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常见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高中语文—18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虚词用法及例句1. 在(zài) - at, in, on- 我在家里。
(Wǒ zài jiā lǐ.) - I am at home.2. 离(lí) - from, away from, since- 学校离我家很远。
(Xuéxiào lí wǒ jiā hěn yuǎn.) - The school is far away from my home.3. 向(xiàng) - towards4. 到(dào) - to, towards, until- 请到医院去看病。
(Qǐng dào yīyuàn qù kàn bìng.) - Please go to the hospital to see a doctor.5. 往(wǎng) - towards- 他往东走了。
(Tā wǎng dōng zǒu le.) - He walked towards the east.6. 给(gěi) - for, to, give- 我给爸爸买了一份礼物。
(Wǒ gěi bàba mǎi le yí fèn lǐwù.) -I bought a gift for my dad.7. 跟(gēn) - with- 我跟朋友去看电影。
(Wǒ gēn péngyǒu qù kàn diànyǐng.) - I go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8. 为(wèi) - for, to, in order to- 我为了考试而学习。
(Wǒ wèi le kǎoshì ér xuéxí.) - I study for the exam.9. 对(duì) - towards, to, with regard to- 他对我很友好。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有时:有时是一个表示“有时候”,“时不时”等意思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两种事态之间的可能性或经常性,如:"他有时乐观,有时悲观”。
2、差不多:差不多是指时常比较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这件衣服大约要花两百块钱,差不多”。
3、大约:大约是一个表示一般估计的虚词,多用于表达某事大概发生在某个范围内的意思,如:"今天是大约十月一号”。
4、大概:大概是一个表示概括性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事大致是怎样的,如:"大概这是我们昨天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5、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是一个表示总结的虚词,用于总结之前所陈述的内容,如:"经过仔细推敲,总的来说,我们决定明天出发”。
6、近乎:近乎是一个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完全一致情况的虚词,如:"这两件衣服的颜色近乎一样”。
7、将近:将近是一个表示接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虚词,如:"现在的温度将近零度”。
8、应该:应该是一个表示建议或推测的虚词,如:"你应该去看看医生”。
9、大概率:大概率是一个表示可信度很高的虚词,如:"今天会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大概率会发生”。
10、也许:也许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或有待研究的虚词,如:"今年冬天气温会不会升高,也许会”。
11、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是一个表示重复、强调或解释的虚词,如:"今天没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松一下”。
12、算是:算是一个表示概括的虚词,可以用来表达某件事的大致状态,如:"你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13、或许:或许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虚词,如:"今晚的天气可能会很冷,或许要下雨”。
14、约莫:约莫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这部电影大概有一百多集,约莫”。
15、不太可能:不太可能是一个表示可能性很小的虚词,如:"今年下雪的可能性很小,不太可能”。
16、差不多也:差不多也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今天晚上可能会下雨,差不多也是”。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虚词常见用法一、而用法归类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8)表目的: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4.其他用法,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一.辨析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2.蟹六跪而二螯。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9.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1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习题答案:(1)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表并列(3)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设” 。
(7) 表因果,“因而”。
(8) 第二人称代词 (9) “罢了”。
(10)表示目的关系。
(11)才,方才。
(1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二、乎用法归类: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4)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二.辨析下列“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儿寒乎?欲食乎?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4.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7.吾尝疑乎是。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习题答案:( 1-5题答案和语气词一一对应)(6) (在)(比)(7) (于)(8)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三、其用法归类: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它”“它的”(包括复数)……(2)第一人或第二人称称代词,译为“我”(自己)“我的” 或者“你的”“你”(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那些”“那里”“这”“这个”“这些”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2)表反问语气:难道(3)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3、语气助词(不译)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2)表选择,其…其…。
可译为“是…还是…”。
5.助词固定【何其】译为“多么”。
三.辨析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皆出于此乎?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7.其孰能讥之乎?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吾其还也!10.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习题答案:1、他的2、他们3、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4、自己的5、指示代词,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反问,难道8、表期望,一定。
9、表祈使,还是。
10、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3、【何其】译为“多么”。
四、且用法归类:1、连词,表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让步(尚且,还。
)递进(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
)、选择(还是,或者)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将要”、“姑且”、“将近”等3、【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4、【且如】就像。
四.辨析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河水清且涟漪。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不出,火且尽。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6.示赵弱且怯也。
7.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8.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习题答案:1、表并列,并且 2、表示递进,尚且3、表转折,但是 4、将、将要5、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6、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7、暂且,姑且。
8、“况且”,“再说”。
9、就像。
五、所用法归类:1、助词(1)所+动,“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2、名词,表处所3、【所谓】所说的。
4、【所在】①到处②所在之处,处所。
五.辨析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某所,而母立于兹。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习题答案:1、表示被动 2、……原因3、用来……的4、名词,处所,地方。
5、所+动6、所+动7、所说的8、到处六、为用法归类:1.动词。
(wé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2.介词。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4)表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3.语气助词(句末)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六.辨析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
3.公为我献之。
4.恐为操所先。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6.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8.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0.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习题答案:1、是,是,呢 2、向、对3、替、给4、被5、为着、为了6、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7、作为8、成为9、演奏10、划为,作为11、治理12、认为七、焉用法归类:1、兼词。
(1)相当于“于此”“于彼” “于之”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2、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3、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2)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4、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七、指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置杯焉则胶。
4.且焉置土石?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6.然力足以至焉。
7.焉用亡郑以陪邻?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11.于是余有叹焉。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1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习题答案:①在其中。
②从这里。
③于此。
④在哪里。
⑤⑥相当于“之”。
用在动词后作宾语,译作“他”或“它”。
⑦疑问副词,为什么⑧哪里。
⑨⑩⑴作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
⑵⑶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⑷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八、也用法归类:(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三)固定的搭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八、指出下列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7.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8.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9.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习题答案:①表示判断语气。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④⑤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⑥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⑦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⑧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⑨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
⑩表感叹,相当于“啊”。
九、以用法归类:(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