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3A_构造-上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类型、矿山水文地质类型、中国煤种划分

地质构造类型、矿山水文地质类型、中国煤种划分

地质构造类型总的来说地质构造有下面三种:褶皱、节理、断层!在这三种下面分别还有划分的更细的,比如褶皱又分为背斜、向斜,节理又可以分为什么剪节理、张节理,断层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等的。

一般来说构造地质学主要以研究沉积岩的构造为主。

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构造单说。

常见的构造,主要是断裂和褶皱。

断裂包括断层和节理。

其它的常见的还有劈理和面理等。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山充水含水层的空隙特征所划分的水文地质类型。

固体矿山一般可划分为三大类型。

①充水岩层以孔隙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层孔隙率的大小、岩层的厚度、分布范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

②充水岩层以裂隙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裂隙发育程度、裂隙力学性质、构造的复合情况、裂隙发育的宽度、深度及充填情况和自然地理条件。

③充水岩层以溶洞岩层为主的矿山。

涌水量主要取决于溶洞发育情况、充填情况、地质构造、古地理和自然地理条件。

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简单的、中等的和复杂的三种类型。

中国煤种划分★针对不同的侧重点,煤种划分方法有:1.煤的成因分类:成煤的原始物料和堆积环境分类,称为煤的成因分类2.煤的科学分类:煤的元素组成等基本性质分类,称为科学分类。

3.煤的实用分类:煤的实用分类又称煤的工业分类。

按煤的工艺性质和用途分类,称为实用分类。

中国煤分类和各主要工业国的煤炭分类均属于实用分类,以下详细介绍我国煤实用分类的情况。

根据煤的煤化度,将我国所有的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煤类。

又根据煤化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将褐煤分成2个小类,无烟煤分成3个小类。

烟煤比较复杂,按挥发分分为4个档次,即Vdaf >10~20%、>20~28%、>28~37%和>37%,分为低、中、中高和高四种挥发分烟煤。

按粘结性可以分为5个或6个档次,即GR.I.为0~5,称不粘结或弱粘结煤;GR.I.>5~20,称弱粘结煤;GR.I.>20~50,称为中等偏弱粘结煤;GR.I.>50~65,称中等偏强粘结煤;GR.I.>65,称强粘结煤。

泊江海子煤矿矿井地质条件评定及分类

泊江海子煤矿矿井地质条件评定及分类

泊江海子煤矿矿井地质条件评定及分类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是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为辅助依据,采用分项评定的方法。

通过对泊江海子井田的分项评定和综合评定,得出其矿井地质条件类型。

标签:矿井地质条件分类;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开采技术条件1 井田概况本矿井位于东胜煤田的西北部边缘,其构造形态总体为一走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局部倾角达10°。

褶曲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台石村西向斜、于家村西背斜、苏家村北向斜、泊江海子矿西背斜和泊江海子矿南背斜等。

矿区内断层不甚发育,三维地震解释断层15条。

区内无岩浆岩侵入。

综合评价矿井构造属简单类型。

2 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定2.1 断层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及本矿构造应力特点,本矿三维地震区解释断层15条,其中NDF1为逆断层,其余为正断层。

落差10m以上的断层1条,大于等于5m 小于10m的断层2条,大于等于3m小于5m小断层2条,小于3m小断层10条。

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发育较少。

落差大于等于3m的断层按可靠程度分:可靠断层2条,较可靠断层3条。

上述断层加上与断层伴生的小褶曲,牵引和层滑构造也会不同程度的破坏煤层的稳定性,改变煤层原生空间关系,将给矿井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断层复杂程度评定为Ⅰ类。

2.2 褶曲本矿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变化不大,褶曲构造较为发育,但起伏不大。

因此,褶曲复杂程度评定为Ⅰ类。

2.3 岩浆岩本矿井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

因此,岩浆侵入影响构造复杂程度评定为Ⅰ类。

综上所述,影响本矿井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为断层,因此,综合评定本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褶曲Ⅰa。

3 煤层稳定性的评定本报告评价煤层稳定性指标有:煤层的可采性指数(Km),煤厚变异系数(γ)、面积可采率(%),并结合煤层结构、可采区的连续性和可采点的分布特征综合评价。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

