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和他的建川博物馆

合集下载

建川纪念馆观后感

建川纪念馆观后感

建川纪念馆观后感建川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勿忘历史,居安思危在上个世纪,我们的国家任人宰割,就如文天祥说的:“山河破碎风飘絮。

”那样,岌岌可危。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充满着屈辱与辛酸。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吸取教训,更是为了鞭策自己,居安思危。

4月11日星期日,我们棕北中学除九年级师生,都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有建川博物馆。

那日。

我们从成都驱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建川博物馆,据介绍,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全名“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有樊建川先生私人投资建立。

聚落内建设有抗战,5.12地震纪念,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等20余个分馆。

其中,我们分别参观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红色年代音像陈列馆,川军抗战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红色年代镜鉴陈列馆,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老公馆家具陈列馆,“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国防兵器馆,三寸金莲馆等。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参观:第一站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中流砥柱馆,顾名思义,中流砥柱馆所展示的是一些关于人民顽强抗战的文物,一根高达十来米的红色柱子笔直地立在馆中央,标志着比馆的意义,凸显了此馆的特征,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接下来参观了不屈战俘馆,陈列的是一些当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的侵略,仍面不改色,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人物塑像及画面。

十分感人。

我们还参观了国防兵器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这些馆都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参观以后不禁让我对那些在战争种牺牲的,伤残的,做出过贡献的国人肃然起敬。

第二站便是民俗系列。

这里,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和老公馆家具陈列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百年变革。

一双双三寸绣花鞋,不禁让我们想起以前女人的悲哀,一个女孩生下来不久便要在正在发育的脚上裹上绷带,让脚不能再长,其结果必然是脚严重变形,而且相当痛苦,那时,大脚女人是很没有地位的。

樊建川:建100座博物馆以后全部捐献给国家

樊建川:建100座博物馆以后全部捐献给国家

看他办博物馆立志救世,“为人太多,自为太少”,很像庄子书中的尹文子。

至于粗茶淡饭,布服素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又很像墨子……吾国中原黄土深厚,蕴藏哲理,宜有儒道两家之外,墨家一脉精神延续下去,而见之于某人如建川者。

樊建川半辈子都在外人看来“奇怪”的梦想里走着正步,他说这辈子发誓要建100座博物馆,死后全部捐给国家,他历经多重身份的转换,全年无休,永不稍息。

他的梦想,建100座博物馆以后全部捐献给国家。

樊建川和他的“建川博物馆系”,目前已拥有40余座各类博物馆,已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民营博物馆群落。

作为民间博物馆策划、建设和运营的领军者,樊建川的想法是建100座馆,他的自评:完整的吃货文雅的老师樊建川建“建川博物馆群落”已15年,很多人说樊建川挣了那么多钱,都拿来做博物馆,值不值得?太多人对樊建川的性格和传奇故事感兴趣。

也有太多人写过他、议论他,但好像都没有谁问过他究竟怎样评价自己。

樊建川如是说:“我就是典型的四川人!我粉丝有170万人,每天平均六七百万的阅读量,是很真实的阅读量。

我是比较典型的四川男人,典型的完整的鲜明的吃货。

有一次吃鸡杂面,那一条微博的阅读量过千万,形象突出嘛。

樊建川,他是一个梦想家、冒险家、实干家,他是中国文博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自筹资金建立建川博物馆群落,把个人爱好和民族责任合为一体,他把对历史的追思和当今的文化建设熔于一炉。

他迄今收藏的文物达八百万件,数量列全国私人收藏之首。

樊建川:建100座博物馆以后全部捐献给国家另外我要写《心经》,写字,还讲一点历史故事,感觉好像还是一个很文雅的老师,我当过八年老师。

其实我很生活化,给大家唱歌也还可以。

我也有男人的责任感,已建成了40多座博物馆,我要建100座博物馆,建了全部捐献给国家,自己费心费力建,忍辱负重,敢拼敢搏。

而且我建的馆,很多主题(题材)都有难度。

我很爱和平,珍爱生活,很想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但我很愿意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责任。

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05集《川军抗战》

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05集《川军抗战》

系列电视片:《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第五集《川军抗战》每当遇到烦恼或感到无助的时候,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总喜欢一个人看看抗战影片《血战台儿庄》。

电影中,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因城池失陷,自杀殉国一段,总是让樊建川感到热血沸腾。

