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意识背景下中日陶艺的比较
中外当代陶艺比较研究

中外当代陶艺比较研究陶艺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而在西方国家,陶艺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当代陶艺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外当代陶艺的异同,并从中找出相互学习的启示。
一、技术手法上的比较在技术手法上,中外当代陶艺各有特色。
中国的陶艺技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中以手工制作为主。
中国陶艺家善于运用拉坯、刻花、贴花、彩绘等技艺,创作出精美绝伦的作品。
而在西方国家,陶艺家更加注重陶瓷工艺的改良和创新,他们通常采用轮盘、模压和喷涂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法,生产出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的陶瓷作品。
二、题材风格上的比较在题材风格上,中外当代陶艺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陶艺作品多以传统文化、民间故事、自然景观为题材,强调传统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而在西方国家,陶艺作品更多地受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题材多样化,有的以抽象艺术形式表现,有的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更加注重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表达。
三、审美观念上的比较中外当代陶艺的审美观念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陶艺家强调“意境”和“气韵”,注重作品背后的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强调“形随意动”,追求内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在西方国家,陶艺家更加注重“形式美”和“功能美”,他们追求完美的造型和装饰,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四、艺术思想上的比较从艺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中外当代陶艺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陶艺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对自然、对社会的敬畏和感怀,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而西方陶艺则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中外当代陶艺在技术手法、题材风格、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和融合的可能。
相反,中外当代陶艺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两种陶艺形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国、日本、芬兰生活陶艺设计之比较

Arts circle艺术设计2012/08++中国、日本、芬兰生活陶艺设计之比较一、设计风格方面1.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的影响中国、日本、芬兰三国生活陶艺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比较深,但影响的内容都不相同。
从日本来看,日本生活陶艺的现代设计由于受日本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能够完整的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并且使传统与现代两种设计双轨并行,此外日本国土的狭小造成了生活陶艺的设计上以组合和体积小的形式出现。
芬兰生活陶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对材料的珍惜,在设计上崇尚简约,以设计来减少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一部分作品的设计以模拟自然器型为主题,充满了创造力。
我国陶瓷资源的分布决定了陶瓷产区的分布,从广东和景德镇两大传统制瓷区来看,我国的生活陶艺一方面传统的造型和装饰设计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受外国生活陶艺设计的影响,简洁与创新逐渐成为我国生活陶艺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三个国家经济基础的比较,经济基础的支持是日本、芬兰生活陶艺发展的有力保障,战后国家的重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政府的扶植,促使日本、芬兰政府加大了对设计教育的投入,以及成立了相应的设计协会,来鼓励本国的设计发展,使生活陶艺设计的发展成为必然之事。
芬兰当代著名的国际大师库卡波罗教授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芬兰那样重视设计,无论是国家重点建设还是人民日常生活,设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生活陶艺的起步相对较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活陶艺在设计上的明显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我国生活陶艺在设计上的暂时落后,缺乏好的设计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竞争力上不如日本和芬兰,但我们应该看到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我国的生活陶艺提供了很大的潜在市场。
2.生活习惯、习俗的影响生活习惯,习俗是影响生活陶艺设计的重要方面,日本、中国的生活陶艺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习俗的延续,一直都比较重视餐具、茶具、花器的设计。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传统美学是一个涉及到众多文化元素的领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邻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
在美学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一、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形、神、意”三者的结合,其中“形”是指对象的形态,指的是“形似之物,类以聚之”,“神”是指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是“神似之物,类以散之”,“意”则是指观看者的主观感受,“意异之物,类以臻之”。
这三者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观念。
而日本的传统美学注重“万物有灵”,认为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感性的触感,强调深入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二、审美标准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整体的美感和不同对象间的辩证关系。
