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翻译赏析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赏析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赏析《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名《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古地区名。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也称“关中”。
】如果说“秦中”就是“关中”的话,那么“关中”主要是【“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如此说来,我们就很清楚了,孟浩然这个时候,就是在“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在“游荡”。
在这里感到秋意,“寄远上人”。
那么,这“远上人”是指谁呢?孟浩然在襄阳老家写过一首《晚春题远上人南亭》,我们在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时候,认为是当地“鹿门寺”的一位僧人。
但是随着对孟浩然诗歌的更多解读,我们发现孟浩然最崇敬的“慧远大师”曾在襄阳住了十年。
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孟浩然所谓的“远上人”,其实就是指“慧远大师”。
倘若如此的话,这里的“寄”并非寄信寄诗,而是寄托情怀了。
好,我们来感受原诗:“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字词典故“一丘”:【即“一丘一壑”,“丘”:土山;“壑”:山沟。
原指隐者所居之地。
后多用以寄情山水。
典出:《汉书·叙传上》:“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尝”:【通“常”。
】“卧”:【隐居。
】“三径”:【典出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xu3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赏析孟浩然说,每每看到“一丘一壑”,我就常常想着要在那里隐居。
也很想有个像“蒋诩”那样的家,开辟它三条路,只和“求仲”,“羊仲”那样的朋友一起去云游,却苦于没有财资。
这个“尝”字,经过反复研读,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常”的意思。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的意思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的意思“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
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翻译】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
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
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鉴赏】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赏析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译文|赏析《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这首诗直抒胸臆,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感情真挚自然。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原文唐代: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及注释译文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注释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
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赏析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唐诗鉴赏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诗歌鉴赏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 ,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 ,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说明隐逸思想 ,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 ,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 ,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 ,亦即京城长安 ,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 ,这里用以代替做官 ,此句说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 ,诗人身在长安 ,不由思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 ,一个“怀〞字 ,说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 ,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 ,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 ,用“北士〞以对“东林〞 ,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 ,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 ,相得益彰 ,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 ,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 ,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 ,流畅自然 ,意似顺流而下 ,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 ,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 ,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 ,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
凉风瑟瑟 ,蝉鸣嘶嘶 ,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 ,旅况艰难 ,官场失意 ,呼吁无门 ,怎能不“益悲〞呢?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 ,在于直抒胸臆。
情之难抒 ,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 ,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 ,对“无资〞称“苦〞;对“北土〞那么表示“非吾愿〞 ,思“东林〞自然“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 ,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 ,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秦中寄远上人》诗歌赏析

《秦中寄远上人》诗歌赏析《秦中寄远上人》诗歌赏析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词语解释】卧:居住。
但:只。
益:增加。
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
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2]【诗文解释】想长久隐居山林,又苦于没有钱维持生计。
留在长安并不是我的心愿,心中怀念东林寺的老师。
黄金像烧柴一样花完了,壮志随着岁月衰减下去。
傍晚时候凉风吹来,听到蝉的鸣叫,心中更加悲伤。
译文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赏析】《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为寄给远上人而作,主要还是借此诉说自己的贫愁。
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
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
这首诗是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时的作品。
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厌倦仕途生活,希望归隐的愿望,同时也描写了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揭示出归隐也需要钱的事实,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全诗没有雕饰,恰似白描,充斥着悲哀、苦闷的情绪。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秦中寄遠上人》孟浩然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注釋]
1、三徑: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官回鄉,於院中辟三徑,唯與求仲、羊仲來往。
晉陶淵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後多以三徑指退隱家園。
[評析]
此詩或以為崔國輔所作。
這是一首抒情詩,是作者在長安落第之後寫的,寄給名叫遠的僧人,報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訴說欲隱無處,欲仕非願,進退兩難之苦。
詩充滿了失意、悲哀與追求歸隱的情緒。
詩的特點在於直抒胸臆。
開頭寫自己之所欲,但苦於“無資”,想從仕,又非所願,於是記懷“東林”“我師”。
壯志不能實現,自然就衰頹,於是對涼風、
聞蟬聲,就要“益悲”了。
這種不加潤色的白描手法,抒發了內心悲苦,讀來覺得明朗直爽。
【古文論今,韻味無窮】
精煉的語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達出深層的意思。
古文是中國文學的骨髓,文字的運用在古文中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在古文中的語言是相當的精煉的。
就讓我們一同去品評吧!。
唐诗之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诗之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性灵深邃、诗意优美的特点,堪称唐诗中的佳品。
而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诗中,孟浩然更是将自己的情感之美和历史之韵充分地融合于其中。
诗歌赏析落景秋天在唐诗中常常被描述为萧瑟、寂寥的季节。
而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中,孟浩然开篇便写到:“灞岸萧条秋雨久,关山冥望远行苦。
”他用萧条和久雨来描绘灞岸的景象,同时搭配上“远行苦”的字眼,更是为诗歌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感氛围。
怀人在诗的下半部分,孟浩然开始表达自己思念远方友人的心情:“孤猨长啸林雪中,号怨凄断如何终。
此意谁论行旅乐,胡为乡国起愁翁。
”他的思绪牵挂着那些行旅在外的人们,像一只孤狼呼啸在落寞的林中。
而他用“号怨凄断”的形容词来描绘此情此景,更是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殷切之情。
超脱在诗的结尾,孟浩然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超脱:“风物长宜放眼量,万岁登高望断襟。
襟断何须悲世界,心定何用卧龙井。
”在他的眼里,风景任由自己去欣赏,而人生的一切纷杂琐事都不值得去在意。
同时,他认为人应该要有志向和追求,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避免悲剧而过于依恋一些无法掌控的情境。
诗歌背景《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孟浩然创作于唐代晚期的一首诗歌,其构思是基于孟浩然当时的亲身体验。
据传,孟浩然曾经游历过秦岭山脉,而在那里他领悟到了秋天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因此创作出了这首诗歌。
诗歌中的灞岸、关山、孤猨、襟断等景物,都是孟浩然在旅游时所感受到的实景。
创作背景孟浩然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丽、凝练、情感深沉、意境优美为最大特色。
而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感受自然、感悟人生、借景抒情,是他的常用手法。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作为他的一篇代表作,正是将人和自然的感性思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诗歌意义及价值《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孟浩然一生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和价值意义。
从文学上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人生的描绘,展现出了唯美主义的诗歌风格,表达出了孟浩然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
1、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评析]
此诗或以为崔国辅所作。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
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
闻蝉声,就要“益悲”了。
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朗直爽。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翻译赏析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前言】
《秦中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为寄给远上人而作,主要还是借此诉说自己的贫愁。
首联诉说自己隐居的愿望和无力隐居的苦衷;颔联写自己北上求仕的违背心愿的羡慕跳出尘世的远上人;颈联写困居长安的境况,雄心壮志逐年衰减;尾联描写黄昏、秋风、鸣蝉,一派萧瑟景象,突出了客中的抑郁心情。
全诗反映了作者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寄赠是表,抒发不遇之感是实。
【注释】
⑴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
事迹未详。
⑵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
语出《晋书·谢鲲传》。
⑶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⑷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⑸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
于桂”。
这里喻处境窘困。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⑹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
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翻译】
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
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
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鉴赏】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原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作者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他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
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