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切忌“捧杀”和“棒杀”
要么捧杀,要么打杀——语文教学流弊之五

也有缺点 。优 点是它用诗 歌将 自
己 对这 个社 会 的 观 点 说 得 很 清 楚 ,也能够看 到一些冰心诗 的影
来说 , 着就是 机会 , 不指望 活 我 谁 给 我 机会 。 以我 活 得 勇 敢 无 所 畏 。20 年 1 01 1月 , 基 础 教 育 在
赵谦 翔 :
了文学 作 品本 身提供 的 意境 范 畴 , 即用 主观性超越甚至取代 亦
了客观性 , 么文学鉴赏就会蜕 那 变 为 脱 离文 本 的信 口雌 黄 !
下 面 显 得 很 不 自在 ,过 一 会 儿
就离开了。
语 文教 学流弊之五
0. 京 / 谦 翔 - I I 赵 ;
这次开题会后 , 市教研室再
与 我 没联 系 了 。 来 那 位 女 校 长 原
是一个区教育局局 长的太太。 市 教研室要指望他们 支持 , 自然要 舍车保帅 了。 实验 的开展最后就 不了了之 。 那个城市以后几年里
在 网站 上 发泄 对 我 的 不 满 。 我 但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哈姆雷
特” 的原 则 而 来 的 。但 千 万 不 可 忘 记 :真 理 哪 怕 再 向 前 走 一 小 步 , 就 是谬 论 。如 果 鉴 赏 超 出 那
仍坚持我的作风 。 我一点都不担 心别人不请我 。我不去做报告 , 我可以读 书 、 和写作。对我 思考
生 曾在一 次全 国性 的会议上放 言试 图封杀我。 他们的作为也 曾
产生过一点后果 , 像并不显 但好 著, 多年来请我作报告的地方还
是应 接 不 暇 。
“ 国十杰 中小学 中青 年 全
教师”
涛人 伯 莱 克 的话 讽 刺 这 类 人 :
首 都 师 范 大 学 特 级 教 师
捧杀和棒杀的句子

捧杀和棒杀的句子xx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他指出“捧杀”和“棒杀”是扼杀儿童的两种常见的方式。
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或者不顾实际的拔苗助长,使孩子不能够健康地成长。
而“棒杀”则是指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能够循循善诱,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亲子关系越来越糟,最终给孩子和家长都到来伤害性后果。
这两种教育误区,在很多家长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能够做到不“捧杀”也不“棒杀”的家长可谓是合格的好家长。
一、“捧杀”1.xx对儿子非常疼爱,无论多忙,他都要亲自照顾xx,经常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2.有人说他太溺爱儿子,为此,xx写了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3.xx对儿子是: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值得我们每一个当代家长学习。
4.想起昨天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妈妈,总是对儿子说“你很棒!”,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一塌糊涂,妈妈依然是“你是最棒的!”5.导致孩子上学以后,一点负面的语言都会严重受挫,和同学老师关系处理不好,每天都不开心。
6.甚至在一次画画比赛中,没能拿到第一名,质问评委,评委一副无奈的表情后,男孩将第一名的画撕得粉碎。
7.这个母亲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典型的“捧杀”,她想用夸赞、表扬,想激励孩子变得优秀,然而,却事与愿违。
8.现在身边经常会看到爷爷奶奶辈,对孙子爱护有加,见面就夸孩子“真棒”,然后给一个大拇指,我能够理解,爷爷奶奶们,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可是无厘头的“你真棒!”,“真聪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是看不到的。
9.孩子会想:我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很棒”,不用付出努力,就是他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孩子。
10.这样,孩子会“走捷径”,不想付出,还想要“奖赏”,现实中,达不到,就会受伤、受挫。
11.夸孩子,不是不可以,比如:要肯定孩子的努力,不要强调结果;如果孩子有进步,表扬要尽可能地具体到某一个点,而不是全部;要夸修养、礼貌,不要夸长相、聪明。
“赏识”孩子,别“捧杀”孩子