在审美标准上,中国注重于描绘事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所以在绘画中注重“五大关系,四个统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和主、静、化、变的统一。
在雕塑中,也注重形态与内容的统一,强调环境的综合效应。
相比之下,日本的审美标准则更关注物体的细节和纹理。
在创作中,日本注重于刻劃事物细节,强调造型的细腻和优美,这是与中国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的。
在建筑中,日本注重对材料与空间的探索,力求和谐、自然、舒适、简洁。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差异在于中国讲究的是“内在强大,外在细腻”,而日本更多地是在细节上不断完善。
中国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在雕刻和绘画中,中国的画法要求较多的技巧性和装饰性,具有言之凿凿,步步紧扣,画面很少留白的特点。
雕塑中,中国的雕刻技巧广泛多样。
不同材料上的雕刻方式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用材必须取其真性情,刀法必须恰似天意”。
与之相反,日本的画风更加简洁、朴素,追求意境和抒情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情感的抒发。
在建筑中,日本则更注重于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力求简约、实用和美感的统一。
四、结语传统美学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了无数的文化元素。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2)2篇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2)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2)精选2篇(一)中日幼儿美术教育有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1. 教育理念: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而在日本,美术教育更强调个体发展和自我表达。
2. 教学方法: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美术教育注重传统的绘画技法和技能的训练,强调基本功的培养。
而日本的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材内容: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美术教材注重绘画技法和技能的训练,内容较为传统。
而日本的美术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思维,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4. 美术教师角色:中日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师更多扮演指导者和传授者的角色,注重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和引导。
而在日本,美术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我表达,更多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中日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教师角色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对美术教育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2)精选2篇(二)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1. 教育理念:中日两国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日本,幼儿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
而在中国,幼儿美术教育更加注重技巧和表现力的培养,往往更加侧重绘画技巧的训练。
2. 教学内容与方式:日本的幼儿美术教育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教学内容包括对自然、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创作表现。
而中国的幼儿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往往更加倾向于中国文化的绘画表现。
中外当代陶艺比较研究

中外当代陶艺比较研究作者:龙海根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9期摘要: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直译于当时中国地名,传播于世界各国,作为一种古老的世界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各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地域风格和时代特点,紧跟人类文明的演变,渐渐从使用实用性转成为艺术观赏性。
关键词:陶艺;中外陶艺;西方陶艺时代发展至今,艺术门类种类繁多,每一种艺术门类都需要借助某种媒介物质开展工作,材料不同进而划分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陶艺受材料、作者思想、制作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中国陶艺和西方陶艺受艺术家自身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
中国当代陶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市场消费带动艺术品的更新和艺术家的创作。
当今中国陶艺创作与世界各国陶艺创作更加考虑个性化、更接地气,融合于生活中,更多地考虑到陶艺与生活的结合。
当代陶艺兴起于20世纪下半期,由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思发起。
彼得·沃克思原为军人,在二战后退役改学画画,后取得绘画硕士学位,在大学任教,在陶艺界影响比较深远,领导一场艺术革命,受诸多影响,如毕加索的陶艺、东方陶瓷、日本陶艺,追求自我发挥主观思想进行艺术创作,反对传统方式,主张个性化,包容作品瑕疵。
作为美学,主张艺术创新、观念创新、作品创新,在20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开创了现代陶艺的新纪元,也使美国陶艺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陶艺家。
日本陶艺也在这个时期经历变革,在创新与传统中突出艺术家的思想性,摆脱传统束缚,创作出具有艺术家思想符号的艺术作品,一看作品就知道是谁的代表作,用作品说话。
这一历史时期各国当代陶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世界艺术史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也给当代陶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当代陶艺发展受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的影响,工艺工匠精神讲究工艺之严苛、器型之美,追求皇族效果,官窑的发展和民窑的发展影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陶艺。
