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结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一种生物群体结构。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群落的结构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群落的结构。
首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受到环境条件、资源利用和物种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物种组成可以反映出群落所处的生境类型,比如森林群落中常见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原群落中常见的草本植物和食草动物等。
同时,物种组成还可以反映出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和流动性,比如稳定的群落中物种组成相对固定,而动态的群落中物种组成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其次,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物种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来度量。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而均匀度指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度。
物种多样性对于群落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态系统功能,比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抵抗外界干扰和逆境的能力更强等。
而低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则容易出现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最后,物种的相互关系也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直接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和竞争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可以维持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可以控制一些物种的数量,从而维持群落的平衡。
间接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和拮抗等,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调节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例如,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共生关系可以提供养分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对群落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群落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并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11章 群落结构

第十一章群落结构1群落的基本概念与特征1.1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bi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群落内的生物不是偶然散布的一些孤立的东西,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的复杂联系,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具有发展和演变的动态特征。
生物群落的物理环境是其生态环境(ecotope)或生境,由群落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目前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定名群落;(1)根据群落中主要优势种,如红松林群落、云杉林群落。
(2)根据群落所占的自然生境,如山泉急流群落、砂质海滩群落、岩岸潮间带群落;(3)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的生活型,如热带雨林群落、草甸沼泽群落。
1.2群落特征1.2.1群落的数量特征(1)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对群落首先应当了解的问题。
(2)多度(abundance,丰盛度):多度是指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多度可以是个体的绝对数量,也可以用各物种的个体在群落种的比率即相对多度来表示。
植物确定多度值除直接记名计算之外,还常用目测估计的方法,即预先确定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大同小异(表1)。
群落中多度大、个体体积又大的物种,对群落环境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必然较大,这类物种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表1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3)密度(density,D):指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个体数。
计量时用样地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N)除以样地面积(S)得到。
在植物群落生态学中,分别求算各个种的密度实际意义不大。
重要的是计算全部个体(不分种)的密度和平均面积,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个体间的距离:L=(S/N)1/2-dL为平均株距,S为面积,N为个体数,d为树木平均胸径或植丛的丛径。
株距反映了密度和分布格局。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存在并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和角色。
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物种丰富度越高,说明群落中存在着更多不同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等。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是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组成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物种组成会导致不同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物种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对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量、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格局以及物种的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位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角色和资源利用策略。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相互重叠也可能相互独立,不同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物种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群落的结构中,还涉及到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会受到环境条件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也会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反映。
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第六章(二) 群落的结构

鼎湖山南亚热带 84.5 5.4 常绿阔叶林
浙江中亚热带常 76.7 1.0 绿阔叶林
秦岭北坡温带落 52.0 5.0 叶阔叶林
长白山寒温带暗 25.4 4.4 针叶林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0
0
0
4.1
4.1
0
13.1
7.8
2
38.0
3.7
1.3
39.8
26.4
3.2
41.1
19.0
33.4
(5)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B 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植 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 处(不超过土表25cm),因而受到枯 枝落叶和冬季积雪的保护。
C 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植物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死亡,只 是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 然活着,并在地面有芽,。
D 地下芽植物(geopnytes):新芽 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 块茎、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或水生植物
层与层片的区别
层次:形态上的描述,有使用价值,主要指 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衣及地下。每一个层 如果只有一种生活型植物,该层就是层片, 如果有多种生活型组成,层就比层片的范围 大。
层片:在生态上比较合理或更有意义,在群 落结构的研究上更加重要,可恰当的把同等 高度、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分开。
(2)生态型类型
气候生态型 :长期在不同气候因子(日照﹑ 温度﹑降水量等)的影响下形成的。
土壤生态型 :长期在不同土壤条件的影响下 形成的。
生物生态型 :在生物因子长期作用下形成 品种生态型: 作物的品种生态型是由于人为
因素(引种﹑扩种等活动)使作物在新生境的 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群落的结构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 图
能量关系 图
特点 对寄主有害, 对寄主有害,对 寄生生物有利。 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 如果分开, 生生物难以单独 生存, 生存,而寄主会 生活得更好
举例 蛔虫与人;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 豆;噬菌体 与被侵染的 细菌
寄 生
群落的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 图 能量关系 图 特点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如果彼此分开 ,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 不能独立生存。数 量上两种生物同时 增加,同时减少, 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 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举例 地衣内 的真菌 和单细 胞藻类 ;大豆 与根瘤 菌
