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重点

一、什么是矿山地质工作

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或者说,矿山建井开始至矿井报废关闭期间的一切地质工作,就叫做矿山地质工作。;其性质有二:一是直接服务于矿山生产建设;二是贯穿于矿山开发的全过程。

二、矿山地质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1. 保证矿山生产顺利、安全;2. 充分利用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三、矿山地质工作的根本任务1. 研究矿区、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2. 研究煤层的赋存状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3. 分析矿井充水条件、预测矿井涌水量,预防和处理水文地质问题。4. 提供矿井生产、根本建设与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与时提交地质说明书、参加采掘设计的审查和生产计划的编制。

5. 根据地质情况,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指导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合理进展,监视煤炭资源的充分开采。

6. 掌握地质储量变化,进展矿井储量管理,组织补充勘探,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7. 研究和调查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四、矿井地质工作阶段的划分建井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前的地质工作;生产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后的地质工作。

五、矿井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1. 要密切联系实际

2. 要与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要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4. 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

井巷地质编录地质编录: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种。

原始地质编录: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局部。

综合地质编录: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包括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各类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和地质预报等。

矿井原始地质编录: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描绘矿井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包括:井筒、巷道、回采工作面与井下钻孔编录等。

1.1 井巷地质编录的内容与要求一、井巷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和实物等三方面资料。1. 文字资料

2. 图表资料

3. 实物资料二、井巷地质编录的根本要求1. 经常与时2. 准确全面3. 系统统一

4. 重点突出

1.2 井巷地质编录方式与其选定依据

一、井巷工程地质编录方式

概括起来有观测点式、剖面图式、断面图式、切面图式、展开图式和矿井数码影像〔立体摄影〕编录等六种方式。

1. 观测点式编录适用于构造简单、煤层稳定的矿井或块段。

2. 剖面图式编录是地质编录的一种根本形式,与连续观测绘制井巷一壁地质剖面图

3. 断面图式编录适用于地层层位稳定的岩巷和能够揭露煤层全厚的急倾斜煤层巷道。

4. 切面图式编录适用于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的急倾斜煤层平巷编录。即沿巷顶或巷底连续观测绘制其水平地质切面图。

5. 展开图式编录适用于构造极复杂、煤层极不稳定、巷道两壁地质现象极不一致的块段。即连续测绘井巷多壁展开地质图。其展开方式有:〔1〕两壁一顶展开图〔2〕两壁一底展开图〔3〕掘进头两壁展开图〔4〕掘进头两壁一底展开图〔5〕巷道转弯展开图〔6〕巷道起伏展开图

二、井巷地质编录方式的选定依ju1. 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2. 煤层倾角3. 煤层厚度与其稳定情况4. 巷道类型

1.3 井巷编录步骤与方法

一、熟悉巷道预想地质剖面和邻近勘探线剖面二、确定编录壁和编录高度三、对编录巷道进展全面概略观察〔分层〕四、标定编录起点与终点位置五、在观测壁上挂观测基线

观测基线:在编录过程中,巷壁上挂的一条基准线〔即皮尺〕。作用:确定剖面的空间位置、控制距离、实测地质界限和巷道形状等。

观测基线的几种挂法:1. 水平〔与固定标高〕基线:适用于水平或坡度较小的巷道 2. 平行〔巷顶底〕基线:是一种随巷道起伏,与巷顶〔或巷底〕平行的观测基线。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坡度不一致的巷道。3. 既不水平也不平行基线:此种方法适用于起伏比拟频繁的巷道。4. 不连续基线:适用于短距离内坡度起伏变化很大的巷道。这类巷道坡度变化不仅频繁,而且急剧,所以测量点较密,故可充分利用测点来控制。为减少误差,挂基线时要注意两点:〔1〕基线的起点和终点应与测点取得联系,最好都落在测点上,以便校核距离;〔2〕基线的各种数据〔如方向、坡度与距巷顶、巷底尺寸等〕应记录清楚,并在现场绘出草图。

六、观测、记录和描绘巷道壁地质现象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 观测点的选定与描述:

2. 地质界限的实测具体方法概括为:〔1〕实测地质界面控制点法:。〔2〕实测地质界面控制点与视倾角法:〔3〕实测小柱状控制地质界面法:

3. 绘制巷道剖面实测草图与细部素描图编录步骤、编录方法概括起来为:

A、编录步骤a、准备工作:下井前熟悉资料、工具准备、人员分工;

下井后悬挂基线、踏勘分层

b、详细描绘:现场实见地质现象按比例绘草图,并作必要的注记

c、资料整理:建帐、建卡、成图

B、编录方法a、实测层面控制点法〔当构造复杂、岩性与其厚度变化大时,一定要用此法〕b、基线与视倾角法〔当岩层、厚度与产状稳定时,可用此法〕c、观测点柱状法〔当层位稳定、产状平缓、层次较多时用此法〕

C、编录内容岩石命名、岩性描述〔包括颜色、成分等〕、厚度、产状、化石等;构造位置、性质、产状与其它特征等;岩浆侵入体形态、成分、产状等。

1.4 穿层井巷地质编录

穿层巷道包括:立井、穿层斜井、穿层平硐和石门等。

特点:不论是铅直、倾斜或水平,它们都是穿层掘凿的。这些巷道对研究井田构造、含煤岩系与其含煤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观测重点:所穿过的岩层层序、岩性、厚度与岩层间的接触关系,岩石内部结构构造特征等。

一、立井井筒地质编录 (一) 井筒一壁〔柱状剖面〕地质编录

二、适用条件:地质条件简单、断层稀少、岩层倾角较小的地区。

注意:1. 编录面要尽量垂直地层走向;2. 煤岩层按实际控制点画,图上倾角为煤岩层视倾角; 3. 测绘时要充分利用测量点,以控制实际标高;4. 煤岩层产状要实际测量;5. 煤岩层层位〔各分层〕均要采取标本,认真描述;6. 必须在现场按比例绘制好草图,并详细记录。

〔二〕剖面与水平切面图相结合的方法适用条件:岩层倾角较陡或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注意:1. 水平切面的标高选取,以不漏掉岩层为准;

2. 测产状、量水平宽度、岩性描述,均要详细记录;

3. 水平切面图上要有指北针和剖面方向,且剖面方向要尽量与岩层走向垂直,以便绘制井筒剖面图〔

〔三〕井筒展开图式编录此法适用于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变化大的井筒。

二、石门地质编录概念:石门是垂直或接近垂直地层走向的水平巷道〔石门的类型可分为:井田中央石门、采区石门、回采工作面石门;从用途〔分地质和生产〕上讲,其编录资料是分析构造、比照煤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采区设计、巷道布置与其施工不可缺少的资料。

1.5 顺层巷道地质编录

概念:沿着一样岩石层位掘凿的井筒或巷道。顺层井巷有:顺层平硐、顺层斜井、运输大巷、总回风巷、采区上下山与所有的沿煤巷道。

观测的主要内容:煤层厚度、结构、产状,宏观煤岩类型〔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与煤岩组分〔镜煤、亮煤、丝炭、暗煤〕,顶底板岩性与其变化,所见构造与其它地质现象〔侵入体、岩溶陷落柱等〕。其根本编录方式一般采用剖面图式、观测点式或断面图式。

1.6 回采工作面地质编录

根本任务:查明工作面内的地质变化与其开展趋势,指导回采工作的正常进展;测量煤厚、丈量采高,计算回收率,监视煤炭资源充分开采,为厚煤层的合理分层开采提供依据。

观测内容: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要不断地观测工作面出现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结构与其变化,顶板岩性、结构、

产状与裂隙情况,以与其他影响回采的地质因素等。

编录方式:观测点式、剖面图式。

1.7 原始地质资料整理

出井之后,必须与时进展整理,一般要求是:当天资料当天整理完毕,最迟不能超过两天。

一、检查、补充和誊清地质记录;二、清绘原始地质图件;三、建立原始地质资料档案〔台帐要分门别类、系统〕,

〔最好建立地质数据库〕;四、填绘原始地质资料〔就是将构造与地质数据填绘到各种综合性地质图件中〕。

1.8 矿井地质制图

矿井地质图件编制依据:勘探〔包括资源勘探和矿井地质勘探〕资料、矿井建井地质资料、矿井生产中所获的地质资料。

矿井地质图件编制要求:整洁美观、内容齐全、精度、比例尺符合标准。

一、矿井地质剖面图主要内容有:

1. 图名、比例尺、高程网、剖面方向、图例图鉴;

2. 地形局部:地形地物〔如铁路、房屋、河流、水库与主要公路等〕;

3. 勘探工程:钻孔、探槽、探硐等;

4. 井巷工程:包括生产井和小煤窑的巷道与采空区等;

5. 各种界限:井田边界限、采区边界限、保安煤柱、经纬对应线等;

6. 地层和构造:标志层、煤层、地层分界限与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线;

7. 其它地质现象: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等。

〔一〕用实测资料编制剖面图方法与步骤:1. 图幅与比例尺确实定2. 方向、高程网〔即等高线〕绘制和准线〔经纬线〕投绘: 3. 投绘地形剖面: 4. 投绘勘探工程和井巷工程5. 比照连线: 6. 审核、清绘:〔二〕用水平切面图编制剖面图

1.9 水平切面图

是急倾斜、多煤层开采矿井与构造复杂矿井的必备图件。主要内容:经纬网、图名、图例、图签、比例尺、指北针、勘探线与井田边界限等;勘探工程方面:能反映该水平的所有勘探工程;井巷工程方面:该水平的所有井巷工程;地质内容:煤层、标志层与构造的产状,地层界限等。

