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话题前言虚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课件 (共24张)

虚构
艺术想象的产物。作家在创作过程 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 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 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又在情理 中的人生图画
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
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
真相告诉你……
——劳伦斯
成 龙
虚构特点
*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觉,必须符 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是“真实的谎言”
作者所说的“沙之书”“骑桶者”是虚构的,是想象的真实;作者为了强调虚构的“沙 之书”“骑桶者”的真实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内容?
小说中虚构很多细节。《。
l、直接说明真实性: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 2、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 5、交易过程: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 6、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分散在学生中的鬼魂将原本模糊的银器变得闪亮。为了避开台下的目
光,哈利抬头仰望,恰巧看见点缀着星星的天鹅绒般美丽的黑色天花板。
他听见荷米恩在他耳边低语:“有人曾对它施了魔法,使它看上去更像外
面的星空。”
《哈里波特和魔法石》
无中生有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 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 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 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 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 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 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 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虚构使我们富有》课件

小说艺术中的荒谬反应了生活中的荒谬。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说,荒谬是现代人普遍面临 的基本生存处境, 现代人被抛在这种处境中无处可逃, 他 唯一可做的是如何面对荒谬并在荒谬中学会生存。
2.从象征中揣摩作品的含义
②生活真实:炒股秘笈(财经类读物)——购买(好 奇)——得到(兴奋)——研究(沉迷)——炒股损失 许多钱(后悔)
《沙之书》的主题
“我”乃至人类面对神秘和无限之物时的无所适从、 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人应选择停步。 书是靠不住的。 美是无法占有的。 一些珍贵的东西可能成为烦恼的根源。
思考:哪一个情节链条能更加深刻、典型地反 映19 世纪沙俄腐朽社会制度的黑暗?为什么?
小结:果戈里的小说《外套》,通
过合理的虚构,更为真实、深刻地反 应了社会现实,让读者能够突破生活 的限制,对当时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就是虚构使我们富有。
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局限,人们想知道 “我”以外的世界还产生了什么;人类在 经历不断重复之后,希望借虚构叙事来让 自己的人生曲线有一些起伏。人们需要虚 构是因为他们在自身的生活的限制下,需 要扩大生命的半径。
象征: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 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和情感。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 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 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根据现代小说的特征来解读现代小说
1.从荒谬中探寻生活的本质 2.从象征中揣摩作品的含义
……
阅读外国小说《司机》,运用所学的 虚构、荒谬、象征等知识进行解读。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之话题虚构 课件

卡夫卡的《骑桶者》的虚构魅力----故事的虚构与形象的真实。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它将是一篇普通的谴责性小说。从故事的原型来看,可能是这样故事:有一个穷人又饿又冷,奄奄一息----冒险借煤----抱着煤桶从楼梯上滚下来----晕了过去----产生幻觉----幻觉消失----饿死冻死。作者把这个幻觉的过程虚构之后,使这个借煤行为表面上变得美妙起来,但结局还是令人辛酸----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留给读者的是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小说是否用虚构这一小说元素的本身揭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而且是超越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在这人世间,多少年来,多少个岁月,在多少卑微的人们身上,一直在重复着这个古老的歌谣!这是否就是这篇小说的虚构的魅力?
“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
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 是不确定的。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更好的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 ,也跟好的表现 “我”的畏缩自卑的性格。
在死以前,他在脑子里把一生中的一切经验集聚成一个迄今尚未向门警提出过的问题.由于他那僵硬的身体不能再站起来了,他只向他示意.门警不得不深深向他俯下身去,因为两个人身体的差别正在朝对乡下人大不为利的方向改变. "你现在到底还想知道什么呢?"门警问道,"你真是贪得无厌啊." "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法,"乡下人说道,"但为什么这么许多年里除了我以外没有一个人要求进法的大门呢?" 门警发现乡下人已经走到了他的终点了,为了还能达到他徒劳审问的目的,他向他大声吼叫说:"这里不可能再有人获准进去了,因为这个门仅仅是为你而开的.我现在就去把它关上."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虚构课件(共74张PPT)

