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_路德与尤金_奈达翻译及翻译理论对比研究_吴和林

合集下载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

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

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

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

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

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

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

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

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翻译的局限
1.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2.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很难实现。 3.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05 奈达的贡献与不足
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
1、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人翻译标准 中,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功能对等”的翻 译原则
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 “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 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 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 原文的程度。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Son, lover, thinker, fighter, leader, Hamlet is the incarnation of all human potential defeated by some warp of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0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
一)“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三)“动态对等”理论局限性
一)“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的提出背景
1 9 6 4 年 , 尤 金 · 奈 达 在 《 翻 译 科 学 探 索 》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后来,奈达用“功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对比探讨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对比探讨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对比探讨
徐向晖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9)001
【摘要】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国内已有很多关于他们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但比较范围只局限于个别方面.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的翻译思想,本文从翻译的定义、性质、方法及翻译的评价等九个方面对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概括起来说,奈达的理论为功能论,而纽马克的理论则是文本论.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徐向晖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J], 胡爱萍
2.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比较 [J], 崔建周;卢静
3.浅析尤金·A·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异同 [J], 梁笑颜
4.浅析尤金·A·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异同 [J], 梁笑颜
5.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J], 陈小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解构学派
该派产生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解构主义哲
学家德里达。 该派观点: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 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译文是更早 的译文的译文。否认原文及原作者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学界和文学理论界异军突 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作为一种 激进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殖民地 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 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之上,显示了西 方当代理论批评在“后现代主义之后” 的一种新的 动向。 ※观点:质疑翻译的透明性表征,挑战意义的确定性, 在此基础上揭露翻译在帝国事业中所扮演的不光彩 角色,提醒人们关注翻译在塑造殖民身份的过程中 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

图里分析了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称规则是(更) 客观的规范,而特异倾向是(更)主观的规范。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受到3类规范的制约: 1.预先规范。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即翻译 政策。 2.初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 即倾向于原文本还是倾向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习惯。 3.操作规范。制约实际翻译活动中的抉择。
该派兴起于50、60年代,以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 语法对语言结构所做的严密 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与译 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 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 原文与译文的等值。
代表人物:奈达、卡特福德

尤金· 奈达
西方最早从语言学方向研究翻译的学者之一,也是 “翻译科学派”最早的主要代表之一。 翻译思想: (1)翻译交际说。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 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2)动态对等说。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 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3)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 程。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 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 翻译三步骤: (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 (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永别了,武器》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永别了,武器》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2021年49期总第593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时两种语言功能上的对等。

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对林疑今和于晓红两位译者《永别了,武器》的中译本进行研究,探究如何在翻译时采用合适的方法,自然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象。

【关键词】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永别了,武器》;比较研究【作者简介】李智媛(2000.12-),女,汉族,河南济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功能对等理论196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自己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奈达力求以最贴近、自然的方式传达作者的写作风格,并注重读者的理解与反应。

整体而言,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可分为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永别了,武器》两译本中的体现“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拥有世界范围内庞大的读者群体。

在小说中,亨利许多勇敢的朋友死于枪林弹雨,他深爱的凯瑟琳最终死于难产。

海明威凭借自己对社会敏锐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非人道性,以及人类在战争面前的渺小与脆弱。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林疑今和于晓红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1.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强调“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由于海明威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简单通俗的日常表达,促使读者理解起来并不那么困难。

然而,能否准确地翻译单词的意义和词组搭配,直接影响到原著小说的整体风格和主题呈现。

接下来,笔者将从人物语言和特殊名词翻译的角度对《永别了,武器》的词汇对等进行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黑色棉花田》两个汉译本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黑色棉花田》两个汉译本研究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作者简介:周科宇(1996-),女,湖北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研究方向:翻译学、应用语言学。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黑色棉花田》两个汉译本研究周科宇方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摘要:本研究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法、风格和修辞四个方面对比分析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黑色棉花田》的两个汉译本,并结合儿童本位原则对两个译本的优缺点进行评析,重点探讨两个译本在语言特征和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性。