三、群落中种间的关系
源
大 象 和 狮 子 抢 夺 水
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 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 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数量
0
竞争
时间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 生物B 生物
时间
例如:蛔虫、 例如:蛔虫、血吸虫等寄生 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体内; 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体表;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 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 生在细菌内部。 生在细菌内部。
互 利 共 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⒈ 垂直结构
在垂直 方向上的明 显的分层 分层现 显的分层现 象——即不 即不 同生物占据 不同高度。 不同高度。
植物
动物
上:杜鹃
中:啄木鸟
下:画眉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地形的起伏、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 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 等环境因素影响, 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 地段的现象。 地段的现象。
基础生态学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森林群落常以树木胸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3)频度(frequency)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 体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 / 样方总数 × 100%
通常将频度划分为5个等级:A级——频度为1%~20%;B级——频度为21~40%; C级——频度为41%~60%;D级——频度为61%——80%;E级——频度为81%~ 100%。 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解:
•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 种入侵和定居。
中度干扰假说是在研究潮间带群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
(2). 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
•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edge effect and ecotone
(3) 群落交错区
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 力地区。森林与非森林群落的交错地带为森林线; 还有乔木线,单株树木都不能生存的地带。
中度干扰假说 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4.1 生物因素
1 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由于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因此,竞争在生物群落结构
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接近的种类之间。
同资源种团(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同资源种团内的种间竞争十分激烈,它们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如果一个种由于某种原因从群落中消失,别的种就可能取而代之。
第六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结构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 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 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 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 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种的植物在外貌上 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 ------生活型 生活型. 性------生活型.
皂 荚 树
香 樟
映山红
夹竹桃
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 附生植物: 附生植物: 草本植物: 草本). 木质和草质藤本(茎缠绕和攀缘). 主要是蕨类植物,兰科,天南星科植物. 主要是蕨类植物,兰科,天南星科植物. 蕨类植物,禾草,阔叶草本植物. 蕨类植物,禾草,阔叶草本植物. 地衣,苔藓,真菌,藻类等. 地衣,苔藓,真菌,藻类等.
生活型谱
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一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 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某一生活型的百分率 =(该地区该生活型的植物 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 种数/该地区全部植物的种数)*100%
群落类型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浙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秦岭北坡温带落叶阔叶林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东北温带草原 我国几种群落的生活型谱 Ph. Ch. 94.7 84.5 76.7 52.0 25.4 3.6 5.3 5.4 1.0 5.0 4.4 2.0 0 4.1 13.1 38.0 39.8 41.1 H. 0 4.1 7.8 3.7 26.4 19.0 Cr. T. 0 0 2 1.3 3.2 33.
1 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 同种个体的组合--------种群 种群;
2 同一生活型的个体组合--------层片; 同一生活型的个体组合--------层片 层片; 3 不同生活型的组合---------群落. 不同生活型的组合---------群落. 群落 现在, 现在,一般所指的层片就是指同一生活型的 植物个体组合,相当于Gams的第二级层片 植物个体组合,相当于Gams的第二级层片.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一、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1.群落(1)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的性质是由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2.群落的垂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定义群落的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决定的。
生长型是指植物的外貌特征,主要生长型有苔藓、草木、灌木和乔木,它们自下而上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三大群落垂直结构①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②草原群落从上到下可分为草本层、地表层和根系层。
③水生群落从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在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物种类。
3.陆地生物群落(1)热带森林①热带雨林②热带季相林③热带干旱林(2)温带森林①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的垂直分层不明显。
②温带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通常可分为4层,即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由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组成的地面层。
(3)寒带针叶林寒带针叶林又称泰加林,树种主要是各种云杉和松树,也有少量阔叶树。
(4)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①草原最明显的特征是几乎完全由绿色的禾草组成,草长得高大但生长期很短,从春季到秋季便会完成一个生命世代。
②热带稀树草原的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5)荒漠荒漠共同特征是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
(6)苔原苔原又称冻原和冻土带,特点是严寒、生长季短、雨量少和没有树木生长。
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几个概念(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2)基本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按其生理上的要求及所需的资源可能占领的全部生态位。
(3)实际生态位是指由于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种间竞争,一个物种实际上所占领的生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1: 种内关系 生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捕食 A B
互利共生 种间关系 竞争
能量关系图
A
C
B B
A
寄生
29
小结2:数量坐标图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互利共生 间 种群数量
时 种群数量
捕食
时间
竞争(实力相当)
竞争(实力相差很大)
30
总结:
类型 互利共生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数量上出现“同生共死”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 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 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少” 略 略 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 海藻与 害;有利方失去另一方 海葵鱼、 很难生存 鲫鱼与 鲨鱼
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越相近的物种间斗争越激烈。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竞争(实力相当)
15 竞争(实力相差很大)
资料二、 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 发现什么规律?
