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孙权劝学 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学案

河南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15.《孙权劝学》学案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 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 人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理解刻苦治学、学无止境,提高自己学识和修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文章大意,感悟课文所讲道理。

2.学习本文人物塑造法。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生活,理解刻苦治学、学无止境,积极学习有益于人生发展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1.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卿涉邪孰遂岂2.解词。

多务: 治经:博士:涉猎:往事:以为:若:刮目相待:见事: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辨析古今异义孤(古)(今)治(古)(今)博士(古)(今)但(古)(今)往事(古)(今)5..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6.通过工具书查找作者及作品资料。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二、品味探究1. 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

2. 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3. 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4. 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并说说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课后检测】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字注音。

卿()涉()邪()孰()遂()岂()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二、阅读·感悟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3.5孙权劝学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3.5孙权劝学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第十五课孙权劝学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神态和心理,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3.理解本文勤勉求学,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课文。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学法指导:先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再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知文句大意,结合上下文读准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文下注释读懂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并理解故事的主旨;最后记住一些重要实词(活用、通假、一词多义等)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涉猎()孰()遂()孤()2.解释加点词:⑴权谓吕蒙曰⑵卿今当涂掌事⑶蒙辞以军中多务⑷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⑸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⑹卿言多务,孰若孤⑺自以为大有所益⑻蒙乃始就学⑼及鲁肃过寻阳⑽即更刮目相待3.划分朗读节奏: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

5.《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体史书,主持编纂的人是代政治家、史学家。

6.反复朗读课文2~3遍,结合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词、句写在下面空白处。

待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交流。

活动展示:活动一:检查自主预习情况并导入新课,明确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活动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积累字词。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初步体会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

3.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好以下积累:(1)基本词语: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辞)、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了解)、(重新)、岂(难道)、往事(历史)、邪(通“耶”,语气词)、但(只不过)。

(2)古今异义:博士: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教案(2)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教案(2)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语文下册15《孙权劝学》(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5《孙权劝学》(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5.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
(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阅读浅易文言文,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赞扬
了吕蒙学有所成的事迹,表现了孙权关心部下,耐心劝学,不一权势压人的行为,突出
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来劝勉人们勤奋学习。

学习本课,要在积累文言重点词语、理解
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重点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实词注解、语句翻译、名句默写、划分节奏、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体会文中人物的对话,能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开展小组比赛,看谁能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
五、限时训练
以今天的课堂发言为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 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2.联系生活,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东吴名将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8个月后于次年病逝。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历时19年完成。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文中人物简介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019年初中语文-七年级《孙权劝学》(学案) (2)

2019年初中语文-七年级《孙权劝学》(学案) (2)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孙权劝学》(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

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

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

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

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

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从文中得到启示。

【文体感悟】走进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

19岁中进士,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

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刘放、刘恕、范祖禹等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阐释文章主题。

2. 掌握古汉语中的词语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及文章主题。

2. 词语的解释、用法及相关文化内涵。

3. 文献分析方法及文章评价。

4. 道德教育及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状态和习惯,讨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 文本阅读与解析(1)师生共读《孙权劝学》,讨论文章主题和情节,尝试解释古语词语。

(2)请学生自主分组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讨论文章的文献价值和评价。

3. 词语与语言运用(1)导入关键词——勤学、自强不息、立志远大、崇尚佳声。

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出处及文化内涵。

(2)学生利用电子工具,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源,加深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3)学生在小组内,采取角色扮演或是小型辩论等方式,主动运用新学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道德教育(1)让学生通过阅读孙权的“劝学”描写,进一步了解到尽职尽责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执行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以及约束行为,稳步提高学习水平。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孙权的劝学理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可以从教学收获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孙权劝学》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出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将文化内涵和人生启示内化为自己的日常处世方法和学习态度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深入了解《孙权劝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读物阅读与解析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和解释古语词语,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局部:预习案一、热身训练1、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5、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二、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四、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自主探究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吕蒙承受了孙权的建议吗?(用原文答复)4.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6..概括情节: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第二局部: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抢答题,团结就是力量,看看哪个小组力量最强大)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中的话答复)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答复)4.吕蒙推辞的原因是什么? 5.你知道那个成语出自于这个故事吗?写出来,解释一下。

6.文中那句话说明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二、【精讲点拨】(动动脑,快速答复).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三个人物性格是怎样的?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3、“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5、“卿言多劳,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复习课
复习重点:词句翻译;主题把握
一、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
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 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1)吴下阿蒙。

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刮目相待。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内容理解:
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3、词句:A、词义:⑴、古今异义:①但当涉猎但,古义为只;今为转折连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为研究;今为治理。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为官职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以军中多务; b、与“为”译为“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当涂掌事; b、应当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 b、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④若:动词,比得上孰若孤;
虚词:见往事耳(罢了)蒙乃(于是,就)始就学翻译句子: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与有志之士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他。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手握重权处理大事了,不可不学习。

⑷、成语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B、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

(“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一些历史罢了。

三、复习掌握
(一)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

(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见:了解。

往事: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二)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四、当堂训练1、作者,字,(朝代)家,家2、文章选自,这是一部史,记载了从到共年的史事。

3、孙权,字三国时的创建者。

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感叹:生子当如,
孙权读书治国的才能可见一斑。

4、文章与《伤仲永》比较,有何异同?
6、文章出了两个成语:,意思是:
,意思是:7、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8、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9、文中的“经”具体是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作用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了吕蒙“学”的
11、孙权告诉吕蒙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是:、(用原文词语填空)
12、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同学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校园里的“势利眼”。

请你联系
文中鲁肃与吕蒙结友的失事,谈谈你的看法。

13、你能说出古今中外有关“劝学”的名言吗?(至少两句)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