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答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 》练习题及答案

C.在此次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的号召,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这首词的主旨句。
B.“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几句倾注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切的思想感情。
13.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生动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B.“万”字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它是现代诗歌,也是新诗,因为它产生于“五四”以后。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及答案《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为当下后人所品读,一下是《沁园春·长沙》的经典阅读题目,供大家参考!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
其作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附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附赏析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
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
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6.你认为哪些词句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8.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试作简要分析。
9.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0.“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答案: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沁园春 长沙阅读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诗以作者所在的长沙这座城市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全文描绘了长沙的山川、水悦、人物以及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倾注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首先,诗歌以“沁园春”开篇,意味着作者置身于长沙的园林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其次,通过描绘长沙的山水景色,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展示了长沙的自然风光。
在描写长沙的水乡风情时,作者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达了长沙的秀丽景色。
之后,描绘了市井繁华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反映了长沙的人口和繁荣。
而接下来,作者不满于长沙的现实,写到了轨道车辆的“渎者甚”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社会风气,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在诗歌末尾,作者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作结,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描绘长沙的具体场景和抒发个人情感,作者在诗中追求了个人的理想。
诗歌以家乡长沙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探索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现实。
《沁园春·长沙》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诗通过对长沙的描绘和表达,生动展现了长沙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和时代特征,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之,《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富有感情和思想深度的
现代诗歌,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这首诗歌既展现了长沙的山水人文景观,又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

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每次读到《沁园春・长沙》,我就想起高中时的一次语文课。
那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这首词,我却在下面有点走神。
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
突然,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停在窗外的树枝上。
它的羽毛五彩斑斓的,小脑袋左顾右盼,特别有趣。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它。
老师提问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完全没听到前面讲的啥,心里慌得不行。
我偷偷瞄了一眼同桌,他正低着头,估计也没听讲。
我又看了看周围,大家都一脸严肃地思考着。
我心想,完了完了,要是被老师点到可咋办。
那只小鸟却像是故意逗我似的,叽叽喳喳叫了几声,然后开始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
我多希望老师也像我看小鸟一样,忽略我这个开小差的学生啊。
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千万别点我。
过了一会儿,老师点了另一个同学回答问题。
我松了一口气,赶紧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
老师继续讲解,我也开始认真听了起来。
这时候再看那首词,仿佛能感受到毛主席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的豪迈。
现在想起来,那只小鸟就像是一个小插曲。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小插曲,让我对《沁园春・长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每次读到这首词,我都会想起那只在窗外树枝上的小鸟,还有当年那个有点调皮又有点紧张的自己。
这大概就是诗词的魅力吧,它能和生活中的小片段紧密相连,让人回味无穷。
沁园春_长沙_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附答案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窗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导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9.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述,远近相间,消息结合,对比光鲜。
试作扼要分析。
10.面对标致的秋景作者为什么怅?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感情?1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中的染和争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试扼要分析。
参考答案:9.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中选取了鱼来进行描述。
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
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另外,写景由上到下,层次分明。
10.(1)诗人面对生意盎然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因而思绪万千、热泪盈眶而生怅。
(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程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激情壮志。
11.染字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恍如人工染成同样的壮丽美景。
争字让碧绿无尘的江面充溢了高昂奋进的气氛,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鉴赏编纂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糊口的回想,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激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英姿飒爽。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流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流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窗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英姿飒爽,热忱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忿大好河山的沉溺。
《沁园春长沙》诗词阅读附答案

《沁园春长沙》诗词阅读附答案课内精练1、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
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万类∣霜天‖竞∣自由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课外强化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沁园春 长沙》课内阅读训练

《沁园春·长沙》课内阅读训练一、课内精读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下面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虽是深秋景象,但“红”这一色彩给人以富有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地拍打翅膀的形象;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北伐以前,军阀混战,中国的命运究竟由谁主宰呢?从而表现出其博大的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把行船阻挡住了。
2.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B.词的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C.词的最后虽以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浪潮中,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
D.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迎着风浪阔步前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3.上阕的“看”字统领至哪一句?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下阕的“恰”字统领至哪一句?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这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二、课内精读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阅读理解答案
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得名。
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
橘子洲:风景名胜,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谁主沉浮: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
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
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恰:恰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方:正。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
明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
借指大
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
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
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里引
用祖逖的“中流击楫”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
兴光复的心志。
……(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
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
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
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
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
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遏(è):阻止。
沁园春·长沙押OU(IU)韵。
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1、统领上片的一个动词是“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
写远景。
“漫红碧透,百舸争流”描写近景。
仰视所得的景物是
“鹰击长空”。
俯察所得景物“鱼翔浅底”。
2、“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为读者所击节称赏,你能说一说
理由吗?
答:“万类”由近及远,将秋天中所有生命的景物摄入笔下,彰显出一种宏伟的气魄,“霜天”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象,“竞”突
出了勃勃生机,写出一种向上的力量,意境开阔,为人赞赏。
3、词中起过度作用的句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下片的“书生意气”具体体现的哪?(用文中的话回答):指点江山,激扬文学,粪土当年万户侯。
5、这首诗描写了几幅画面?分别是那几幅?
答:4幅,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