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裹阳司马徵。

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

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夯实基础1.课前阅读检测(1)《三国演义》基本信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本文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4.学会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深入了解《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方可领会故事的真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史实意识。

通过讲述著名故事《诸葛亮三顾茅庐》引出本次课程主题。

2.讲解讲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明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了解了解“玩世不恭、不张扬”的孔明形象,了解“仁义、节俭”等为人处事的风范,加强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

同时,通过解读孔明替代草船借箭的场景以及托孤之言,引出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3.思考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探讨怎样才能不魂飞九霄,留一份实在在世间。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事例,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4.讨论讨论孔明的领导才能及其对刘备的影响。

5.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复习精髓,检查课程效果。

四、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情境营造、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人物。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思考作进一步的引导与加强。

3.课前留居,听铃号上课,反思、记忆和拓展,共享新课。

五、教学手段1.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2.多媒体视频,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3.教材,从故事本身讲解。

六、教学反思1.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认真听讲,并对自己的思考作出概括、归纳。

2.合作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分组,让学生彼此分享,尊重各自的思考,形成彼此交流、相互借鉴的氛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板书:刘备诸葛亮〕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

〔板书:诚心诚意〕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表达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小黑板出示要求〕2、指名答复,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

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热诚之心〕〔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比照,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塞满(sāi) 勉强(qiǎng) 冠军(guàn)塞外(sài)(2)词语释义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

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

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经典诵读】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五、课堂小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