“赏识”孩子,别“捧杀”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教育观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声势浩大,慢慢的几乎成为了教育的主流思想。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竭尽全力给予鼓励赞美,不要轻易指责批评;即使真的错了也要用迂回曲折的智慧方式进行教育引领。
于是乎,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开始竭力奉行“赏识教育”的原则,有很多学校甚至将之奉为法宝,作为办学特色进行不遗余力的贯彻。
不仅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和管理中对学生欣赏鼓励赞美,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多鼓励夸奖孩子,不要轻易地批评指责,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尊重学生”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和曲解:“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话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社会舆论也蜂拥而上积极倡导激励教育与赏识教育。
在如此背景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行为,好象只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夸奖夸奖再夸奖”、“赏识赏识再赏识”,学生一夜之间成为了“被尊重”的极端。
于是,“惩罚”一词淡出了教师的话语范围,淡出了学校教育甚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吃过不少苦,于是对孩子尽倾家倾财之力,让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甚至还要请保姆,恐怕孩子受了委屈。
平时孩子一错再错,总以为能树大自直。
殊不知,溺爱却使孩子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的话,唯我独尊不合群,导致社会化障碍。
试问,人格上的缺陷如何补?再说学校,因老师批评学生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因老师批评而自杀,有的学生受到批评反而打老师,有一项调查显示,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的比例竟然达72%!去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规定》,尽管授予老师“批评权”,但老师们并不乐观,因为面对应试教育的竞赛,家长会遗忘人格教育,用生活上的溺爱弥补学业上的残酷;面对上级问责的压力,领导会忽略老师“育人”的至高权力,受到挤压的只能是师道尊严。
“棒杀”与“捧杀”

作者: 苗永新
作者机构: 江苏省沛县教师进修学校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师
页码: 32-33页
主题词: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主体地位 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 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教师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猛发展,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渐渐深入人心,“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深得教师们的认同,很多人众口一词地喊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激活学生的巨大潜力,甚至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位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每天准备一百顶高帽,让每一个孩子天天高高兴兴地戴着高帽回家。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要吝惜自己对学生的赏识。
历史评课中“棒杀”“捧杀”论文

历史评课中的“棒杀”与“捧杀”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我们贵州省某中学的教研活动,这是他们的一次平常的教研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课;这次评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来与大家共勉。
这位授课老师是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我的角度看,这堂课上的一般,有优点也有不足。
下了课以后,大家坐下来评课的时候,我却觉得有点吃惊,听课的每位老师都要发言,这点是不错的,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和学习,这也是我们评课的目的所在,但大家评起课来却一点也不客气,可能是出于帮助这位授课老师的初衷,老师们基本上不说优点,他们说的全是这堂课的缺点,大有说不出缺点就是自己没水平的感觉。
让我听起来都替那位讲课的老师担心,他能否承受得这样的“棒杀”,如此的评课还会让他有点成就感吗?如果换了我,我也会觉得很沮丧的。
这对一位刚走上讲台的青年历史教师,对高中历史教材不很熟悉的情况下,这样的评课方式是否恰当,这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评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交流、相互学习;教研能力在学习、思考中得到加强;教育的技能技巧在评课中得到改进;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从相互学习的角度来说,你应该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如果看不到优点如何向他学习呢?如何共同提高?事实上,就不同的的教师而言,同一个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精雕细刻,把课上得“天衣无缝”;有的教师大刀阔斧,抓住重点和难点,使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有的教师善于归纳推理,用逻辑本身的魅力把学生吸引进去;有的教师多运用直观、形象、幽默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每位教师身上都会有别人身上没有的东西,教师之间要相互取长补短,因此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如果你紧盯着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的话,又怎能向别人学习呢?当然,有的教师会说他上的课不好能学点什么?那么你的课一定是十全十美吗?事实上十全十美的课是没有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
棒杀和捧杀