关键词院儿童文学翻译功能对等对比研究文学翻译一、引言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因而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在翻译时,既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也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兼顾其读者身份的特殊性,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对等”的同时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尤金·奈达于1969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并将翻译定义为“在译入语中再现与源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Nida and Taber,2004:12)而后为避免误解,奈达以“功能对等理论”取代“动态对等理论”,并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65)。

奈达认为,翻译即交际,因此应以译文读者为重心,满足他们的文本接受能力,达到译文读者对目的语的反应程度要基本等同于原语读者的效果。

此外,奈达还强调了语义,风格和修辞上的对等。

然而,因原语和译入语本身就具有语言差异,表达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在功能对等上存在较大的灵活性。

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1977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作品,米尔德瑞·泰勒所著的《黑色棉花田》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考察两位译者的译文是否做到功能对等以及是否在翻译时坚持了儿童本位原则,从而进一步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性。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
摘要: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

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

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关键词:翻译;翻译家;翻译理论;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在人类文化的交流活动中,翻译由来已久。

在翻译实践中,相关人士对翻译活动进行了不断地思考、探索与研究。

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

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常年从事英德、英法互译的教学,对翻译理论颇有研究。

他们在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理论,其精神也值得中国翻译理论界学习。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一、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构成了奈达的主要翻译思想,亦即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以及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二个阶段即交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 卷第 3 期
华中人文论丛 H u a z h o n H u m a n i t F o r u m g y
2 0 1 3年1 2月
马丁 · 路德与尤金 · 奈达翻译及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吴和林
( ) 华中师范大学 外事处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摘要 马丁 · 路德与尤金 · 奈达在西方 《 圣经 》 翻译 史 , 乃至整个翻译史中的崇高地位毋庸 国内对于这两位在 《 圣经 》 翻译领域取得卓越成 就 的 翻 译 家 的 研 究 有 厚 此 薄 彼 的 情 置疑 。 然而 , 况 。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自上世纪引入中国以来 , 对中国 的 翻 译 界 的 影 响 是 任 何 西 方 翻 译 理 论 马丁 · 路 德 这 位 在 德 语 版 《 圣 经》 上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却鲜有关注。 家难以企及的 。 与此同时 , 《 本文通过对比路德与奈达的翻译人生 、 圣经 》 翻译和翻译理论 , 总结了他们在 《 圣经 》 翻译及翻译 理论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 关键词 感觉化 ;写实 ;超现实 ;童年经历 了可能 。 该书 “ 虽然讨论了一些主要的翻译理论问
⑦ ” 者呢 ?
三、 路德与奈达翻译理论渊源
关于路德和奈达二人的翻译理路渊源 , 试分析 如下 : 如前文所述 , 路德无疑是圣经翻译史上最成功 的翻译家之一 , 对圣经翻译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 的作用 。 时至今日 , 路德 《 圣经 》 仍然是以德语为母 语的各个国家和地 区 流 传 最 广 的 经 典 德 语 《 圣 经》 译本 , 当然也是所有德语书籍中最普及的一部 。 从 新 约 圣 经》 出 版 开 始, 一直到路 1 5 2 2 年 9 月德 语 《 德辞世这二十四年间 , 路德 《 圣经 》 前后经历了4 3 0 次重印和不断再版 , 销量达到五十万本 。 这一数字Leabharlann 二、 路德和奈达的人生经历
马丁 · 路德 1. 马丁 · 路 德 是 德 国 宗 教 改 革 运 动 的 领 袖 和 翻 译家 , 出生于图林 根 的 一 个 农 民 家 庭 , 早年在一所 修道院中攻读神 学 , 后 获 维 腾 贝 格 大 学 神 学 博 士, 并担任解释 《 圣经 》 的教授 。1 5 2 1年因拒绝查理五 幸而经 世勒令他改变其宗教改革的主张几乎被捕 , 人护送到瓦特堡隐匿起来 。 此后 , 他便在合作者的 。他分别从希腊语和希伯 协助下着手翻译 《 圣 经》 , 来语译出 《 新 约 圣 经》 和《 旧 约 圣 经》 先后于1 5 2 2 年和 1 路德以家乡 5 3 4 年出 版 。 就 译 语 选 择 而 言 , 图林根地区较统一的正式用语为主 , 通过吸收德国 中东部 、 中南部方言 , 创造了许多新颖词汇 , 为其译 文成为德语经典 奠 定 了 基 础 。 由 于 新 版 《 圣 经》 的 问世 , 德国平民老百 姓 才 能 够 直 接 引 用 德 文 版 《 圣 经》 为自己的阶级 辩 护 , 使其能够维护所在阶级的 利益 。 因此 , 路德版 的 圣 经 常 常 被 称 为 “ 第一部民 ” 。自 然, 圣经 》 它的诞生不但深刻影响了德 众的 《 更是创造了为民众 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 所接受 、 所喜爱 、 所熟悉的文学语言形式 , 对德国语
文艺 复 兴 时 期 的 马 丁 · 路 德 是 读 者 反 应 论 的 一个践行者 。 他很 早 就 在 翻 译 论 述 中 对 接 受 者 给 予了极大的关注 , 并且明确了接收对象的范围 。 路 德提出 “ 你得 走 出 书 斋 ,问 问 家 庭 主 妇 、 街上的孩 6 3
童和集 市 上 的 普 通 人 。 看 看 他 们 是 怎 么 说 话 的 , 。 这一点和路德的目的不 就以那样的方式做翻译 ” 谋而合 。 他翻译的目的十分明确 , 就是要让那些既 看不懂希伯来语 和 希 腊 语 、 又 不 明 白 拉 丁 语, 而且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的 基 督 徒 和 读 者 能 通 过 阅 读 本 — — 德语看懂 《 圣经 》 全文 。 国语言 — 尤金 · 奈达在翻译圣经时 , 对于读者反应的思 考, 其实和路德的翻译思想极为相似 。 这一点在奈 达翻译理 论 的 发 展 到 第 二 阶 段 时 显 得 特 别 突 出 。 “ 正如谭载喜所言 ,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 功能的观 点 出 发 , 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 象 。 要判断一部译作是否译得正确 , 必须以读者的 反应为衡量标准 ” 。

