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合集下载

认知诗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综述

认知诗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综述

160118 古代文学论文认知诗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综述一、引言认知诗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

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认知诗学不仅在文学文本解读方面具有极强的阐释力,在文学的本质和功用等文学的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诗学是认知科学与诗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借鉴了认知科学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阐释力。

目前,认知诗学虽然仍是一门前沿学科,却有了重要的学科地位,可以为其他学科利用。

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认知活动,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之不能用语言手段得到诠释,必须纳入诗学轨道。

认知诗学能够通过人类心智的互动体验,将人类普遍的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作用于文学翻译,构筑语言与文学之间通约的桥梁。

因此,认知诗学与文学翻译的界面研究就成为一种必然。

认知诗学中的诸多理论因子提炼后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目前在与文学翻译的界面研究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认知诗学理论有图形—背景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示理论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诗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新路径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认知诗学关照下的文学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两位著名学者Elzbieta Tabakowska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Jean Boase-Beier教授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Elzbieta Tabakowska的1993年的代表性著作《认知语言学与翻译诗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lation)昭示了运用认知诗学基本原理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强调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和后结构主义把语言划分为形示与意义,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没有考虑到人的作用。

与此相应的翻译研究自然逃不开形示与意义、结构与内容的二元对立。

认知语言学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浅析认知诗学的概况

浅析认知诗学的概况

结果 , 认 知主体 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认 知具有重要 的影 响。因
此, 认知 既是一个 人与客观外 部世 界互 相作用 的过程 , 又 是

诗学研究而 比较 典型的 、 更有特指意 味并建 立在认 知语 言学
基础上 的认知诗学研究者 , 是 Ma r k T u ne r r 。因此 , 笔者概括而 言, 认 知诗学有 以下特点 : 第一 , 实践性 , 创造 性对认知 诗学 开创 的革新 。第 二 , 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 理学 为认 知诗学的 发展奠定 了一定的基础。第三 , 具有更 大的广泛性 , 对于各个
而忽略其他 主观 因素。
f 关键词】 认 知诗 学; 认知; 诗学
中图分类号: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4 — 0 0 6 3 — 0 1
随着认知 语言学 的迅猛 发展 ,更 多 的语 言学家 将语 言
个人认识世界的结果。
认知诗学之所 以选定“ 诗学” 来命 名有其历史渊源 。在西
方, 亚里 士多德 的“ 诗学” 是第一个 被看作关 于文学 的理 论 。 随着 文学理论 的进一 步发展 , 认知 诗学逐步形 成 了一种 “ 系 统” , S t o c k w e H 、 G a v i n s 和S t e e n等人 以“ 诗学” 来命 名 自己的研
G i b b s算是第 二个代 表 ,他 的一本 书叫 《 心智 诗学》 ( 参 见
G a v i n s &S t e e n 2 0 0 3 : 3 ) 。O a l f e y 研究 了传统的“ 摹拟” 和“ 情感” 等 文 学 概 念 ,从 认 知 的 视 角 提 出 了文 学 的 功 用 问 题 。 G a v i n s &S t e e n认为 T s u r 、 G i b b s 和O t l e y 三人属 于广 义的认知

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

西方认知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接受美学比较

阈下, 挖掘和清理二者共同蕴含的接受美学思想 , 以融古化 理解依赖“ 前理解” , 理解基于此在 的“ 先在结构 ” 。海德格
Ke y wo r d s: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p o e t i c s ;r e c e p 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1 .引 言
狄尔泰为现代阐释学增添另一要素, “ 生命” : 人的生命
伊瑟尔以召唤结构为基础提出隐在读者作品的语义结构不是世界的本来结构而是作家选择重组的结果创作必然考虑读者视野或者说读者已经蕴含于文本结23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移植到美国演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读者反应批评代表是费什和卡勒
2 0 1 3年 1 2月 第2 1 卷 第 4期 n a l o fXi ’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v
De e . 2 01 3
V o 1 . 2 1 .N o . 4
西 方 认 知 诗 学 与 中 国 古 典 诗 学 的接 受 美 学 比较
c e p t i v e a e s t h e t i c s S O t h a t we c a n h a v e a 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e a c h t h r o u g h t h e i r d i lo a g u e .
r e c e p t i o n , h a s a n i n t e na r l l o g i c a l l i n e o f r e c e p t i v e h i s t o r y f r o m P r e — Q i n P e i r o d a n d We s t e r n a n d E a s t e r n H a n D y n a s t i e s t o Mi n g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e s t e r n c o ni g t i v e p o e t i c s a n d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p o e t i c s a r e c o m p r a e d w i t h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o f r e -