这部影片不仅让樊建川认识了一段历史,更让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字幕: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台儿庄战役,大胜利;滕县保卫战牺牲五千川军,大壮士;王铭章将军,大英雄;我一定要去征集他们的文物,给他们建一座大大的博物馆。

这就是樊建川为川军修建的博物馆。

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中,这座带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川军抗战馆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珍藏着抗战时期30万川军出川抗战、300万壮丁奔赴前线的动人历史。

上个世纪初的四川,军阀林立、战乱不断。

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进入四川以后,局面更加复杂。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唤醒了川军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决定调转枪口,一致抗日。

【字幕:刘湘】七·七事变一个月后,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四川各界一万多人为他送行。

这位四川的军政首脑被民众的抗日热情深深感动。

在南京会议上,他慷慨陈词,请缨抗战。

回到四川以后,他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动员四川民众救国于危亡之际。

10天后,川军15个师开赴前线。

和很多川军将士一样,第23集团军21军145师师长饶国华在出征前专程回了一趟老家。

他的家在四川省资阳县,沱江边上,住着他年迈的母亲。

【字幕: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的女儿饶毓琇】当时我祖母年龄也比较大了,所以就嘱托我母亲养老抚孤的事情,就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次出征是为国而战,如果为国牺牲的话,那么老母的奉养和子女的抚养就托付给我母亲。

安顿好家里的老小以后,饶国华专门祭拜了祖坟。

他不知道,这一去是否还能回来。

出川以前,川军将士都被要求写好遗书。

【字幕:时任146师副营长黄士伟】当时要喊写遗书,我就写了一个给我父亲。

我这次投笔从戎完全出于自愿,如果不幸牺牲,我的财产,家里的财产就我几个姐姐跟一个妹她们照分就是了。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作者:王鑫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30期樊建川,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的主人,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

他插过队、当过兵、教过书、做过官,后辞官经商,经历极富戏剧性,贯穿其中的是他从未改变过的“收藏癖”。

十多年前,他开始考虑建一个私人博物馆,将几十年收藏的“宝贝”拿出来与世人分享,因而被友人笑称为“樊傻儿”。

如今,他一手打造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在成都百年文化名镇安仁落户已有十多个年头了。

在安仁古镇500亩的土地上,建川博物馆聚落共建有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场馆,已建成开放25座场馆,共收藏文物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329件,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抗战主题馆是樊建川最耗费心血的一个。

30年来,他费心尽力地收集了1万多件抗战文物。

在他看来,这些文物就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樊建川收集文物,看重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主张将历史细节化。

于是,当一张张破旧不堪的战时报纸、一个个弹孔尚存的钢盔、一封封辗转万千的家书,甚至一粒从抗日军人衣服上掉下来、血迹斑斑的纽扣,聚集在一起时,足以让人心如刀绞。

寻找“鬼子日记”樊建川早就听说过一部“鬼子战地日记”,却一直未睹其真容。

一个偶然的机会,藏家与博物馆取得联系,将密密麻麻的八大本《荻岛静夫日记》交到樊建川手上。

樊建川细细读完日记,愤慨、痛心自不待言。

后经专家鉴定,这批日记真实可靠,史料价值极高。

这些日记的出现,意味着他的抗战主题博物馆又增加了一件重量级的文物。

2011年年末热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创作素材也是两本日记。

这两本日记详细记载了美国人明尼·魏特林和德国人约翰·拉贝两位传教士在南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那段血性历史最直接的见证。

如今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些日记也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嘘!别压住历史的声音。

建川博物馆游记

建川博物馆游记

建川博物馆游记当我得知公司团委通知我参加的“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是参观建川博物馆时,我不禁回想起在学生时代为了学习室内设计而来这参观过地那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建筑:馆口静静停靠的老式战斗机;巨大的抗日战争浮雕墙;壮观的群雕塑像广场……想到这不但激起了我当初那种对于建筑设计的狂热追捧,更是唤起了我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追思和向往。

就这样,我对这次青年节团委活动更多了一份期待。

翌日中午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来到了位于大邑县安仁古镇旁的建川博物馆。

初夏正午的阳光并不是特别毒辣,晒在身上懒洋洋地十分舒服。

也许是因为正午的缘故,街上的人不多,我们在草草吃完午餐后便踏上今天的行程。

穿过一条大路,迎面便见到一个可有醒目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几个大字的门头,这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铁质牌坊,它有四根立柱,每一根立柱上都刻有一行字,上书“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读之不禁让我心头一震,仿佛感受到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在我的血液中流淌。

