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及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四年级下册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
因此,本单元的内容编排注重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研究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研究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学生需要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口算。
同时,学生需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自主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此外,学生需要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遇到问题主动交流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包括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以及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1课时,包括小数乘整数(2课时)、小数乘小数(2课时)、积的近似数(1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以及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⑵是否认同作者的思想观点;
⑶是否从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六课时:任务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第七课时:任务三赏析小说讽刺、夸张的手法。
第八课时:《边城》欣赏小说中人性美和人情美。
……
说明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首先要认真通读作品,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其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把握主题。把握主题,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方法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的设计
1、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
2、诵读法,让学生欣赏小说的情节。
3、探究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
4、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展示小说的情节。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⒈进行纵向深入研究,找出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课文对比,感受作家的艺术风格。
⒉进行横向对比鉴赏,可选两篇相关小说,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性鉴赏。
单元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
2.了解小说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3.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重点、难点与关键
⒈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⒊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⒋学会评价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简要概括小说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并随着情节的展来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
第二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
第三课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教版第五册 教案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二)《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哲学论文一文,就“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是作者经过潜心研究提出的富有独创性的见解。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人生的境界》一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通俗易懂,使读者对哲学的任务一目了然;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例证论证、引证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熟练运用,不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充分而详细的论证,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手法多样,灵活而生动,使读者在跟随作者登堂人室享受喻理愉悦、提升思想境界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论说文写法的艺术(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能力目标: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引导学生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研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进步而奋斗。
(三)教学重点: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四)二说教法质疑思辨法由于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学方法应以“质疑思辨”为主,采用“研究阅读”的模式进行为好。
鉴于课时较少的现实,要求学生课前要做较为充分的预习。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
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
5年级第1单元教材分析

第 1 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键盘分区;熟悉指法操作;会使用“记事本”
文、数字和中文等。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方式,会防范计算机病毒,能安全、健康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培养学生创新与探究精神。
、
五年级学生还没有正规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也没有
但大部分学生都喜好计算机,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
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纯熟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佣计算机的习惯还没形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本学期的上课特点,所以,本学期将继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爱好外,着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佣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佣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五年级作为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起始,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和强大功能,注重培养学
0 / 1。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数的约分与通分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分数的约分与通分分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会用到,比如我们常说的分数成绩,那么学习分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主要讲解分数的约分与通分,这个话题对小学生来说会是一个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则和方法,就可以非常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分数的约分与通分。
1.分数的约分分数的约分是指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分数。
一个分数若不能约分,就称其为最简分数。
分数的约分就是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公因数,使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通常用分数线和分号表示:(1)分数线分数线是用来表示分数的横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例如:对于一个分数,我们需要用分数线将分子和分母隔开。
其中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固定的,分子在分数线的上方,分母在分数线的下方。
(2) 分号分号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它表示两个数的比例关系。
例如:约分的方法:①空间比较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或者它们的最小公因数来实现的。
例如:将分数3/6化为最简分数:先找3、6的公因数:3:1、36:1、2、3、6二者的公因数为1,3,故用3进行约分,则得到3/6=1/2。
②分解质因数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分解质因数的相关知识。
例如:将分数6/8化为最简分数:首先将6、8分别分解质因数:6=(2×3)8=(2×2×2)然后取它们的公因数2,用2进行约分,则得到6/8=3/4。
③最大公约数法这种方法通过求出分子和分母最大公约数,然后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约数。
例如:将分数24/30化为最简分数:首先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4:1、2、3、4、6、8、12、2430:1、2、3、5、6、10、15、30二者的最大公约数为6,因此用6进行约分,则得到24/30=4/5。
2.分数的通分分数的通分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分数的分母化为公共分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

《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20100513660 张怡课程标准要求: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一、《沉与浮》全章分析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认识,打下基础)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第二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第三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科学方法:实验法第四节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科学方法:科学抽象第五节浮力(教学重点。
引入概念,抽象认识)知识点: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第六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法第七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难点。
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科学方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第八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了解比重计的原理科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由具体实际到抽象认识的过程。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教材概述本教材是五年级英语上册的第一单元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力等方面的研究。
词汇研究本单元中的词汇主要涵盖了家庭成员、学科、颜色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
通过研究这些词汇,学生可以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法研究在语法研究方面,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和句型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语法知识,掌握描述现在的动作和状态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研究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主要以简短的对话和短文形式呈现。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英语文本的初步理解能力。
听力研究听力是英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听力材料包括听对话和听短文两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听力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锻炼对英语语音的辨别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研究主动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能够流利地运用一般现在时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提高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能力;- 培养对英语研究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小测验、口语表达、听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问题,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和辅导。
总结本文对五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水平、语法能力、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评估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标准英语第五册 Module 7、unit1 Let’s send an email.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标准英语第五册 Module 7、unit1 Let’s send an email.教学设计和反思
课题新标准英语第五册 Module 7、unit1 Let’s send an email.
