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2)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罗非鱼养殖地区,该地区水系丰富,并且具备适合罗非鱼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为罗非鱼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选取广西南部主要水系,包括西江、北盘江、东兰江等,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罗非鱼的野生建群调查。
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每个观察点连续观察罗非鱼活动状况2个小时,记录相关数据。
二、调查结果1.群体数量通过观察,发现野生罗非鱼在广西南部水系中数量较为丰富。
在调查的河段中,每个观察点平均每小时能够观察到罗非鱼的数量约为10-20尾。
观察到罗非鱼呈现群体行为,多尾鱼群一起活动,相互游动,表现出较好的生存状态。
2.生活环境调查发现,广西南部水系中的水质条件较好,PH值在7-8之间,水温在24-28摄氏度之间,氧含量充足。
这些环境条件有利于罗非鱼的生长发育。
3.食物供应观察到广西南部水系中有丰富的水生动植物,为罗非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调查发现,罗非鱼主要以浮游生物、水中悬浮有机物为食,同时也观察到罗非鱼捕食小型鱼类的情况。
广西南部水系提供了罗非鱼的丰富食物供应。
4.繁殖状况通过调查,观察到广西南部水系中部分罗非鱼实行择偶繁殖,即雄鱼选择优秀的雌鱼进行繁殖。
观察到的罗非鱼繁殖频繁,每年春季和秋季均可观察到罗非鱼的繁殖行为。
繁殖后的罗非鱼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寄生,保护卵和幼鱼的生存。
三、调查分析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南部水系中的野生罗非鱼数量较为丰富,群体行为较为活跃,证明了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适宜罗非鱼的生存繁殖。
2.水质条件良好,氧含量充足,水温适宜,为罗非鱼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
3.广西南部水系中存在丰富的食物资源,能够满足罗非鱼的食物需求。
4.繁殖频繁,表明广西南部水系中的罗非鱼繁殖能力较强。
广西南部水系中的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良好,水质优越、食物充足、繁殖频繁,为罗非鱼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

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现状钦州罗非鱼饲料品牌很少,要紧从海南等地进口,品牌有粤海、通威、渔状元和恒兴等。
而受到海南,湛江罗非鱼市场的妨碍,钦州罗非鱼料市场格局以后几年内或将发生改变,饲料销售与成鱼回收加工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打拼那个市场的有力手段。
主养区精养池塘要紧群体为来钦州市谋进展的浙江人,吃苦耐劳,头脑聪慧,同意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是一批特别优秀的养殖群体。
其他区域多数养殖户为钦州本地人,养殖面积较小,多为粗放式养殖,投入较少,配套设施及能力较弱,养殖技术水平较低。
近几年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明显偏高,使罗非鱼的养殖效益落低,风险增大。
要紧养殖的品种及比例钦州市罗非鱼养殖的品种要紧是吉富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它们分别约占罗非鱼总养殖量的45%和30%。
吉富罗非鱼是世界粮农组织在菲律宾用8个别同地域的罗非鱼杂交,经过十几年选育,采纳先进的遗传技术与DNA识别技术挑选出的最优血统的罗非鱼新品种。
由于其具有生长快速、起捕率高、出肉率好,较好习惯箱、池塘饲养条件等特点,所以被用于广泛的养殖。
奥尼罗非鱼个体生长速度、群体产量、起捕率等生物指标均高于父母本,是优质高产的好品种,所以也被广阔的养殖户青睐。
这两品种的罗非鱼是钦州市专养罗非鱼老总们的要紧经济来源。
少数养殖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分别约占总比例的10%和5%,也有约10%的少数养殖场老总养殖其他品种的罗非鱼,如奥利亚罗非鱼、强寿罗非鱼等。
罗非鱼苗来源经过对钦南区及周边地区罗非鱼苗场的深入走访,我们了解到钦州罗非鱼苗的要紧来源集中在海南和广东湛江等地,分别占罗非鱼苗总数的45%和35%,其要紧原因是这两个地点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天气的妨碍,大大促进了罗非鱼苗的养殖生产,再加上该地区的罗非鱼苗场老总们多年对罗非鱼的生产养殖,都有着他们独特的生长生殖技术,所以也成为他们在渔业市场的要紧经济来源。
此外,还有15%和5%的罗非鱼苗分布在广西南宁市和钦州市,由于其地理条件的妨碍和养殖户的技术有限,没有开展罗非鱼苗大量生产养殖。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摘要】广西南部是罗非鱼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研究旨在调查该地区罗非鱼的建群状况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概况和罗非鱼生态习性的调查,发现罗非鱼在该地区的群体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为干扰。
建群状况调查分析显示,水质污染、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等因素可能对罗非鱼的群体数量和生存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提出加强保护措施、改善水环境质量和限制捕捞等建议,以保护罗非鱼的生存环境,维护该物种的生态平衡。
建群状况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实现对罗非鱼及其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管理。
【关键词】广西南部水系、罗非鱼、建群状况、生态习性、调查分析、影响因素、保护对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保护对策探讨、影响因素分析、结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系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广西南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交界,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水系,如漓江、桂江和西江等。
这些水系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同时也是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
罗非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常见于广西南部的水系中。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罗非鱼的生存境况面临着严峻挑战。