棒杀和捧杀棒杀与捧杀,“棒”从“木”字旁;“捧”从“提手”旁。
方向相反,前者向下,后者向上,却目的相同。
鲁迅提出棒杀与捧杀之后,人们多严于警戒捧杀,疏于警戒棒杀。
棒杀是暴力的象征,无论是物质棒杀还是精神棒杀,用棒杀者有强权,被棒杀者是弱者。
后者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唯有“三十六计走为上”,也就是“打不赢就走”。
当年,鲁迅得知军阀政府要对他棒杀时就是“走为上计”。
但是,也有被棒杀者走不掉的,例如:当年赵树理就在暴力和舆论的双重棒杀下含冤去世。
用棒杀者常常不用亲自动手,而是由狗腿子去执行,而狗腿子往往为了那块肉骨头做得“天衣无缝”、“尽善尽美”。
还有一些幸灾乐祸者、落井下石者,甚至肆意告密者。
当年张志新就是被最亲密的小姐妹告发而割喉处死的。
“棒”指“棍棒”,有杀威棒、金箍棒、三节棍、双截棍等等,警棍也是一种“棒”。
但是,舆论的棒杀除了文字狱,还有“舆论一律”、“舆论围剿”,说你是“毒草”就连根拔掉,有时包括作者的肉体。
当然也有“开天窗”、“整段删除”、“不准发表”等等手法。
其实,捧杀是一种更为隐蔽有效的“杀”法。
对于无法用棒杀者,把他捧上天,一撤手,他就“自由落体运动”,摔个稀巴烂,叫做“捧得高,跌得重”。
“捧”并不一定是吹捧,炒作,也可用其它方法。
日本有一篇小说《雾の旗》,后来拍成电影。
作者松本清张,主演山口百惠、三浦友和。
这是一个复仇故事:九州乡下发生一宗命案,疑犯柳田坚称自己没有杀人。
其妹桐子远赴东京,希望邀请名律师大冢为兄长洗脱罪名,奈何大冢对这单案件不感兴趣,柳田最终被处死。
桐子认为当日若非大冢拒绝帮忙,哥哥就不用枉死,於是展开她惊心动魄的复仇计划。
她用美色引诱大冢,终于使大冢身败名裂。
可谓是用“软刀子杀人”。
还有一篇小说,女主人公是个美女,是个“嫁大富豪专业户”,而且不久大富豪就去世。
世人怀疑是谋杀,就是证据不足。
某著名侦探千方百计想破此案,结果一无所获。
最后侦探和美女对话,美女承认是“蓄意谋杀”,而且坦言其经过:美女有一手烹饪绝技,用美味佳肴很快使富豪营养过度,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美女有一手床上绝技,用美色温柔很快使富豪纵欲过度,三疲(体疲劳、心疲劳、肾疲劳);在“请君入瓮”后,彻底修改遗嘱、高额人寿保险等等都易如反掌。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一生之计则在于童年。
养生,要符合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春季养生三大要素: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生而勿杀:经常批评孩子,对孩子不满意、打骂孩子,这些都是对孩子精神上的“杀”。
心智成长的生发之气也就在责骂、责怪中渐渐消掉了,逐渐变得逆反、不爱学习、不听话,等等孩子心这都是对孩子心智成长压制造成的。
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要有方法的适当的批评,不是压制,以引导为主,注意不要过,现在父母,无论是爱,还是骂,都偏于过。
良言一句三冬暖,对孩子说一句鼓励赞赏的话,这个时候就等于给孩子的心智成长的一种生机,以鼓励为主,是春天的基本原则,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就不断进步。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心智发育得就好,就积极。
在儿童教育的最佳时机,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适合的教材那就是在选择人生的种子。
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不播种,秋天则没有收获,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就会歉收。
人生早期没播种好种子,人生就会歉收教育慎始,播种了最好的种子,注重耕种的过程,秋天自然有好的收获。
所以,先选择到好的教材找到好的方法---选择种子的过程很重要。
然后呢不要着急看到什么效果,才是春天播种的时候,没经过夏长,怎么会马上就得到秋收呢?种子选好,农夫也重要,农夫是老师更是家长。
现在说说对农夫的要求,“赏而勿罚”:教育孩子,能看到他的进步和优点,肯定她鼓励她,他的情志就生发的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学。
若总看到他的缺点,总批评她甚至打骂他,孩子若没有欢喜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健康上讲,“逆之则伤肝”把孩子本来应该生发的肝气给压制住了。
肝属木,被压制住了,木就不生火,到了夏天就会着凉、肚子疼。
夏为寒变”,就是说,夏天身体热乎不起来,春不生,夏就不长,“奉长者少”。
夏天也是孩子的青春时期,儿童时期总被压制、被批评责骂,到少年时期就发现,孩子的各种毛病开始出现了。
“棒杀”与“捧杀”