构造纲要图
正断层9条
断层
落差大于10m共24条 逆断层15条
褶曲
岩浆岩
林南仓向斜内部还有一系列次一级褶曲
发育在井田西北部
陷落柱
井田内未发现
一、断层
林南仓井田断层发育,从生产区域揭 露的中小型断层来看,断层大致分两组: 一组为北西西向(走向断层),约占断层 总数的89.0%,;一组为近南北向(倾向 断层),约占断层总数的8.6%,井田内还 有少量北东向断层,约占2.4%。
煤12
赋存于赵各庄组,结构简单,局部有 夹石1~2层,厚度0.68~7.28m,层位稳 定,全井田可采,平均煤厚数为3.940m, 全区107个见煤点,其中103个可采点,可 采性指数Km为0.962,煤厚变异系数为 0.490,该煤层为较稳定煤层。
煤14
煤层厚度为0.13~9.07m,平均厚度
煤9
赋存于大苗庄组,厚度0~9.06m, 为复杂结构煤层,井筒部有夹石3~5层, 层位稳定,但煤厚变化大,在井田西北部 (仓补35、仓补44)、东南部(仓9、仓 补43、仓补46)边缘地带及井筒附近常出 现不可采地段,煤厚平均2.211m,全区 92个见煤点,其中72个可采点,煤层可采 性指为0.783,煤层变异系数为0.799,该 煤层为不稳定煤层。
通过西二煤11和煤12工作面掘进发现,一 般在煤12火成岩侵入都是在煤层的中部和底部, 而煤11均在底部受火成岩破坏较严重,具体走向 延展无规律可寻。 西一采区仅在西一采区西部的1111下运道、 1125工作面和-239顺槽部分有火成岩岩墙,厚 度为0.4~1.0米左右,但对生产并未造成多大的 影响。 东一采区在施工1024工作面发现两处火成岩, 通过物探初步判定:侵入岩体为岩脉,对生产将 构成一定的影响。 在西四采区范围内,有钻孔12个,发现有火 成岩侵入的钻孔有6个,该采区以仓补32为侵入 源,该钻孔煤层大部分被火成岩侵蚀掉,仅煤14 还有部分变质煤存在,通过钻孔分析发现,上部 煤层遭破坏程度较严重,下部煤层略轻。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2010-10-15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一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一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一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作者:张德全王富春佘宏全丰成友李大新李进文 ZHANG De-quan WANG Fu-chun SHE Hong-quan FENG Cheng-you LI Da-xin LI Jin-wen 作者单位:张德全,佘宏全,丰成友,李大新,李进文,ZHANG De-quan,SHE Hong-quan,FENG Cheng-you,LI Da-xin,LI Jin-wen(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王富春,WANG Fu-chun(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刊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2007 34(1) 分类号:P618.51 关键词:控矿构造系统造山型金矿床柴北缘-东昆仑。

矿山储量分级(ABCD级)

矿山储量分级(ABCD级)
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 经确定。 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各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 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 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详细控制矿体的开关、产状和空间位置。 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圈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层和破坏主要矿 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 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 成岩的同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 此储量的用途有: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 床,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可作为设计的依据;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其条 件是: 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file:///E|/我的资料/储量分级.txt[2008-12-10 9:55:47]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含量或虽用罗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 要求的含量或物化控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含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 量。

第四章 煤矿地质图

第四章 煤矿地质图
三、煤层构造形态在煤层底 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煤层构造形态:单斜构造、 褶曲构造、断层构造。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反 映煤层在空间的构造形 态的图件。
第二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一)单斜构造煤层 在一定范围内,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煤层称为 单斜构造煤层。 单斜构造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的表现: (1)煤层底板平整,走向稳定、倾角均匀,煤层底 板等高线表现为间距大致相等的一组平行直线。 (2)煤层走向发生变化时,煤层底板等高线表现为 一组曲线;倾角发生变化时,煤层底板等高线之间 的水平距离不相等,平距大,倾角小;平距小,倾 角大。
第一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单斜构造露头线曲向与 地形等高线有明显的规 律性—“V”字形尖端 指向一致或相反。褶曲
构造露头线曲向与地形
等高线无明显规律,如 图4-36。
第一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三)断层构造在地 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当地势平坦时,断层 线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线;当地形高地起伏 变化较大时,断层线 发生弯曲,其弯曲规 律与单斜构造岩层的 露头线弯曲规律基本 相同,不能代表断层 面的走向。
第二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图示的主要内容: 标题栏、坐标网及图例 主要地物 井田范围内的各种边界线 穿过该煤层的全部勘查工程 地质构造要素 煤层底板等高线 资源/储量计算要素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用途。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比例:1:10000或1:5000
第二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第二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2)断层落差 在同一条断层的不同地段,断层落差不一样。就是 同一个地段,沿不同方向所作的断层铅直剖面上, 所反映的断层落差值也有区别。
第二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3)断层面产状要素 相同标高两交点的连 线就是断层面的走向 线,走向线的方位角 为断层面的走向。 垂直于断层面走向线 并指向断层面向下倾 斜的方向的方位角即 为断层面的倾向。 ∠FNK为断层面的倾角。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