一、用实际资料编制水平切面图编制方法与步骤:1. 根据需要确定编制水平、X围、比例尺〔确定图幅大小〕2. 绘制经纬网、指北;3. 投绘本水平的勘探工程、井巷工程;4. 投绘地质资料〔煤岩层界限、构造线等〕5. 分析比照连线成图。

1.10 煤层底板〔或顶板〕等高线图

是煤层底〔或顶〕界面与一组水平面交线的垂直投影图。又称煤层构造平面图或煤层图。

一、主要内容

1. 经纬网、图名、图例、图签、比例尺、指北针;

2. 勘探工程:勘探线、钻孔与其控煤工程〔探槽、探硐等〕;

3. 所有井巷工程:主井、副井、风井,石门、大巷、车场与采空区,老窑、小窑与其巷道;

4. 地质资料:煤层露头线、底〔顶〕板等高线、煤层结构小柱状,构造〔断煤交线、褶曲轴线〕,冲刷带、陷落柱、火成岩分布情况,风氧化带界限;

5. 铁路、主要公路,河流与地表其它水体,村镇与工业建筑物等;

6. 井田边界限、老窿警戒线、不可采区边界与各种保安煤柱等。

二、编制步骤

1. 资料准备〔包括钻孔、剖面图、素描图、煤厚资料与构造等〕;

2. 确定图幅比例尺,绘经纬网;

3. 投绘地质资料、井巷工程、勘探工程等〔见主要内容,按坐标投绘〕;

4. 绘制等高线。

研究煤矿开采地质条件和安全地质条件的意义是:保证煤矿生产建设正常、安全进展和高速开展,保证国家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证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

2.1 煤矿开采地质条件

一、煤层厚度变化它影响采区合理布置、采煤方法的正确选择、储量的正确计算、煤炭资源的充分回收,生产计划的正常安排和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完成。煤层厚度类型1按煤层结构分类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追垂直距离。依据煤层结构,将煤层厚度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

1〕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2〕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3〕可采厚度——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煤层厚度。4〕最低可采厚度——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煤层的最小厚度〔即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它主要取决于煤层产状、煤质、开采方法以与国民经济需要程度。

2. 按煤层厚度分类1〕极薄煤层:0.3-0.5 m 2〕薄煤层:﹥0.5-1.3 m3〕中厚煤层:﹥1.3—

3.5 m 4〕厚煤层:﹥3.5——8.0 m5〕巨厚煤层:﹥8.0 m

3. 按煤层形态分类1〕层状煤层——煤层连续,其厚度变化不大2〕似层状煤层〔1〕藕节状煤层——煤层根本连续,厚度变化较大,可采面积大于不可采面积,形状似藕节〔2〕串珠状煤层——煤层大致连续,厚度变化大,可采面积小于不可采面积大致相当,形状似捻珠〔3〕瓜藤状煤层——煤层不完全连续,厚度变化大,可采一般面积与不可采面,可采媒体分布稀散,形状似瓜藤3〕不规那么状煤层

〔1〕鸡窝状煤层——煤层断续,形状不规那么,呈鸡窝状。其可采媒体的面积多小于不可采媒体的面积,当规模较大时,具有开采价值〔2〕扁豆状煤层——煤层断续,形状不规那么,呈扁豆状。可采媒体规模较小,一般不具有开采价值

4)马尾状煤层——煤层分叉以至尖灭,形似马尾

4. 按煤层稳定程度分类1〕定性情况:〔1〕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大分可采;〔2〕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全区可采或大分可采;〔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全区大局部可采或局部可采;〔4〕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

(二) 煤厚变化的原因地壳沉降速度不均衡、聚煤沼泽基底不平、河流海浪冲蚀和构造积压等原因。

原生变化——在泥炭堆积过程中,由地质作用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

后生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之后,由构造变动或河流海浪冲蚀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

1. 地壳不均衡沉降由地壳沉降速度不均衡引起的煤厚变化常具以下特点:

1〕煤层层数增多,但煤厚渐渐变薄,煤层发生分叉的方向常是地壳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的方向;

2〕向着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的方向,煤系的总厚度和煤层的夹矸层数与煤层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有增大的趋势。

2.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所引起的煤厚变化现象常见于煤系最底部煤层,并具如下特点:

1〕煤层底面起伏不平,而煤层顶面那么是平整的;2〕煤层变薄方向指向基底凸起方向;3〕煤系底部煤层、夹矸被基底隆起地段所隔开而呈现不连续现象。

3. 河流海浪冲蚀冲蚀作用可分为同生冲蚀和后生冲蚀两种。

同生冲蚀是指泥炭堆积过程中,顶板未形成前发生的冲蚀。这种冲蚀的特点是规模不大,冲蚀带以砂质为主,常含有煤的碎块,它们和煤层有着共同的顶板。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平面呈弯曲的条带状。

后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以后的冲蚀。这种冲蚀作用常常规模较大,它不仅冲刷掉煤层和煤层顶板岩层,有时冲蚀到煤层底板与其以下的地层。这种冲蚀带的分布X围较广,常造成无煤带或不可采区。

4. 构造挤压:由构造挤压所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特点是:1〕在煤层增厚或变薄带中,煤层的夹矸常和煤炭物质混杂一起,造成煤的灰分增高;2〕煤层顶底板多不完整,裂隙发育,有时与煤层互相穿插;3〕煤层结构全被破坏,煤变成碎粒状或鳞片状,常可见到光滑的挤压面和不规那么的小褶曲;4〕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煤层增厚带和变薄带相间交替出现。

5. 其他因素引起的煤厚变化

石灰岩地区的岩溶塌陷造成陷落柱或淤泥带、岩浆侵入体等也能破坏煤层的完整性,

〔三〕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采掘开拓部署2. 影响计划生产3. 增加巷道掘进率4. 回采率降低

〔四〕煤层的观测1. 观测的根本要求1〕一切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均应作为煤层观测点,进展仔细观测和详细描述,并建立观测卡片或档案;2〕一切沿可采煤层的顺层巷道,煤层观测点的间距应根据煤层稳定程度确定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每隔7~10天或每推进一定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产量验收期,应在回采工作面布点观测煤层情况。

2. 观测的主要内容

煤层观测描述内容:1〕煤层结构2〕煤层厚度3〕煤层顶底板4〕煤层煤质5〕煤层含水性煤层的含水性一般分为枯燥〔无水〕、潮〔滴水〕、湿〔淋水〕和含水〔涌水〕等四种情况;6〕煤层产状 3. 观测的一般方法〔五〕煤层厚度变化的探测1〕煤层分叉尖灭的地质特征和规律

煤层分叉尖灭有如下地质特征和规律:〔1〕煤层分叉尖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分带性〔2〕煤层接近分叉尖灭时,煤质发生变化;〔3〕分叉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大〔4〕煤层分叉尖灭的形式

2) 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方法

〔1〕煤层呈多层次的且较稳定的分叉,可采用沿主要稳定煤层掘煤巷,然后用井下钻探探测各分叉煤层。〔2〕煤层呈稳定程度不同的分叉,在主分叉层布置巷道,对其它达可采厚度的次要分叉层,采用钻探、巷探等手段探明可采X围,并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回踩。

3. 煤层底凸薄化特征与其探测

所谓煤层底凸薄化:是煤层底板凸起而造成的一种煤层变薄尖灭现象。圈定薄煤层的不可采地段,确定厚煤层的厚度变化X围,为调整工作面布置,制定出过变薄带的措施,确定分层回采的次数和采高,提供比拟可靠的煤厚资料,这是煤层底凸薄化探测的主要任务。

1〕特征:〔1〕煤层底板凹凸不平,顶板正常平整;

〔2〕煤层向泥炭沼泽凸起部位逐渐变薄和尖灭。〔3〕煤分层或夹矸层超覆于基底凸起之上,煤层层理为基底凸起面所拦截;4〕煤层底凸薄化主要发生在含煤地层的底部煤层中,上部煤层很少出现。

2〕探测煤主要靠巷道揭露之后,再采取井下钻探和巷探手段,

3. 煤厚复杂变化的探测

煤厚复杂变化是指原始沉积和后期改造叠加造成的煤厚变化。。所谓边探边掘,是指在分析研究勘探资料的根底上,以各可采见煤钻孔为向导,沿含煤层位送巷,把开拓掘进作为生产勘探,揭露地质构造,查明层位变动,探测开采水平内可采煤体可能分布的区段,然后再用钻探确定其实际位置。所谓边探边掘边采,是指在找到可采煤体之后,首先掘进探煤巷道,实际圈定可采X围,然后根据圈定的开采X围,掘进采煤准备巷道来组织生产。

二、矿井地质构造

〔一〕矿井地质构造研究的意义

矿井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曲和断层两个方面,地质构造不仅本身严重影响煤矿生产建设,而且(同时)还对其它开采地质条件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直接影响矿井开拓和开采。因此研究地质构造对煤矿具有普遍实际意义。

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建设的影响有:1、影响井田规模和井田划分; 2、影响开拓部署; 3、影响掘进率4、影响采面正常生产5、影响安全生产。

〔二〕矿井地质构造的等级划分

按其规模的大小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1、大型构造: 2、中型构造: 3、小型构造:

〔三〕矿井地质构造的研究步骤生产矿井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观测、判断、预测和处理等四个步骤。1、观测:是指对巷道已揭露的地质构造现象进展观察、测量、记录、描绘和摄影等项工作。这是一项根底工作,务必扎实抓好。2、判断:是指对揭露尚不充分的地质构造,根据与它有成因联系的各种地质标志,通过综合研究、分析比照,对他的存在、性质和规模作出切合实际的识别。3、预测:是指对局部揭露或未揭露的地质构造,根据地质理论和已掌握的地质规律,提出的预见性认识。4、处理:是指针对已查明的地质构造特点,为克制和减少对生产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技术措施和方法。〔四〕褶皱构造