对广西南部主要水系中罗非鱼建群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于了解该地区水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影响因素和保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西南部主要水系中罗非鱼的生态习性、建群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该地区水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探讨保护对策,促进当地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广西南部主要水系中罗非鱼的建群状况,探讨其生态习性和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保护对策。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

广西南部主要水系野生罗非鱼建群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南部地区是中国罗非鱼养殖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主要水系包括柳江、钦江、贵江、北盘江等。
针对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罗非鱼的野生建群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地区的罗非鱼资源状况以及保护和管理的需求。
一、调查方法1. 采样点的选择:根据广西南部地区水系的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包括柳江、钦江、贵江、北盘江等主要水系的主要支流和主要湖泊。
2. 采样方法:采用考察和拟合等方法进行调查。
在采样点进行鱼类资源的考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采集与罗非鱼相关的信息,包括罗非鱼的种类、数量、体长和体重等。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罗非鱼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情况。
二、调查结果1. 罗非鱼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部的主要水系中,罗非鱼主要分为尖杜父鱼和平杜父鱼两个种类。
尖杜父鱼主要分布在柳江和钦江,平杜父鱼主要分布在贵江和北盘江。
2. 罗非鱼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罗非鱼数量较大,尤其是在面积较大的湖泊中。
柳江的罗非鱼数量最多,其次是贵江和北盘江。
3. 罗非鱼体长和体重:调查结果显示,罗非鱼的体长和体重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在湖泊中生长的罗非鱼体长和体重较大,而在江水中生长的罗非鱼体长和体重较小。
4. 种群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罗非鱼种群结构不均衡。
在柳江和钦江中,罗非鱼的种群结构较为均衡,在贵江和北盘江中,种群结构较为不均衡。
三、调查分析1. 影响罗非鱼数量和分布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水质和生态环境是影响罗非鱼数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湖泊的面积较大,水质较好,有利于罗非鱼的繁殖和生长。
2. 罗非鱼的保护和管理: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罗非鱼资源状况较好,但也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管理好这一重要资源,需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同时限制过度捕捞和滥用养殖药物。
3.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广西南部主要水系的罗非鱼资源状况,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包括对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和育种技术的研究,以及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范文大全

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范文大全罗非鱼属热带、亚热带鱼类,咸淡水皆可生长,其中适宜水温为16℃~28℃,盐度为6‰~7‰,我国主要养殖地区为琼、粤、桂三省,在广西区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养殖面积达40万亩,其中广西钦州市为4万亩,咸水罗非鱼主要分布在沿海城镇,而淡水罗非鱼基本遍布钦州各个城镇,但罗非鱼养殖面临着小瓜虫病、水霉病、链球菌病等疾病的困扰。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十名学子自发组成“我心飞洋”团队,对钦州市的罗非鱼的养殖现状深入了解、剖析,从而认识困扰罗非鱼健康生长的病害,了解养殖户的养殖情况,并做出统计进行分析,以给养殖户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为罗非鱼市场分析预测提供最新最真实的材料。
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现状钦州市沿海城镇养殖罗非鱼主要以鱼虾混养、鱼蟹混养为主,全市的养殖面积大概为4万亩左右,亩产量在1万吨至1.2万吨之间。
虽然鱼体成活率及亩产量都很可观,但由于塘租、养殖成本过高和出塘价过低等原因,从事罗非鱼养殖的养殖户都不怎么赚钱,甚至还赔本。
钦州罗非鱼饲料品牌很少,主要从海南等地进口,品牌有粤海、通威、渔状元和恒兴等。
而受到海南,湛江罗非鱼市场的影响,钦州罗非鱼料市场格局未来几年内或将发生改变,饲料销售与成鱼回收加工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打拼这个市场的有力手段。
主养区精养池塘主要群体为来钦州市谋发展的浙江人,吃苦耐劳,头脑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养殖群体。
其他区域多数养殖户为钦州本地人,养殖面积较小,多为粗放式养殖,投入较少,配套设施及能力较弱,养殖技术水平较低。
近几年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明显偏高,使罗非鱼的养殖效益降低,风险增大。
主要养殖的品种及比例钦州市罗非鱼养殖的品种主要是吉富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它们分别约占罗非鱼总养殖量的45%和30%。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罗非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繁殖快、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广西地区有广泛的养殖。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抗生素残留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对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罗非鱼养殖中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抗生素残留的问题。
一些养殖户对于鱼类疾病的防治知识较为匮乏,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常常过量使用、频繁使用抗生素,致使抗生素在鱼体内残留,在池塘水体中积累。
我们需要了解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抗生素残留的情况。
