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与弱,成与败
论战争力量诸因素及强胜弱败规律

论战争力量诸因素及强胜弱败规律战争以其特有的方式——流血的政治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
由于其结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战争的双方无一不是采取一切手段以争取胜利、避免失败。
但战争的胜负究竟取决于什么?这是历来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在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列军事理论,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此不但做出了许多科学论断,而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关于战争制胜因素的理论,探讨战争胜负的规律,对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仅结合我国军事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战争力量诸因素的含义及其分类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要把握战争胜负的规律,首先必须明确构成战争力量的诸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战争力量诸因素”,指的是构成战争力量的一切成分和条件。
例如经济、政治、军事、人口、文化、自然条件,等等。
但有的同志不是这样认为,他们在研究战争的力量构成,探寻战争胜负的规律时,往往使用“战争诸因素”或“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这样一些概念。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战争诸因素”,应当是指构成战争的诸因素。
而构成战争最基本的因素则是敌我双方。
许多作者使用这一概念时,却并非指此,他们所说的战争诸因素,实际仍然是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构成战争力量的诸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其意应当是指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
它可能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一种,两种或更多,但无论如何不能把构成战争力量的一切因素都说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都是决定因素就等于没有决定因素了。
所以,我认为在研究战争胜负的规律时,“战争诸因素”这一概念不够准确,“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这一概念含义模糊,不够科学,而“战争力量诸因素”含义则比较明确,使用这一概念比较合适。
战争力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们为了研究它们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平时加强其建设,在战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对其进行分类。
读三国演义感悟成王败寇规律

读三国演义感悟成王败寇规律在读完《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后,我深深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成王败寇规律。
这一规律在故事中得到了验证,并且渗透到了历史的发展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成王败寇规律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成王败寇规律的内涵成王败寇规律是指在战争或者权力斗争中,强者往往能够战胜弱者,实现统治的正义,而弱者则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这一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竞争和压倒弱者的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角色的命运就是成王败寇规律的典型体现。
曹操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智谋在混乱的战乱之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者。
而刘备和孙权则在力量较强的曹操面前丧失了战胜的机会,最终败给了曹操。
二、成王败寇规律的历史验证成王败寇规律不仅出现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历史上的很多帝王都是凭借军事力量和智谋成为最终的胜者。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他们通过战争征服他们的竞争对手,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和统治。
而那些战败的君主和军队,往往被迫接受失败的命运,被捕或者被迫投降。
历史上著名的战败君主如袁绍、孙坚、刘璋等,他们无法在战争中战胜对手,最终都被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所打败。
三、成王败寇规律的意义成王败寇规律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只有强者才能执掌大权,而弱者则注定被压迫和边缘化。
这一规律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权力分配的思考。
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在职场竞争还是其他领域的竞争中,了解并遵循成王败寇规律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强者。
对于社会来说,成王败寇规律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平。
强者在权力面前不能肆意妄为,而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发展。
四、成王败寇规律的启示成王败寇规律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实力的提升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成为具有实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取得成功。
避强从弱失败的事例素材

避强从弱失败的事例素材前言在商业和个人领域,成功离不开失败的教训。
强弱之间的差距决定了每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轨迹,而从弱者的失败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分享一些避强从弱失败的事例素材,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借鉴。
1.大力铺摊:K F C与麦当劳的竞争1.1K F C的失败教训K F C是一家以炸鸡著称的知名连锁快餐企业,但在进军中国市场初期,K F C曾经犯下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过于急于扩张和铺摊。
他们采用了快速扩张的策略,建立了大量门店,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地域差异和消费习惯。
这种不加分析的铺摊策略造成了诸多问题,包括品质不一的门店、供应链的不稳定以及缺乏对地区差异和竞争对手的了解。
这导致了K FC在中国市场上的失败,丧失了竞争优势,甚至被一度垂青但更为细致周到的竞争对手麦当劳超越。
1.2麦当劳的成功经验相反,麦当劳在进军中国市场时更加注重本地化和市场细分。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喜好和饮食习惯,并针对性地调整了菜单和服务。
此外,麦当劳在中国市场采用了慢速发展的策略,逐步扩张,确保新店铺质量和运营的稳定性。
这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帮助麦当劳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认同,并逐渐超过了KF C。
麦当劳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市场进军时,必须充分理解当地的文化和市场环境,灵活调整策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
2.技术革新:诺基亚的失利2.1诺基亚的失败教训诺基亚曾经是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霸主,但由于对新技术的缺乏眼光和创新力,他们最终失去了市场份额,甚至面临破产。
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诺基亚主导了功能手机市场,但他们没有预见到智能手机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放弃对新技术的抱有离开他们错失了与竞争对手苹果和三星的竞争。
此外,诺基亚还犯下了研发周期过长、决策层复杂、电池寿命不足等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衰落。
2.2苹果的成功经验苹果是一家在移动通信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他们以创新和技术引领者的形象著称。
形容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成语

