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论述题
大学近代史论述题

论述题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近代史刚要论述题整理

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发展开辟了道路。
(2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2分)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
(2分)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2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分)2、为什么说中共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答: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5分)28年后,中共成为执政党,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
(5分)3、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答: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分)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2分)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历史性贡献。
(2分)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答案1: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两大历史任务。
建国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一历史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5分)答案2:①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根本实现。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家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3分)②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近代史论述题及重点(精)

*1、论述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为什么引起中国历史性巨变?其失败说明什么?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详细同上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内涵(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论述题一、谈谈你对“历史与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形成的,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确立,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种政治力量,他们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对于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也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一种力量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力量。
他们主张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军事转正,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这个政权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而他们的这个政权也先后被人民革命的洪流所掀翻。
第二种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力量。
他们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过,一边自由地和充分地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也就没有能力带领人民扫清为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须扫清的障碍。
第三种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
他们是进步力量。
他们是进步力量。
他们主张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并由此走向社会主义。
只有这个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最终赢得了中国广大人民的拥护。
二、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
(青年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可以弥补他们历史知识的不足与匮乏,提升他们的基本历史素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清楚他们头脑中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和促进当合国家事业胜利发展的需要。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增进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增强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基本路线和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及答案(全套)1.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平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试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第一,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地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军阀政府卖国。
第二,从运动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上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五四爱国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遍及了中国城乡。
从卷入阶层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
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从结果和影响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爱莫能助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近代史论述题

1、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场侵略战争。
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社会矛盾的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三、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消极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在深受封建压迫的同时,又加上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负担加重,政治压迫更深。
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1840年至1919年,向西方学习的典型历史事件及其基本内容,谈谈启示。
答: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一、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的战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一些较为开明的政府官员,痛感于中国武器装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洋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建设近代化国防,维护清朝统治,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第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精选

一、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历史阶段的划分应是以该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为标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1840年以前中国是封建社会,1840年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从社会性质来看: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战前,中国政治上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
战后,割让香港等条款破坏了中围的领土及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制度,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小国的关税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为列强广泛地掠夺中国提供了方便。
这样,中国就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园家开始沦为一个遭受外因侵略者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
2、中国的发展方向来看:战前,中国经济上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力地排斥着外国的商品侵略。
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但封建制度已经腐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战前中国社会基本上只有两大对立阶级,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因此,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
而战后出现了一批买办和买办商人;在外国企业中出现了第一批产业工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相中华民族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近代史论述题

1.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断限?答:现代大多数的史学家认为是1840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①1630年--1919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作为终点,它的根据是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②1840年-1919 是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
其依据是以这个时期主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前提,要看矛盾的主导方面。
③1840--1949,其依据是以人类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为前提。
我的观点是从第一种。
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维持其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到了1840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之后中国社会又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将中国革命带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至此,为一个历史阶段。
2.你将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
所以,本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在学习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
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在补充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注意弥补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抓住主线,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加强对各种政治方案的比较。
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