作者及工作单位涂颖广西兴安县溶江镇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如何学习英语,如何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如何解决学习遇到具体的一些困难等等。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熟练掌握句型。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主要给学生听和口语练习使用怎样发送电子
邮件,提高学生听说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用正
确方法学习英语 2.战胜困难取得好成绩。
教学目标
1、单词及短语:message,another,idea,office,busy
2、重点句子:Let’s send an email to dad.Click on ‘email’.
Write your message.
3、情景运用:学习如何发送电子邮件。
4、教学用具:100e,单词卡片,IP board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句子:Let’s send an email to dad.Click on ‘email’
学习如何发送电子邮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册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六篇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姿多彩、温馨甜蜜的孩提时代。不过,六篇课文的写作角度各不相同,第1课《信》通过许多象征性的事物告诉我们信让人们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第2课《茉莉花》是从儿童的角度观察植物的成长,最后欣喜地发现其开花结果,旨在培养学生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第3课《我画什么》、第5课《给妈妈的礼物》和第6课《童年的朋友》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表现的是纯真的童心;而第4课《刮脸》是充满童趣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孩子渴望长大而闹出的笑话。这是写作角度的不同。 另外,六篇课文文体也不同。《信》是诗歌;《茉莉花》、《给妈妈的礼物》和《童年的朋友》是学生习作,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刮脸》和《我画什么》是大人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结构严谨,文学性较强。 基于这六篇课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上可以进行一个归类,也就是单元的整体意识。三年级和一、二年级在教学上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的重点从字词学习逐渐过渡到篇章结构的了解和阅读方法的掌握上,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可从内容、文体、结构特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类,先从整体的角度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认真地研究,然后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本单元的六篇课文中,三篇学生习作《茉莉花》、《给妈妈的礼物》和《童年的朋友》,学生容易理解,也易于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不用手把手地教,可以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引导学生认真地读同伴的文章,以起到积累的作用。而几篇儿童文学作品就需要老师精心地设计教案,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能有所得。 接下来我就简单讲讲这六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第1课《信》 预习要求: 1、查字典,理解“雏、巢、绵绵” 2、形近字组词。 蜜( ) 采( ) 绵( ) 密( ) 彩( ) 棉( ) (预习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除了朗读外,还应该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圈出来,通过查字典来标上音节。这是应该在三年级强化的,开始时老师应该检查,坚持一段时间,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再比如第一道预习题,学生应该把查到的字义注在书上。) 课内落实: 1、整体进入、了解课文内容 听课文录音,交流“我”学会了写信之后想替谁给谁写信?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认真倾听,记住诗中的有关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回答不应该是零散的,而是一句连贯的话。学生交流时可随机进行“雏”的生字教学,正音,了解字意。)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解信的内容。 (1)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熟诗歌。 (虽然本单元有默读的要求,但诗歌并不适合默读,应该大声读出来,才能品出诗的韵味。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和“绵绵春雨”这几个词的意思。) (2)借助课后练习2,让学生说说信的内容。 (注意要让同伴先交流交流再请学生站起来回答。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在读熟的基础上再出示填空,否则一上来就填空,学生势必摸不着头脑,给学习加大了难度,也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 学生熟读了解内容后,再让他们借助练习2的提示说说这些信的内容,旨在训练学生将读懂的意思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这里是用因果关系的关联句来表达)表达出来。另外,教师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要精心设计好表扬及总结的话,为理解句子、落实情感目标作好铺垫。比如:替雏鸟给妈妈写信的内容,老师可以这样总结:小作者知道雏鸟最爱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当黄昏到来,赶忙替它给妈妈写信,可见小作者是个关心妈妈的好孩子。再比如:替云给云写信的内容,老师可以这样说:这朵云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它希望自己的同伴也能实现这个愿望。同伴之间就要这样互相关心。教师这样的总结引导自然渗透情感教育,也是为下一环节理解句子作好铺垫。) 3、理解句子,体会书信的情感沟通作用。 (前一环节作好铺垫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雏鸟给妈妈的信就像是晚辈写给长辈的;花朵给蜜蜂的信就像是同伴之间的通信;大海给小船的信就像是邻里之间的通信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信可以表达对长辈的爱,对同伴的关心等。学会写信,用处很大,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真诚的心给别人写信,这样的生活多开心啊!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一句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课后练习: 写句练习: 1、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 2、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 。 3、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蜜蜂,让他快来采蜜。 第2课时: 1、检查背诵 2、巩固生字、词语。 3、模仿课文写一到两节小诗。