矿井地质构造处理

2)掘进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运输大巷遇断层的处理:处理好改向和弯度问题;
采区上(下)山遇断层的处理:
阶段运输平巷遇到断层的处理:
3)回采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强行硬过
重开切眼
划小工作面
A
B
断 层
井筒的位置? ?
返回
以中型紧闭褶曲轴作为采区边界
中型褶皱:轴线做为采区边界(紧闭褶曲)
返回
返回
中型褶皱:工作面直接推过褶曲轴(宽缓褶曲)。
矿井地质构造的处理
1、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要求
• 有利生产
• 保证安全
• 减少煤损
• 少掘巷道
2、矿井地质构造处理的基本方法
1)设计阶段对构造的处理
井筒位置的选择:尽量避开大的断层带位置;
井田边界的确定:以大型断层和褶皱枢纽为井田边界;
水平和采区的划分:以断层为界划分水平;
回采工作面的布置:采面尽量以褶皱枢纽作为边界.
返回
工作面直接推过向斜轴
以中型向斜轴作为采区中心 布置采区上山
中型褶皱:轴线选做采区中心,布置采区上、下山。
返回
返回
切眼
划小工作面
返回

锚杆支护工比武复习资料

锚杆支护工比武复习资料

锚杆支护工技术比武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一一、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2分,请在括号内对的画∨、错的画╳)1.《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工作地点,每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小于4m3。

(∨)2.瓦斯是指井下以甲烷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3.《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工人无权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4.上盘相对上升叫正断层。

(∨)5.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叫矿压。

(∨)6.绘制矿图所用的符号叫图例。

(∨)7.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5%。

(╳)8.瓦斯爆炸只要具备瓦斯、温度、空气就会爆炸。

(╳)9.锚杆支护巷道可以不经设计进行施工(╳)10.在应用锚杆支护的巷道中,必须有矿压及安全监测设计。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把正确的答案符号填在括号内)1.设计的锚杆有效锚固长度能够锚入上覆坚硬顶板(0.5米)以上,可采用悬吊理论计算锚杆支护参数。

A.1.0米B.0.5米C.0.3米2.顶板锚杆孔径与锚杆杆体直径之差应在(6~10毫米)范围之内。

A.5~10毫米 B.6~10毫米 C.7~10毫米3.靠巷道两帮的顶板锚杆,一般应向外倾斜一定角度,保持锚杆的锚固端伸入煤壁的水平投影长度(≥200毫米).A.≥500毫米 B.≥300毫米 C.≥200毫米4.锚索锚固力的设计值应大于(200KN)。

A.500KN B.300KN C.200KN5.锚杆支护的巷道要求托盘的强度与锚杆的强度相匹配,其托盘的外形尺寸(不小于ф120毫米)。

A.不小于ф120毫米 B.不小于ф100毫米 C.不小于ф80毫米6.锚杆钻孔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孔间距偏差不超过(±100毫米)。