“novel”拥有 “新颖的, 奇妙的”含
义。
“fiction”还兼有 “虚构、想象、 杜撰”的意思。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 术。我们可以看到,小说 在英语里的概念就是虚构 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 英语的世界里,虚构是小 说的合法化身份,我们甚 至可以认为,虚构是小说 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 小说。
卡夫卡擅长直接以无理由的方式去描述他的 感觉世界,从而使人得到文字上的新奇感,这也 许是诗化的一种表现,但在他的作品中运用诗化 更显著的一点应该是文字的暗示与象征。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
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 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
2.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理解“虚构”对 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整体感知
设想骑桶飞翔这样一种方式; 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悯、绝望以及屈 从。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等。
心灵经典:《沙之书》简介 课文《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在这些情节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 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 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
这些故事情节体现了博尔赫斯对待虚构和幻 想的态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让 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对于他来 说,似乎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 中处处有神迹。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话题前言虚构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八单元话题前言虚构[话题诠释]文学上所说的虚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的编织与构建。
一、小说为什么要虚构1.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
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
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
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2.虚构可以使平常的题材“陌生化”,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
3.事实并不等于真实。
事实是常识,真实却是对这一常识的理性化飞跃,我们常常将其叫做真理。
小说家可不是搬运工,直接将现实里的东西转移到小说里就行了。
小说家针对现实的写作,是一个理解和消化现实的过程。
二、虚构的三种形态小说中的虚构,往往有三种形态: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
这样的小说家以博尔赫斯为代表。
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看似严谨的证据,把小说打扮得跟论文一样客观。
2.作家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
比如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性的《前言》,说“清闲的读者,这部书是我头脑的产儿”云云。
3.作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如卡夫卡。
三、虚构要注意的问题1.“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小说的虚构必须遵从相应的艺术法则。
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
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旨意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
有鉴于此,如果小说家完成不了这样的目的,那么他的小说中的谎言就是无效的,最终也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2.插上想象的翅膀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在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世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小说必须伸展自己想象力的翅膀。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骑桶者》.ppt(共38张PPT)