中日陶瓷茶具文化的对比

青瓷纹饰茶具
在彩绘颜料色彩的选择上,则呈现出多样性,往往与身份、场 合、时代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往往用金黄色的陶瓷 茶具来彰显主人的高贵典雅和雍容华贵,用水墨色来体现素雅 和淳朴,用幽蓝青翠来略显高士情怀。就时代而言,唐代崇尚 青色、宋代则崇尚黑色、到了明代则崇尚白色。《旧唐书卷十 一本纪第十一》中就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 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 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薄 透 、 轻 盈 的 特 点 。
选 择 上 , 喜 欢 青 翠 莹 润 的 色 泽 。 追 求 均 匀 、 滑 润
例 如 青 釉 料 , 灰 釉 料 等 偏 雅 致 的 釉 料 。 在 釉 色 的
在 釉 色 的 选 择 上 , 倾 向 于 选 择 清 透 内 秀 的 釉 色 ,
中 国 :
青花茶具
磨 纹 饰 的 尺 度 和
不 注 重 推 敲 和 琢
在 纹 饰 的 装 饰 上 ,
日 本 :
志 野 秋 风 文 字 纹 茶 碗
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真如自性”的心得感悟,不看重于具象的东
西。在工艺制造中追求一种大写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动感觉。所以往往留 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感悟的空间。茶具的纹饰就像人的血脉,血脉在细微处体现 出生命的精妙,而肌理纹饰则在细微处展示出艺术的精华。陶瓷茶具的肌理纹饰 是陶瓷趣味性设计原则的体现,它从饮茶者主体的情感出发,注重使用者的情感 性,即重视物与人的情感上的交流性。
效 随 们 装 果 意 追 饰 。 的 求 不 手 不 同 工 对 的 痕 称 , 迹 、 他
饰 , 与 中 国 茶 具
笔 花 草 或 书 法 装
常 都 很 简 洁 , 几
日本和中国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水平有何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水平有何异同?工艺美术是人类创造美丽和实用品的一种技术和艺术。
日本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拥有着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和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面就让我们针对日本和中国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探究。
1. 在木艺品方面的异同日本和中国都以木艺品为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二者在制作工艺、材料选择和传统风格上都存在较多的异同。
在制作工艺上,中国木艺品的工艺比较粗犷,强调器物的实用性和美感结合,而日本木艺品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强调的是雕刻的细节和精致度。
在材料选择上,中国木艺品更多地使用名贵的黄花梨、红木等,而日本木艺品则注重使用天然木材,如杉木、樟木等。
在传统风格上,中国木艺品主要以榫卯结构为主,注重的是纹饰和造型的独具匠心,而日本木艺品则强调的是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追求简洁、纯粹、雅致的风格。
2. 在陶瓷艺术方面的异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也非常注重陶瓷艺术的发展,二者在陶瓷艺术方面也存在较多的异同。
在制作工艺方面,中国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积累出了丰厚的制作技艺,如印着吉祥图案的彩陶,为首推的青花瓷等。
而日本的陶瓷艺术则强调的是简洁、自然和充满个性的设计风格,如显山露水的铁釉茶碗等。
在进行造型方面,中国陶瓷注重对于物象的表达,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进造型中,而日本陶瓷则更加注重空间的解放和灵性。
3. 在纺织品方面的异同纺织品作为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和日本在纺织品方面的发展也各具特色。
中国的织物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锦、绸、缎、纱等精美的纺织品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著名的刺绣和绣球。
而日本的纺织品一直以来都以精致的刺绣、被墨作艺术品的创作形式为主,充分体现出了浓郁的日式美学。
此外,日本贵重的丝织品如锦绣日本,也体现出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之处。
中国和日本的美术文化和工艺艺术传统是否有异同?

中国和日本的美术文化和工艺艺术传统是否有异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其中,美术文化和工艺艺术传统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和日本的美术文化和工艺艺术传统是否有异同呢?一、美术文化传统方面1.1 国画和日本画的比较传统的中国国画以墨为主,善于表现自然界的广阔气势,用笔淡墨轻描,追求的是意象的理趣。
而日本画则注重渲染和色彩的表现,追求的是描绘对象的自然质感。
可以说,中国国画和日本画在风格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1.2 彩陶和陶瓷的比较在彩陶方面,中国的彩陶主要突出了颜色和纹样的精美,加上工匠精湛的技艺,使得彩陶高雅精致,被誉为是东方陶器的典范;而日本的彩陶在保留传统的工艺技术的同时,对花鸟、山水等题材进行丰富的表现,强调感性的美感。
二、工艺艺术传统方面2.1 木雕和漆器的比较中国的木雕技艺源远流长,清代时期的木雕技术尤为精湛。
而日本的漆器制作则在细节和工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漆器的制作需要多道工序,涵盖了多种工艺手法,包括雕刻、描金、漆绘等方面。
2.2 剪纸和折纸的比较中国的剪纸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有着祈福、祭祀、艺术、工艺等多种用途。
而日本的折纸则主要以折纸艺术为主,强调对纸张的精细材质和创新性的发挥,使得折纸作品通常有着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主题。
3.总结研究中日两国的美术文化和工艺艺术传统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历史和传统背景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在艺术创作和风格表达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未来,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相互借鉴、学习和交流各自的优秀艺术传统,将有利于推动双方的文化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学意识背景下中日陶艺的比较
摘要:陶艺作为工艺的一个分支,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化交流和技术沉淀后,开
始逐渐形成各地独有的风俗特色,反映出各民族的审美与美学意识,也呈现出各
式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交相辉映的艺术氛围。
在众多民族文化之中具代表性的
工艺美术可数中国传统陶艺以及禅学下的日本陶艺。
关键词:陶艺;中日;民族审美;美学意识背景;艺术表现一.
