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

合集下载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如下 。
2 . 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研究:观察组建立人工气道第3 、5 天及第7
天痰痂形成 率、意外脱 管率 以及血 氧饱和度异常率 等指标均 明显低于 对照组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见表1 。
2 . 2两 组不 良反 应发生率 分析研究 :观察组 出现 1 例 呛咳 ,1 例 肺部感
染,不 良 反应发生率为4 . 4 4 %, 对照组出现6 例呛咳,2 例肺部感染,2
例人工 气道 阻塞 及3 例 气道黏膜 出血 ,不 良反 应发生率2 8 . 8 9 %,比较 两组不 良反应发生率 ,发现观察 组显著低于对 照组 ,差异 具有统计学 意义 <0 . 0 5 )。见表 1 。
能够 保证 患者 基 本呼 吸 ,从而挽 救患 者生 命 。然而 建立 人工 气道 时
往往会有被感染的危险,所 以加强监测和护理人工气道具有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品管圈工 作模式指 由相近 人员组成 团体 ,全体合作 、提
出问题,通过相应活动程序 ,解决工作现场出现的问题 】 。它属于较
结果 观察组不 同时段痰痂形成率、日吸痰次数、意外脱管率 以及血氧饱和度异常率均显著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
观 察组 呛咳 、人 工 气道 阻 塞 、肺部 感 染 以及 气道黏 膜 出血 等 不 良反应 发生率 均 显著 低 于对 照 组 ,差异 具有 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结论
3讨 论 建立 人 工气道 对于 呼 吸 困难 危 重患 者具 有十 分 重要 的作 用 ,它
1资 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 资料 :随机 将我 院9 0 例I C U收治 的建 立人 工气 道 的患 者分 为观 察组 与对 照组 ,每组4 5 例 。其 中观 察组 男2 5 例 ,女2 0 例 ,年龄 2 0 - 7 3 岁 ,平均年龄 ( 4 6 . 8 士2 - 3 )岁 l建立人工气道时 间 : 5 4  ̄ 5 3 8 h , 平 均时间 : ( 1 6 9 . 7 4 - 1 0 . 5 )h I原 发病 :1 3 例 颅 内动 脉瘤 ,1 O 例脑 出 血 ,8 例 呼吸衰竭 ,6 例重 症肌无力 ,8 例 其他 l对 照组男 2 3 例 ,女2 2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气道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工气道护理是ICU患者生命支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患者病情的变化,人工气道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提高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逐渐被引入。

通过规范化流程、强化团队协作和持续改进,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观察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简称QC Circle)是一种源于日本的品质控制活动方法,它强调员工参与、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和结果反馈。

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鼓励团队参与:品管圈工作模式鼓励所有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人工气道护理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活动,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不同岗位的人员。

2. 规范化流程:制定规范的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气道管理、呼吸机操作、氧疗、吸痰等环节,确保每位患者得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服务。

3. 强化团队协作: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将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不同专业的人员组建为一个协作团队,共同制定并执行人工气道护理方案。

4. 持续改进:品管圈工作模式强调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不断收集、分析、反馈和改进,提高人工气道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为了观察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们选择了某医院的ICU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一定的时间跟踪观察和数据收集,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1. 规范化流程:在这家医院的ICU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后,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得到了明显的改进。

医院制定了详细的人工气道护理操作指南和培训方案,对ICU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掌握标准化的人工气道护理技能。

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在提高ICU病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在开展品管护理活动前组织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科内现存的管理缺陷,确定品管小组。

结果: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ICU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护士工作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提高。

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ICU护理管理质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有意识将此类人员组织在一起,相互商讨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应用品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1]。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ICU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无家属陪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ICU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是ICU病房管理的核心。

本科2012年2—7月应用品管圈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科室开放床位8张,执业护士20人,护理员3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13人;本科学历4人,大专10人,中专6人。

1.2 方法1.2.1 QCC理论知识培训首先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相关知识,使全体护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QCC的工作方法。

1.2.2 分析现状,选定主题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管理缺陷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整改的主要问题:如各级护士完成的护理质量参差不一,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和督查,护士对科室事务的参与性不强,患者安全管理力度不够,转出患者回访工作开展不力,满意度调查力度不够,人员使用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未做到人尽其用,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尤其专科知识深度不够,护理操作不规范等。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