第4课《刮脸》 预习要求: 1、课后练习1 剃( ) 镜( ) 换( ) 轮( ) 递( ) 境( ) 焕( ) 论( ) (该题中涉及的生字只有一个,因此这道题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 2、思考:你认为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课内落实: 1、借助课题,理解课文内容。(渗透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 巩固“刮”字(刮脸要用刮刀,所以是立刀旁) (2) 谁刮脸? 怎样的小贝当刮脸? 句式练习:才上二年级的小贝当要理发师为他刮脸,他 。 (第1个问题,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小贝当刮脸。老师要继续追问下去怎样的小贝当刮脸?意在强调他的年龄小,激发学生借助句式表达所想,其实也是对预习题2的一个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不难感受到小贝当的天真可爱。这里是采用从读者的感受的角度整体进入课文学习的方法。) 2、学习描写小贝当言行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 (1) 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小贝当的天真可爱的呢? (学生不难关注到人物的语言,那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小贝当语言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指导读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几个生字,比如“嚷”的写法、字义;“焕”的字形) (2)借助填空,揣摩小贝当的心理,为指导朗读作铺垫。 句式练习: ①他嚷道:“我要剃头”,生怕 。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感受到小贝当生怕理发师听不到他的声音,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大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这个填空学生有困难,可以再一次重申“嚷”的字义,引导学生关注小贝当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地说话。) 句式练习: ②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 地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③小贝当大声喊道:“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他 。 (在这个填空的基础上,再出示两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读好小贝当的话。 (了解了贝当的心理状况,再来读这些句子,相信学生一定都能读好。) (4)学习描写贝当动作的句子。 (课文中还有一句句子也特别能表现小贝当的天真可爱,可以直接出示句子“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这句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并且要求学生把问题写在句子旁边,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培养表述完整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练习: 1、加标点。 (1)爸爸对我说 数学考试时要认真仔细 争取考个一百分 (2) 这支笔多少钱 我问营业员阿姨 2、根据自己课上提的问题用一两句话把答案写下来。 (注意要事先指导学生简答的格式) 3、布置同伴合作讲这个笑话。 (课后还有一个用“但是”写句的练习,因为本课涉及的语言练点较多,而且三年级并没有掌握写转折句的要求,所以此处先作为积累。) 第2课时: 1、对简答题的一个反馈。 2、同伴合作讲这个笑话。
第3课《我画什么》 (本课虽然是篇阅读课文,但是从文章内容来说,学生初读一遍,可能连几个孩子的名字都搞不清,所以需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而且本课中语言练点较多,比如偏正词组在本课出现频率较高,可以好好地利用,进行词组与句子互换的积累。因此本课建议用一教时来完成。) 课内落实: 1、课内预习。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反复地朗读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查字典,理解“温暖和煦”中“煦”的意思;“欲言又止”中“欲”和“止”的意思。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老师可巡视学生有没有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圈出来,通过查字典来标音节。 2、借助课题,了解课文内容。 (1) 课题中的“我”是指哪些人? (2) 他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读文圈出什么样的谁。(老师要提醒学生有些是性格特征,有些是外貌特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边读边圈。) (3) 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连起来把文中几个小朋友的名字、特点说清楚) 3、结合词语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抓“俨然”、“慢条斯理”和“欲言又止”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把课文读好。) 4、借助句式练习,体会纯真善良的童心。 出示句式:虽然每个人想画的不一样,但是 。 (先让学生交流,学生答案不佳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孩子想画的内容怎么样,有没有共同点。) 在完成第1句的基础上,再出示第2句: 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很美好,但是 。 (这句其实是对文章最后结果的一个概括。课堂上可以多花点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课后练习: 1、加标点。 (1) 谢谢你 孩子 老爷爷感激地说 没有你 我肯定要迷路了 (2) 今天是个好天气 姐姐对我说 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吧 2、写句练习。 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很美好,但是 。这真是一群善良纯真的好孩子。
第5课《给妈妈的礼物》和第6课《童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