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三语文上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

相信未来优秀教案(优秀4篇)《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二、预习:1、强记字音:灰烬()依偎()摇曳()睫()毛瞳()孔惆怅()轻蔑()脊()骨给()予不屈不挠()2、辨音辨形:摇曳()—拽()拉睫()毛—捷()报给()予—给()以瞳()孔—潼()关撞()击—经幢()惆()怅—稠()密—未雨绸()缪—鸟声啁啾()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一)揣摩语言:1.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 炉台——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第2节: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鲜花—— 凝露的枯藤——第4节:腐烂的皮肉——第5节:脊骨——2.比喻的用法: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二)表现形式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相信未来》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

”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

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方案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相信未来”这一主题的内涵,认识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学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转化为文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 以《相信未来》这首诗歌为核心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时刻让你感到迷茫?你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相信未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歌中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特别的启示?4. 课堂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写作练习-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待。

-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未来的期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内容丰富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能够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能够把握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 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3. 对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相信未来》诗歌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相信未来》的背景介绍、赏析文章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阅读与分析:(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讨论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相信未来”为主题,写一首小诗;(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鼓励创新思维和表达;(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诗歌,拓展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3)强调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创新思维、表达能力、诗意表达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相信未来教案(精选3篇)相信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来解读作品,掌握诗歌鉴赏的意象分析法。

2、诵读全诗,体悟作者在逆境中坚信未来的那份执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点拨法结合,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2、朗诵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象与意境,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黑板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1968”)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

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

(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

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

另外,我来介绍一下“食指”这个笔名的含义――第一个内涵是,食指的母亲姓“时”,“时之子”;第二个内涵是,无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都不能伤害一个健全人格的诗人。

(点拨:用食指指着人指责对方。

)(1968)有没有同学知道1968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叫答学生,明确:文革时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文革时期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叫答学生,明确:经济上贫穷,文化上混乱,政治上黑暗)这首诗,写于1968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相信未来)江青对食指和这首诗有一个评价,她说食指是一个灰色诗人,她点名批评说,相信未来,不就是否定现在吗!江青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物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吧。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课《相信未来》教学教案

《相信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信未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乐观积极的图片或名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本课主题做铺垫。

Step 2:概念解析(10分钟)1.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信未来的概念,听取不同的解释,并导出正确的理解。

2.给出相信未来的定义:相信未来是指对未来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Step 3:表达方式(15分钟)1.介绍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a.语言表达: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相信明天会更好等;b.行为表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他人、乐于帮助他人等;2.通过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

Step 4: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位成功人士,分析他们是如何相信未来,并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2.每组汇报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评价。

Step 5:培养乐观态度(15分钟)1.通过给学生发放纸笔,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目标,以及如何相信未来的方法。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并分享。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培养相信未来的重要性以及乐观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布置相信未来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和如何相信未来的作文,长度不少于500字;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了解相信未来的概念和意义,学习了相信未来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在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相信未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背诵并默写诗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朗读、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相信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相信未来》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诗文语言特点的把握;3. 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美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相信未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首诗?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分析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黑眼睛”、“黄土高坡”等;(2)教师讲解诗文的语言特点,如韵律、对仗等;(3)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语言美。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文;(2)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essay。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相信未来》教案

《相信未来》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 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
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思考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 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 赏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
04
CHAPTER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信念和努力改变命 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信念对 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
题《相信未来》。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视 频,让学生感受未来的无限可能 ,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憧
憬。
提问导入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未来和信念的 问题,如“你相信未来会更好吗 ?”、“你认为信念对未来有何 影响?”等,引发学生思考,为
直观演示法
总结词
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便于理解。
详细描述
直观演示法是一种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多媒体资料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相信未来》 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 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加 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直观演示法还可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作业二:诗歌创作
总结词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 能力。
详细描述
要求学生根据《相信未来》的主题,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未来的 信念和期望。
作业三:小组讨论
总结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三维度目标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到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谐教育便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组织各种教育要素。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均衡发展,越来越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成。

而个性成熟的核心标志是自信。

欧美12国关于“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民意调查也表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高出对知识技能的支持。

《相信未来》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思想压抑个性的令人绝望的年代,然而作者却顽强地相信未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就能够达成体验青春、完善自我人格的专题目标,更是语文教师的无量功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赏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

(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二、课堂导入:什么是诗?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

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二)走进时代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四、走进文本(一)字词扫描1、强记字音:灰烬(jìn)依偎(wēi)摇曳(yè)睫(jié)毛瞳(tóng)孔惆怅(chóu chàng)轻蔑(miè)脊(jǐ)骨给(jǐ)予不屈不挠(náo)2、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睫(jié)毛——捷(jié)报给(jǐ)予——给(gěi)以瞳(tóng)孔——潼(tóng)关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三)、分析鉴赏,把握主旨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3.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4.“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

(不必求一致)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6.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

“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

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7.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8.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

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四)、意象解读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

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

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

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五、挑战自我“读然后知困”,要了解学情,最好让学生单个地朗读,尤其是短文本(长文本可以抽取典型的段落)。

于是,在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

朗读之后,我发现了学生的认知“真相”:因认知困难,导致了第三节出现不同的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