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学中回归本真

合集下载

北京的山读后感

北京的山读后感

北京的山读后感李青松的生态文学写作在以事传情和状物明志之外,寻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散文集《北京的山》(研究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是他近些年生态文学创作的集结,更是他的生态观的文学表达。

散文集以开篇作品为名,李青松身立北京,远眺山川,放眼北京之外的天地大美、树木果实,再至包罗万物的人与自然,目光所及之处,都细心观察、静静思考。

作品不再有强烈的发问和浓重的抒情,甚至连“人物”也少了,有的是自然本真的含蓄与深情。

哈拉哈河边的黑熊会到浅滩上溜达,眼睛不时瞟一瞟河里,一只狍子从灌木丛里闪出来,一般情况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

可这天,它居然丢下在石头下面翻出来的美味,撒腿就追赶那只狍子。

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头黑熊,最后狍子的结局又是怎样,李青松似乎并不太关注这些偶然事件,而是想用文字去揭开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与普遍规律。

比如大麻哈鱼的特殊繁殖,鳇鱼的濒临灭绝和重现身影,“天鹅之乡”乌梁素海天鹅不来了,老鹰谷的鹰巢筑在悬崖峭壁上。

李青松的生态写作,不求将开端、发展、经过与结局等叙事各要素集合搭配,而是以“情节”取代完整的叙事。

去繁存简,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生态真知和天地真情。

选择以什么姿态进入自然,反映出作家的生态观。

《北京的山》中,李青松将自然之美推到最前台,让万掌山、管涔山、蓝莓谷、哈拉哈河、翠湖湿地、祁连山下的草原、乌梁素海站出来说话。

作家自己则退到幕后当解说。

他与自然平视互望。

自然与人类共同构建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伙伴,人类得自然之馈赠而感恩、受自然之惩罚而谦卑。

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不仅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更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作家通过文字描绘和文学叙事,传递他所领悟与秉持的生态观。

稳定与平衡是李青松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追求。

在他看来,山与水是自然的共同体,水为阴,山为阳,一阴一阳就是道。

森林群落中包含着许多生物群体,除了乔木灌木,那些跳跃的生命,那些飞翔的翅膀,那些人类眼睛看不到的微生物,以及隐藏在腐殖层里的细小生命个体,它们各自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生存竞争,吸收阳光和水分,相生相克,捕食与被捕食,寄生与被寄生,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

非连续性文本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

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

回归自然,实现本真——《暮光之城》的生态之旅

回归自然,实现本真——《暮光之城》的生态之旅

N r l n esy N nig2 0 9 , hn ) ma r gi eA r a n n lhLtr ue ma : h n oma U i r t( aj 10 7 C ia , j n t me cna dE g s i a r.E i c e — v i n o i nh i i et l
pni0 0 3 @ 1 3 e m ij 9 2 6 .o a 6
在 当今 吸血 鬼题 材充 斥 文 学作 品 、 电视 和 电
出现 在美 国 ,O年 代 后 迅 速 发 展 , 一 种 崭 新 的 9 是 文学 批评 潮 流 。 李 碧 云 1 中 国学 者 鲁 枢 元 对 ”( )
陈品佳: 回归自然, 实现本真——《 暮光之城》 的生态之旅 11 5
回归 自然 , 实现 本真—— 《 暮光之城 》 的生态之旅
陈品佳
内容提要 : 斯蒂芬妮 ・ 尔的《 梅 暮光之城》 在全球掀起 了一股“ 暮光热” 不 由得让笔者反 思隐藏其背后 ,
使之 迅速 蹿红 的 蹙力何 在 。笔者 发 现 , 在这 部 口 刀血鬼 题 材 的畅 销小说 中 , 蕴令 了当今广 受 人们 关注 的 生 态话 题 。本 文 拟从 生态 批评 的角 度 , 主要 运用 中国学者 鲁枢 元 的理论 , 解读 这部 小说 。指 出其成 功 的 来
a py n a t u a l e t e r f c c i cs a v c td b h h n s c oa u S u u n t sa g e h t p li g p ri lr t h oy o o r i i c yh e t m d o a e y t e C i e e s h l rL h y a .I i r u d t a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名作 外 国 文 学
欣赏 筅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陈 颖 李潇颖(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关键词:废墟 生态批评 回归自然 摘 要: 狄更斯一生致力于以伦敦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伦敦情结。工业化时期伦敦混乱无序的状 态强烈地震撼着他,促成其独特的创作视角。他的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是工业化导致的极其恶劣的后果,物质环境的废墟化 及人性的扭曲。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状态,狄更斯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回归自然、 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生态智慧。
2010 . 7 061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在一起睡觉。他热爱下层社会。当他坐在穷人的咖啡 屋里,下层阶级一大群人围着他谈话,这就是他最开 心的时刻。”⑥然而,面对大都市中罪恶的巢穴,不法 分子聚集的黑酒店,慢慢饿死人的济贫院,摧残人的 精神和肉体的负债人监狱,狭窄肮脏的街道,泛着污 物的昏黑龌龊的泰晤士河及散发出恶臭的垃圾山, 狄更斯的烦闷感与压抑感与日俱增。他甚至开始厌 恶作为他灵感的源泉的这座城市。他在1851年写道: “自我在国外住过之后,我再也不喜欢它了。现在每 当我从乡下回来,看到巨大而沉重的天空压在屋顶上, 就感到若不是任务在肩,何必要去那儿做事情。”⑦
《奥立弗·退斯特》 中的自然与人物的喜怒哀乐 是息息相通的。“如果说春天的乡村风光旖旎,那么 夏天的乡村展示了他的全部风姿盛装。早几个月显 得枯瘦和光秃秃的大树,如今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地 伸出碧油油的臂膀遮盖焦渴的地面,把裸露的空地 变成浓荫诱人的幽僻去处,从那里可以眺望沐浴在 阳光下、伸展到远方的广阔空间。大地披上了苍翠欲 滴的绿色斗篷,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浓郁芳香。现在正 值一年的全盛时期,万物欣欣向荣,一派欢快气象。”⑩ 这里的自然不仅安静和谐,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不 仅成为奥立弗的精神家园和历经磨难的幼小心灵的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伦理及自然主义生态主义学者利奥波德在大地金字塔模型理论中,将生态系统的规律定性为“高组织的结构体系下,每个生物自身生态本位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