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十年述评(2007-2016)——基于CNKI刊载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十年述评(2007-2016)——基于CNKI刊载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国内认知诗学研究十年述评(2007-2016)——基于CNKI刊载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唐雅卓;周静【摘要】认知诗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读文学的交叉学科.认知诗学自创立以来在国外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在我国外语界却发展缓慢.文章通过文献检索的办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CNKI(2007-2016)十年间刊载的314篇有关认知诗学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成果稳步增长,文献来源范围广泛,研究领域类型多样,涉及理论定义、文学解读、视角分析、内容梳理与学术研讨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指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诸如理论研究尚待深化、文学解读视角单一、跨学科延伸性研究欠缺等不足之处.最后对认知诗学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动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4页(P95-98)【关键词】认知诗学;国内研究;述评【作者】唐雅卓;周静【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认知诗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学研究的认知转向,是一门将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

“认知诗学”术语源自Reuven Tsur利用认知心理学范式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他认为认知诗学就是要努力发现诗性语言或文学批评是如何既受人类信息的处理过程所限制又如何被这一过程所影响。

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最大的优点是将文学的哲学探讨与批评实践两方面相结合。

总之,认知诗学研究是运用认知科学相关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等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认知诗学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动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认知诗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Tsur的认知诗学,通过运用早期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对诗歌进行综合性视角分析。

西方诗学世俗化进程中的认知诗学

西方诗学世俗化进程中的认知诗学

柏拉图秉承希腊古 哲 “ 众象 归一” 的思维 习惯 , 区分
“ 美的理念 ” 和“ 美 的万 物” 。美 的理念 是先验 的纯粹 的 不过是美的理念 的幻象和影子。
认知诗学是西方诗学世俗化进程 中最 发了一场“ 认知革命 ” ( F o d o r 1 9 9 8 : 3 ) 。西方诗 学领域也 知 的过滤 。可以说 ,
密( V a n d a e l e&B r i f n e 2 0 0 9 : 1 ) , “ 走认知道路” 已经成 为当
今文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苏晓军 2 0 0 8 : 1 1 8 ) 。
i n i t s h i s t o r y o f mo r e t h a n 2 0 0 0 y e a m .h a s b e e n e x p e ie r n c i n g a c o n s t a n t d e e p e n i n g p r o c e s s o f s e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we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h e it r a n c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a n d we s t e r n p o e t i c s ,a nd i f n d t h a t t h e i r s e o f c o ni g t i v e p o e t i c s
f u r t h e r c a r r i e s f o r w a r d he t s e c u l r a R e n d o f we s t e n r p o e t i c s . Ke y wo r d s :we s t e n r p o e t i c s ;c o ni g t i v e p o e t i c s ;s e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玛格丽特·弗里曼访谈录之一_split_1

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玛格丽特·弗里曼访谈录之一_split_1

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玛格丽特·弗里曼访谈录之一赵秀凤 徐方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摘 要:美国认知诗学的开拓者玛格丽特·H.弗里曼教授在访谈中就认知诗学理论框架、认知美学及多模态文学的认知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她指出认知诗学建立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的必要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她提倡用“认知美学”替代“认知诗学”一词,强调“诗学”一词意味着“创造”,因此认识诗学应该应用于除诗歌之外的其他文学文本的研究。