1、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即:1〕地层层序对称性重复;此为判明褶皱构造确实定性标志,适用判别一切褶皱。2〕岩层产状的规那么变化。此为可能性标志。

2、褶皱构造的观测描述描述内容为:1〕枢纽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与其延展情况;2〕褶曲的宽度、幅度、两翼煤层和轴面产状要素; 3〕褶皱与断层、节理〔包括瓦斯富集、水的赋存情况〕与煤厚变化的关系。

3、褶皱轴的判断、探查与处理

2〕枢纽的推测方法〔1〕根据上部已采煤层推测2根据构造迹线推测〔3〕根据褶曲两翼产状推测〔4〕实测控制与外推相结合3〕枢纽的探查方法〔1〕巷探〔2〕井下钻探

4. 褶皱构造观测、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煤岩层层位的分析和比照。 2〕注意褶皱的不协调性。相似褶曲〔等倾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得曲率相等,即相似褶皱面倾斜度根本一致〕延展较深;平行褶皱〔等倾斜线向内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厚度不变,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延展较浅。3〕注意褶皱开展成断层的可能性。4〕注意倾伏褶皱倾伏端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曲率。5〕注意倒转褶曲的正常翼和倒转翼。

1、断层出现前的可能征兆

断层出现前,可能遇到的征兆主要有:1〕煤、岩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伴生、派生褶皱发育;2〕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3〕煤层出现厚度变化、揉皱和破碎现象;4〕煤层顶、底板中节理显著增加;5〕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加;6〕煤岩层出现滴水、淋水、涌水现象。

2、断层的识别与观测1〕断层的识别

井巷中识别断层主要是根据地层和构造两大标志。〔1〕地层标志:。注意:断层造成的层位缺失,仅限于断层附近;而不整合或假整合所造成的层位缺失具有区域性;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具有顺序行;而褶皱所造成的地层层序重复具有对称性。〔2〕构造标志:

2〕断层的观测内容与方法

〔1〕断层位置确实定:〔2〕断层面特征的观测:〔3〕断层带特征的观测〔4〕断层面两侧岩层层位、产状、伴生和派生构造的观测:〔5〕断层产状与断煤交线的测量:断煤交线的特点〔什么叫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顶〔或底〕面的交线〕:A. 断层与煤层共有,既在断层面上,又在煤层面上;B. 一般与煤层走向线不一致,只有走向断层这一特例〔两者重合为一〕;C. 是两断盘煤层的起始线或终止线;每条断层均有两条〔上、下盘〕断煤交线;D. 其方向受断层产状和煤层产状的控制,局部近似直线,总体为一曲线;两〔上、下盘〕断煤交线局部近于平行,总体趋于相交。

〔6〕断距的测量:〔7〕断层的描述: 3〕断失盘煤层的寻找

所谓断失盘煤层的寻找:是指确定断层性质和断距、为巷道掘进指明前进方向的工作。

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层位比照法〔2〕构造形迹判定法A. 牵引褶皱:B. 羽状节理C. 帚状构造: D. 擦痕和阶步:E. 断层泥与断层角砾F. 平行小断层: (3) 规律类推法 (4) 作图分析法 (5)生产勘探法A. 巷探:B. 井下钻探〔一〕煤系中岩浆侵入体的特征

1、岩浆侵入体的产状特征

1〕岩墙:是指岩浆沿断裂侵入形成的墙状不整合浅成侵入体。其中规模较小形状复、

杂者称为岩脉。2〕岩床:是指沿层理面或软弱层位侵入形成的层状浅成侵入体。从中心到边缘,侵入体的分布规律是由厚变薄、逐步分叉尖灭,最后形成一些孤立的小侵入体。这是因为远离中心,岩浆来源枯竭,加之岩浆温度、压力降低,熔蚀贯入能力锐减,岩浆只能沿煤层层理和裂隙穿插延伸、扩展、尖灭,

2、岩浆侵入体的接触变质特征当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时,在高温、挥发物质和动压作用下,引起煤的变质称接触变质。。一般的:1〕岩墙影响X围小,岩床影响X围大;2〕侵入体越大,煤变质越深,影响的X围越广;3〕侵入体对其上部煤层影响较大,对其下部的煤层影响较小;4〕煤层离侵入体近那么变质深,远那么变质浅,煤层离侵入体由近到远形成从高至低的变质带;5〕基性岩浆粘度小,易流动,对煤层接触变质影响较大;酸性岩浆粘度大,不易流动,影响较小。

〔二〕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规律

1. 岩浆侵入通道

岩浆从岩浆源向上侵入,需要断裂作通道。对于岩浆侵入和对侵入体分布起控制作用的断裂,是岩浆侵入期前或侵入期间所产生的断裂;而岩浆侵入期后所产生的断裂对岩浆侵入和对侵入体的分布不起控制作用,但对先成侵入体起切割和改造作用。

2. 岩浆选层侵入

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过程中,还会要沿层理面、层滑面和软弱层位发生侧向顺层侵入。浆侵入煤层的规律是:1〕岩

浆侵入受煤层厚度影响: 2〕岩浆侵入受煤层结构影响: 3〕岩浆侵入受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岩浆侵入受通道断裂大小和煤层产状的影响:〔三〕岩浆侵入体的观测与编录1.观测内容1〕侵入体的岩性: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等;并确定岩石名称,判断侵入环境。2〕侵入体的产状:包括其形态、X围〔长、宽、厚〕、流动构造〔流面、流线〕、与围岩接触穿插关系等。3〕侵入体与断裂的关系:侵入体与断层的延展方向,断裂的力学性质,断层是切割侵入体还是沿断层面侵入?4〕侵入体对煤层的破坏情况

〔一〕陷落柱的成因

1. 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且缺一不可。

1〕有可溶性岩、矿层〔2〕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3〕有良好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地下水交替循环快,排泄流畅。4〕地下水源丰富,且具有溶蚀性较强的酸根和较大侵蚀“掏空〞能力。

2. 岩溶塌陷机理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即:1〕重力塌陷观点;2〕真空吸蚀塌陷观点; 3〕物理化学作用综合塌陷观点。〔二〕陷落柱的特征

1.陷落柱的地表特征1〕盆状塌陷坑:2〕丘状凸起区3〕柱状破碎带4〕特殊地貌形态:

2. 陷落柱的井下特征1〕陷落柱的形态特征:是指陷落柱的三度空间形状。

〔1〕陷落柱的平面形态〔2〕陷落柱的剖面形态:是指沿陷落柱中心轴切割的陷落柱形态。剖面形态多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剖面多呈上小下大的锥体状〔3〕陷落柱的高度:是指从溶洞底到塌陷顶的垂直距离〔4〕陷落柱的中心轴:指陷落柱各平面中心点的联线。2〕陷落柱的柱面特征

柱面是指陷落柱与周围正常岩层的接触面。

3〕陷落柱的柱状组成特征:岩块具有大小悬殊、棱角清楚、形状各异、混杂堆积,〔三〕陷落柱的观测与编录生产矿井对陷落柱观测的工作方法是:

1. 五查:一查陷落柱周围煤岩层中裂隙的发育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二查陷落柱周围煤质变化和风化程度;三查邻近陷落柱处的水和瓦斯变化情况;四查陷落柱周围小断层发育情况和产状特征;五查矿区内陷落柱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

2. 五看:一看陷落柱与煤岩层接触面的形态;二看陷落柱与煤岩层接触带的充填物性质和特征;三看陷落柱内岩块的性质、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和层位时代;四看陷落柱周围煤岩层产状变化;五看陷落柱与巷顶底交线的弯曲方向与曲率。

3. 五定:定巷道遇陷落柱的部位;定陷落柱形状;定陷落柱大小;定巷道穿透陷落柱的距离;定处理陷落柱的措施。〔四〕陷落柱的探测1. 陷落柱出现前的预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2〕裂隙和小断层增多:3〕煤出现风氧化现象:4〕煤层中挤入破碎岩块5〕地下涌水量增大:引起矿井突水事故的陷落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穿过富水的含水层;二是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三是陷落柱导水

6.2 煤矿安全地质条件

一、矿井瓦斯是指从煤层和围岩中泄漏出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

2. 瓦斯的赋存状态主要有结合、游离和吸附状态三种。

〔1〕结合状态瓦斯与煤呈化合关系的甲烷与其同系物〔2〕游离状态瓦斯〔游离瓦斯〕:以气体分子自由运动于煤层空隙和裂隙中的甲烷与其同系物。〔3〕吸附状态瓦斯〔吸附瓦斯〕:受分子引力作用,呈薄膜吸附于煤层空隙和裂隙外表的甲烷与其同系物,压力↓降低、温度↑增高,局部吸附状态瓦斯→又可转化为游离状态,这一过程叫解吸过程,其反响是吸热〔即吸热效应〕。3. 瓦斯的成因

4. 瓦斯分带

煤层瓦斯成分由浅而深可分为四个带,即

N2—CO2带:CH4≤10%,N2≥20%,CO2≥20%

N2带:CH4≤20%,N2≥80%,CO2≤20% 统称瓦斯风化带

N2—CH4带:CH4≥20%,N2≥20%,CO2≤20%

CH4带:CH4≥80%,N2≤20%,CO2≤20% 瓦斯〔沼气〕带

确定沼气带上界的指标:〔1〕瓦斯压力大于0.15MPa;〔2〕瓦斯成分CH4≥80%;〔3〕相对瓦斯涌出量>2m3/t;〔4〕瓦斯含量〔按煤样中的沼气〔即可燃物〕含量〕:

