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走近苏轼
走进苏轼作文(通用29篇)

走进苏轼作文走进苏轼作文(通用2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苏轼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苏轼作文篇1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进苏轼作文篇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
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
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
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一、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6——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他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我们学过的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开创豪放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作品有《潇湘竹石图》、《怪木竹石图》等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有《新岁展庆帖》、《三马图赞》等。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二、政治旋涡中的苏轼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任杭州、颖州、定州知州。
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表中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走进苏轼

走近苏轼(获2011年嘉兴一中实验学校“走进(走近)XXX”一等奖)大唐的风烟散尽,大宋的帷幕缓缓拉开。
从西蜀山地走出一位儒雅之士:一袭青衫,几缕美髯;泰然的面庞,深邃的眼睛;仰天大笑,高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这便是苏轼,豁达乐观、磊落坦诚而有博爱之心的大诗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如崎岖的道路般曲折不断。
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少年得志,但后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批评而申请离京。
在被差遣到杭州做通判后,他并未因为事业的失意而郁郁寡欢,而是一览西湖风光,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佳句。
苏轼的政敌见他生活得如此闲适快乐,便调他到密州做太守,没想到苏轼在“亲射虎,看孙郎”的生活中还是十分闲适,便又千方百计引出了“乌台诗案”,将苏轼贬至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仍是安逸地扁舟草履放荡山水间,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政敌不甘,又将他贬至当时最贫苦的惠州,但他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天下人所折服。
直到晚年,他还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
这般豁达,这般乐观,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同是面对祸患,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报国;同是不满朝廷,陶渊明选择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壮志未酬,辛弃疾选择了郁闷惆怅的生活心态……而苏轼虽饱受仕途祸患却依然泰然自若,立德立功,笑对人生。
他宦游四海,认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造福百姓,直到现在杭州西湖畔的苏堤上仍有来往的行人;他才华四溢,留下了多少名篇著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悲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思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壮志……正是这样一位富有七情六欲而心性旷达高远的文人,谱出了一个多么有传奇色彩的华章!一阵爽朗的笑声,苏轼模糊在历史的烟尘里。
他挥了挥手,洒下一地的珍珠。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走进苏轼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 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 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 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 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 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 此词。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名句积累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 长年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琴, 一壶酒,一溪云。 一壶酒,一溪云。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三 •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 的竹杖,这一霎那, 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 更可贵。 更可贵。 •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 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 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 着风雨,叹一句: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 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 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 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 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 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 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居士,世称、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_______ 、、。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字,号,世人称为)、(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和宋代的、、、、、。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苏轼人物生平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走进苏轼——家人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 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大意:车轮、车辐、车 伞和车箱底部的四边横木都有重要用途,而轼则是车上扶手的横木, 露在外面,好象没甚么用,但是少了它,也不叫做完整的车。所以, 我怕轼将来会不注意到应该要约束自己。)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 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大意:辙是 车轮辗过的印迹,他既无车子行走的功劳,也不会遭到翻车之祸,所 以知道,辙一生应可以免祸。)”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是 幸运的,创造了中国第一文人家庭的奇迹。 苏洵《谏论》用“跳越渊谷”比喻文人 向君王进谏,并认为如采取种种方法或诱使、 或逼迫“勇者”、“勇怯半者”、“怯者” 都能“极言规失”,国家就能兴旺。毛泽东 评论道:“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 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 人之谈。”
父亲——苏洵
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 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 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 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 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 的苦读,学业大进。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 又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 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 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 长老交游月余。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 “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 “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
正因为母亲对苏轼进行了这样的教育,让他从小就知道,要维持正义,需要面 临很多艰难险阻,会付出很多,甚至自己的生命,才让苏轼树立起了坚强的生 命意志。使他在今后的一生中,能以范滂为榜样,无论遭到多大的打击,都能 保持气节,笑对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求外调,历四州,乌台诗案,被
贬黄州
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放
被贬惠州、儋州
第一时期: 22岁的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 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 翔府判官。后逢其父病逝,丁忧执丧归里。服丧期满后仍授本 职。
第二时期: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不客于朝廷。自 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等地,任 知州。在密州时先后创作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水调歌 头》。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
多才多艺苏东坡
•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
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创豪放诗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 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题材上主要分为两类:
(一)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 (二)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一种 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
人物生平
苏轼生平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 应荐 初入仕途
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近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词圣。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文坛 领袖,作品中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 高的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词398卷。他开创了北宋豪放词, 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 家中的“三苏”。清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 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时期:元佑八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讽刺先朝的罪名, 被贬惠州,再被贬为儋州。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
被归途中卒与常州,谥号“文忠”。
人物思想
苏轼的一生,将中国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道、佛 很好的融于一身。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 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 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 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 种田,故号 “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 黄州时期让其艺术才情真正的成熟了,先后创作了 《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
游》。
第三时期: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 光重启被启用。苏轼被召还,连续升职。但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 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后再次向皇上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既不客与新 党,又不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到杭州当太守。并修建了 苏堤。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被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