A.±150毫米 B.±100毫米 C.±50毫米7.锚杆安装应遵守下列规定:螺母的拧紧扭距(不小于100N.M)A.不小于300N.M B.不小于200N.M C.不小于100N.M8. 锚杆钻孔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锚杆尾端外露长度(30~80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矿井构造对煤矿生产建设的影响:
• (1)影响井型规模和井田划分:构造破坏严重的矿
区不能建设大型煤矿;大型断层和褶皱的枢纽往往 是井田的自然边界。 • (2)影响开采部署:井田内部的断层和褶皱,对于 开采水平的划分、运输大巷的设计、采区和巷道布 置等都有直接影响。构造破坏严重的矿井,采区划 分零乱,巷道系统复杂。
巷道中褶皱枢纽实测方法示意图
教材图2-2
• 2、枢纽的推测方法
• 结合工作实际,推测褶皱枢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1)根据上部已采煤层推测 根据上部已采煤层的褶 皱资料,通过上下对照的方法,推测下部新开拓煤层 的褶皱枢纽位置,是老矿区常用的有效方法。 • (2)根据区域构造线推测 根据已掌握的区域构造线 方向,通过类比的方法,推测个别枢纽点的延展方向。 这种推测方法准确度较低,可作为构造规律明显、地
输和通风,而且可以少掘巷道和减少煤炭损失。
• 为了实现巷道沿枢纽掘进的目的,矿井地质人员必须
采用多种实测、推测方法和探查手段,才能查明中型
褶皱的枢纽情况。
• 一般情况下,中型褶皱枢纽的位置、方向、起伏和标 高变化,主要是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褶皱纵、横 剖面图来了解。因此,编好这些图件,并及时加以补 充和修正,是矿井地质人员掌握褶皱枢纽总体状况的 基本方法。 • 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发现或查明的中型褶皱,单靠作
质资料较少的新开拓区进行补充勘探或采区划分的依
据。
• (3)根据褶皱两翼产状推测 根据大量测定的两翼煤、
岩层产状,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可求出圆柱状褶 皱枢纽的倾伏向和倾伏角。 • (4)实测控制与外推相结合 该法是通过边推边掘, 边掘边探的步骤,实现巷道沿褶皱枢纽掘进的一种方 法。
• 在掘进过程中要随时进行观测和探查,以确定枢纽的 实际位置和方向。若褶皱枢纽方向发生变化,须等上 段推测距离掘完后,再按变化了的枢纽方向掘进。 • 依次类推,直至把巷道掘成为止(教材图2-3)。
图分析则无法了解褶皱枢纽情况,还必须辅以其它方
法。
• 1、枢纽的实测方法
• 在穿越褶皱的巷道中,可在现场直接测定褶皱枢纽的
位置、标高、倾伏向和倾伏角。
• 如下图所示,枢纽的位置和标高可通过丈量枢纽点至
测量点的方向、距离和两点高差来确定;
• 枢纽的倾伏方向和倾伏角可通过测定巷道两帮同一层 面上两枢纽点连线的倾伏方向和倾伏角来获得。
• ② 注意褶皱的不协调性。
• 层底板等高线的曲率。
• ⑤ 注意倒转褶皱的正常翼和倒转翼 。
沿倾伏褶皱转折端掘进运输平巷因曲率过大而报废的情况
教材图2-8
三、断层的观测与判断
• 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完整性,给煤矿生产带来很大 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断层构造,切实查明中型断层 的性质、断距、延展方向和断失煤层的确切位置,是矿 井地质工作的重点。 • 现按认识断层的一般程序,依次介绍断层出现前的征兆、 断层的识别与观测、断失翼煤层的寻找等内容。
• 判断:对揭露尚不充分的地质构造,根据与它有成因
联系的各种地质标志,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对比,对
其性质、规模进行确认。
• 预测:对部分揭露或未揭露地区的地质构造,根据已
有的探测资料,利用各种方法,综合分析,提出预见
性的认识。 • 处理:针对已查明的地质构造,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 避免或减少其对矿井生产的不利影响。必须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巷探举例:沿向斜两翼布置对掌子工作面时,向斜枢纽的探查:
沿向斜布置对掌子工作面
教材图2-4
巷探举例:石门配合立眼, 探查向斜枢纽:
井下钻探举例:
从下水平石门掘立眼探查向斜枢纽
教材图2-5
井下钻探查明褶皱形态
教材图2-7
• 在进行褶皱构造的观测和判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① 注意煤、岩层层位的分析和对比。
断层附近的煤层出现揉皱和滑面
教材图2-11
• 4、断层及顶、底板中节理显著增加
接近断层时,断层及顶、底
板中节理显著增加,并且常 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图212)。
小断裂预示大断层的存在
教材图2-12
• 5、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加
高沼气或煤与瓦斯突出矿
井,巷道接近断层时,水 沟内冒气泡,煤壁上有吱 吱的喷气声,瓦斯涌出量 普遍增大。
• (二)断层的识别和观测
• 1、断层的识别 • 井巷中识别断层主要是根据地层和构造两大标志。 • ○ 地层标志 • 凡是在巷道中出现地层层序顺序性重复、或地层层位 缺失等现象时,一般预示着断层的存在。 • 应该指出,断层所造成的层位缺失仅限于断层附近,
而不整合或假整合所造成的层位缺失具有区域性;断