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1-11-16T05:42:43.19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5期作者:吴菲1 兰丽英2 [导读] 目的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

吴菲1 兰丽英2温江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成都 611135【摘要】目的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且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管圈工作模式。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后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并发症ICU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科室,而人工气道则是确保无法呼吸患者维持呼吸的重要手段。

但就临床实践而言,人工气道本身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尤其是会导致患者的感染以及并发症风险增加,因而此类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1]。

所以若仅采用人工气道常规护理的方法,实际上很难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对患者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

鉴于此,此次研究将围绕着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论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ICU治疗且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

参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7.47±3.56)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8.08±3.4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改进医疗服务并提高患者安全。

在重症监护室中,品管圈活动可以用于改善病人护理质量,促进团队合作和学习,并减少不良事件发
生。

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和目标。

在重症监护室中,可能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感染控制、疼
痛管理、气管插管、病人安全等。

确定问题后,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如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疼痛评估和管理等。

第二步是收集数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和现状,为下一
步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诊断、治疗方案、护理记
录等。

第三步是分析数据并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与重症监护室团队一起分析
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例如,如果发现感染控制方面存在问题,可
以建议加强手卫生、使用更好的隔离措施;如果发现疼痛评估和管理不足,可以建议加强
护士的培训和指导。

第四步是实施和跟踪改进措施。

根据制定的改进措施,重症监护室团队需要制定具体
的实施计划,并跟踪改进效果。

实施计划需要明确责任人、时间表、检查点等。

同时需要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记录和报告改进数据和进展情况。

品管圈活动的应用可以帮助重症监护室团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病人护理质量和安全。

此外,品管圈活动也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学习,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因此,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品管圈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症监护室(ICU)作为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医疗环境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重症监护室管理者或护理人员,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如何保证病人的安全和生命质量是ICU工作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在此背景下,品管圈活动成为ICU护理中的有力支持。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组织小型会议和小组活动,帮助团队识别和解决问题,优化工作流程和服务。

品管圈活动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医疗保健等。

在医疗领域,品管圈活动已被证明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

在ICU护理中,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团队维持高水平的警惕性和专注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病人的安全和照顾。

以下是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中的应用。

一、识别问题品管圈活动首先致力于识别问题。

在ICU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医疗设备故障、病人用药错误和感染控制问题等。

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团队迅速发现这些问题,并决定采取何种措施以解决它们。

每个团队成员都可以在品管圈活动中分享他们发现的问题,并与其他成员一起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

二、建议改进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建议改进。

当团队成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时,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判断该方案是否可行以及如何最好地实施。

此外,品管圈活动也可以帮助团队成员确定评估改进效果的指标,并确保团队成员处于相同的波长上。

三、审查和调整品管圈活动在ICU护理中的第三个应用是审查和调整。

一旦团队制定了改善计划并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将确保计划得到妥善执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

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定期跟踪改进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改进计划的有效性。

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以优化ICU护理的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并最终保证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通过品管圈活动,ICU护理团队将变成一个更加高效和专业的团队,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1. 引言1.1 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的重要性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是医院重要的医疗工作之一,涉及到对处于危急状态的病人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护理。

由于重症监护室病人病情复杂,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护理技巧和医疗设备,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突发情况。

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病人死亡率最高的环节之一,良好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存与康复。

重症监护室病人护理注重每一个细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是重要保障。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确保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护理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支持,更需要护理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有效沟通。

只有通过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病人得到最好的护理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1.2 品管圈活动的概述质量管理圈(Quality Circle)是一种通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持续改进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在医疗领域,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探讨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病人护理的质量。

品管圈活动通常由一个小组成员组成,他们共同面对同一个问题或挑战,通过集思广益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在重症监护室中,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护士和医生们协同合作,优化工作流程,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通过品管圈活动,医护人员可以分享病例经验、讨论治疗方案,并监测护理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品管圈活动的核心理念是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

通过定期召开品管圈会议,医护人员可以不断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品管圈活动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将为病人的康复和生存率带来积极的影响。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发布时间:2022-01-04T06:49:35.35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19期作者:陈潇熊艾红[导读]陈潇熊艾红(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江西高安330800)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方法:选取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ICU行人工气道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5例/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