目前,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水体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残留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在广西部分养殖区域,剑菱比索酮(一种抗生素)的残留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的允许值。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养殖池塘的水体中,同时也存在于罗非鱼的肌肉组织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抗生素残留问题的原因。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抗生素残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抗生素对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过量使用和频繁使用会导致抗生素在鱼体内的积累。
养殖池塘的水体净化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抗生素残留的原因之一。
养殖池塘中缺乏有效的过滤设备,无法及时将抗生素残留物清除,使其在水体中长时间累积。
养殖环境恶劣、水质污染也会加剧抗生素残留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一些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的建议。
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和技术培训,提高对鱼类疾病的防治能力,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对违规使用抗生素的养殖户进行处罚。
加大对养殖池塘的监测力度,定期检测水体和鱼体中抗生素残留的情况。
建议增加养殖池塘的净化设备,提高水质净化效果,减少抗生素在水体中的积累。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以及提高养殖环境的水质净化效果,才能有效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保障广西罗非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广西是中国罗非鱼的主产区之一,其养殖池塘是广西罗非鱼产业的核心。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技术的进步,抗生素残留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抗生素残留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的原因。
抗生素残留主要是由于养殖过程中的抗病治疗和饲料添加导致的。
养殖池塘中存在病原菌和寄生虫对罗非鱼的危害,因此抗病治疗不可避免。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防止疾病传播,养殖户经常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
这些抗生素在养殖水体中残留,可能对水质和罗非鱼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分析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的现状。
根据前期调查研究,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残留问题。
测定结果显示,部分养殖池塘的抗生素残留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尤其是氟苯尼考和氨苄青霉素等广泛使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残留问题对罗非鱼的健康和养殖品质造成了潜在威胁,也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然后,分析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养殖户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意识不足,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生素残留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中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抗生素的降解和残留,例如水体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和养殖密度等。
提出解决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问题的对策。
加强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其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养殖池塘的抗生素残留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抗生素,并加大对抗生素残留问题的执法力度。
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抗生素残留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通过加强养殖户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大对抗生素残留问题的执法力度,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抗生素残留问题,提高广西罗非鱼养殖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

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分析随着人们对肉食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各种畜禽养殖业也随之发展壮大。
但是,畜禽养殖业中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罗非鱼养殖业一直被誉为广西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其抗生素残留水平的高低对食品安全严峻考验着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文针对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罗非鱼养殖业中的抗生素问题。
首先,本文对广西罗非鱼主产区进行了调研,获得了关于该地区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在广西罗非鱼养殖业中常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金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类等,这些抗生素往往被添加到饲料中,以预防或治疗罗非鱼疾病。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饲料添加剂的投放量、使用频率以及使用期限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因此,大量抗生素残留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掌握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的抗生素残留状况,本文采集了不同养殖池塘的水样,并进行了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抗生素残留物质的浓度较高。
具体来说,金霉素、氧氟沙星等常用抗生素在多数养殖池塘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残留,其中浓度最高的可达到10.0μg/kg。
而磺胺类抗生素在样品中检测不到,这与调研获得的相关信息不同。