总的目的还是 直 接 为 翻 译 实 践 能 力 服 务 的 , 从 题, 它有别于西方 内容和实例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来 , 一些距 离 实 践 比 较 远 的 理 论 著 作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② 。 本文通过 对 比 二 人 的 人 生 经 历 , 点” 翻译理论
渊源 , 拟为研究路德和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 个新的视野 。
一、 引言
, 马丁 · 路 德 ( 和 M a r t i n L u t h e r 1 4 8 3-1 5 4 6) , ) 尤金 · 奈达 ( 两人所 E u e n e A l b e r t N i d a1 9 1 4- g 生活的时代相隔几个世纪 , 而这两位西方翻译理论 领域的佼佼者在中国翻译界的际遇亦是相去甚远 。 众所周知 , 马丁 · 路 德 是 1 6世纪德国著名的神学 家、 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和伟大的 《 圣经 》 翻译家 ” 之一 , 俗称的 “ 路德 《 圣经 》 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德 语圣经版本 。 路德 的 圣 经 翻 译 不 仅 促 进 了 《 圣 经》 在德国普通民众中的传播 , 加快了德语语言的标准 化和普及 , 而且还对翻译理论本身作出了卓越贡 献, 提出了 数 条 翻 译 技 巧 和 原 则 。 然 而 , 中国翻

