small Title Here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 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原因
根本原因 15~16世纪, 德意志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 意志的神权统治和 经济搜刮
导火线 1517年,教皇 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赎罪券
青年时期的马丁· 路德
人物生平
• 马丁· 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 (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 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 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 了,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 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 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身份的转变使他有机会学习 拉丁语,这为他以后将《圣 经》翻译成德语打下了重要 的基础。
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 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 会和封建势力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 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 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 言的发展
为欧洲的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宗教改革 开辟了道路
Small Title Here
{马丁· 路德对德语发展的影响}
语言发展的阶段
氏族语言(公元前)
内容
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 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反映了新兴资 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德)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马丁·路德
马玫 12015240730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思想与德国宗教改革(08级历史系,12080724,张兰兰)一、马丁·路德的个人背景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翰斯路德(Hans),母亲叫玛格丽特(Margaret)。
路德自幼家中不算太富有, 而且父亲的脾气很暴躁,路德比较性急,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自小他就处在深怕其父母发怒的环境下成长。
小时候, 他就已经为炼狱中永火而恐惧!整个年轻的时期,路德在处于惧怕其父母发恶和炼狱观中渡过了。
在如此艰苦的家庭条件下,路德童年求学生涯困难重重,不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就是遭到周围大人和小孩的鄙视,精神上也遭受着极大的折磨,所以他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青年时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富商之妇。
在她的支持之下,路德得以顺利完成高等教育,从尔笔特大学毕业。
1505年,他以修士身份进入爱尔福特封闭的奥古斯丁修道院,两年以后获得神职的任命。
1510年,他满怀虔诚之心前往罗马朝圣,目的是要深深地忏悔其所犯的全部罪孽,并接受来自教廷的赦免。
但在罗马的所见所闻,他感到触目惊心,竟惶恐地认为教皇已经无法人们的信仰要求,教会的神学理论和劝世布道不能指引信徒的救赎心理。
这是路德对教皇权威的最初怀疑。
1520年,路德始写小册子,包括《致基督教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基督徒的自由》三篇集中代表其思想的著名论文。
教皇得知此事后,大怒!并将路德事件在枢机会议上提出来,经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正式宣判路德的宗教思想的诏谕,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
但是路德依然坚持他的观点,对于罗马当局的处决并不畏惧。
12月10日,他采取果断的革命行动,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其教籍的训谕,以此显示他与教廷分道扬镳的决心。
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
但是在路德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来自广泛的市民阶层支持,1530年,路德宗作为新教派正式成立。
马丁·路德个人详细资料

马丁·路德个人详细资料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马丁·路德人物简介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
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他本来是罗马公教奥斯定会的会士、神学家和神学教授。
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罗马公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
他翻译的路德圣经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翻译。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2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
代表作品是《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人物生平马丁·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父亲汉斯·路德(Hans Luder,1459—1530年),母亲玛格路德,原姓林德曼(1459—1531年)。
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
1483年11月11日(都尔.圣玛定主教纪念日),他受洗礼,并以当日的圣人圣玛定(马丁)命名。
他在邻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费尔德长大,当时艾斯莱本和曼斯费尔德约有数千居民,而他的父亲拥有当地的一处铜矿。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
父亲非常积极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学。
路德为了维持就学时的经济需要,和其它的就学孩子们共组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于主人们享用丰盛晚餐之时,边聆听孩童诗班唱圣诗。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活动史•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历史阶段的不同划分•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有哪些主要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有多少翻译流派,•今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这两千多年的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所持的划分标准亦不同,观点颇不一致,所以,并无统一的结论。
•廖七一援引历史学者的三分法,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潘文国则强调学科概念,以是否具有学科意识为依据,同样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第二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nJackbson)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的翻译学阶段。
第三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是当代的翻译学阶段。
•姜秋霞与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来看翻译的理论发展史,把翻译理论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期或前理论期、语言学理论期、多元理论期。