气煤>1.5m3/t,粘结煤>2.0m3/t,瘦煤>2.5m3/t,贫煤>3.0m3/t,无烟煤>5.0m3/t。

〔二〕煤层瓦斯含量与其影响因素1.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1〕煤的变质程度〔2〕围岩的透气性〔3〕地质构造〔4〕地下水活动。〔5〕煤层埋藏深度除上述因素外,煤田的暴露程度、煤层厚度变化、岩浆侵入活动以与地区的地质开展历史等都对煤层的瓦斯含量有着直接影响。

2. 瓦斯含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包括密封式测定法、集气式测定法和气测井三种方法。 (2)间接测定法

(三)矿井瓦斯涌出量与矿井瓦斯等级

1. 矿井瓦斯涌出现象

瓦斯涌出: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和围岩中的瓦斯向采掘空间散放的现象,称为瓦斯涌出。按瓦斯散放的形式不同,分为普通涌出和特殊涌出。

(1)普通涌出瓦斯从煤岩层的孔隙或裂隙中,长期缓慢逸出的现象称为普通涌出。 (2)特殊涌出瓦斯喷出是指大量承压瓦斯从煤岩层的裂隙中快速喷出的现象。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采掘过程中,很短的时间内,从采掘工作面内部向工作空间喷出大量煤、岩和瓦斯的现象。它是一种伴有声响和猛烈力能效应的动力现象。

2. 矿井瓦斯涌出量

矿井瓦斯涌出量是指矿井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实际涌入采掘空间的瓦斯数量。它只包括普通涌出的瓦斯,而不包括特殊涌出的瓦斯。瓦斯涌出量有两种表示方法:

(1)绝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在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数量。单位为m3/min或m3/d。 (2)相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平均日产吨煤的瓦斯涌出量。单位为m3/t。

3. 矿井瓦斯等级的划分

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层或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1〕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0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40m3/min;〔2〕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10 m3/t,绝对瓦斯涌出量>40m3/min;

〔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凡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

原来是分为四级:一级瓦斯矿:相对瓦斯涌出量<5 m3/t;二级瓦斯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10 m3/t;三级瓦斯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15 m3/t;超级瓦斯矿:相对瓦斯涌出量>15 m3/t以上与突出井。

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1〕矿山统计法:是根据以往矿井生产中的相对瓦斯涌出量与开采深度的统计资料,算出瓦斯相对涌出量梯度a〔指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每增1 m3/t时,其深度增加的米数〕。并据此预测深部水平的瓦斯相对涌出量。〔2〕煤层瓦斯含量法:该法是根据煤层瓦斯含量计算瓦斯用出量。〔四〕煤与瓦斯突出与其预测

2. 煤与瓦斯突出类型

〔1〕按突出的力学特征:按突出发生的根本能源可分为突出、压出和倾出三种类型。

A.煤与瓦斯突出:造成突出的根本能源为高压瓦斯和压缩能;

B.煤与瓦斯压出:造成压出的根本能源为煤层和围岩中积聚的弹性应变能;

C.煤与瓦斯倾出:造成倾出的根本能源为重力位能。

〔2〕按突出的强度:突出强度是指每次突出的煤矸数量〔以吨为单位〕和涌出的气体数量〔以m3为单位〕。A. 小型突出:强度小于25 t;B. 中型突出:强度在25~99 t;

C. 大型突出:强度在100~999 t;

D. 特大型突出:强度大于等于1000 t。

〔3〕按突出危险程度: A. 无突出危险的煤层和区域:突出矿井中未发生或不可能发生倾出、压出和突出的煤层或区域;B. 疑突出危险的煤层和区域:突出矿井中怀疑有突出危险的煤层或区域,对这些煤层或区域需观察待定;C. 一般突出煤层或区域:未发生典型突出、且次数不多,强度属小型,每采出千吨煤突出1吨以下的煤层和区域;D. 严重突出煤层或区域:小型突出频繁,曾发生中型以上突出,每采出千吨煤突出1吨以上的煤层和区域。

矿井按突出危险程度划分为三类A. 非突出矿井:在全矿井X围内,没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和区域;

B. 一般突出矿井:在全矿井X围内,只有一般突出危险的煤层和区域;

C. 严重突出矿井:在全矿井X围内,具有严重突出危险的煤层和区域。

3. 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因素第一类是瓦斯作用说,第二类是地应力作用说,第三类是综合作用说,

〔1〕煤层瓦斯含量与压力2〕地应力3〕煤体结构破坏程度

在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三个主要因素中,高压瓦斯是突出的必要条件

4. 突出的一般规律

〔1〕突出与深度有关〔2〕突出与煤层厚度有关〔3〕突出与地质构造有关〔4〕突出与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有关

〔5〕突出与煤体结构与其力学性质有关〔6〕突出与煤层倾角有关〔7〕突出与采掘形成的集中应力有关〔8〕突出与落煤有关〔9〕突出与围岩性质有关〔10〕突出预兆这些预兆主要有三个方面:

A. 在地压显现方面有煤炮声、支架声响、煤岩开裂、掉渣、底鼓、煤岩自行剥落、煤壁颤动、钻孔变形、跨孔顶钻、卡钻杆、钻机过负荷等;

B.在瓦斯涌出方面有瓦斯涌出量异常、瓦斯浓度忽高忽低、煤尘增大、煤壁发冷、气温异常、打钻喷瓦斯喷煤、哨声、风声和蜂鸣声等;

C. 在煤层结构构造方面有层理紊乱、煤层软硬不均强度低、煤暗淡无光泽、煤厚增大、倾角变陡、煤体枯燥、挤压褶皱、波状隆起、顶底板阶梯装凸起、断层等。

5.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

〔1〕区域预测:简称预测。〔2〕局部预报:简称预报。〔3〕突出警报:简称警报

〔五〕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可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类:1. 区域性措施:目前,广泛应用的区域性防突措施是开采解放层。

2. 局部性措施:局部防突措施较多,如水力冲孔、煤层注水、震动放炮松动放炮大直径钻孔排放、抽放等

1. 水的分布自然界的水以气态、液态、故态分布于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相应圈中的水分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2. 水的循环水的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即从海洋蒸发的水分随气流运移到陆地上空凝结降落到陆地,再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或蒸发〕形式返回海洋而再度蒸发。小循环〔又称内循环〕:即从海洋〔或陆地〕蒸发的水分再度降落到海洋〔或陆地〕。

二、地下水的概念

埋藏在地表以下、储存在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它主要以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和结合水〔吸着水和薄膜水〕等几种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重力水:岩石空隙中,仅受重力作用而运动的水。

三、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能透水且含有地下水的岩层〔或者说:地下水面以下,饱水的透水层〕。含水层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岩层具有连通的空隙、隔水地质条件和足够的补给水源。隔水层:阻滞或阻隔地下水运动〔或者说:重力水不能透过〕的岩土层。

四、地下水的分类〔一〕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1. 上层滞水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2.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且具有自由外表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外表称为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潜水面的埋藏深度;潜水面至其底板隔水层顶面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称为潜水位。

3.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未充满者,称为无压层间水〕。

〔二〕按含水层空隙的性质分类

1. 孔隙水储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重力水。

2. 裂隙水埋藏于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即: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又分为层状裂隙水和脉状裂隙水两种〕。裂隙水的存在和富水性取决于裂隙的性质与发育程度。

3. 岩溶水〔喀斯特水或溶洞水〕储存于溶洞、溶隙级溶孔中的重力水。岩溶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岩溶水的主要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好、运动快,分布不均匀〔一〕水化学类型〔二〕矿化度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离子、分子与化合物总量〔用g/L,克/升表示〕它直接反映地下水的循环条件;矿化度低,说明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好。淡水,微淡水.咸水.盐水.卤水

〔三〕酸碱度即水中H+和OH-的含量,用PH值表示分为强酸性、弱酸性、中性、弱碱性、强碱性〔四〕硬度〔五〕侵蚀性地下水的侵蚀性取决于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

7.2 矿井充水条件

矿井充水: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水源进入采掘空间的过程。

矿井水:各种类型水源进入到工作面与井巷内的水。

矿井充水形式:渗入、滴入、淋入、流入、涌入和溃入等等。当涌入溃入井巷的水量大、来势猛时,称为突水。

所谓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矿井水的来源和其渗透通道。

一、矿井水的来源

矿井充水的水源有: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地表水、老窑积水和大气降水四种。

〔一〕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地下水是矿井涌水最直接、最常见的主要水源。

〔二〕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海、池沼、水库等。〔三〕大气降水降雨、融雪,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一般都有一个滞后期。〔四〕老窑和采空区积水

二、矿井充水通道〔一〕岩石的孔隙〔二〕岩石的裂隙〔三〕岩石的溶隙岩层的溶隙是指可容性的碳酸盐类岩石被溶蚀而形成的空隙。〔四〕人为通道包括旧钻孔、采掘活动与矿井排水等几个方面。

三、影响矿井涌水量大小的因素〔一〕水源类型〔水量大小〕;〔二〕涌水通道的位置与性质;〔三〕覆盖层的透水性与煤层围岩的出露条件;〔四〕地形条件的影响〔五〕地质构造的影响

一、矿井水文地质观测一般包括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和井下水文地质观测两局部内容。

〔一〕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地面水文地质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地表水观测、地下水出露观测与采矿后形成的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的观测等四个方面。

〔二〕井下水文地质观测1. 巷道充水性观测

主要包括:含水层、岩层裂隙发育情况、断裂构造、井下出水点和出水征兆等方面内容的观测。2. 涌水量观测1〕矿井涌水量观测要求2〕涌水量的观测方法〔1〕容积法〔2〕浮标法〔3〕堰测法A. 三角堰B. 梯形堰C. 矩形堰〔4〕