16
2.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的现象。食草行为也是捕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则可表示为
7
4、土壤动物 (1)概念: 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 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 微型土壤动物 小型土壤动物 (2)种类: 中型土壤动物 大型土壤动物
8
•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1.准备 • (1)制作取样器,可选择直径为5cm的硬质金属饮料罐, 在高度为5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为100mL。 • • • • •
11
• 如果还是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XX”,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说明:观察时最好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 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 • 5.统计和分析请根据前面介绍的丰富度统计方法,设计 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小结:动物种群密度 植物种群密度
22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地被物层
23
林冠
杜鹃等
中层
啄木鸟等
下层
画眉等
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
24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 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 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 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 等)的能力。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微生物种群密度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取样器取样法
12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概念: 聚集在同一空间的不同物种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
互利共生
竞争 2、类型: 捕食
寄生
13
资料一
14
1.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 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 至于灭亡。
(2)表示: 物种丰富度指数 S S:物种树木;A:样地面积; D= lnA D:物种丰富度指数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 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 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 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方法有:“非常 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1
1、该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不是一个种群? 2、螺狮和蝌蚪都以藻类为食,他们之间有没 有相互关系?
2
一、生物群落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 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 动物
2、组成: 植物
微生物
3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 赤道到北极依次有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 等不同类型的群落.
27
生态位 (1)概念:
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 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2)形成原因: 不同物种间发生竞争结果。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 态系统中都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生态位互相重 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
(3)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群落 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 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来犯动物③发起进攻,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 的其他植物④,以保证金合欢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 致被排挤或死亡。请回答: (1)①与②的关系是 互利共生 (2)②与③的关系是 竞争 (3)①与④的关系是 竞争
(4)①与③的关系是 捕食
36
6、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D )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湿度大小 D.生物种群的特征 7、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D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39
10、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成群 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 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 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 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 同是_____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的动物和植物 之外,还生活着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 生活在_______里。 (3)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森林中所有血雉 C.森林中所有苔藓 D.森林中所有树木 (4)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 A.群落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垂直结构 C.群落的海拔结构 D.种群的海拔结构 答案:(1)捕食 竞争 (2)细菌 真菌 土壤 (3)B (4)A
31
举例
寄生 竞争
略
捕食 偏利共生(共 栖) (了解内容)
小结3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
32
数量
数量
数量
捕食
0
竞争 时间
0
共生
0
A
B
时间
C
时间
33
1、几十年前,欧洲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 的生活习性与当地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草地 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B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40
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A B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实例
互利共生 ++ 寄生 竞争 捕食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
21
+-
--
+-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垂直结构
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它是群 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 特殊形式。
4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苔原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5
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2)一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以及阳光和土壤等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植物 4)菜市场的各种动物和蔬菜等全部生物 5)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 物
6
3、物种丰富度 (1)概念: 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
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 虫的关系分别为( C ) A.竞争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B.捕食和共生 D.寄生和捕食
35
5、在金合欢树①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 金合欢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②,它们经常成群结
队在金合欢树上 “巡逻”,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
•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 2.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 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 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将罐子中的土 壤倒入塑料袋中。(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9
• 3.采集小动物 在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取到土壤 样品放置在金属网上,为了使空气流通,土壤与花盆壁之 间要留一定的空隙。然后,将花盆放置在诱虫器上,打开 电灯(如下图所示)。
25
归纳:
1、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对光的 利用。
2、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中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也就是 直接或者间接取决于植物的分布,其次与不同层次 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3、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26
二、水平结构
1 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 格局或片状分布。 2 原因:地形、土壤、光照、湿度、降雨量、温度和 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 意义:不同的生物生活于不同环境,提高利用环境资 源的范围。
种群数量
B A
捕食
时间
17
资料三:分析下列例子,归纳寄生的特点: 1)动物体内:蛔虫、猪肉绦虫、血吸虫等 2)动物体表:虱子、跳蚤 3)植物:小麦线虫、菟丝子 4)细菌:噬菌体
菟 丝 子
猪 肉 绦 虫
18
3.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 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 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2、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动物。多 鞭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 木材,若把白蚁体内的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 就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 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