(1)前理论期自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末。
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高中素材精选公务员考试常见的文学常识

精选公务员考试常见的文学常识【公务员考试常见的文学常识】1.被称为”历史之父“的是希腊的希罗多德。
2.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分析了悲剧,《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3.亚里斯多德指出分析一般戏剧作品所必须考虑的六个因素:动作(情节)、人物性格、思想、语言、表演和歌唱。
4.新喜剧一般分为五个部分中间穿插歌舞。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代表作《生死恨》5.早期罗马戏剧主要有悲剧和喜剧两种。
6.中古时期宗教戏剧有两种:神奇剧和神秘剧。
7.马丁、路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
主要作品:《马赛曲》。
8.人文主义作家蒙田的《散文集》是法国第一部最优秀的散文作品。
9.七星诗社:由六个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希腊语文老师学者多拉共七人组成。
10.杜、拉贝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
11.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在小说成就方面最高的是赛万提斯的《堂吉歌德》。
12.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主要代表是维加。
他主张戏剧创作应该满足当代观众的要求为准则,不拘泥于古代陈规。
同时他主张写三幕剧,而且特别重视情节的安排的技巧。
他的戏剧影响到17、18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的戏剧。
主要作品:《当代写作喜剧的新艺术》、《园丁之犬》、《带罐的姑娘》。
13.西班牙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1553)(全名《托美斯河的小撒路》)14.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乔叟。
15.被称为“大学才子”的是(威廉、莎士比亚以前):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克里斯托弗、马娄。
16.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可以按思想和艺术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7.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
18.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产生过三个卓越的剧作家: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
马丁·路德音乐思想与德国音乐发展

马丁·路德音乐思想与德国音乐发展摘要: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军者,同时也是路德派新教音乐文化的奠基人。
作为一位素养极深的业余音乐家,路德在音乐方面的观点与实践伴随其宗教社会改革始终,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对于德国自18世纪起一跃成为音乐巨人之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音乐一、路德的音乐思想保罗·亨利·朗在其音乐史巨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里写道:“在伴随宗教改革的新音乐运动的中心,是马丁·路德的伟大形象” 。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音乐思想的形成首先源于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路德学生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熟练地演奏琉特琴,吹长笛,在歌唱方面也训练有素。
他还做过主持仪式的教士,因此谙熟宗教仪式中的各种音乐形式。
在作曲方面,路德曾承认自己并非大家,但经证实由他创作或改编的一些音乐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错的才能。
除此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对音乐近乎疯狂的热爱。
身为一名神学家和改革家,路德自然不会只关心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从宗教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对于音乐在圣经中的地位,其教化与启迪的功用,路德曾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只需引用《愉悦的交响曲》序言中的一段便可知其意旨:“除了上帝的言语之外,音乐应该享受最高的赞誉。
她是人类那些区别于兽类感情的女主人和家庭教师,这些感情往往是支配人类的主人……因为,无论你希望安慰那些悲伤的,恐吓那些快乐的,鼓励那些绝望的,挫败那些傲气的,安抚那些激动的,或平息那些充满仇恨的——有谁能够数清所有这些人类灵魂,也就是这些驱使人们走向邪恶或者良善的激情、爱好和感情的主人呢?你能找到比音乐更有效的方法吗?圣灵本人就尊称音乐为他完成恰当工作的工具,因为他在圣经中宣称,通过音乐,他的礼物被灌输到了先知身上,即对所有善的热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利沙身上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2006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 I V ERSI TY OF SHANGHA I FOR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Vol 128No 12Jun 12006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侯素琴(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摘 要:152221545年,马丁・路德为推动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的《圣经》德译本同时揭开了德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伟大的翻译家。
在《圣经》翻译中他汇聚丰富的德语词汇,尽可能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切实可行地树立了一种统一、普遍而稳定的通行全德的民族共同书写语言,为日后现代德语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丁・路德;《圣经》;翻译;德语统一;现代德语作者简介:侯素琴,讲师. 目前在中国已有相当多的德语学习爱好者,他们对德语在中国的推广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学术论著,期刊,还是网络,都可以看到有关德语学习、德国文化和国情的文字。
随着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德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那么,现代德语是如何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是值得每一位德语学习爱好者思考和理解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德语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氏族语言(公元前),词汇少,用词简单;二、部落语言(纪元开始后),由一种或多种氏族语言发展而成,地区上分为东日尔曼语———哥特语和西日耳曼语;三、部落语言,形成于4-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时期。
在几个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政治上形成集团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统一;四、统一的民族语言,它从发展到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在德语的这个演变阶段中,出生于15世纪的马丁・路德(M atin Luther )通过翻译《圣经》对德语的统一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路德之前的日耳曼语言主要受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以拉丁语为主,各个地区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官方语言和方言。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日耳曼语言受到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冲击,逐步在固定的社会阶层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但拉丁语仍然占统治地位,例如中世纪非常盛行的骑士文化作品①大部分都是由拉丁语写成,以文学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在宫廷中传播,语言优美,深得上层社会喜爱,但是这种语言仅限于统治阶层使用,根本无法传播到大众中去,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和农民仍使用各个地区差别很大的方言,这对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很大障碍。