继而,弗里曼教授谈到为推广认知诗学,其团队创建专属网站和期刊的工作进展。

最后,她指出认知诗学并不仅仅关注语言,还关注其他符号,如声音、图像所产生的诗学审美效果,因此鼓励认知诗学的多模态研究路径。

关键词:玛格丽特·H.弗里曼;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978-7-119-09247-8(2014)01-0023-04 Cognitive Poetics,Cognitive Aesthetics and Multimodal LiteratureZHAO Xiufeng XU FangfuAbstract: Professor Margaret H. Freeman,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ognitive poetics, expounds her ideas in the interview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poetics, cognitive aesthetics and multimodal cognitiv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First, she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poetics; otherwise it would not be qualified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Advocating “cognitive poetics” to be replaced by “cognitive aesthetics”, she argus that cognitive poetics should be applied to other literary forms besides poetry for “poetics” means “creation”. She also mentions that to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cognitive poetics, a professional webpage and digital academic journal are already in progress. Finally, as regards to the research scope, she emphatically suggests that cognitive poetics should not exclusively focus on verbal text, but embrace other texts out of non-verbal symbols, such as sound, image etc. or multimodal text. In this light, she strongly advocats further and broad cognitive poetical studies on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multimodal literature.Key words: Margaret H. Freeman; cognitive poetics; cognitive aesthetics; multimodal literature时间:2010年11月20日上午地点: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玛格丽特·H. 弗里曼(Margaret H. Freeman):美国洛杉矶山谷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米瑞菲尔德艺术与认知学院(Myrifield Institute for Cognition and the Arts)院长,美国艾米莉·狄更斯国际学会创始人之一。

故事与认知_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_熊沐清

故事与认知_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_熊沐清

2009年2月第25卷 第1期外国语文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F e b.,2009V o l.25 N o.1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熊沐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重庆 400031)提 要: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

而在关于文学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故事这一样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

这一基于认知的文学功用观把文学艺术视为发现、创新的方式和知识增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地位,同时,认知诗学的逐渐成熟和文学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对人类认知与思维关系的探索做出贡献。

关键词:认知诗学;文学功用观;故事;认知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1-0006-10S t o r y a n dC o g n i t i o n:R e m a r k s o nF u n c t i o n s o f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V i e wo f 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X I O N GM u-q i n gA b s t r a c t:B e i n g ak i n d o f p o e t i c s r a t h e r t h a na n a n a l y t i c a l m e t h o d o l o g yt a k e nf r o m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c o g n i t i v ep o e t i c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s u c hg e n e r a l i s s u e a s t h e f u n c t i o n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 i t a s b e i n g a p o e t i c s.T a k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a s a s p e c i a l f o r mo f c o g n i t i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w i t hi t s s p e c i a l i n f l u e n c e u p o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u m a n c o g n i t i v ea b i l i t y, c o g n i t i v ep o e t i c s t r i e s t o m a k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n t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h u m a nc o g n i t i o n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I n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e s p e c i a l l y f o c u s e s o nt h e g e n r e o f s t o r y,a n db r i n g s f o r t h t h e i d e a t h a t s t o r y i s a b a s i c c o g n i t i v e a b i l i t y a n d t h i s a b i l i t y h e l p s u s 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w o r l d.T h i s c o g n i t i o n-b a s e d i d e a h e l p s t os o m e e x t e n t p r o m o t e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i t s s t u d i e sb yt a k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a s w a y so f d i s c o v e r y,c r e a t i o na n di n c r e a s eo f k n o w l e d g e. M e a n w h i l e w i t h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m a y c o n t r i b u t e m o r e a n d m o r e t o t h e f i e l d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h u m a n c o g n i-t i o n.K e yw o r d s: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f u n c t i o n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s t o r y;c o g n i t i o n 1.“诗学”还是“批评”S t o c k w e l l(2002:6)在《认知诗学导论》(C o g n i-t i v e P o e t i c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前言”中指出:“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框架”;G a v i n s和S t e e n(2003:5)则在《认知诗学实践》(C o g n i t i v e P o e t i c s i n P r a c t i c e)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认知诗学“首要地是一种新的诗学”。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S i - n UXa j ou
Ab t a t th sb e p r xmaey4 e r ic ea v n fc g i v o t sa e b gn i go ee r 9 0 .T e s r c :I a e n a p i t l 0 y assn e t d e t o n t e p ei tt e i nn f h a l 1 7 s h o h o i c h t y rc n e r a e w t e s d a d v l p n f srn n ee ti o n t e p e is o h a to r n r hn s e e ty as h v i se e e o me t o t g itr s n c g i v o t n t e p r fmoe a d moe C i e e n o i c s h lr .T e F rtC i a C g i v o t sCo f r n e u c s fl ed i 0 8,e ie c st e mu t l ain o ie e c oa s h i h n o t e P e c n e e c ,s c e su l h l 2 0 s n i i y n vd n e h l pi t f i c o Chn s
rs ac esd v t d t c g i v o t e e c .W i e a v n e n f o n t es in e n l dn o n t el g i is e e r h r e o e o o nt e p ei r s a h i c r t t d a c me t g i v c e c ,icu i gc g i v i u s c , hh oc i i n t
20 0 9年 4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苏晓军) 1. 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最早提出认知诗学这一术语的学者是以色列人Reuven Tsur。