流速仪法〔5〕水仓水位观测法〔6〕水泵有效功率法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整理的内容一般包括: 1. 建立水文地质台帐〔涌水量统计〕2. 编制矿井充水性图;3. 编制矿井涌水量相关曲线图等。

二、矿井涌水量预测1. 水动力学法〔1〕解析法适用于边界条件简单、含水层均质或各向同性截至;〔2〕数值法适用于边界条件简单和复杂、同向或各向异性均可。2. 统计法又可分为:〔1〕曲线法只能下推小X围内的涌水量〔流量〕或降深;〔2〕水文地质比拟法只能用于水文地质相类似的矿区;〔3〕相关分析法需要较多的相关变量数据;〔4〕均衡法只能用于粗略估算水量,一般作为辅助方法。

3. 模型模拟法主要用于研究井流、验证理论公式等。

7.4 矿井水防治方法

矿井水的防治是为了防止矿井水害事故的发生,保证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安全,减少矿井正常涌水量与降低生产本钱,是国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回收。

1. 地表防治水

地表防治水是指在地面修筑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井下。具体措施有:〔1〕填塞通道〔2〕整铺河床〔3〕河流改道〔4〕修排洪道与水库

2. 井下防治水〔1〕探放水原那么是:有疑必探,先探后掘。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进展超前探水:A.巷道掘进接近小窑老窑区时;B.巷道接近含水断层时;C.巷道接近或需要穿过强含水层时;D.上层采空区有积水,在下层进展采掘工作,两层间垂直距离小于40倍或小于掘进巷道高度10倍时;E.采掘工作面接近各类防水煤柱时;F.采掘工作面有明显出水征兆时。

〔2〕防水煤柱在受水害威胁地段,预留一定宽度和高度的煤层不采,使工作面和水体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地下水或其它水源溃入工作面,所留的煤层叫防水煤柱。

有以下情况时,均应留设隔水煤柱:

A、煤层露头直接为含水层或地表水所覆盖

B、煤层与富含水层接触或煤层被富含水层所掩盖煤层底部含水层与煤

层接近D、煤层与充水断层接触E、煤层与充水陷落柱接触;F、接近被淹井巷和积水小窑老窑等。

〔3〕设置井下截水建筑物隔水建筑物分为防水闸门和防水墙两种。

〔4〕含水层的疏排

含水层的疏排是利用抽水或放水的方法,使含水层疏干或使其水压降低,从根本上消除任何突水的可能,常用的方法有:A. 巷道疏放B. 放水钻孔C. 疏放降压钻孔D. 吸水钻孔

3. 注浆堵水

所谓注浆堵水,就是利用注浆技术将制成的浆液压入地层空隙,使其扩X凝固硬化来加固地层并堵截补给水源的通道。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地质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析)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 肉眼鉴定矿物的步骤与方法步骤:首先观察矿物的形态形态特征,然后找出矿物的新鲜面,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及其他的物理性质;当有必要时,最后再利用简单的试剂测试矿物的化学性质。三大岩类:根据成因分为三大类。有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由外力作用产生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地质构造:发生构造变动的岩层所呈现的各种空间形态。 节理的分类:原生节理:指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节理;次生节理:指岩层形成之后产生的节理;张节理:指受张应力作用产生的节理,它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延伸不远;剪节理:只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其特征是常有两组相互交叉同时出现,组成X共轭节理系。节理延伸较远,裂口紧闭,节理面光滑平直。 研究地史的基本方法:地层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构造学方法、岩石学方法及同位素地质年龄方法。标准化石:地质史上生存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地区广、数量多、特征明显的生物,其化石才具有这种价值,这类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彼此平行,两者连续沉积没有时间间断; 2、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相互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岩性和所含化石内容明显不同,其间具有侵蚀面; 3、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以一角度斜交,两者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化石内容明显著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凹凸不平剥蚀面。 煤的形成条件:1、植物条件;2、自然地理条件; 3、气候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 煤的物质组成:1、有机质:碳氢氧组成,含有氮硫一级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2、无机质:矿物杂质和水分。 瓦斯的的成分和性质:瓦斯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包括CH4、CO2、N2、SO2、H2S、CO和 重烃等。其中甲烷为主要的成分,所以习惯上称的瓦斯即指甲烷,又称沼气。瓦斯为无色无味无臭的可燃气体,比重0.544,难溶于水,易扩散,渗透 性强。 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1、游离状态:以自由 气体状态存在于煤体和围岩的孔隙、裂隙和空洞中,瓦斯分子在空隙中可以自由运动。游离状态的瓦斯存在量的大小取决于煤层及围岩内的自由空间多 少以及外界温度和压力。2、吸着状态:a.吸附瓦斯:瓦斯分子被吸附在煤体或岩体孔隙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种吸附石靠气体分子与固体颗粒之间的分子引力完成的。吸附量的大小决定于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而吸附能力又取决于煤的孔隙率、变质程度,以及外界的温度和压力。梅内瓦斯80~90% 以上以吸附状态存在。b.吸收瓦斯:瓦斯分子进入煤层内部,与煤分子紧密地结合成固溶体,这与气体被液体所溶解的现象类似。 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每吨或每立方米的煤体或岩体内含有的瓦斯立方米数叫瓦斯含量。1、煤的变质程度;2、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3、地质构造;4、煤田的暴露程度;5、地下水活动;6、煤层埋藏深度。 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分类:1、总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2、有益厚度:煤层顶底板之间各分层厚度之和。3、可采厚度: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采的煤层厚度或煤分层厚度之和。 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1、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a、地壳不均衡沉降;b、沉积环境及沼泽基底不平;c、同生冲蚀;2、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a、后生冲蚀; b、构造变动引起煤后变化; c、岩浆侵入引起煤后变化; 近海型煤系特点:1、近海型煤系是由海相岩层、陆相岩层和过度岩层组成,因此又称海陆交替相煤系。煤系中含有陆生植物、动物及海生动物化石,煤层可具有石灰岩顶板。2、近海型煤系分布面积广,岩性和沉积相较稳定,旋回结构明显,标志层多,煤层容易对比。3、煤系厚度较小,一般煤层层数不多,层位稳定,多为中厚煤层及薄煤层,并且煤层那个结构简单,夹石层较少。4、煤系中的碎屑岩成分较单一,分选性和滚圆度较好,粒度较细;5、煤的硫分含量较高,煤层中常夹有黄铁矿、白铁矿结核。 勘探手段的种类:地质填图、坑探工程、钻探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煤层底界面等高线的水平投 影图,即将某一煤层底界面与一系列等间距的水平面相交所得的一组不同标高的等高线,投影在同一水平面,按一定比例尺缩小绘制成的图件。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上断层是断煤交线的水平投影。段煤交线系是指煤层底界面与断层面的交线。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变化、岩浆侵入体、岩熔陷落柱、煤层顶底板、矿井瓦斯、煤层自燃、煤尘爆炸、矿井涌水、地压以及地温等。正确判断和处理这些地质因素,是保证煤矿建设与生产的正常、安全地进行和高速度发展,保证国家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证达到矿井井型和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对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的判断与处理,大致可以分为观测、判断、预测和处理四个阶段。观测:对井巷中所揭露的地质现象进行如实的测绘和描述;判断:对已观测的地质现从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预测:对部分揭露或尚未揭露地段的地质现象,根据观测和判断所掌握的规律和结论,同时运用地质理论,提出某些预见性的认识;处理:是对矿井出现的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在设计与采掘过程中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使煤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煤层瓦斯含量的测定:1直接测定法2间接测定法3气测井法 合理损失:是指矿井设计中,为了安全生产和保证某些巷道的长期使用,根据国家技术政策规定,允许遗留在井下不能开采的储量。

矿井地质重点

名词解释 1煤系: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且连续沉积的一 套含煤岩系. 2旋回:在煤系地层剖面上,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或岩相呈 规律性重复或交替出现的现象。3标志层:指煤系地层中特点明显、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厚度不大的煤层或岩层、 简答 一、厚度变化对生产的影响:1影响采掘部署。2影响回采计划。3增加巷道 掘进率、降低煤炭采出率。4影响矿井或采区服务年限。 二、厚度变化成因: 1煤层原生变化:地壳不均匀沉降、同沉积断裂活动、泥炭沼泽基地不平 、河流同生冲蚀 2煤层后生变化:河流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褶皱构造变动,断裂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侵蚀、岩溶陷落柱破坏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陷落柱高度:指从溶洞底面到塌陷顶的垂直距离。2岩墙:岩浆沿断层或裂隙侵入的墙状侵入体 3岩床:岩浆沿煤、岩层侵入的层状侵入体。4断层泥:如果这些破碎的岩石被研磨的很细,无法分出颗粒且没有固化成岩.5牵引褶曲: 断层两侧地层常受错动摩擦而发生塑形拖曳和拉伸,形成弧形弯曲,突起方向 指示本盘相对运动方向。6羽状张节理:断层一盘或两盘常产生羽状排列的张 节理,羽状张节理与主干断裂所夹锐角指示张节理所在运动方向。7糜棱岩: 在强烈压碎作用下,破碎颗粒紧密黏合起来,岩性致密坚硬,大多发育在挤压 破碎带。8擦痕:因断层两盘断块相互摩擦而在断层面上留下一种细密的、平 行排列的条纹,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9阶步:断层滑动面上与擦痕直交 的微细陡坎 简答: 一、岩溶陷落柱的成因: 1形成条件:可溶性岩层、导水通道、溶蚀性水源、排泄条件 2形成机理:重力塌陷、真空吸蚀塌陷 二、陷落柱出现前预兆:1产状变化 2裂隙增多 3小断层增多 4煤被氧化 5 水和瓦斯涌出量增大 第三章