为了探究广西罗非鱼养殖池塘抗生素残留的影响因素,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发现,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对抗生素残留有较大的影响,投放量过大或者过频将加剧抗生素残留的问题。
此外,水质因素,如水温、酸碱度等也会影响抗生素残留的程度。
综上所述,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中抗生素残留问题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
一方面,在使用饲料添加剂时应严格控制投放量和使用期限,尽量避免抗生素过度残留;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水质和促进鱼体免疫力等手段,可减少鱼病的出现,从而降低抗生素使用的频率和数量。
在未来的罗非鱼养殖中,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的调查报告罗非鱼属热带、亚热带鱼类,咸淡水皆可生长,其中适宜水温为16℃28℃,盐度为6‰7‰,我国主要养殖地区为琼、粤、桂三省,在广西区年产值达20亿元左右,养殖面积达40万亩,其中广西钦州市为4万亩,咸水罗非鱼主要分布在沿海城镇,而淡水罗非鱼基本遍布钦州各个城镇,但罗非鱼养殖面临着小瓜虫病、水霉病、链球菌病等疾病的困扰。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十名学子自发组成“我心飞洋”团队,对钦州市的罗非鱼的养殖现状深入了解、剖析,从而认识困扰罗非鱼健康生长的病害,了解养殖户的养殖情况,并做出统计进行分析,以给养殖户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为罗非鱼市场分析预测提供最新最真实的材料。
钦州地区罗非鱼养殖现状
钦州市沿海城镇养殖罗非鱼主要以鱼虾混养、鱼蟹混养为主,全市的养殖面积大概为4万亩左右,亩产量在1万吨至万吨之间。
虽然鱼体成活率及亩产量都很可观,但由于塘租、养殖成本过高和出塘价过低等原因,从事罗非鱼养殖的养殖户都不怎么赚钱,甚至还赔本。
钦州罗非鱼饲料品牌很少,主要从海南等地进口,品牌有粤海、通威、渔状元和恒兴等。
而受到海南,湛江罗非鱼市场的影响,钦州罗非鱼料市场格局未来几年内或将发生改
变,饲料销售与成鱼回收加工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打拼这个市场的有力手段。
主养区精养池塘主要群体为来钦州市谋发展的浙江人,吃苦耐劳,头脑聪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养殖群体。
其他区域多数养殖户为钦州本地人,养殖面积较小,多为粗放式养殖,投入较少,配套设施及能力较弱,养殖技术水平较低。
近几年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明显偏高,使罗非鱼的养殖效益降低,风险增大。
主要养殖的品种及比例
钦州市罗非鱼养殖的品种主要是吉富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它们分别约占罗非鱼总养殖量的45%和30%。
吉富罗非鱼是世界粮农组织在菲律宾用8个不同地域的罗非鱼杂交,经过十几年选育,采用先进的遗传技术与dna 识别技术选择出的最优血统的罗非鱼新品种。
由于其具有生长快速、起捕率高、出肉率好,较好适应箱、池塘饲养条件等特点,因此被用于广泛的养殖。
奥尼罗非鱼个体生长速度、群体产量、起捕率等生物指标均高于父母本,是优质高产的好品种,因此也被广大的养殖户青睐。
这两品种的罗非鱼是钦州市专养罗非鱼老板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少数养殖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分别约占总比
例的10%和5%,也有约10%的少数养殖场老板养殖其他品种的罗非鱼,如奥利亚罗非鱼、强寿罗非鱼等。
罗非鱼苗来源
通过对钦南区及周边地区罗非鱼苗场的深入走访,我们了解到钦州罗非鱼苗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海南和广东湛江等地,分别占罗非鱼苗总数的45%和35%,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方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天气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罗非鱼苗的养殖生产,再加上该地区的罗非鱼苗场老板们多年对罗非鱼的生产养殖,都有着他们独特的生长繁殖技术,因此也成为他们在渔业市场的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还有15%和5%的罗非鱼苗分布在广西南宁市和钦州市,由于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养殖户的技术有限,没有开展罗非鱼苗大量生产养殖。
罗非鱼病害种类及来源
罗非鱼对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质环境良好、放养密度不高的池塘中,罗非鱼发病率较低。
一般不会用什么药物,罗非鱼较为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烂鳃病等,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有硫酸铜、硫酸镁和小苏打。
在一些水质环境恶劣,池底不经常清除淤泥,农药滥用、速生桉大量种植、大雨洪涝所引起的水体污染及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和溶解氧低的高密度养殖池塘和箱养殖中,特别是在循环水系统,高密
度放养和大量投放饵料的工厂化养殖中,罗非鱼的发病率较高。
但是,病害基本不会影响罗非鱼的生产量,因为在病害高发期之前,罗非鱼基本已全部出塘。
通过为期五天对钦州市周边乡镇的的走访,发现目前钦州这一带的罗非鱼主要受水霉病、链球菌病、小瓜虫病等威胁。
钦南区罗非鱼主要病害集中在链球菌病,占总比例的15%,主要原因是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而病死率的高低与抗病能力下降程度息息相关。
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都普遍存在于养殖水体中,水质恶化会引起病原菌的大量滋生,一旦鱼类抗病能力下降而不够强壮,就极易感染病菌,导致鱼类发病,甚至流行危害。
而南宁罗非鱼主要高发病是小瓜虫病,占总比例的20%,湛江罗非鱼是水霉病,海南罗非鱼则是车轮虫病,它们分别占总比例的35%和30%。
所以应该做到其防治措施,首先要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其次是选择优质饲料,然后是科学使用防治病害药物,这样鱼类的病害问题才能逐渐减少。
罗非鱼养殖模式及技术特点
钦州罗非鱼养殖以混养为主,比例占到90%,单养和箱养殖均占5%。
混养指在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他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
其原理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物品种及数量比例,利用虾、蟹、鱼、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
理,调整生态布局,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
目的是解决水环境和池塘本身的富营养化对生物造成的压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设施,提高池塘综合生产力,继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混养又可分为沿海城镇的鱼虾混养、鱼蟹混养和山塘水库的鱼鱼混养(如罗非鱼与四大家鱼的混养)两种形式。
因此,混养是罗非鱼养殖的主要模式,而箱养殖和单养技术比较容易引发病害导致经济效益不高,所以一般不提倡这两种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