门内大陆的正中,迎面是一个碉堡,碉堡弹痕累累,半边已经残缺,并长出了茂密的绿树,碉堡上是一个战士的铜像,高高将手中的长枪举向空中,它似乎在向人们鸣枪警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穿过碉堡后面夹道旁茂密的竹林,便看到了那架让我记忆犹新的老式战斗机和那刻有“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标志浮雕。

我驻足观望片刻,脑海里回想起当初参观时所想的问题:建川博物馆为何被称为“博物馆聚落”?走进接待中心才得知,之所以称为“博物馆聚落”,是因为这是一片由数个主题陈列馆组成的建筑群。

这个占地面积500多亩的博物馆聚落,是一个民间博物馆,由收藏家樊建川先生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成,2005年正式开放,并不断扩建。

建川博物馆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15座博物馆,共收藏文物800余万件。

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7件。

这一系列了不起的数字,让这座建立不久的建川博物馆聚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内第一民间收藏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记录历史的私人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记录历史的私人博物馆

提到成都大邑县的安仁古镇,除了刘氏庄园和公馆老街外,最有知名度的就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群了。

这片目前由三十余间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聚落群,是樊建川先生十几年的心血,其知名度已经超过整个安仁古镇。

整个博物馆聚落群涵盖几大方面,全部走完恐怕要将近两天的时间,所以可以选择有目的看一些喜欢的博物馆,如果想要将里面所有的博物馆都看过,建议可以在安仁夜宿一晚,各种客栈、旅馆、酒店选择多样,除了可以好好看一看博物馆,还可以逛一逛安仁古镇和古镇的公馆。

自己开车前往博物馆,可能会错过博物馆的一座牌坊和后面的碉堡士兵雕像,这座碉堡并不是后来的仿制品,而是由樊建川先生专门收购的真碉堡,然后分割切块运回博物馆又重新组装的。

博物馆停车很方便,出停车场步行前往游客中心并进入聚落内,这里是原来博物馆聚落的大门,门口展示一架战斗机,背后的墙上是由启功先生题词的“建川博物馆聚落”。

游客中心除了日常的售票导游服务外,有为游客提供通过电视了解博物馆的地方,以及一个可以做一些活动的小型舞台。

游客中心的后院修建了一个中医文物馆,有兴趣可以进去走一走。

因为博物馆聚落面积比较大,推荐乘坐官方提供的电瓶车,如果时间充裕又想要走一走的,也可以选择步行参观,票据上有博物馆聚落的简单平面图,可以选择路线前往各个博物馆。

沿着博物馆的主道前行,路过一片桂花林,这里修建了一间提供住宿的“龙门客栈”,安排两天参观博物馆的也可以选择在此住宿。

进入博物馆群落首先看到的是最震撼的手印广场,所有印在玻璃幕墙上的手印都是鲜红色,而几十组按着手印的玻璃幕墙组成象征胜利的V字形,玻璃幕墙前竖着一块石碑,上刻“国人到此,低头致敬”八个鲜红的字。

越走近这片手印玻璃幕墙越能有震撼心灵的感受,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些按下手印的主人公有的已经告别人世,而留下的人也会一个个离开,这里的手印不会再增加。

和手印广场起名的还有一片摆放着雕塑的广场,摆放着专为抗战时期各位壮士英雄修建的雕塑,和手印广场感受到的震撼不同,这些雕塑不只让人感到震撼,在看到雕塑刻画的表情时,还能体会到悲壮与不屈。

樊建川及建川博物馆聚落背景资料收集

樊建川及建川博物馆聚落背景资料收集

樊建川及建川博物馆相关背景信息收集樊建川其人:樊建川,蜀商,抗战、“文革”物品收藏家。

现为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汶川地震博物馆馆长。

1957年,樊建川出生在四川宜宾。

高中毕业后当了两年知青。

1976年冬天参军。

1979年9月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两年后毕业,到重庆三医大任教。

1987年转业到家乡宜宾市地委政策研究室。

1991年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

1993年5月辞职到省城成都打工。

1994年创办“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樊建川曾下乡、当兵、任教、做官。

1993年为收藏而辞官经商。

从事收藏数十年,其藏品种类繁多,重点为抗战文物和“文革”文物。

此两项收藏在国内位居前列,如129件文物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5,他在中国四川安仁镇创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馆目的——为和平收藏战争,为教训收藏“文革”。