煤矿地质重点

一、什么是矿山地质工作 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或者说,矿山建井开始至矿井报废关闭期间的一切地质工作,就叫做矿山地质工作。;其性质有二:一是直接服务于矿山生产建设;二是贯穿于矿山开发的全过程。 二、矿山地质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1. 保证矿山生产顺利、安全;2. 充分利用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三、矿山地质工作的根本任务1. 研究矿区、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2. 研究煤层的赋存状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3. 分析矿井充水条件、预测矿井涌水量,预防和处理水文地质问题。4. 提供矿井生产、根本建设与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与时提交地质说明书、参加采掘设计的审查和生产计划的编制。 5. 根据地质情况,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指导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合理进展,监视煤炭资源的充分开采。 6. 掌握地质储量变化,进展矿井储量管理,组织补充勘探,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7. 研究和调查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四、矿井地质工作阶段的划分建井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前的地质工作;生产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后的地质工作。 五、矿井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1. 要密切联系实际 2. 要与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要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4. 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 井巷地质编录地质编录: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种。 原始地质编录: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局部。 综合地质编录: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包括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各类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和地质预报等。 矿井原始地质编录: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描绘矿井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包括:井筒、巷道、回采工作面与井下钻孔编录等。 1.1 井巷地质编录的内容与要求一、井巷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和实物等三方面资料。1. 文字资料 2. 图表资料 3. 实物资料二、井巷地质编录的根本要求1. 经常与时2. 准确全面3. 系统统一 4. 重点突出 1.2 井巷地质编录方式与其选定依据 一、井巷工程地质编录方式 概括起来有观测点式、剖面图式、断面图式、切面图式、展开图式和矿井数码影像〔立体摄影〕编录等六种方式。

煤矿地质学重点

第一章地球 地球的圈层构造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构造是重点);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圈层 1、地壳地壳是固体地球最外一圈。地球由岩石组成,占地球总体积的1.55%,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0.8%。密度2.6-2.9g/cm3。地壳下界为莫霍面,地壳平均厚度33km,最厚的地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达73km;而海洋部分较薄,约6-8km,平均约6km。 1)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覆盖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现为大陆、大陆边缘海以及较小的浅海。地壳的化学组成以硅铝质为特点。 地壳可以承受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所以目前能寻找到38亿年前的地壳。 2)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最上面是很薄的海底沉积物,向下是玄武岩,在海底形成的玄武岩由于海水的作用,岩石被塑造成一个接一个排列的“枕头”,地质学家把这种玄武岩叫做“枕状熔岩”,这是在大陆玄武岩中见不到的一种地质现象。 2、地幔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密度大致3.0-5.0g/cm3。 上地幔 过渡层 下地幔 1)上地幔 厚度为20~400km。地震波速在其内部随深度增加的梯度较小,在60~150km间,许多大洋区及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低速层,可能是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造成的。 2)过渡层 地幔在400km和670km深处存在两个不连续的面,其间称为地幔过渡层。地震波速随深度加大的梯度大于其它两部分。是由橄榄石和辉石的矿物相转变吸热降温形成的。 3)下地幔 自670km~2900km深处的古登堡面之间为下地幔。目前认为下地幔的成分比较均一,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但因处于极端高温和高压环境,地幔岩石呈现为塑性状态。3、地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之下,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3%,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2.5%,密度大致9.98-12.5g/cm3,温度为2000~5000℃。 以5100km处分为内、外地核。 内核为一个固态的金属球,主要由铁、镍和其它金属元素组成;包围内核的是一个巨厚的液态圈层,称为外核。 软流圈与岩石圈 1)软流圈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低速层,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60km~250km。在低速层内,地震波速比上部减少5%-10%,表明该处岩石强度较低,可能局部熔融。这个低速层被称为软流圈。 2)岩石圈

辽工大煤田地质学重点知识

将就着看,有错自己改! 1、煤田地质学是研究在地壳中分布聚集规律的科学’ 2、煤的研究:煤的物理类型、煤质特征、煤的工艺性质 3、成煤作用的研究:(1)成煤的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2)泥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3)煤化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4煤: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的复杂作用形成的一种可燃固态矿物 5、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煤化作用阶段 6、成煤作用:植物死亡堆积以后,经历了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转化为煤的作用 7、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在沼泽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等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聚积物 8、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在滞水的盆地中堆积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软泥 9、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历的地球化学作用 10、成岩作用:泥炭变成年轻褐煤所经历的作用 11、变质作用:从年轻的褐煤转换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的各种作用 12、聚煤作用:古代植物在适当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等条件下形成煤炭矿床所经历的的各种作用 13、聚煤规律:古代植物发育与演化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的综合作用,使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的某一部位,在时空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4、植物演化与聚煤时期的关系:(1)菌藻类植物时代(早志留世之前,低等植物)(2)裸蕨植物时代(早志留世—中泥盆世)(3)孢子植物时代(晚泥盆—晚二叠世)(4)裸子植物时代(晚二叠世—中生代)(5)被子植物时代(早白垩世以后) 15、植物残骸的堆积和方式:(1)原地生成系统(原地堆积)、异地生成说、微异地生成说。 16、原地生成系统依据:(1)现在泥炭沼泽植物死亡以后就原地堆积;(2)煤层底部有垂直的根系化石;(3)煤层中路源碎屑比较小;(4)煤层往往在大范围内分布,说明成煤环境是稳定环境。 17、异地生成说观点:认为泥炭形成的地方,即植物大量堆积的地方往往不是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骸往往要经过远距离搬运,在合适的地方堆积而形成 18、异地生成说依据:(1)在现代三角洲地带,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2)煤矿中可以看到植物根系倒置的化石(3)部分煤中有大量的碎屑矿物(4)有些煤层中底板和煤层是突出的19、微异地生成说:在煤层中,常见织物结构组分破碎、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以及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和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 20、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转变为泥炭的全过程,包括生物、物理、化学 21、泥炭化作用经历的生物化学作用:(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 22、泥炭化作用过程中的几种方式凝胶化作用、丝碳化作用、残植化作用 23、凝胶化作用:概念:植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24、泥炭化作用形成条件:(1)较为停水带,水体不太深;(2)弱氧化还原环境;(3)厌氧细菌的参与 25、丝炭化作用:概念:植物残骸发生脱水氧化、分解、增碳的过程。物质来源:植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 26、丝炭作用的形成条件:(1)沼泽积水少,温度不高,泥炭层表层相对干燥,氧气供应充足;(2)有氧细菌的参与;(3)氧化环境

【重点】煤矿地质学复习重点

【关键字】重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1-7章) 第一章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地球的表面特征: 大陆形态按高程和起伏变化: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洼地。 山地: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地区,地形起伏很大; 丘陵: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为地表相对高差不大、山峦起伏的低缓地形; 高原:海拔高度在600m以上,表面比较平坦且宽广,或偶具一定起伏的山岭与沟谷; 平原:海拔高度在200m以下,表面常为平坦或略有起伏,其相对高差小于50m的广大宽平地区; 盆地:是中间比较低平、四周是高原或者山地的地区,因外形似盆而得名。 洼地:是陆地上某些低洼的地区,其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称克鲁沁洼地。 海底地形按其特征可划分为: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岭或大洋中脊。 海岸带:海边水深在20m以内的地带。其特点是落潮时可露出水面,涨潮时又被海水所淹,因此该带又可称为潮汐带; 大陆架:海水深度不超过200m的浅海地带。地势平坦,坡度缓,一般小于0.1°,它是大陆边缘的延伸部分; 大陆坡:由大陆架再向外海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加大,水深由200m至2500m,这一带的海称为半深海; 大洋盆地:海水深度自2500m至6000m,这部分海称为深海或大洋。在大洋盆地的中部常分布着海下山脊,称为海岭; 海岭:或称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中都发现有海岭,它是一种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 海沟:在大陆的边缘,往往分布着深沟,海水深度一般在8000m至10000m左右。马里亚纳海沟:11033m 。 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内部的压力(地压,分静压力、地应力)、温度—地热(外热层(变温带)、常温层(恒温带)、内热层(增温带),地温梯度(℃/100m))、磁性(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磁法勘探)、重力(重力勘探)、放射性(放射性物探)、电性(电法勘探)、弹性(地震勘探)、 4、地球的圈层构造 5、地质作用 6、岩浆:地下深处上来的,富含挥发分的高温高压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作用:岩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或与围岩相互作用中均在不断地改变着原始岩浆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最后冷凝固结成岩浆岩。这种岩浆的形成、活动直至冷凝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岩浆作用。 按SiO2含量: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岩浆 岩浆活动方式: 侵入作用——岩浆沿着一定的通道上升运移,并不是都能达到地表,而是在地壳中于不同的深度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使岩浆逐渐冷凝结晶,进而转化为固体状态的岩浆岩,这个活动过程就称为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岩浆沿地壳薄弱处溢出或喷出地表的作用。 第二章 1、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O、Si、Al、Fe、Ca 2、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3、八种造岩矿物: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黑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 4、固态矿物根据其内部结构可分为晶质体与非晶质体 5、结晶习性:在相同生长条件下形成的同种矿物,其单体总是趋向于某一特定的晶体形态,即各种晶体在相同上都有自己的习见形态,我们称之为矿物的结晶习性。 6、结晶习性分类: 一向延长型:沿三维的某一个方向特别发育而另两个方向不太发育,矿物形态呈柱状、针状或纤维状。