在中世纪人口尚为稀 少 的 德 意 志 帝 国 实 属 惊 人 ④ 。 像赖希林 、 伊拉斯 谟 等 人 一 样 , 路德坚持人文主义 者的语言学观点 , 认为语言各具无法逐词互译的特 征 ⑤ 。 这一点 , 路 德 跟 奥 古 斯 丁 不 谋 而 合, 认为译 。 他认为 , 奴隶 ” 只有去除语言 者不应成为单词的 “ 采取意译 ,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重现 《 圣 外壳的束缚 , 。 经》 的“ 精神实质 ” 与路德不同 , 奈达本人对于翻译理论有比较系 , “ 主要有 “ 语言结构主义翻译观 ” 翻译即 统的描述 , , “ , “ 科学 ” 翻译即交 际 ” 翻译必须重读者反应” 等。 “ 语言结构主义翻译观 ” 主要体现在 他 运 用 美 国 4 0 年代 、 语义成分分 5 0 年代流行的句法结构 分 析 法 、 析法和类同于乔姆斯基层次结构的核心句分析法 , 从语言转换即语际翻译角度 , 对翻译表达形式以及 翻译程序进行 了 结 构 层 面 的 分 析 。 关 于 奈 达 的 翻 译理论 , 谭载喜在 《 新编奈达论翻译 》 一书中将其划 ( 分为三个不同的主 要 发 展 阶 段 : 描写语言学阶 1) ( ) ( ) 段; 交际理论阶段 ; 社会符号学阶段 。 2 3
屈指可数 。 译界对于路德翻译的研究如凤毛麟角 , 奈达博士无疑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他 本 人 经 过 五 十 多 年 的 翻 译 实 践 与理论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到目前为止 , 他 已经发表了 4 大多与圣 0 多部专著 , 2 5 0 余篇论文 , 。 , 经翻译相关 2 0 世纪 8 0年 代 初 奈 达 的 翻 译 思 想 和理论受到了国人关注 , 在当代众多西方翻译理论 中, 他的翻译理论 被 介 绍 进 入 中 国 最 早 , 形式最为 多样 , 内容最为丰 富 , 自然也成为影响最大的理论 之一 。 事 实 上 , 奈 达 就 是 这 一 理 论 传 播 者。 早 在 我国翻 译 家 金 堤 前 辈 就 与 奈 达 一 起 出 版 1 9 8 4年, 了《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w i t h s e c i a l r e f e r e n c e t o C h i - p ( 》 论翻译 ) 一 书, 引进奈达的翻译 n e s e a n d E n l i s h g 理论 , 这也为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 6 2
尤金 · 奈达 2. 尤金 · 奈 达 出 生 于 美 国 中 南 部 的 俄 克 拉 荷 马 城, 1 9 3 6 年毕业于洛杉矶加州大学 , 1 9 4 3 年他在布 ( ) 龙菲儿德 和 费 赖 斯 C h a r l e s F r i e s 两位名家的指 导下获语言学 博 士 学 位 。 作 为 美 国 当 代 翻 译 界 首 屈一指的翻译理论领军人物 , 奈达还从事过包括语 语义学 、 人类学 、 通讯工程学在内的等方面的 言学 、 研究 。 在 上 世 纪 8 他主要供职于 0 年 代 退 休 之 前, 美国圣经公会 翻 译 部 。 在 担 任 翻 译 部 执 行 秘 书 期 间, 他不但亲身参与 到 《 圣 经》 翻 译, 而且负责组织 译本修订工作以及 《 圣经 》 译员的培训和理论指导 。 他精通多国语言 , 其所调查研究过的语言就有一百 多种之多 , 特别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他本人对非洲和拉 他担任 美地区的一 些 小 语 种 颇 有 研 究 。1 9 6 8 年, 过一届美国语言学主席 。 尽管他不以教书为职业 , 但他却有着极 为 丰 富 的 翻 译 培 训 和 讲 学 经 历 。 除 较长时期兼职在著 名 的 美 国 暑 期 语 言 学 讲 习 所 教 他还在多所美国大学担任 授语言学和翻译课程外 , 过客座讲师和教授 , 并经常受邀到欧美 、 拉美 、 非洲 和澳洲各国作短 期 讲 学 , 获 得 多 个 荣 誉 博 士 称 号。 美国圣经公会为了 肯 定 他 在 翻 译 研 究 特 别 是 在 圣 于2 经翻 译 研 究 领 域 所 作 的 贡 献 , 0 0 1年以他的名 字命名了该公 会 的 学 术 研 究 所 。 在 与 世 界 各 国 学 界 同 仁 交 往 中, 奈 达 对 中 国 怀 有 深 厚 的 感 情, 自 与我国许 1 9 8 2 年起他先 后 十 余 次 应 邀 来 华 讲 学 , 多学校和学界同仁 长 期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学 术 联 系 和 交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