其收藏事迹为媒体广泛报道:为了和平,收藏战争(抗战);为了未来,收藏教训(“文革”);为了民族,收藏传统(民俗)。

出版有《一个人的抗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文革”瓷器图鉴》。

从以上资料看来,与樊建川合作,通过他的影响力作为平台和沟通媒介,以及旗下的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的运作人脉网络,一次合作就有可能将无机预涂新型材料推介给成都、宜宾的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公司的新项目。

从其微博和博客的讲话风格和谈论的话题来看,个人性格率真而不乏亲和力,而行为做事讲求效率(其曾经在人大代表会谈中说话题过空过泛而缺乏对人民生活细枝末节的体谅)。

其中的一篇博文叫《成都啤酒和朋友》可见他做人行事比较仗义,喜欢结交各界人士。

喜欢谈论的话题范围还是艺术品收藏类的居多,其次是作为陆川《南京!南京!》的总策划,可见其对艺术品收藏之余还喜欢在艺术中渗透属于自己的思想。

因此,接触的话题切入点可以集中在抗战和过去川西民俗用品的收藏和自己的见解方面,然后由建筑设计与艺术品收藏的相通性,引出无机预涂在建川馆中整体格局的审美影响。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600字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600字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600 字建川博物馆>观后感600 字(一)今天,我们一家人来到建川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全称建川博物馆聚落(JiandChuanMuseumCluster ),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位于中国博物馆小镇-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是刘氏庄园所在地。

聚落占地500 亩,建筑面积近10 万平方米,拥有藏品800 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 件。

博物馆以'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 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4 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中流砥柱馆,该馆规模居各馆之首,展厅面积为2435 平方米,是一个橘红色的方形馆,位于主道路最前方。

以历史照片、资料、实物、文献以及地等方式陈列,通过三个主题单元——' 民族的脊梁' 、' 敌后之岁月' 、' 根据地建设', 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八年抗战情况,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光辉历史。

随后,我们到了一个部队里面,那里面有很多的英雄人物,比如:叶挺将军、伟大的毛主席、周恩来总理、蒋中正、宋美龄、蒋经国、朱德、鲁炎、邓小平…… 那里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让我深受震撼的是'5 • 12'地震馆,对征集来的地震实物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地震发生当天至6月 1 2日一个月中,灾区每天发生的事情。

30多个展厅,分为震撼 5 • 12—6 • 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馆等,包括实物、照片和文字等,再现了抗震救灾过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在灾难面前,我们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发起募捐献血活动,我们心一齐指向汶川,汶川挺住,汶川加油!——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当中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如一个地震中的母亲在她的手机上编辑了这样一条短信,' 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还能活着,你一定要知道,妈妈爱你!' 2008年是中国最骄傲的一年,但那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一次大地震,那场地震死了几十万的同胞,这样的灾难发生让我的心都在震撼,我在'5 • 12'地震馆还看到了’ 猪坚强' 他傻乎乎的睡着觉,时不时的还打着呼噜,看它的样子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活到了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建川和他的建川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因其收藏方式灵活,为国家收集和保护了一大批散落民间的文物,扮演着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历史史实的角色。

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就有着这样一座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

1该馆馆长樊建川曾是知青、军人、教师、官员、商人。

2003年,选择大邑,落户安仁建馆,因其内容多、风格多、行业多、形式多而称建川博物馆聚落。

聚落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

建设有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4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4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来到聚落入口,第一眼就看到一个残缺的碉堡,高5米,重达数十吨,是馆内收集到的最大的一个抗战文物。

在碉堡残骸之上,八路军战士手持长枪巍然屹立,其含义不言而喻。

进门后,走过阿庆嫂茶馆,就是抗战系列展馆之一的中流砥柱馆。

该馆规模居各馆之首,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历史文献以及地道战、地雷战、青纱帐等场景复原,陈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敌后民众8年抗战情景,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走进这座橘红色的方形馆,庄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馆内陈列了800多件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和敌后民众抗战的文物,有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很多还是开国元帅和大将用过的物品,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其中,有彭德怀元帅用过的照相机、聂荣臻元帅用过的皮包、《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原稿、新四军蔡良写给父母及两位兄长的家书、“晋察冀边区军运”布驮袋等。

