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学校总体规划
承学府之风 寄山水空朦——湖南大学校园生态与人文主题的营造

市 民登岳麓 山路 线和河 西 区南 北交通 主干线 麓 山南路
从大学穿心而过 , 造成 城市交通 和校 园道路 的严重 矛盾 校 园干道功能分 区不 明, 人车混流 , 也造成很多不便 。 22 2 发展 空间受到限制 ..
月 , 我国高等学校 管理体制 和布局结构调整 中 , 大学 、 在 湖南 湖南财经学 院合并成 立 了新 的湖南大 学 。湖南 大学从 不 闻
维普资讯
承 学府 之 风 寄 山水 空朦
湖南大学校园生态与人文主题的营造
唐 云, 曹麻茹
( 湖南大学建筑系, 湖南长沙 4 08 ) 102
【出校园绿化规划应遵循景观文化与景 摘 提
观生态学相 结合的原则 , 做到文脉与绿脉的统一 , 才能诠释“ 永续校园” 的可能面貌。
校园内虽 有岳 麓书 院 、 自卑亭 、 吹香 亭等 知名历 史性建
筑而且有着悠 久的历史 景观 , 但历 史文化 氛围 不浓 厚 , 沿 从
湖南大学校 园规划 目前呈 “ 一轴 、 三区” 的布局 形式 : 一 轴即历史文化轴和科技发展轴 , 从牌路 口到新校门、 东方红
广场 、 岳麓书院的历史 文化 轴 , 有悠 久 的历史渊 源和深 厚 具 的文化底蕴 ( 另~轴是 由桃子湖湘楚文苑到渔湾市学 生公 寓 的活动广场 , 经过教学 区、 科研 区一 系列开放 空间 , 串成一条
征收 中。
湖南大学南校 区地处 长沙岳 麓 山东麓 、 湘江 之滨 , 内 校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 位——岳 麓书 院。校 园西 向和北 向 分别毗邻岳麓 山公园 、 湖南师范大学 , 东揽凤凰 山, 南依 天马 山如 自然屏 障, 居民遍布。校内现有用地 7 .6h O 6 m 。目前 , 校园特点有 :1 依 山傍 水 , 着得 天独 厚 的 自然环 境 ;2 () 有 () 开放式校园 , 校园与周 围山水 人 家有机 融合 , 发挥 了 当前 校
湖南大学城规划专业导师信息

World Scientific,Sci源刊,EI收录;
[25]“采用等效平面桁架单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建筑结构
学报》,重点期刊,EI收录;
[26]“膨胀玻化微珠保温体系的应用”《城市住宅》,一般期刊;等30余篇。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既存建筑的再利用研究、开放式建筑及建筑体系化研究、住宅的适应性研究。
教案情况:
除了承担《建筑构造》、《房屋建筑学》、《工业建筑原理》、《建筑安全概论》、《建筑结构选型》等理论课程教案外,还指导土木院建筑工程专业和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及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施工见习等实践性的教案环节。
建设厅,2005-2009;
[7]主持:湖南省建设科技基金计划工程“湖南省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标准设计研究”,湖南省建设厅,2009-2010;
[8]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工程“村镇低品位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国家科技部,2007-2010;
[9]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工程“复合楼板体系的开发应用研究”2006BAJ02B07,2007-2010;
[15]“Analysis of Campus Environment Design Based on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i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EBRA》,环境行为学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4]《长沙市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技术规程(四)节能型塑钢门窗标准图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湖南大学校区道路交通诱导及校区停车规划建设方案

湖南大学校区道路交通诱导及校区停车规划建设方案彭守斌目录第1章.项目概述 (4)1.1.项目模块结构图 (4)1.2.十个片区的规划 (5)第2章.通信网络系统 (11)2.1.系统概述 (11)2.2.技术方案 (11)2.3.通信系统设计 (14)2.4.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15)第3章.行车引导及信息发布系统 (16)3.1.系统概述 (16)3.2.系统技术方案 (16)3.2.1.引导系统的组成 (16)3.2.2.车位引导系统的架构 (17)3.2.3.系统产品配置表 (18)3.3.信息发布系统 (18)第4章.停车出入及收费管理系统 (20)4.1.系统概述 (20)4.2.技术方案 (21)4.2.1.管理方式 (21)4.2.2.系统组成 (23)4.2.3.工作原理 (24)4.2.4.设计说明 (25)4.2.5.系统工作流程 (26)4.3.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26)4.3.1.智能挡车器(RF-B315) (26)4.3.2.出(入)口信息票箱(RF-PB12A/12B) (27)4.3.3.通道控制器(RF-PX50P) (27)4.3.4.线圈车辆检测器 (27)4.3.5.图像捕捉卡(RF-PV06) (27)4.3.6.近距离读卡器(RF-RC70) (27)4.3.7.远距离读卡器(RF-RT91P) (27)4.3.8.RF-T6远距离卡 (27)第5章.临时停车管理系统 (28)第6章.图像监控系统 (29)6.1.前言 (29)6.2.工程项目概述 (29)6.3.系统建设理念 (30)6.4.总体设计方案 (32)6.5.详细设计 (33)6.6.主要设备介绍 (35)6.6.1.博世LTC0485摄像机 (35)PUTAR H16Z516AMSP16倍镜头 (35)6.6.3.PELCO EH4718-2防护罩 (36)6.6.4.光端机系列(英飞拓N3711光端机) (36)6.6.5.雷讯SV-2/220、SV-3/220防雷器 (36)第7章.应急管理系统 (37)7.1.系统概述 (37)7.2.应急方案 (38)7.2.1.应急组织体系 (38)7.2.2.重大接待车辆通行诱导通行策略 (38)7.2.3.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的快速通行策略 (39)7.2.4.红叶楼等家属区片交通畅通通行策略 (39)第1章.项目概述湖南大学位于凤凰山、天马山和岳麓山之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区。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

序 姓名
号 11
叶强
12
邱灿红
13 唐国安 14 汤放华
15 肖灿 16 袁朝晖 17 焦胜 18 卢健松
陈翚
19 20 胡骉
21 杨建觉
22 陈晓明
性别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学历 职称
研究方向
博士 硕士 学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学士 硕士 硕士
教授 博导
1、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2、纪念性建筑研究 3、文教建筑研究 4、建筑创作方法研究 1.建筑文化与理论 2.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3.东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4.西方建筑思潮与史论 1 建筑防火构造研究 2 大型公建构造研究--3 传统建筑构造 1 大型观演建筑音质设计及研究; 2 建筑噪声控制; 3 演出建筑舞台工艺及灯光设计及研究。 1 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 2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研究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1、中国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 2、中国古代建筑史 3、中国文化史