探究三:“我”的形象:
自卑、自尊,畏缩、惶恐、胆 小、害怕失败,不善交流,命 运可悲的小人物
主要作品介绍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 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 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 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 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 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 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 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 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 远消失,不复再见。”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 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 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学习这一单元后,希望同学们能够 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 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 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 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 由、美好!
卡夫卡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人 物的困境呢?在这些人物身上其实也有着 作者的影子。
一我切将障摧碍毁正一在切摧障毁碍我! !
——[法]巴尔扎克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 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 的 “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 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
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
2、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本中找到非常 现实主义(真实)的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 活动。
【最新】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话题虚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书生悠游于苏扬园林的曲径迴廊,听到人们谈论 江西和尚庙里神琵琶显灵的事,不禁暗自发笑。返家 时,途经江西,他再次来到小庙,和尚也不在庙里, 他画的琵琶也原样未动,只是前面已设上贡桌,上面 摆满了幡、花果和燃香。他悄悄取来一盆水,擦掉了 但接着他便后悔了,因为随意抹掉人们的 墙上的琵琶。 信仰是很危险的事情。于是他在同一地方画了个香雾 迷宫——它来自一首古诗和他在苏州一位古董收藏家 那里看到的一枚铜香印章。 一如书生预想的那样,当地的乡人们在经历了一 阵惊慌、躁动之后(这期中自然少不了和尚一番巧妙 的解释),有了新的顶礼膜拜的神明。
心灵(精神)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
本质
眼睛的真实
冲突与矛盾
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呈现 真实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关于 真实的本质,艺术家们发现了这种真实的 变化,而他们的心灵所体验到的东西, 却是传统的艺术方式无法再穷尽的, 故寻求新的传达方式也就成了必然。
虚构
超越性的想象
虚构
故事 情节 人物
虚假
情感 精神
很久以前,一个书生乘船去苏杨一带游览,船过江 西时,因风浪大只得收帆停岸。书生听船夫说附近山林 里有一座庙,便借机去参观。小庙破败,没有多少进香 的人;和尚下山化缘去了,他的住屋门敞开着,只有一 张破床,外间的案几上有笔砚。书生兴致所至,提笔在 墙上画了一个琵琶——是他在神话故事中看到的琵琶。 书生回船;风停息了,船夫张帆起航。 和尚回到庙里,发现墙上的琵琶,不知道是谁画的。 但他的身份要求他须对庙里的一切现象作出解释,当有 香客问他时,他回答说是五台山神琵琶的影像。没想到 这句迫不得已的玩笑话传扬出去后产生了神奇的效应: 人们骆驿不绝来到庙里进香拜佛 ,祷告神琵琶的保佑。 小庙很快红火起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话题:虚构》课件(26张PPT)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小说《骑桶者》写于1971年寒冷的冬季,背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寒冷而 又缺煤的冬天。
二、初读文本 概述故事情节
一个穷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是骑 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 ,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 域。
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 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正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艺术家 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 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 相告诉你……”
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复制 生活,摹写生活,它应该是有灵魂、 有情感的,应该要让观众或读者透
过表象,直抵心灵。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 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 同情,获得施舍。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是个猥琐的小人物。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自卑胆小,惶恐不安, 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能为力,他对这个世界充 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他渴望与人交流却又充满了恐
惧。
有人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有人说,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你怎样看 待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
蒙克 《呐喊》(《尖叫》
)
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 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 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 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 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 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 血与火的空间。突然感 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 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 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情感
情节
精神
真实—人—物 —虚构—思—想—艺术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是骗取了公司的差旅费的人,有的是违章停车 的人,有的是装病不上班的人,有的是学生时代考试作 过弊的人,有的是骗过女人的人,等等,全都有点什么 把柄。他们不愿接近这位电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 也许害怕自己的丑事也被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了,因 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里很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 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夭夭了。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赏析 本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鉴 赏能力。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的,但在荒诞里 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作者正是通过“虚构”的方 式,采用夸张的手法构思了这篇揭示深刻主题的小说。 所以在赏析时注意角度的全面性,应涉及小说所运用的 手法,故事情节的荒诞离奇,反映主题的深刻,并且要 答出使用这种虚构或荒诞手法的好处。
“真是惊心动魄!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 知道的?”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 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说不定这是特技呢!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行 为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你的才能哟,我们电 视台的观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在第二天的新闻节目里,这位播音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报道了 他们偷税的手段。这次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 证据。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 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话题诠释] 文学上所说的虚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而 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的编织与构建。
一、小说为什么要虚构 1.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 有虚构。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 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 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 意识的影响。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 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播音员也静等着革 职。然而,奇怪的是压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视台还得到情报说,电视台点名的 那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 信半疑的警方在 K 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 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人们肯定播音员第 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许代替了责难。
[答案] 主人公的特技是虚构的,作者采用 荒诞的艺术手法揭示生活的真实,表现了当时社 会的混乱、黑暗、罪恶;同时荒诞手法的运用, 具有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效果,使主题更为突出。
[考点突破] 一、考查类型 在高考中,对虚构的考查,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一旦考查,其设问方式如下: 1.虚构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2.谈一谈虚实结合的好处。 3.请从“虚构”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这一特色。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 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 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 想方设法地请假。他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路上, 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2.插上想象的翅膀 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它在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世界之外又创造 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小说必须伸展自己想 象力的翅膀。小说所要求的想象力足以保 障他们成为现实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3.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生活除了服装,还有心灵,而心灵比服装更 复杂,小说家的气力应该更多地投注在人物的心 灵上,而不是服装上。 小说不仅关注我们的人生,同时也要提升我 们的人生。它必须触及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动我 们。它不仅仅呈现事实,还要展现作者心灵的激 情、思考的深度、创造的能量。
二、答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明白作品表达的主题,其次,判断在表达主题的 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可以从人称、 材料组织、情节安排等角度切入。然后结合作品 内容和主题判断其作用。最后在前面几个环节的 基础上组织答案。另外要注意,语言要有序,简 洁,层次清晰。
3.作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 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 态度,如卡夫卡。
三、虚构要注意的问题 1.“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 小说的虚构必须遵从相应的艺术法则。小说家 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 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 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 其真正旨意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有鉴于此, 如果小说家完成不了这样的目的,那么他的小说中 的谎言就是无效的,最终也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二、虚构的三种形态 小说中的虚构,往往有三种形态: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 是荒诞不经的。这样的小说家以博尔赫斯为代 表。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看似严谨的证据,把 小说打扮得跟论文一样客观。
2.作家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 自己脑子里的产物。比如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 《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 性的《前言》,说“清闲的读者,这部书是我头脑的 产儿”云云。
2.虚构可以使平常的题材“陌生化”,通过 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非 同寻常的展现。
3.实并不等于真实。事实是常识,真实却 是对这一常识的理性化飞跃,我们常常将其叫做 真理。小说家可不是搬运工,直接将现实里的东 西转移到小说里就行了。小说家针对现实的写作, 是一个理解和消化现实的过程。
[考题印证]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特技 [日]星新一 一天,一位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一如往常,刚 要播放稿件,竟违背自己的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下面报告播报。发现了一起行贿受贿案件。 据报,K 企业定期向主管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 贿……”
播后,电视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 出了毛病吧?” “脑袋出毛病?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 下去,我们电视台就会威信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