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真题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答案】1. A 2. C 3. C4. 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
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
5. 不认同。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
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
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错误。
由原文“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
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
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
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
背不下去就站着。
另一人从头再背。
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
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
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
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
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
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
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
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
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
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
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
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
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
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
好在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
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
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
”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2021年八省联考新高考语文试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题解析

会》)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
文章思路:
材料一:1、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三个层面的威胁 2、近期威胁——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
层白领 3、近期威胁——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4、远期威胁——人工智能可能反叛 5、终极威胁——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6、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2021八省联考语文
河北、广东、湖北、辽宁、江苏、湖南、福建、重庆
科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①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
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事业,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 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1、A), 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 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
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
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
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
而
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
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
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
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
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
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预测模拟卷 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覆盖琼宇,“天问”寻访火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令科幻和现实更紧密地交织于中国人的日常。
科幻作品发展至今,“强设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鲜,与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效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科幻精神”与“人文内核”中那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性叩问、社会思辨、生活点滴,才更为引人共鸣、震撼心灵。
想象未来的边界,正是为了看清当下令观众从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见未来、看见众生、看见自己。
唯有生根于现实,寻找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国科幻文化和相关文学、电影等作品创作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对科幻电影而言,技术铸其形,思想赋其魂,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关于“未来”的定义和定位。
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科幻文化或相关产业的一时之功能够抵达,而需要更为漫长的时光与积淀,更多经济建设者、文化建设者与多方面行业人才共同凝心聚力。
在文化教育层面,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身兼创作者与研究者的青年作家们,正积极滋养着科幻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沃土;与科幻相关的文化学科与研究单位相继开设,并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增强影响。
文化争鸣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与产业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从“一纸文件”到“一种常态”,从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个时代“经典”中囯科幻的新征程,绝非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复,而是需要多维且全面的结构性发展。
人类的想象从未停止,有关梦想的故事讲述无尽,而科幻的事业终将薪火相传。
(摘编自覃皓珺《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材料二: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又可以称为近人类世科幻,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这类故事更多的是反映现实人类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2021八省联考(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注意事项:亠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心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盅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
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
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对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1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这点很容易理解,《黑 * 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7* 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彳艮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八省联考语文数学英语试卷及答案

八省联考语文数学英语试卷及答案1月23日-25日,广东、江苏、湖南、湖北、河北、辽宁、福建、重庆组织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全流程模拟2021高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2021八省联考-语文试卷《国文教员》版语文试卷使用省份:广东、河北、湖北、辽宁(非官方,仅供参考)23.作文立意:角度一:爱国主义永流传。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凝聚人民族力量的旗帜,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角度二:保卫和平,反抗侵略。
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角度三:正义胜利,人民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这场正义之战也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
最终正义之师赢得了战争胜利,维护了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
这枚精神火种一直延续到今天,继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发光发热。
角度四:万众一心,人民团结。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
角度五:不畏强暴,反抗强权。
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武。
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角度六:舍生忘死,向死而生。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敌人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诗篇。
角度七: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
2021八省联考-数学试卷2021八省联考-数学答案(非官方,仅供参考)本答案来源公众号:老杨培优2021八省联考-英语试卷(非官方,仅供参考)。
2021八省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9分)1.(3分)D 2.(3分)C 3.(3分)C4.(4分)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评分参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6分)6.(3分)C(选项对两次目光的理解都失之肤浅,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7.(3分)D8.(4分)小姑娘身裹着山茶花图案的和服死去,暗示“生命美好”的逝去;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也暗示她的生命将逝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语文试题评分参考第1页(共6页)第一问:①对生命脆弱易逝的哀伤;②对生命无常的慨叹;③对命运顽强抗争的礼赞。
第二问:从小说叙写角度:①用律子的事例来表现;②用降火的幻影来铺垫。
(或从表达方式角度:①虚实结合,“幻影”“秋雨”等意象来象征暗示人生灰暗,生命易逝;②细节描写,文中写律子“不和悅”的眼神,“紧闭”的嘴唇,写出了律子性格的倔强,直面人生;③对比(衬托)做了手术的孩子却死去,没做手术的律子却活了下来,写出了生命的无常)评分参考:情感氛围2分,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