“棒杀”与“捧杀”发布时间:2021-08-10T14:50:49.860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作者:郑环明[导读]郑环明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心小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37-01目前,课堂教学我觉得存在着两种现象,就是“棒杀”与“捧杀。
什么是“棒杀”?我认为就是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有的老师就立刻满脸不高兴,甚至是一顿呵斥:“错了,站在那里。
”“真是不动脑筋,乱回答。
”“没有想到就别举手……”如此一来,答错的孩子满心愧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孩子立刻就打消了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手去。
理由是孩子们怕回答问题,对了无所谓;要是错了,那肯定是面对老师的批评。
我为什么回答呢?干脆明哲保身。
我就是不回答,免得挨你老师的批评。
“棒杀”的结果是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与活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棒杀”终于招来一片批评声,老师们认识到要千方百计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和赞赏。
课堂上于是又有了一番新气象:为师的和颜悦色,时不时竖起大拇指;为生的在宽容的学习气氛里畅所欲言,时不时爆发出精彩的言论。
可惜的是,有些老师又走了极端。
曾在一节公开课上,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错了,真好,请坐。
”这真叫人啼笑皆非!“真好?”是错得好吗?这样的例子很多。
尤其在各种类型的观摩课、公开课上,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真好,真能干,真不错。
”不管学生回答错与否,一概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
之所以造成这种“捧杀”现象,无非是两种原因:其一是不敢对学生的错误提出批评和指正意见,怕戴了“捧杀“的高帽子;其二是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只是随意做个评价。
“捧杀”的结果是教师含混不清的赞赏性语言泛滥,学生一味地听好话,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这同样是误人子弟。
如此看来,“捧杀“与”“棒杀”都不可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切忌“捧杀”和“棒杀”
作者:王亚蓉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2年第06期
鲁迅先生笔下曾经谈到过扼杀儿童的两种方法是——“捧杀”和“棒杀”。
所谓“捧杀”,就是过分地宠爱、溺爱。
所谓“棒杀”,无外乎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
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爱成为孩子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当“捧杀”和“棒杀”以爱的名义落到没有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孩子身上时,这“捧”这“棒”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让孩子“遍体鳞伤”。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怪现状: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特殊,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有的孩子被过分关注,成为“小太阳”,全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有的父母凡事都包办代替,不要求孩子劳动,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上了学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
有的家长“大惊小怪”,孩子稍有头疼脑热就表现惊慌失措。
有的家长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原本白纸一张的孩子,许多就在这样的“爱”中被捧杀。
天下的父母无一不对子女充满美好愿望并无私地付出着。
然而许多家长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掉进了这样一个教育的陷阱:有条件的爱;输不起的心态。
有的家长说,有多种特长、发展全面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更受老师偏爱。
有的家长则无奈地说,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别人都在补习,总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小学生双休日的日程表:周六上午学画画;周六下午学作文;周日上午学数学特长班。
周日下午完成学校作业。
这样的日程表对不少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应是快乐无忧的童年却过早承载了太多的压力。
在沉重的负担下,孩子的天真逐渐消失了,时常被忧郁、紧张的不良情绪所困扰。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写作业磨蹭、好动等不良行为。
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不认真,其实不然,这种情况,很多是因为家长违背教育规律,一味给孩子施压造成的。
很多家长对孩子存有过高的期望值,总希望孩子多才多艺出类拔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家庭教育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采取“拔苗助长”或“填鸭式”的方式,一心想让孩子学更多的东西,其结果却违背了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妨碍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评价方式单一,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前不久的一项调查中发现: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因为有些父母对睡眠的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在面对健康和学习相抗衡时,有些父母宁愿选择学习。
一半以上少年儿童感到运动量不足,专家认为,除了课业负担重造成的活动时间少、合适的活动场所缺乏等因素之外,许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体育这一倾斜的教育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
有相当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运动”;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有的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就要吃好、营养好,运动健身被排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外。
由于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很难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成
为教育的“盲点”。
有一些家长在谈到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会强调孩子学习负担重。
其实,学习与劳动并不矛盾,尤其是孩子的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是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是举手之劳的事,不会对学习状况构成影响。
的确,多学一些本领和技能,孩子将来可以以更好的状态立足于社会,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身上,不要期望所有的孩子往同一个目标努力,毕竟,“有些成功不可复制”。
请家长们在“捧杀”与“棒杀”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吧!对子女的成长,不是棒杀,就是捧杀。
其实,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教育方法的家长。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董进宇提出了一个观点,有时候,父母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闭嘴!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