结果:患者在介入不同护理方案后,结合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照组患者为68%,观察组患者为92%,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ICU行人工气道患者在护理中介入品管圈工作模式,可保证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了人工气道护理质量,避免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效果人工气道作为临床急救最为重要的措施,在ICU患者中被广泛应用,以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维持正常的气道功能。

在建立人工气道操作时因具有侵入性伤害,极易造成患者肺、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而增加患者身心痛苦。

临床上结合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开展了品管圈工作模式应用于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规范了护理人员操作水平,也提升了护理质量,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效果显著。

因此,本文针对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做出以下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ICU行人工气道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5例/组。

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均在30~71岁,平均年龄(67.54±4.57)岁;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7例,年龄均在29~73岁,平均年龄(68.27±5.0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8-15T14:07:30.5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陈晓华
[导读] 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比较特殊,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800
【摘要】目的:分析ICU人工气道护理中品管圈工作模式的应用效果和优势。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现象分析,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

结论:对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整体效果明显,能提升整体效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ICU;人工气道;品管圈
ICU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比较特殊,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病症分析工作,只有进行适当的护理指导后,才能提升整体优势。

此外人工气道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措施,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细菌感染的危险,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明确注意事项,按照实际要求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品管圈护理活动的优势明显,为了分析效果,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0例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25例,脑出血30例,呼吸衰竭25例。

结合实际要求,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和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两组都是40例患者,甲组中男女比例为2:3,年龄区间在23-68岁,平均年龄(50.2±0.5)岁。

乙组的男女比例分是3:1,年龄区间在26-71岁,平均年龄(51.9±0.8)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信息资料可以对比和分析。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采用的是常规性护理,除进行疾病方面的对症护理外,对人工气道方面主要包括口腔护理、气道护理(合理湿化、按需吸痰等,保持气道通畅)及其他方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常规性教育指导和心理护理等,各项护理操作按照流程要求进行。

乙组采用的是品管圈护理活动,护理后对效果分析。

如下:
(1)确定品管圈小组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品管圈小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必要的情况下制定护理目标,降低人工气道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提升人工气道的护理能力和知识[1]。

(2)总结护理问题
在品管圈护理活动中,对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由于后续护理总结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在整个护理指导中需要明确注意事项,了解护理事件和种类等在后续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此外护理干预指导也是重点,需要充分采纳患者的意见,提前进行护理评估[2]。

(3)进行护理调整
在品管圈护理活动中适当进行过调整,以重点防护作为基础,如果存在意外脱落或者异常等现象,确定实际情况,提升护理服务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提升整体稳定性。

1.3观察指标
(1)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分析。

(2)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呛咳、肺部感染、气道粘膜出血)。

(3)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9.0对统计软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人数40例,甲组的满意人数32例,乙组的满意率90.9%,甲组的满意率为75%,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如表一:
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析,甲组的时间分别是19.2±0.1d和21.2±0.1d,乙组的时间分别是15.2±0.5d和23.2±0.2d.
3.讨论
人工气道的建立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在整个护理指导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明确注意事项,按照实际要求进行。

如何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是重点,在后续护理评估中必须了解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异常影响[3]。

在整个护理指导中,强化人工气道监测成为重点,品管圈护理活动的种类多,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分析,解决工作现场、管理和文化等异常问题,此外品管圈护理指导强调的是领导、技术人员的结合,在实施阶段打破原有的界限,向着更高的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

在整个管控过程中由于患者自身病情容易出现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护理指导和评估,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必须明确护理注意事项和实际内容,提升可行性。

有效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保证护理效果[4]。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乙组的满意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现象分析,甲组和乙组不良不反应率分别是17.5%和7.5%,乙组的发生几率低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

乙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甲组,说明对ICU人工气道护理患者采用品管圈的模式,整体效果明显,能降低发生几率,让患者尽快恢复[5]。

综上所述,品管圈护理模式在整个护理指导中有重要的作用,能满足当前护理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彩虹.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4):20+23.
[2]门翠雯.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7,30(12):161.
[3]黄方.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8):260-261.
[4]王岚,平京娜,刘文清.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2):59+61.
[5]吴霞云.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7):626-6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