但是无论人们之间的语言有多大的差别,基督教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文字载体也因此由神职人员以口述或其他形式传播于广大民众。
同时,随着地区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欧洲的资产阶级于14世纪萌芽并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与当时的欧洲教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贪得无厌的罗马教廷利用人们对《圣经》,对上帝的信奉,麻痹人们,出售“赎罪券”,宣称人生来有罪,只有花大笔款项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大肆盘剥各地区的老百姓,骗取钱财。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威尔丁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了《95条论纲》,驳斥教皇的作法,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以罗马教会为打击对象,抨击教会种种恶劣行径,路德指出,神职人员任意解释《圣经》,是出于愚弄人民和统治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传播基督教,因此他认为每个普通教徒都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
在路德之前已有各种《圣经》译本,但多为希腊语和拉丁语,虽然也有一些德语译本,但是由于理解或表达上的缺陷,包含很多曲解的内容。
因此路德决心给广大教徒提供一本准确统一的普通语言的《圣经》德语译本,从而使生活在中下层的老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第28卷百姓都能看懂,使过去必须由少数神职人员解释的教义变成多数人自己就能理解的教义。
这样农民和平民就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摆脱教会的愚弄和压榨,推动宗教改革。
所以路德翻译《圣经》在借鉴前人翻译的基础上,更着重大众化的语言,他的宗旨就是用日常生活中生动易懂的语言来代替原来晦涩难懂的书本语言。
在以德国中东部地区书写语言(die ost m itteldeutsche Schreibs p rache)和那里的萨克森官方语言(die s?chsische Kanzleis p rache)为主体的基础上,路德在如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选词方面路德下足了功夫。
当时普遍使用的是上萨克森地区的官方语言和图林根方言,方言土语不尽相同。
路德就特别注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怎样去讲方言土语。
他说:“……我们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
经过搜集之后,他对手中的语言进行总结加工。
在方言中,werld,kündig,t w ingen等词非常上口,但路德通过跟当时作为权威的纽伦堡官方语言比较之后,将这些词最终定为welt,k nig, z w ingen。
就这样,除了当时由于商业交往引进来的外来词汇,如Bank,Bankr ott,B ilanz和由于宗教改革产生的专有词汇Ref or mati on,evangelisch之外,许多现有的德语词汇都是经过路德的认真选择而确定的。
当两个或三个、三个以上的不同形的词同义时,路德就选择一个或两个常用的标准化的词,使形义统一。
选词形,定词义的一个标准就是发音,他选择圆润上口,或铿锵有力的读音,并保证在元音、辅音上吐音清晰,从而促进了德语文字的定型化。
二、路德翻译《圣经》时除了善于使用当时民间词语之外,还十分注意恢复古代词语的生命力。
如在《尼伯龙根之歌》(13世纪)里出现的短语“sein Mütchen an je mand kühlen”(向某人发泄自己的愤怒),路德就把它用在了自己的译文中,现代德语写为“Der Feind gedachte:ich will...den Raub austeilen und meinen Mut an ihnen kühlen”(敌人想:我要……进行掠夺,向他们发泄我的愤怒)等。
再如源于古哥特语的“laikan”或古希腊语的“lak2tizein”,现代德语写成“l cken”,路德也将它用在了翻译中,现代德语的写法是“Es w ird dir schwer wer2 den,wider den Stachel zu l cken.”(你将难以抗拒管束)。
三、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特别注意“小”词,如ja,denn,doch,sonst,allein等的运用。
这些词富于感情色彩,可以加强语气,起到了强调句意的作用,如v mb wilches willen doch Christus gest orben ist就比干巴巴的原句v mb wilches willen Christus gest orben ist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以至于小品词至今还在德语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路德倾向于简化语言,他运用连词,摆脱框架束缚,在不影响句意的基础上,将复杂的句子简单化。
原来的Vnnd es begab isch,yun de m sie deselbst waren,ka m die zeyt das sie geperen s ollte,vnnd sie gepar yhren ersten s on.经路德翻译简化为Vnd als sie daselbs waren,ka m die Zeit,das sie geberen s oll2 te.Vnd sie gebar jren ersten s on.此外,路德还通过将名词译为动词,来简化语言,(但这不同于现代德语的动词名词化,或功能动词)例如,vnd sie werden e w r ettlichen yum t od helffen路德将其译为vnd sie werden e wer eltiche t?dten.路德还是第一个在德语从句中使用尾语序的人,现在这已成为德语从句的标准语序,它避免了句子重叠的情况,使得表达更清晰、明白和具有逻辑性。
五、路德翻译《圣经》还推动了德语正字法的统一。
当时德语正字法还没有出现,新旧德语同时存在,德语还处于语言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路德翻译的《圣经》中也出现了新旧德语的碰撞,如中性词的复数,有时路德用古德语的词尾形式:die bret,die heup t,die kind,但有时又以-er作词尾,变为bret2 ter,heup ter,kinder等等。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他自己无法肯定的东西,但这为日后德语语法和正字法的进一步统一提供了参考和标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提供一个小小的段落,就可以看出45 第2期侯素琴: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路德翻译《圣经》所取得的进步,该段落是《新约・马太福音21,14,17》:门特尔(Johann M entel)1466年的译文:14.Vnd die blinden vnd die la men genachten sich zuo i m in de m te mpel:vnd er gesunt sy.17.Er lie?sy vnd gieng aus aus wendig der stat in bethania:vnd belaib do vnd lert sy von de m reich gotz.(Johann M entel,Stra?burg1466)路德于1546年的译文:14.Vnd es giengen zu j m B linden vnd La men i m Te mpel,vnd er heilete sie.17.Vnd er lies sie da,vnd gieng zur Stad hinaus gen Bethanien,vnd bleib daselbst.(M artin Luther, Ausgabe von1546)现代德语译文:14.I m Te mpel ka men Lahme und B linde zu ihm, und er heilte sie.17.und er lie?sie stehen und ging aus der Stadt hinaus nach Betanien;dortübernachtete er.(14.有瞎子和瘸子到圣殿来找耶稣:他就治好他们。
17.于是耶稣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过夜。
)②路德翻译《圣经》极大地推动并进而促成了德语的统一,对德语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