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在受到断层的挤压和揉搓时, 不同部位的变形性质和变形 程度都存在差异,从而造成 顶、底板岩层产状不一致, 层面不平行的现象(教材图 2-10)。
工作面上风巷断层附近顶底板不平行
教材图2-10
• 3、煤层出现厚度变化、揉皱和破碎现象
接近断层前,煤层经常出
现增厚变薄、揉皱发育、 结构破坏、滑面增多等现 象,煤往往搓碎呈角砾状、 粉沫状、糜棱状或鳞片状, 光泽普遍变暗。
• 生产矿井研究地质构造的主要内容: • ① 分析研究原有勘探成果对矿井主要地质构造的控 制程度,以便适当地补充勘探予以查明。
• ② 系统观测和收集地表、井巷和钻孔中所揭露的地
质构造资料,并正确填绘在矿井地质图上,及时为采
掘工程提供地质资料。
• ③ 查明褶皱枢纽的位置、方向、起伏情况和标高变
化;查明断层的性质、断距、延展方向和断失盘煤层
• (3)影响掘进率:构造复杂的地段,工作面布置往
往不正规,需要多掘巷道,造成无效进尺,增大了 掘进率。 • (4)影响采面的正常生产:回采工作面内出现断层, 影响正常的循环作业,甚至使生产中断。 • (5)影响安全生产:构造对矿井涌水、煤与瓦斯突 出、顶板稳定性等都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增 加了井下的不安全因素。
• 大型断层: 落差>30m
• 中型断层: 煤厚<落差<30m
• 小型断层: 落差<煤厚
• (三) 研究的步骤和内容 • 矿井构造研究步骤:观测、判断、预测、处理。 • 观测:是指对井巷已揭露的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观察、 测量、记录、描绘等工作。这是矿井地质的基础工作, 实际上也是所有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
• 在沿煤层走向掘进煤层时,如果巷道发生急剧弯曲,
说明有倾伏褶皱存在(教材图2-1)。
煤层平巷掘进中褶皱的确定
教材图2-1
• 对于已经确认的褶皱构造,应详细观测描述以下内容:
• 1、褶皱枢纽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 2、褶皱两翼煤、岩层和轴面的产状要素
• 在井巷中应大量实测有代表性的褶皱两翼煤、岩层产
• (一)断层出现前的可能征兆
• 1、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伴生、派生褶皱发育
由于断层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挤压与拖曳作用,断 层附近煤、岩层产状,特
别是倾角往往发生显著变
化,或呈现出明显的牵引 褶皱(图2-9)。
煤层在近断层处突然变陡
教材图2-9
• 2、断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由于断层比较松软,或者顶、
• 及时发现中型褶皱,查明中型褶皱枢纽的位置、方
向、起伏和标高变化,这是矿井地质研究褶皱构造
的重点。
• 围绕这一重点,下面着重介绍中型褶皱的识别和观 测,中型褶皱枢纽的推测与探查等内容。
• (一)褶皱构造的识别与观测
• 地层层序的对称重复和岩层产状的规则变化是识别褶
皱的两大标志。
• 前者是判明褶皱构造的确定性标志,它适用于包括等
的确切位置,以便调整巷道布置,指导掘进工作。
• ④ 及时预测采掘前方可能出现的地质构造,以及
它们对煤厚变化、岩浆侵入、充水条件、瓦斯赋
存等的影响,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安全 生产。 • ⑤ 根据构造的总体展布规律和特点,尽可能地对 未采区进行构造预测,为开拓部署提供合理建议。
二、褶皱的观测与判断
第三章 矿井生产中的地质问题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矿井地质构造 煤层厚度研究 岩浆岩侵入 岩溶陷落柱
第一节
一、概述
矿井地质构造
二、褶皱的观测与判断 三、断层的观测与判断 四、矿井构造的探测
一、概述
• (一) 研究意义
• 地质构造普遍存在于一切矿井,只是其复杂程度、表 现形式和对生产的影响大小各有不同。 • 地质构造不仅本身严重影响煤矿生产建设,而且还对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研究煤厚 变化、顶板稳定性、煤与瓦斯突出、岩浆侵入、岩溶 陷落、地温、地压等开采地质条件时,都要考虑地质 构造的控制作用。
探查巷道的布置应遵循“一巷两用”的原则,使用它
既可用于探明褶皱构造,又可为将来生产所利用。只
有这样,巷探才能经济合理地顺利开展。 • (2)井下钻探 当石门资料不足以控制褶皱的基本形 态,或下部延深水平的褶皱面貌尚未查清时,需要在 石门或邻近巷道的相应位置,向预计的褶皱枢纽部位 或翼部布置钻孔(教材图2-7),以查明下水平或下 部煤层的褶皱形态。
• ――因此,矿井地质构造的研究重点是断层构造。
• 矿井构造按规模和对生产的影响,可分大、中、小三级: • 大型构造:指整个煤产地的主体构造,它决定着井田的划 分和总体的轮廓,如大向斜、大断层等。这类构造在勘探 阶段就已经基本查明,只需确认其产状变化。――它不是 矿井地质的研究重点。 • 中型构造:指分布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区划分和 巷道布置的次一级构造。这类构造在勘探阶段尚未查明, 甚至还未发现,需要通过补充勘探,在采掘过程中逐步查 清。它对生产影响极大,是矿井地质研究的重点。
断层附近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大
教材图2-13
• 6、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