形容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成语
形容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成语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以柔克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硬碰硬,而是以柔弱的态度去应对,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虽然柔弱,但可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在现代社会中,“以柔克刚”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
在工作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困难的任务时,不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对抗,而是以柔弱的态度去应对,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可以采取“以柔克刚”的态度,以柔弱的态度去应对困难,从而克服困难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除了“以柔克刚”这个成语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容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成语,如“能屈能伸”、“刚柔并济”等。
这些成语都强调了面对不同情况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总之,“以柔克刚”这个成语是形容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经典成语之一。
它强调了面对强大对手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柔弱态度。
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
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辛亥革命成与败辩论

辛亥革命成与败辩论﹌失败﹌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
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首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它预期的目标,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它民权、民生主义长期挂着欠账。
而且就民族主义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
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
在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着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而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由于面临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立宪派旧官僚的内部压力,被迫交出了政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革命的方向。
其次,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
正因为如此,后来袁世凯才能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他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的。
强者不傲,弱者不卑的作文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卑也。
”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告诫激励吾辈:强者不可骄于成,弱者不必馁于败,强者有成后仍保持谦卑,弱者遇败后仍心怀斗志。
弱者不馁于败,也不甘于败,百年前的中国证实了这一点。
回望百年前,中国当时积贫积弱。
列强欺压,中国人便习惯于低头弯腰,低声下气,中国像一个被抽干了血的病人,下一步就要走向死亡。
在陈独秀这样的国家,应当如何救活,这样的人民,应当如何唤醒?的怒声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中国的未来,即便如此,润之先生仍毅然写下“吾生而弱乎,成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敬畏天命,使我们安分,但天命不局限我们的行动,中国即使为弱,也不应从此为弱。
于是在鲁迅先生:“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光的发光,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
”的呼喊声中,中国有志之士奋然崛起,在现实中上下求索,为天下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即使中国在向前中不断遇败,可我们仍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与骨气,中华民族仍有遇挫而奋发图强,屡遭打击而大国崛起的斗志。
强者不骄于成,也不止于成,百年后的中国,又再次向世界证明。
如今的我们早已摆脱“贫弱”一字,以崛起大国之名,跻身于世界之流。
百年前,润之先生的话仍牢记耳边“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
于是,面对美国之屡次挑衅,我们仍保持谦虚,却也自信昂扬,不骄于成也不恃强凌弱。
我们绝不会满足于现阶段的成功,而是清醒自知不足,始终坚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仍与世界各国一同向前,相比一些“强国”,中国真正展现了大国之风范。
田忌赛马的故事数学道理

田忌赛马的故事数学道理古代中国的历史传说中,一位叫田忌的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赛马技术,使用“弱敌对强”的策略,他赢得了击败强大对手贺赢的比赛。
这个传说不仅有趣而激动人心,而且也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考虑观点:有时候,败者可以成为胜者。
这个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浓厚的推崇,而在西方文化中,它的意义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传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更全面的观点。
它不仅提到了一个故事,而且它在数学上也有很重要的应用,因为它表达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道理:有时候,“弱”可以成为“强”以及“强”可以被“弱”所克服。
从这个道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没有多大的区别,两个对手等级上的差距不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双方的差距不大的时候,较弱的一方有可能取得胜利,而较强的一方也有可能失败。
因此,不管双方哪个更强大,但是他们应该都要把握机会,不要空想胜利,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数学上,《田忌赛马的故事》传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弱对强”对抗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可能的“弱对强”的赢得比赛的机会。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复杂的抉择。
比如,当一个公司在某一领域的企业之中有优势时,它需要把握自己的机会,但又该怎样应对那些更弱小的企业呢?从“田忌赛马”的故事这一概念出发,这一问题可以更好地被确定。
此外,这一概念也可以措施到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中,当投资者遇到一个投资机会时,他们可以把“田忌赛马”的故事中的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投资中,以期获得最佳投资效果。
总之,《田忌赛马的故事》的数学道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更复杂的思想观点,而且也可以推广到各种复杂的场景中。
它提示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状况时,要积极抓住机会,挖掘较弱的优势,以及做出最佳的选择,开创较强的优势。
只要充分利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所提供的策略以及思想,就可以获得最佳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与弱,成与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无数的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而与此同时就会有无数在历史中黯然失色的失败者,有人总爱把失败者与弱者联系起来,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的了,弱者也可以成就辉煌,强者也可能会被历史所埋没。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最终失败而乌江自刎,是因为项羽是弱者吗?不是,如果项羽是弱者的话就不会有霸王的称号了;在国共斗争中,蒋介石最终逃到台湾,偏安一隅,他败给了毛泽东,是因为他是弱者吗?也不是,如果他是弱者,他就不能在军阀混战中取胜,不能成为国民党的领袖;驰骋疆场的拿破仑,他最终落得了流放荒岛的结局,难道他是弱者?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是弱者,就不会在欧洲社会引起那么大的风波了。
由以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可以的知,败者并不等于弱者,强到极致的人也会败的一塌糊涂。
败者与弱者是两个很容易引起人们误会的词,败者之所以败,是各方面原因的综合,或许是他的对手太强,也或许是他生不逢时,历史没有给他机会,总之他失败并不是因为他太弱,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以为自己不是那个弱者,自己不会失败,不要做一个失败的强者;反之,成功的也不一定是天生的强者,我们要时刻努力,争取一切机会让自己变强,强与弱,成与败都不是绝对的,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