一.引言
中日由于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其中涉及
汉字、儒学、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
中日民间文化的交流,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其形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数量内容之巨
和活动之频繁,使得中日双方在各自文化发展繁荣壮大中得以相互吸收。
而在这
其中,双方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也为二者带来了差异化的民族审美。
这一差异表
现在艺术作品之上,也就形成了两地各自的艺术风格。
以下笔者将从中日民族审
美着手讨论,扩展至中日陶艺美学的比较,最终作出总结概括。
二.中日民族
审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为各地带来了本土化的审美风向,性格意识和文化
素养。
各个时代文化流传继承之下,各民族地区开始发展壮大,并在这漫长的成
长过程中形成各自完备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审美风向和美学意识。
2.1 中国民族审美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数千年的璀璨文明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中,儒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意识形成中的重要
一环。
中国传统历来讲求尊卑,规矩,秩序,这种“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和“主次
需有别”的认知取向反映在艺术作品上,使得国人审美偏向“中庸”发展,追求平和,无棱去角,无起极端,对称工整,讲求整体的一致性与统一性。
这样的审美取向
可以追溯到儒家之中。
其中指出过分强调某一方将导致整体的失衡,从而影响观
者平和的情绪。
予以不适的艺术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美的。
这样的美学意识深刻地
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
2.2 日本民族审美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并在临济
宗的开山祖师荣西对禅学的宣扬下,进行了日本本土思想、文化上的改造。
在哲学、美学、佛学一体的浸染下,日本人开始追求极致且纯粹的自然美学,朴素又
极简化的审美观念,以及“物哀”“空寂”化的美感所带来的细腻和谐沉静的心境。
此外,禅宗美学上还涉及对极少,极纯净的主张,即强调“少即是多”、“装饰即罪恶”的观点,这一主张对待物质世界的极致摒弃态度也就导致了日本禅宗美学与中国、印度传统佛教美学的区别差异。
同时,日本民族强调自然、无为、沉静、冥思、感悟的修养过程又与中国佛教苦行克制的修行方式所异。
三.中日陶艺美学比较
陶艺作为工艺的一个分支,是泥与火的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
在经
历了漫长的文化交流和技术沉淀后,各国的陶艺开始逐渐形成当地风俗特色,孕
育出交相辉映的艺术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数中国传统陶艺以及禅学下的日
本陶艺。
中国从商代“青釉器”的遗址发掘,到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
窑的风格发展,再到茶道文化、饮食文化的兴盛,陶艺在中国这一人口众多之乡
开始繁荣,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日本陶瓷艺术则受禅宗文化的
陶浸,体现着本土化的恬静意味及意境。
“空寂”“闲寂”的茶道文化是日本陶艺的
象征。
3.1中日原料及烧制方式比较
中国作为陶瓷发源地,以景德镇最具代表。
地质气候的适宜,为陶瓷的制备
提供了优质的瓷土材料。
瓷土质地纯净,颜色洁白细腻,在烧制后呈现出温润如玉、光洁透亮、细腻光滑的瓷器质感。
由于瓷土相较于陶土,对温度的要求更高,烧成后坯体将完全玻化,因而结构层致密。
日本制陶多用陶泥,且常在坯料中加
入氧化铁、氧化锰等矿物原料,采用还原气氛烧制。
成品朴拙自然,既有精巧考
究之处,也存在粗犷放达的倾向,两极化的发展体现出日本陶艺的主要特色。
3.2中日器形比较
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倾向于圆润、饱满、对称规整。
精益求精的审美取向保留
了中国的传统形式美法则。
日本陶瓷作品在艺术人文上趋向于表达深刻的哲理。
鉴于日本文化形态体现在对自我的制约,艺术作品则更倾向以含蓄、隐秘、朦胧
委婉的形式作表达,因而日本陶艺造型大多随意古朴甚至包容残缺。
此外,日本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引来常年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这一因素也使得日本人
在生活中形成好残缺,关注瞬间,贪恋易逝事物的美学观念主导,表露出日本民
族的内在性格。
3.3釉色
中国陶艺作品多以素雅著称,青白瓷的青脆釉色,青花瓷的婉转美妙,透明
珍珠釉的透亮轻薄,种种釉料在灯光下泛出瓷胎本身颜色和质感,是中式传统釉
色的代表。
相比较之下,日本多采用厚重的乳浊釉,配合手作器物的厚重,展现
出沉稳枯涩的质感,强调了日本禅宗美学影响下的审美趋向。
结语
在对中日美学背景的对比研究以及结合陶瓷原料和烧制、器形、釉色的探索
比较中,不难看出,中日陶艺受两地文化影响,表现在陶瓷艺术上呈现出了两条
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二者在发展目标上皆以服务大众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为重。
此外,两国陶艺各自具备着民族审美和美学意识,将有无尽的发展活力以及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生活之物与艺术之物--中国传统陶瓷的艺术与文化[J].文艺研究,2004(6)
[2]宋志岭.中日现代生活陶艺比较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9,026(001)
[3]刘丹青.日本人的美意识[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2)
[4]蔡玲玲.为生活而设计——中日生活陶艺设计特征的比较分析[J].南京艺术学
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4)
[5]钟莲生.论日本陶艺及其文化特征[J].中国陶瓷工业,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