矿井地质基础知识

矿井地质基础知识 一、地壳与地质作用 ㈠地壳及岩石 从古到今,人类的活动,都在地壳的表层进行。煤正是埋藏在地壳的表层。 组成地壳的是岩石,岩石是由一些矿物颗粒组成。矿物是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地质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每一种矿物均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因此,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同一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按生成的方式,岩石可以分三大类: 1. 岩浆岩 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岩浆冷凝而成。地壳深处压力和温度都很高,各种物质熔化成岩浆。当这种高温高压的岩浆沿着地壳裂缝移动到表层或喷出地面时,便冷凝成岩浆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都是最常见的岩浆岩。 2. 沉积岩 地表原有岩石经风化、剥蚀成碎屑,并经流水的搬运,在湖泊、沼泽地带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经过压紧、胶结等作用形成沉积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3. 变质岩 变质岩是已经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深处受到重力、地壳运动或岩浆侵入的高温作用,产生物理化学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性质而变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煤属沉积岩类。在煤矿中遇到的主要是沉积岩,有些煤矿有岩浆岩侵入现象。㈡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促使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化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激烈、明显,例如地震和火山爆发;而更多的地质作用则进行得很缓慢,需经历若干万年、亿年才显现出变化的结果 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内部的内力地质作用,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外力地质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1. 外力地质作用 它主要由于太阳辐射能引起。地表岩石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日晒和温度变化、生物活动等,逐渐被破坏剥离或分解,通称为风化剥蚀;风化剥蚀的产物,随风流或水流搬运,当到低洼开阔的地方风流或水流减缓、搬运作用减弱时,剥蚀产物则沉积下来,即所谓的沉积作用。 沉积物在低洼地带一层层的堆积,越来越厚,下面的沉积物被上面的压紧,进而胶结成一个整体岩层,就是沉积岩。所以,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它的原生状态一般近似水平。但由于后来的地质作用使地壳升降,沉积岩才变为倾斜状态。 2. 内力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变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一种学说认为,基本原因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即地壳表层的物质由于离心力的变化和惯性而产生移动,这种移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但在地球自转变缓时移动受阻的地方形成挤压带,隆起的形成山脉;相反,断离的则形成张裂。我国地质学界老前辈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地质力学,就是以这种理论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变形的分布状态。 另一种学派认为,地壳是由许多巨大板块构成,板块下面的地幔由于密度和温度的差异而发生对流,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随之漂移,就像木板在泥浆上随泥浆流流动而漂移一样。

煤矿地质学考试总结

煤矿地质学考试(kǎoshì)总结 煤矿地质学考试(kǎoshì)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zìrán)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zuòyòng)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3.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4.煤炭资源/储量(chǔ liànɡ):储量是资源量的一局部,来源于资源量,没有资源量就没有储量。 5.矿井充水:指矿井开采时,矿区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种来源水,通过各种方式流入矿井的现象。 6.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7.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 8.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没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 2.3%,即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 9.瓦斯梯度:在瓦斯风化带以下,深度每增加一单位时,相对甲烷涌出量增加的量10.古生物:一般将更新世及以前的生物统称为古生物。二.填空 1.矿井地质图件三大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矿井地质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2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划分:地核、地幔、地壳3地质年代表:

奥陶〔O〕志留〔S〕白恶〔K〕 4腐植煤的宏观煤岩成分:镜煤、亮煤、暗煤、丝炭。5矿井三量: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6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7老窑积水特点:突发性、呈酸性状态、破坏性强 8煤炭地质勘查的程序划分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9地下水的分类有哪些:1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10地质作用分类: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11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含义 可行性评价程度〔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12矿物的摩氏硬度计有哪十种标准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三.简答 1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有哪些: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2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3后期构造变动对煤层厚度的影响4岩浆侵入对煤层厚度的影响5喀斯特陷落柱对煤层厚度的影响2地质历史上的三个重要的成煤期 一.石炭-二叠,成煤植物为孢子植物,成煤煤质好 二.侏罗-白垩,成煤植物为裸子植物,其中早-中侏罗成煤规模大三.新生代第三纪,成煤植物为被子植物 4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的编制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文字说明和图件两局部。1文字说明:①概况⑵煤层③煤层顶、底板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

煤矿地质知识

一、煤矿地质知识 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2、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不同类型。 (一)内力地质作用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岩浆侵入活动 3)变质作用 4)地震作用 (二)外力地质作用 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 3、岩石的类型。 岩浆岩:如: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 沉积岩:如: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 变质岩:如:角砾岩、砂岩、泥岩等。 4、煤层生成的影响因素。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件的控制。 5、成煤作用的概念及不同阶段。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6、常用的煤质指标。 评价煤质的主要指标包括:水分W、灰分A、挥发分V、胶质层厚度Y、发热量Q、硫S 和磷P 的含量以及含矸率等。 7、煤的工业分类。 按照工业用途,煤可分为动力煤、化工用煤、炼焦用煤等几种。 8、煤层按厚度分类的类型。 薄煤层煤层厚度0.5~1.3m 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3.5m 厚煤层煤层厚度3.5m 以上 9、煤层按倾角分类的类型。 缓斜煤层8°~25° 倾斜煤层25°~45° 急斜煤层45°~90°通常又把 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10、褶皱、断层概念及类型。 褶皱:岩层受水平力的作用被挤压成弯弯曲曲,但保持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岩层褶皱构造中的每一个弯曲称为褶曲。岩层层面凸起的褶曲叫背斜;凹下的为向斜。 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层产生了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为断层。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二、煤矿地质图 1、高程概念及类型。 地面任一点至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高程,也称为该点的第三坐标。 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2、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河南理工大学煤矿地质复习重点(复习好这上面的就是90分以上)

1区别解理、层理与节理? 节理是指岩石受力形成的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的破裂;解理是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质。层理,是沉积岩因为成分、结构、颜色等的变化而沿垂直方向显示的一种层状构造。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2论述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生产的影响。 (一)原生变化 整个含煤岩系最终形成之前,由某些地质因素(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主要有: 1地壳不均衡沉降,地壳不均衡沉降形成煤层分叉的形式: 2泥炭沼泽古地理,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 3同生冲蚀,在煤层形成过程中,即未形成煤层顶板以前,因地壳上升,河流在含煤地段发育,泥炭被冲蚀 (二)次生变化 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冲刷等引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主要包括:河流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活动和喀斯特陷落破坏。 三、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1.影响采掘布置 2.影响计划生产 3.掘进率增高 4.回采率降低 3 地层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两套地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有哪3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 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石演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示沉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沉积。 角度不整合: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风化壳残余沉积,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只是说明了岩浆岩与周围沉积地层的接触关系,代表了岩浆岩与周围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4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什么是外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 地质作用有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有: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外力地质作用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5矿井下巷道遇断层时的征兆? 1煤岩层产状发生急剧变化:断层附近的煤岩层,由于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影响,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

总结分析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和重点技术

总结分析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和重点技术 1 对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的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炭地质工作人员的长期努力,不断对煤炭地质进展摸索,在加强对煤炭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还加强对资源丰富的矿区进展治理和环境爱护,推动了社会资源的可持续进展。由于我国传统的煤炭地质勘查主要以地表地质的讨论为主,往往遵循点到面的原则,对煤炭地质进展综合勘查。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传统的煤炭地质勘查已经得到有效改良,当前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由传统的点到面的原则向面和面的中求点原则进展,实现了快速扫描,在肯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的工作效率。正因如此,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程序和理论依据产生了很大变化。依据当前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的实际状况,加强对底层含煤地层的讨论已成为重要的进展方向,它主要表达在煤炭地质构造、煤伴生煤层气以及层序地层学等多个讨论方面,为煤炭地质综勘查供应了重要的依据。比方,对于煤炭地质构造的进展理论来说,它已经受到明显的讨论成效,依据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动力学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对矿井构造的猜测和评价过程中,使得煤田构造成为将来讨论的重点内容。因此,在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中,才渐渐提出陆相成煤模式和幕式成煤模式等观点,使人们对盆底动力学以及聚煤规律有了进一步熟悉,推动了控煤的有用化不断深入。

2 总结分析煤炭地质综合勘查重点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科技水平也得到迅猛提高,各种先进的现代设备不断应用到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中,使得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得到迅猛进展。通常状况下,煤炭地质综合勘查重点技术有多种,其中,煤炭资源信息化技术、煤炭资源的遥感技术、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以及快速钻探技术和煤矿区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如下。 2.1 煤炭地质综合勘查重点技术中的煤炭资源信息化技术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进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局部,发挥着不行磨灭的作用。因此,在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的过程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其中,实现了地质综合勘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作业,无论是采集野外数据信息,还是编制地质报告等多个工作环节,甚至讲解地质报告都可以通过将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在肯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依据煤田资源的实际勘查状况,应对地测空间信息数据的实际特点进展综合分析和考量,同时合理应用一些关于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等相关软件,实现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信息数据等相关材料的信息共享,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满意了人们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需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的过程中,综合应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得煤炭地质综合勘查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2 煤炭地质综合勘查重点技术中煤炭资源的遥感技术

