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备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初一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3、师: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看,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显现的时刻和地点。
4、生: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半坡:距今约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学习与探究
1、过渡:
师:我们平常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况,能够从他的衣食住行来了解,看他平常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等等来了解一个人一辈子活的质量。那么,同样,我们这一节课也从住、衣、食、用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摸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1、师: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步发觉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通过长期的观看和摸索,初步把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如此,原始农耕就产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从采集过渡到农耕,为遗址: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要紧遗址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3、衣: 探究二:现代人能够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山顶洞人也会用兽皮缝制衣服来御寒,那河姆渡、半坡居民他们又是穿什么呢?
(总结:河姆渡、半坡居民差不多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穿的是粗布麻衣)
4、食:探究三:我们现代人,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因为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南方人要紧是以大米饭为主,但平常也能够去吃麦当劳肯德基,那么河姆渡居民也跟我们一样吃大米饭吗?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是吃同样的食物吗?什么缘故?(总结:要紧从地理差异来分析,并从吃的方面来引出河姆渡居民种植的是水稻,吃的是“大米”,并指出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的是猪狗水牛;而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和蔬菜,吃的是“小米”,饲养的是猪狗鸡羊,我国也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2.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2.探究原始农耕社会生活方式和特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2. 检查上节课作业(5分钟)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学习新知(40分钟)1.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2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特点,如居住环境、食物来源、社会组织形式等。
2.磨制石器的发明和采集植物的选择(20分钟)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研究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总结出这些工具和技术对于原始人类的作用,如可以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条件等。
4. 总结归纳(10分钟)利用课堂实例,指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提示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串联和总结,了解其反映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预习作业以及课后反思,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制作适当的教学笔记和标题字符,引导学生以视觉化的形式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特点,磨制石器和采集植物对原始人类进化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和理解。
但教学的时间还可以加长,通过更充分的讨论和实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阶段和特点。
2. 掌握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具的变革。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发展的兴趣,激发其探究历史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难点在于理解古代农业技术及工具的演变过程。
针对重难点,教学将采取以下策略:1. 重点突出农耕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以及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工具的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古代农业工具的图片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准备教学评估工具,如课堂测试、作业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教师以一段生动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传说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远古的农耕时代。
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吃的粮食、蔬菜是怎来的吗?这与原始的农耕生活有什么联系?”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为后续课程内容的讲解奠定基础。
二、知识呈现与探讨1. 原始农耕的起源教师通过PPT展示原始农耕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从采集到农耕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详细解释农耕的起源背景、主要地区及初步发展的技术手段。
2. 原始农耕的主要农作物与家畜教师详细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以及家畜如猪、牛等。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研究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我国早期人类汗青,相识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图片展示:XXX2.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学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敎学分析【敎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难点】敎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敎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説出主要粮食作物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切入本课学习课题)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为百价之基。
为更好地解决我国14亿人吃饭大问题,将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岁了,仍然还在日夜操劳。
他带队攻关,总有新突破,好消息频频传来——202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南繁育种基地杂交水稻新品种试种成功:亩产1081公斤,比原来增产40%。
今年将在全国推广1万亩。
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文)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一)农作物的栽培1.【组图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从出土文物中感受农业历史的变迁2.敎师提问:根据组图和敎材内容,説説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时空、作物和分布区域。
提示:距今一万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先民栽培稻,北方先民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这些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农业的发展表现1.【展示图片】骨耜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裴李岗遗址出土羊头、猪雕塑2.敎师结合图文提问:我国古代农业由初兴到发展,历经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提示:(1)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得到推广。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拟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巧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说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3〕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4)畜牧业: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5)手工业:①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1/ 5
2/ 5
3/ 5
教学内容课
堂
探
究
(3)看图片(见教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据图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文
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原因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结束语:河姆渡和半坡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明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若要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遗址,应到( B )
A.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C.陕西省半坡遗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4/ 5
5/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强,在教学中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明确不同的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把握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异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对中华民族的祖先产生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它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是大家想想,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学生得出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等等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学生想出办法: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食用;开垦荒地,种植土地;将吃不了的粮食储存起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方法。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习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师:展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学生看图,指出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
教师出示表格比较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学生自学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4分钟)
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用笔标划出相关内容,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探究过程:
学生在回答表格中的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出示PPT展示相关的考古资料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归纳出几个不同的问题:
1、说说骨耜与石制工具相比,有哪些方便的地方?
2、展示粟和水稻的图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和水稻的国家
3、引导学生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
4、引导学生分析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5、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异同特征
归纳总结: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所以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所以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不仅可以通风防潮,还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巩固小结:
师: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农作物的种植、
聚落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你认为还有什么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
生:出现了家畜饲养;还有石器骨器等磨制工具
师:家畜饲养;还有石器骨器等磨制工具的出现,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回答: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避免了随意迁徙、到处流动的生活;
人类在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生产工具,今天很多生产工具的雏形,其实在这时已经出现了等
师总结: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反馈
1、为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完成辩一辩,教师出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建筑图,提出问题: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房屋,请说明各自特点和判断依据。
学生回答出:
第一个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因为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冬较冷夏较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
第二个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因为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2、完成选择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