1 建筑气候学及低能耗适宜生态技术集成研究 2 城市建筑可持续及再生设计研究 3 地域建筑研究及新建筑创作 4 当代建筑专业教育及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1 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 2 可持续居住区规划设计 1 全球化语境下的建筑地域性研究 2 当代城乡住宅发展 3 绿色建筑技术整合 4 建筑设计思维与表达
副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副教授 硕导
1 环境行为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3 建筑节能及被动式住房标准研究
1 数码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 2 大型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 3 文化教育类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研究 1.城市记忆的建筑学探讨 2.当代中国城市中的街区、路网与城市设计分 析; 3.创意产业理论与创意产业园规划分析; 4.旅游度假酒店研究。 1 体育建筑设计研究 2 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3 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 南华大学新校区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南华大学新校区南华大学新校区。
衡阳将衡州大道以北。
潭衡西高速以西。
蒸水河以南整体规划为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范围。
一期规划用地1200余亩。
突出校区片区。
围墙内围墙外同步。
全力打造生态大学城。
该项目是是省委。
省政府和市委。
市政府确定的省。
市重点工程。
预计项目投资金额达5.9亿元。
建设办公。
教学。
校舍总建筑面积440000平方米。
南华大学已承接了湖南工学院西校区198亩土地及其资产。
一期用地887.2亩。
已全面完成征地拆迁任务。
并交付使用。
湖南大学衡阳分校二期建设将征地156.8亩。
目前正在建设中。
项目建设大手笔书写衡阳大城风范。
中文名,南华大学新校区。
规划用地,1200余亩。
建筑面积,440000平方米。
一期用地,887.2亩。
所属地区,湖南省衡阳市。
详细地址,蒸湘区衡祁路228号。
规划。
南华大学新校区选址于蒸湘区雨母山乡二塘村。
预计投资金额5.9亿元。
征地1200亩。
以40000学生的规模从用地。
管网。
交通。
生态等方面进行远景规划。
整体设计突出校区+片区。
围墙内+围墙外同步。
全力打造生态大学城。
来自湖南省。
衡阳市和南华大学的有关领导与专家们对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严格的评审。
对B。
D两个中标候选方案在规划结构和总体布局。
功能分区。
交通组织。
生态校园的景观特色和建筑单体风格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分析了各自的特色和不足。
最终敲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提供的B方案。
根据这一设计方案。
南华大学新校区建筑顺应地形高低错落。
背山面水。
以院落式布局镶嵌于山林中。
实现了建筑与生态空间的最大融合。
体现出山林在校中。
校在山林中的现代书院特色。
领导关怀。
中共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就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现场办公并作重要讲话。
明确支持南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
力争将南华大学打造成省内一流。
国内知名。
国际有影响力的大学。
并希望南华大学未来的发展与衡阳的发展紧密结合。
力争作出更大贡献。
校园建设规划

校园建设规划引言概述:校园建设规划是指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对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将从校园建筑、设施、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校园建筑1.1 教学楼建设:合理规划教学楼的数量和布局,满足学校师生的教学需求。
建筑设计应考虑教室大小、教室数量、教室布局等因素,以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1.2 实验室建设: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需求,合理规划实验室的数量和功能。
实验室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并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1.3 学生宿舍建设:根据学生人数和需求,合理规划学生宿舍的数量和类型。
宿舍建设应注重舒适性和安全性,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校园设施2.1 图书馆建设:合理规划图书馆的面积和藏书量,满足师生的学术研究和阅读需求。
图书馆应配备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和自习室,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2 运动场建设:合理规划运动场的大小和类型,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运动场应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田径场等,配备适当的设施和器材,以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
2.3 餐厅建设:合理规划餐厅的面积和就餐座位数量,满足师生的饮食需求。
餐厅应注重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三、校园环境3.1 绿化环境:合理规划校园的绿化面积和植被种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校园应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养护,增加校园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3.2 空气质量:合理规划校园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提供清新的室内空气。
校园应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改善,以保障师生的健康。
3.3 噪音控制:合理规划校园的建筑和设施,减少噪音对学习和休息的干扰。
校园应注重噪音的监测和控制,提供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校园安全4.1 消防设施:合理规划校园的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湖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导师信息

[5]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分项“湖区住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二级子课题,(2006BAZ04A13),国家科技部,2007-2010;
[6]主持:湖南省建设科技基金计划项目“长株潭城市群形态研究”,湖南省
[10]参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湘西民族地区村落风貌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理论研究”,湖南省科技厅,2009-2011;
[11]参与: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建筑节能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7CK2005 ,湖南省科技厅,2007-2010;
●规划与设计:
主持参与各类规划及建筑、景观设计项目100余项;其中近五年主持的主要设计作品有:长沙月湖公园概念性规划、长沙生态动物园核心区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永州天马商贸城总体规划、永州天马假日酒店设计、永州电信零陵分局总体规划及办公楼设计、湖南财专图书馆方案设计、湖南省农科院隆平创新中心总体规划及其创新大厦、实验中心方案设计、湖南航天科技园规划及建筑群方案设计、先导区含浦张家村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湘潭国土局空间规划及办公楼设计、永兴体育中心规划及体育馆建筑方案设计、长沙板塘村居住小区概念性规划研究、株洲电信茶陵分局总体规划及办公楼设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留学生楼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语楼设计、邵东县政府会议中心(影剧院)设计、长沙芙蓉大厦建筑设计、长沙“九龙.领仕域”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长沙天心区先锋小学规划、中南大学数理楼方案设计、长沙医学院体育馆建筑设计、长沙渔人码头规划设计、江西仰山温泉禅修中心总体规划及其酒店设计、长沙书院路历史街区改造总体规划设计等。
湖南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湖南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一.概况湖南大学坐落在长沙市岳麓山下,分南北两大校区,学校目前占地97.95公顷,其中南校区(原湖南大学)占地70.66公顷,用地范围处于岳麓山国家风景名区范围内,北与湖南师范大学接壤,南与天马村、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交界。
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占地27.29公顷。
湖南大学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
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尔后历经变革,先后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4月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成新的湖南大学。
现在,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科基础较强、文科独具文化背景、经济学科富有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南北校区发展定位在教育产业化、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校园物质环境精美化、教学与管理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湖南大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南大学的总体规划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湖南大学发展规划》,“十五”末湖大在校学生达到36000人,其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5左右。
“十一五”期间,湖大在校学生达到50000人,其中研究生约10000人,本科生40000人左右。
湖南大学南校区目前依托岳麓书院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发展了以工科、理科为主,文科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预期未来发展学生规模为40000人;湖南大学北校区以原财经学院为基础,未来将重点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预期学生规模10000人。
三.南校区规划(一)现状主要问题通过大量社会调查和实地踏勘,我们发现校区现状存在较多的问题急需解决,现归纳如下:1. 功能结构不合理校园现状结构是历史形成的单中心的布局结构,教学区处于校园中心部位,用地规模偏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学校总体规划一、大学概况1.学校简介。
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
2.获奖情况。
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16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6项、二等奖60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
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14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 方程式赛车新秀奖等。
2014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冠军。
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总分第一名,并获得唯一特等奖。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
在国际上,有本科学生获得了有全球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和全球设计界公认最高奖项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Award)。
3.研究机构设置。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已正式投运,为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4、产学研方面。
学校积极推进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社会各界建立了开放性、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机制,延伸服务链条,先后与省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及其他省市的32个各级地方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与工业园、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以及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广汽长丰、华菱集团、特变电工变压器、巴陵石化、重型机床集团、电机、株洲时代、白云集团等省外400多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批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室、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选派了400多名科技特派员进驻、、、、玉环等地的科技型企业;在汽车整车、关键总成及零部件、高效磨削、新型输变电技术及设备、新材料、轻轨交通、风力发电技术、化工、生物技术等领域与企业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了“中气”计划等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了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5087项,科技经费达9.3亿元;截至2009年12月,学校共获得专利授权量76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62项,提交国际PCT 申请12项。
薄板冲压技术、汽车碰撞安全技术、高速灌装生产线智能检测分拣成套装备等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实现了校地、校企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学校还在财政金融、经济贸易、企业管理、湖湘文化、新闻影视和市政环保等领域的学科、智力优势,建立了省信用研究中心、省WTO研究基地、省文化产业基地、省廉政与监察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主动对接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产业,积极推进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在对外贸易战略、城乡物流系统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管理与创新服务、政府廉政建设、湖湘文化传播与创新、城市(小城镇)规划与设计等领域多形式、多渠道、深层次为政府、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决策咨询服务。