他是沿着形式主义传统,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文学研究的先驱一。

这一方向的主要研究者还有Margaret Freeman和David Miall等。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Tsur一直在进行认知诗学的研究项目。

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明确地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法国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把该方向的研究引上了认知道路。

Tsur强调指出,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并不是想替代任何传统的文学批评,而只是试图寻求传统文学批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他所倡导的认知诗学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应该从认知角度去处理,而是说当传统概念不足的时候就应该去调动认知假设(cognitive assumptions)。

认知假设不应该替代来自其它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换言之,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发展理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Tsur致力于研究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文学解释,而他所求助的对象则是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

很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连贯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就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sur, 1992)里。

在Tsur看来,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连接人类价值与可能被认为琐碎的文体手段之间的鸿沟(Tsur, 1992: 19)。

Tsur坚持认为,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把我们的认知处理进行陌生化( defamiliarize)或者非自动化(deautomatize)。

他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是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描述,第二步是描述诗歌如何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修正,第三步是研究随后根据不同原则进行的重组( reorganization)和文学效果(literary effect)。

他对常规认知处理的描述主要来自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Ulrich Neisser,但后两步的研究是他自己的独创。

《走向认知诗学理论》是运用认知科学进行文学批评的最早也是最系统的成功尝试之一。

Tsur运用认知科学所提供的工具,探讨认知科学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的研究所可能做的贡献,既强调个人的认知过程,又强调这些认知过程的普遍性,试图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所以说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不仅是对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补充,而且对传统批评方法根据内省直觉地意识到的文学效果做出了强有力的解释(Tsur, 1992: 360)。

事实上,该书最大的长处就在于它对文学语篇所产生的所有直觉反应都进行了分析探讨。

不仅如此, Tsur的认知解释渗透到了语篇的每一个层次,从语音到意义到体裁到文学批评者的心理词典( Tsur, 1992:501)。

1992年以后, Tsur继续发展自己的认知诗学理论,并于1998年出版了他自己不无得意的戏称为是小小哥白尼革命的另一部认知诗学领域的著作:《诗歌韵律:结构与吟诵———认知诗学实证研究》(Tsur, 1998)。

在这一著作中, Tsur提出了两个关键思想。

首先, Tsur从格式塔的感知原理出发,提出了诗歌韵律并不是一个检查规则以确定哪些重音模式与韵律结构之间的映射可以接受而哪些则不能接受的过程。

由此, Tsur得出了韵律只有在吟诵中才能被感知这一结论(Tsur, 1998: 26)。

其次, Tsur运用GeorgeMiller 1956年提出的关于人类在短时记忆中处理信息能力限制的经典论断以证明自己的韵律感知理论。

Miller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最大处理能力为7 +/ - 2个项目。

在阅读诗歌时如果遇到重音模式与韵律模式之间的冲突,读者就必须在听觉记忆痕消失之前找到方法以解决这种韵律吟诵中所出现的冲突。

假如在记忆痕消失之前尚未找到解决方法吟诵就被迫中断。

因为短时记忆或者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作记忆是不能延长的,所以读者要么就必须对音位和字间界(word boundaries)作过度诵读,要么就得把某些简单的单位归组(Tsur, 1998: 73- 82)。

更重要的是, Tsur以此对为什么最长的诗行为十音节做出了解释,并说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诗歌每一行的长度都是有限的。

关于认知诗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Tsur(2002)强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不会提出认知诗学所问的问题,也不会回答认知诗学所问的问题。

在有些方面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认知语言学成功地证明了许多不同的隐喻可以浓缩成一个潜在的概念隐喻,而认知诗学则对非常相似的隐喻进行重要区分,并声称这些差异使得语篇中的诗性表述独一无二。

认知诗学试图解释读者对语篇的感知效果,试图根据原理找到所感知的效果与语篇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主题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读者偏爱不同“心理吟诵”的认知方式、韵律模式以及韵律模式如何相互作用以生成读者所感知的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

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对这些效果也进行研究,但Tsur认为他们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认知语言学对其也无能为力,只有认知诗学可以根据原理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不可能免除遭受质疑和批评的危险, Tsur的认知诗学理论也不例外。