煤矿地质基础学

煤矿地质基础 1.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什么的? 2.煤是怎么形成的? 3.煤的性质,煤的分类。等等一些基本的地质学基础问题… 一、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地球形成和发展演变史。 2、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及成矿规律。 3、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地质作用。等等 地质学研究的方法: 对一片区域经过长期日积月累而获得大量的资料(文字,数据,样本,样品)及信息。通过归纳整理计算分析然后形成一定的理论并建立起来一定的模式用于指导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及生产过程。 二,地质学的实际意义。 1、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2、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3、预报和减轻自然灾害。 三、煤矿地质知识: 埋藏在地下的煤和其他矿产资源,都是地壳物质运动和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因此,了解地壳物质运动的规律,认识煤炭资源的形成与各种地质作用的关系,了解煤层的性质及其埋藏特征,是从事采矿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四、地质学与煤矿的联系……………….矿山地质。 矿山地质学是专门研究矿山地质的一门应用学科。任何矿山,从设计,建设开始,直到投入生产,最后到关闭,都离不开矿山地质工作。因为地质工作是基础,是“采矿工作的眼睛”。其作用主要如下: 1,地质勘探为矿山提供可靠的矿山资源、储量。 2,为采掘生产工程的设计,布置和施工提供正确的地质依据。 3,预防地质灾害、保证矿山正常生产。 4,“挖潜增源”,扩大矿山远景储量…….等等 五、地质作用 地球在不停的转动,组成地壳的物质也在不停地运动着。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进行的场所及能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4,地震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1,风化和剥蚀 2,搬运和沉积 3,固结成岩 六、煤的形成:

煤矿地质学

绪论 煤矿地质学就是利用地质基础知识,研究煤的形成、煤的赋存状态、确定煤的资源/储量以及煤的用途,研究分析和解决影响矿井建设与采煤的地质因素,达到知道采掘工程的正常进行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煤矿地质学研究的内容: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煤田地质与勘探、水文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矿山环境学。 煤矿地质学的任务:研究煤矿地质规律、开展矿井生产地质工作、资源核实与矿井资源/储量管理、水文地质研究与水害防治、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煤矿环境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 第一章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大气圈:大气圈是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水圈:地球球表面3/4以上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和河流中的水体所覆盖,地面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缝隙中也冲填着大量的地下水,由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 生物圈: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下层和水圈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素突变的主要界面:莫霍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古登堡面内外地核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地幔地核 1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为海洋之下深约12000米,大陆之下深20至8千米的显著地震表面之上的一层。 2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深约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时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3地核: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可将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三层。 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重力和压力地球内部的温度和热源地磁和地电地球的电性放射性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面貌发生演变的自然作用。地质作用按其动力来源不同,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如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的。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部的能量引起的。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结晶状态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他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条痕透明度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土状光泽油脂光泽))。 他色:有机械混入物或杂质离子。

煤矿地质学

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包括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安全生产地质条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矿区环境地质等)以及解 决地质问题的方法(包括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勘查方法,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索及其规律性,进行地质现象的观测、研究,井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以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2、煤矿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地质作用研究造成地球物质变化、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改造和演变的各种地质作用。重点研究与煤矿床有关的构造运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等。 (2)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形成机理、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与煤矿产有关的造岩矿物和沉积岩。 (3)古生物学、地史学研究生物起源、发展、演化的规律和地球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研究含煤地层中有代表性的动物、植物化石,含煤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形成过程与演变规律,以及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4)构造地质学研究构造运动和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圈的构造变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重点研究与煤矿产关系密切的褶皱、节理、断层的形态特征、力学性质、发展规律及其对煤矿产的破坏与控制作用。 (5)煤地质学基础研究煤的物质组成、性质、分类,聚煤环境,成煤作用,以及含煤地层与煤田的时空分布特征。 (6)矿井地质学研究煤矿开采地质条件,主要研究煤层厚度变化规律,矿井地质构造、火成岩侵人体、陷落柱的探测与处理方法;研究煤矿安全地质条件,主要研究煤层瓦斯的形成机理、赋存状态和分布特征,以及煤层瓦斯含量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矿井地质编录。矿井地质图件、矿井地质报告及说明书的编制及矿井储量管理等。 (7)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研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重点研究矿井水的来源、特征、涌水量变化规律与防治水措施。 (8)煤矿地质勘查研究煤矿地质勘查的方法与技术,包括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和矿井生产地质勘查的任务、手段及方法。重点研究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查明影响采掘生产的地质条件,提高资源储量的控制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满足矿井各种设计的需要,保证矿井生产正常持续和安全生产。 (9)煤矿环境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造成煤矿环境污染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其监测与评价,以及防治煤矿环境污染的措施,以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01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 本章重点及难点分析: 1、地质作用 2、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3、年代地层表 4、煤的形成条件 5、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 6、煤层赋存状态(厚度、结构、倾角及稳定性) 7、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陷落柱、岩浆浸入) 8、煤的自燃、瓦斯和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9、矿井储量。 1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 (略) 2煤的形成 2.1煤的形成和煤系 实践证明,全球煤矿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如早古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等均有煤炭聚集,而其它地质时期则缺少具经济价值的煤炭层。同一个地质时期,有些地区有煤炭聚集,有的地区则没有煤炭聚集;甚至于同一个聚集期内,不同聚煤地区常出现不同的聚煤范围和不同的煤层厚度。由此可以看出,煤层的形成是受某些条件控制的。这些条件常称为成煤的控制因素,如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当成煤的控制因素配合良好时,就会出现强盛的聚煤时期;否则,是成煤的衰退时期。 2.1.1成煤条件 古植物条件 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没有大量的植物生长,就不可能形成煤炭。植物的大量生长繁殖是在地球形成数十亿年以后,因此煤炭的形成也是近几亿年植物大量繁殖后才开始的,这就是地球上自植物大量发展以来出现主要聚集期的理由。例如我国三大聚集期(即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等)分别与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繁盛时期相适应。 植物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地球上的低等植物是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多生长在水中,是最早出现的生物(如细菌、藻类),它们是形成

腐泥煤的原始质料。高等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主要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常形成高大乔木,具有粗大的根、茎、叶,是形成腐植煤的原始质料。 ●古气候条件 植物的大量生长繁殖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所谓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指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这是因为只有在潮湿和温暖的条件下,植物才能大量繁殖。其中,温度既影响植物繁殖的速度,又影响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如热带地区,植物繁殖的速度很快,为泥炭的生成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质料,但高温又促使植物遗体快速分解,破坏了泥炭的大量堆积。如果植物遗体在稍有积水的沼泽地带,且遗体能够及时地被掩埋起来,避免氧化分解,即可逐渐聚积起来形成泥炭。因此,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是成煤的最有利条件。 ●古地理条件 古地理因素是指适宜于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实践证明,符合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有滨海的广阔平原、内陆湖泊、广大河谷的河漫滩、河口三角洲、泻湖海湾及山间盆地等较广阔的平坦地带。由于地壳升降引起的海水进退,常常在上述古地形条件下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我国将含煤岩系划分为陆相含煤岩系及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这是与上述各地形相吻合的。 ●古构造因素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含煤岩系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来源和一定的沉积场所。这些物质均来源于沉积场所周围隆起区内的碎屑物质及生长在沉积场所之内的大量植物遗体。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场所,主要是分布在各个聚煤期内的低洼盆地。这些盆地的形成,大部分属于构造成因的,少部分属于非构造成因的。构造成因的盆地,一般统称为构造盆地或构造坳陷;属于非构造成因的盆地,主要是地表某些部分遭受侵蚀作用后形成的盆地或坳地,一般称为侵蚀盆地。无论是构造坳陷或非构造坳陷,只要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具有适宜的聚煤条件,都可以形成含煤岩系。 2.1.2煤的形成过程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形成的。植物从死亡、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成煤过程。 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泥炭和腐泥化作用阶段,二是煤化作用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植物在浅海或沼泽及湖泊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分解、化合、堆积的过程。当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被覆盖、掩埋时,进入煤化作用阶段,即第二阶段。也就是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成煤的阶段。

煤矿地质学考试重点(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0901班)

煤矿地质学考试重点(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0901班)

11摩氏硬度10种标准硬度的矿物按硬度相对大小排列为10个等级,它们,从1级到10级分别为: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萤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刚玉;⑩金刚石。 矿物晶体在外力(如敲打、挤压、研磨等)的作用下,严格地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解理分为五级,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12自然金 Au 、石墨 C 、方铅矿 PbS 、闪锌矿 ZnS 、黄铜矿 CuFeS 2、黄铁矿 Fe[S 2]、石英 SiO 2、赤铁矿 Fe 2O 3、磁铁矿 Fe 2+Fe 3+2O 4、褐铁矿 Fe 2O 3·nH 2O 、萤石 CaF 2、石盐 NaCl 、橄榄石 (Mg,Fe)2[SiO 4]、石榴子石 A 3B 2[SiO 4]3、红柱石 Al 2[SiO 4]O 、蓝晶石 A12[SiO 4]O 、辉石 R 2[Si 2O 6]、角闪石 R 7[Si 4O 11]2(OH)2、白云母 KAl 2[AlSi 3O 10](OH)2、黑云母 K(Mg,Fe)3[AlSi 3O 10](OH,F)2掌握二十种矿物就可以 13火成岩 结构主要指岩石的组成部分自身的特点(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构造主要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在空间的分布、排列、充填的方式,包括块状构造、板状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流纹构造。组成火成岩的常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霞石、白榴石、磁铁矿、磷灰石等十余种, 橄榄岩-苦橄岩类 超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类 基性岩; 中性岩粗面岩类正长岩安山岩类闪长岩⎭ ⎬⎫-- 花岗岩-流纹岩类 酸性岩。 沉积岩 沉积岩与火成岩的平均化学成分十分接近,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按成因分为三类:陆源碎屑矿物、自生矿物、次生矿物。沉积岩的结构指组成沉积的组分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类型(1)碎屑结构(2)非碎屑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指由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积岩层内部和层面上宏观变化特征的总和。沉积岩区别于火成岩最具特征的构造是层理和层面(包括顶层面和底层面)构造。包括层理、波痕、泥裂。、沉积岩的分类:(一)外源沉积岩类(二)内源沉积岩类 变质岩变质岩有两种基本结构类型:变余结构与变晶结构。变质岩有两种基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