“长株潭3+5城市群”获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学校整合优势学科力量,成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机构——两型社会研究院,承担了省“两型社会”重大研究课题,启动了绿色指标、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等系列课题研究,积极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理论支持与服务。
学校承担了省政府英文门户建设与维护工作,为搭建了一个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于宣传发展成就、开展招商引资和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展现具有社会凝聚力和良好行政环境的政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情况1.科研基地建设。
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积极发挥科研基地在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学校根据科研基地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如下:第一类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家及省部委依托我校建立的政府系列重点科研机构和具有认可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第二类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第三类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包括与国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的联合科研机构和与国(境)外大学、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的联合科研机构。
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准建设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流信息与仿真技术省重点实验室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7个。
学校共有35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其中国家级基地3个,教育部基地9个,省基地19个,机械工业联合会基地4个。
2.超算中心助力航空发动机科研。
目前,大学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借助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对航空发动机各部件中难度系数最大的燃烧室性能数值进行精细化数字仿真攻关,并取得重要成效。
该项研究突破了复杂环境下燃烧室模拟的多学科耦合工程应用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对燃烧结构、气动性能的精细建模与高效仿真,计算网格规模从百万增加至千万量级,单任务的仿真时间从一周以上缩短至2小时以。
这一技术的突破将有效提高航空发动机研发的仿真精度,缩短设计周期,大幅提升航空发动机创新研发能力,对推动我国航空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航空装备制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未来科研发展规划1.着力提高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
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选择有限目标,组织优势力量,完善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牵引的、能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与团队协同攻关的运行模式,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2.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力争将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省廉政研究基地、物流信息与仿真省重点实验室、企业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科研基地国家组织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强化校定期评估环节,切实加强现有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形成促进科研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3.加强平台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拟投入3000万元,重点建设“运载装备先进设计制造”、“基于网络技术的绿色建筑与管理”、“先进计算与网络科学”、“物联网建设”等4个科技创新平台和“经济开放与科学发展”、“服务科学与管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等4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平台基地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学校从平台基地专项建设经费中预留20%作为调控经费,与建设绩效挂钩。
4.创新科研运行机制。
由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学校统一管理跨学科、跨学院的“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由社科处代表学校统一管理“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需要,统筹协调全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调控和支配。
各国家级研究基地、各“985工程”平台基地所辖研究方向应构成有机联系,着重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横向科研三大领域作出合理部署。
强化以研究所为主体的科研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和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运行机制。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奖励等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5.实施科研分类评价。
按照注重质量导向、体现学科差异的原则,对工学学科、理学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必须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立足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努力构建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与“智囊团”;理学学科必须瞄准根本性的科学前沿问题,探索未知世界,侧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学学科要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化方向的应用研究,侧重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解决我国工业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工程、工艺等实际问题;更加注重重大科研项目的前期预研和原型产品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