馆内有一张很珍贵的照片,是任弼时的女儿任远芳捐给樊建川的。

2009年,任远芳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一起来馆参观后,对樊建川说:“我父亲去世得早,什么都没有留下。

我就把这张照片捐给你吧。

”这张照片是任弼时去世时,刘少奇和朱德为他盖棺的照片,十分罕见。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历程,风风雨雨、艰苦卓绝,大将已去,少将已老。

只有革命先辈们曾经用过的物品默默见证着这段历史。

这些年,樊建川一直在寻找、搜集、淘宝,用这些文物勾勒出了党的历程。

在得知开国大将罗瑞卿是四川人后,樊建川想方设法找到了他的长子罗箭少将。

罗箭于1938年在延安出生,那时条件艰苦,连裹孩子的布和褥子都没有,罗瑞卿只分到了一条毛毯用来裹罗箭。

这条毛毯跟着罗箭几十年,他一直都在用。

经樊建川多次说服,他终于把毛毯捐了出来。

人活百年,这条毛毯在博物馆却能活千年,它见证了共产党员在延安的艰苦岁月,也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中流砥柱馆的最后一组展品,是两份1945年8月15日的报纸。

右手边,《大公报》上“日本投降矣!”5个汉字加一个惊叹号,结束了中华儿女的苦难。

樊建川说,在文物中回望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除了向民族英雄致敬,也希望所有的人别忘记历史。

2聚落的最北面,有一个川西民居风格的展厅,这就是“川军抗战馆”。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为纪念川军抗战而建的博物馆。

馆的正面,呈一个“兵”字。

进馆需要穿过长长的走廊,寓意着当年川军徒步出川奔赴抗日前线。

樊建川的父亲是一名抗日战士,曾与鬼子面对面厮杀。

樊建川在收集川军资料时了解到,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川军首脑刘湘立即停止内战,请缨出川抗日。

当时,先后有300万川人走上战场,出征前,每一位将士都为家人留下了遗书。

“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但是关于300万人命运的记载却是空白。

内心强烈的震撼提醒樊建川要做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阅读研究川军抗战史,并收集抗战文物。

在展柜中,陈列着川军抗日烟杆、中国远征军201师的纪念册、203师608团3营7连当年的“全家福”……它们揭示着一个个真实存在的“川军团”。

一只极普通的粗陶杯吸引了我的注意。

它年代不久远、造型很一般、工艺不讲究,但杯身上一行歪歪扭扭的青花蓝字却引人注目:我只记得8年抗战,我和日本昨(作)战,我的腿上中了一棵(颗)炮弹。

我坚决打到底,没有下(火)线!这件文物和其他抗日军用品摆在一起,有一种不寻常的震撼力。

在展馆的一面墙上,悬挂着一面用白布做成的“死”字旗。

(据说由于原物是旗子主人家的传家宝,所以这面“死”字旗是聚落中唯一的仿制品。

)这是抗战时期,北川县一位老人,在送长子上前线时亲手制作的一面旗子,上面书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谕。

”一个大大的“死”字,是誓死!是敢死!伫立在这面“死”字旗前,禁不住思绪万千……在“川军抗战馆”外面,还陈列着几个大石碾子,最大的一个重达15吨,是樊建川从紧邻大邑的新津县和彭山县等地收购来的。

在当年没有压路机的情况下,四川人民靠上百人拉动一个石碾子,在短短的半年内,修建了新津、广汉、邛崃、彭山4个战略轰炸机机场和5个战斗机机场,期间,累死病死的民夫不计其数。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中说:“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供粮、借粮在8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3当我走近“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时,“国人到此,低头致敬”的牌子无声地矗立着。

站在一块雕刻着“中国壮士”4个大字的横卧石刻牌匾前面,放眼朝前望去,但见一大群抗战期间的民族壮士雕塑气势恢弘、庄严肃穆。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以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抗日事件为背景,所塑造人物按照抗日战争的战区战役关系分组,以军队军人列队站立形式排列。

每尊雕像高约2米,用铁合金材料铸成。

广场所有壮士都放置在“V”字形下沉式凹槽的空间环境中,凹槽总长81.5米、宽45米,象征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时刻。