Steven Willett就曾对Tsur (1998)提出的两个关键思想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数年以后又著文撤消了自己对Tsur的批评,并承认Tsur研究的合理性(Willett, 2005)。

概言之,迄今为止对Tsur的主要批评来自认知范式,指责Tsur的认知诗学过于强调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Bizup &Kintgen, 1993) ,不过来自文学认知研究领域的学者则赞成文学反应与日常认知之间存在质的差异这一形式主义假设(Miall &Kuiken, 1994; Miall, 1995) ,并赞赏Tsur为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所提供的大量实证性数据(苏晓军,2006)。

2 认知诗学的新发展随着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的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加入认知诗学的研究队伍, Peter Stockwel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从理论上来说,《认知诗学导论》提供了许多新见解,比如说对指示(deixis)提出了一种总括性的认知语言学模型;从认知诗学视角对情节和故事这一叙事学的基本区分提出了质疑;利用Mark Turner的寓言(parable)这一概念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在改变我们的视角、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威力。

对Stockwell (2002) 的认知诗学研究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本教材,该书对某些理论的阐释不够明晰,比如第五章中对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的术语与Halliday 的及物性理论中的范畴所进行的对比一定让许多学生很头痛;其次,介绍了太多的理论框架而没有将不同的框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一定使许多学生一头雾水:那些术语在多大程度上意思相近? 比如说,第七章所讨论的话语世界和第十章所讨论的话语世界是一回事吗? 第七章所讨论的认识话语世界epistemic discourseworlds)和第十章所讨论的认识亚世界(epistemic sub2worlds)有什么不同?最后,正如Stockwell (2002: 169) 自己所强调的,把研究重点从个人转向人类认知的社会和交互维度非常重要,因此认知语言学有必要向社会语言学靠拢,要带着批评的眼光关注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然而,这一批评认知诗学(critical cognitive poetics)的呼吁不仅在《认知诗学导论》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知诗学实践》(Gavins &Steen, 2003)和《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和认知》(Semino&Culpeper, 2002)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Weber, 2004)。

自《认知诗学导论》(Stockwell, 2002)问世以来,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文学认知研究甚至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出现了合流的局面。

Stockwell(2002: 9)本人在该书的导言中就这样写道:“在美国,对认知诗学的理解是紧密围绕认知语言学这个中心的。

……认知诗学已成为不愿追随乔姆斯基生成传统的语言学家进行语言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一美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了认知诗学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同事们的吸引力。

”认知诗学近年来的发展由于偏离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因此与Tsur所开创的认知诗学研究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由此招致的批评之一是:所关注的几乎全是信息处理,而忽视了情感。

这一批评主要来自DavidMiall。

Miall (2005)指出,我们进行文学阅读时所发生的并不仅仅是理解;尽管认知诗学在研究情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Oatley &Johnson2Laird, 1987; Tsur, 1997;Oatley, 2002) ,但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拿出一个情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总体理论框架。

情感只是被当成一种辅助性的效果,一种认知过程内部出现的附带现象。

这种对情感的忽略与Stockwell本人对情感的态度有关。

Stockwell(2002) 认为,情感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被打断时才会出现,这种态度就使情感处于次要的地位,构成了认知评价以后才产生的效果。

然而,Miall (2005: 147) 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事实未必如此(Zajonc, 1980)。

由此Miall (2005: 149) 得出了以下三点关于情感的结论。

首先,情感有助于我们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其次,情感源于体验,促使我们对事件采取一定的立场态度;最后,当涉及我们的自我概念的某一问题时情感还包括自身的情感。

当然, Miall的这些思想远远谈不上系统性,还有待于融入到认知诗学的理论中去。

最后,认知诗学倾向于把阅读的体验看成是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自然目标(Stockwell, 2002)。

对于这一点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认知诗学的分析结果本身就常常与这一理念相违背,因为认知诗学往往是在创造目标和关系而不是在探究它们。

有人抱怨说,认知诗学的分析者们总是不断地提供他们自己对语篇的解读,做一些关于“可能”读者的笼统假设,而事实上有必要进行更多更广泛的研究以帮助我们超越分析者自己所得出的意义(Jeffries, 2001)。

更有研究者则干脆提出,认知诗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要解释语篇处理,而是要提供对语篇的解读,然后用语篇处理理论加以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