凹槽的两边侧壁,是以抗战历史照片为题材的红色花岗石影雕。

整个广场为一幅抽象的中国地图,215尊抗战名将和著名烈士站在上面,邓小平站华北、李宗仁站台儿庄、毛泽东站延安、蒋介石站重庆、薛岳站长沙,赵一曼、高志航、杨靖宇和狼牙山五壮士分别站在他们牺牲的地方。

这里铸造的不仅是215尊抗日壮士,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气节。

4在聚落中轴线的左侧,就是和“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相呼应的“中国老兵手印广场”。

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寥寥健在的老兵正渐渐离开我们。

因此,樊建川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要将日本侵华战争见证人的手印留下,并于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组建了“中国老兵手印广场”。

整个广场竖立着40多块高2.6米、宽1.2米的耐腐蚀钢化玻璃纪念碑。

在每块碑上整整齐齐地刻着被放大了1.2倍的抗日老兵的手印。

每个手印下方刻有老兵的姓名、抗战时期的单位或部队番号、职务等。

碑林排列呈“V”字形,象征着胜利。

为了征集这些手印,樊建川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寻访抗战老兵,迄今为止已收集到了4000多名抗战老兵的右手手印。

有的手印还是他追到太平间取的。

樊建川介绍,博物馆计划征集8000个抗战老兵的手印,最圆满的愿望是有上万枚,以此见证中华民族齐心协力的抗战史。

当我站在手印碑林前纵观时,那一面面透明的钢化玻璃墙体,红彤彤的抗战老兵手印,重重叠叠,大有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挥舞大刀、长矛,投掷手榴弹、埋地雷、炸碉堡的英勇战士。

正是他们,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拯救了我们的民族。

老兵可以走,精神不能走。

留下一枚手印,就留下一份力量!5聚落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展馆,就是“侵华日军罪行馆”,目前正在预展,将于2015年8月15日正式开馆,现正在进行“众筹成馆”活动。

侵略是一种最大的暴行,日本侵华战争早已盖棺定论。

“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驳斥否认侵华罪行的言论,更应该把事实摆出来,事实胜于一切,这里的文物胜于一切。

”樊建川说,建这个馆想吸引日本民众来参观、思考。

为了收藏日军侵华文物,樊建川把日本作为收集的重要市场,曾数渡日本。

从《日本侵略我国满蒙积极政策之解剖》,到侵华日军出征旗、日军九?一八事变从军记章;从《满洲事变大写真帖》,到反映1932年日军侵略上海的《上海事变写真画报》;从反映日本对中国经济掠夺的《满洲统治论》《北支经济调查所藏书目录》,到日本对中国奴化教育的《日本语会话读本》……樊建川将用几十年精心收藏的近万件侵华日军文物,完整、理性、冷静地讲述日军侵华暴行。

馆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荻岛静夫日记》。

这套日记一共有7本,加上附带的一本影集,共8本。

每一个日记本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正好可以放进口袋中,是当年日本军队专为前线军人制作的。

日记本原来收藏在天津,后转让给了樊建川。

从日记的内容看,日记本的主人荻岛静夫于1937年入伍,是个“火葬兵”,专门负责焚化战死的日本兵尸体。

之后,他又当过传令兵、武器发放兵,1940年回国。

在日记本上,他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了淞沪、徐州、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日记中有关日军扫荡、烧房、杀人、抢劫、强奸的内容比比皆是。

“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嘘!别压过历史的声音!”聚落随处可见的铭牌体现了樊建川的用意:让证物说话,让证物揭示日本人侵华的滔天罪行,这是对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否认侵华事实最有力地回击,更是在提醒国人勿忘国耻!6从落户安仁建馆到如今,樊建川已经当了11年馆长,他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了安仁镇树人街44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安仁镇居民,还当选了安仁荣誉镇长。

10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用于博物馆的发展、壮大,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

尽管这个博物馆是他倾其个人所有建起来的,但他从来没有把博物馆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社会财富的暂时看护者。

“我只是替国家保存记忆,这些东西是我私人搜集来的,但它们更属于这个国家。

”樊建川说,自己虽有个女儿,可身后还是要把所有藏品交还给国家。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族魂,收藏民俗;为了我们的精神归属,建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樊建川的建馆初衷和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王锦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