当生态系统的规律被破坏,生物的生态本位失衡下,必然会出现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等现象。

为避免此类现象,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对环境伦理和生态的必然规律进行描述,通过危机预判及人性批判,激发人们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的人本责任意识。

一、杰克·伦敦生态文学概述(一)杰克·伦敦生态情结起源背景杰克·伦敦生态文学的创作,与作者自身的社会成长经历和作者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一方面,从作者的思想内因来说,杰克·伦敦童年的苦役生活及青年的淘金经历,铸就了他观察自然和洞察人性的敏锐度。

杰克·伦敦著名荒野小说《野性的呼唤》是以美国艾奥瓦州道森市的淘金旅行为背景创作的。

作者从对抗自然到了解自然的亲身经历,提升其荒野小说内容描述的真实性及具象性。

在生态文学的创作上,杰克·伦敦深受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福楼拜及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因此,杰克·伦敦对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主义格外推崇。

杰克·伦敦曾说过,“最能理解穷苦人的只有穷苦人”。

杰克·伦敦童年时期的苦役生活、混混生活及流浪者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

苦难的生活经历使他面对生态危机、动物受难时多了身份置换的同理心。

也由此,杰克·伦敦的生态情结,往往最终升华到人性回归的层面上。

另一方面,美国生态主义、自然主义、生态文学及自然派文学的发展,完善了杰克·伦敦生态情结及其生态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框架。

19世纪初期及中期,美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杰克·伦敦的文学创作期刚好处在美国工业社会转型完成后的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趋利主义、淘金热的出现,使自然生态环境出现危机、人类精神生态也产生异化。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对《小王子》的解读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对《小王子》的解读

三、《 小主子》的生态文学批评解读 1 . 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赞美
1 )小王 子与 玫瑰花 玫瑰 花是 小王 子所 居住 的星 球上 的一朵 奇异 而绝 美的 花 。小星 球上 长 出与众 不 同的嫩 芽 ,孕育 了花蕾 。看 到嫩 芽长成了美丽的花,小王子不禁爱上这朵小花。像所有在 爱 恋中 的人一 样 ,他们 也免 不 了产 生 了误会 ,玫 瑰花 的任 性和各种考验使小王子感到苦恼和迷茫,尽管他依然是那 么 爱他 的那朵 花 ,却还 是独 自一 人离开 了 自己 的星球 ,开 始 了旅行 。但 无论 到哪 里 ,都 念念 不忘 那枝 玫瑰 。在 一番 游历 之后 ,小 王子 渐渐 意识 到 自己依然 深爱 着 自己的玫 瑰 花 ,要永 远为 她负 责 ,于是不 惜 以牺牲 肉体 的方 式 回到 自 己的星球 ,守 候在玫 瑰花 的身 边 。 小王 子与 玫瑰花 的感 情描 写是 人与 自然 最原 始关系 的 种 映射 。人 与 自然 本事 相互 依赖 、相 依相 存 的。虽然 在 相 依 相存 的过程 中也不免 会有 矛盾 和冲 突 ,但 是 一旦人 离 开 了 自己依赖 的 自然 土壤 ,便 会变 为无根 之物 ,只有通 过 回归 本真 , 回归 自然 才 能达到 外在 与 内在 的和谐 。因此 小 王 子 最终 的归宿 也是 回到 他一 直 以来居住 之地 ,与他爱 恋 的花相 依相 伴 。
神 生态 的和谐 。
送 了小王 子的生 命 ,但是 它的通 过结束 小王 子生命 的方 式 帮 助小 王 子 实现 了 自 己的 夙愿 , 回到 自 己心 爱 的花 的 身 边 。作 者对 蛇 的描 写表 达 了他 对 大 自然 的 崇敬 和 赞 美 之 情 。即便 是 身含 剧毒 的危险 动 物 内心却 充满 善 意和 理 想 。 它 虽拥 有神 秘而 强大 的力量 ,却 用这种 自然 赋予 的力量 帮 助人们 实现 了 自 然 单 纯的生 活追 求 。同时也 暗示着 人类 并

界在有无缥缈间——评鲁枢元的《文学的跨界研究》

界在有无缥缈间——评鲁枢元的《文学的跨界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 人事处, 河南 新 乡 4 30 ) 50 0


要: 鲁枢元先 生三卷本 的《 文学的跨 界研 究》 新近 出版 , 这应是他 三十年 来文 学理论研 究成果 的结 晶, 中 其
个突 出的关键 词就是“ 学科” 跨 。他 在“ 无界” 的状 态下开始进 入文 学的跨 学科研 究, 涉足心理 学、 言学和 生态 语
学科成为一种 必然——尽 管跨越的方式可以有种种不 同。 ” 在鲁枢元先生看来 , 跨学科的前提不在充足 的知识储 备
而在于人 的 自由意志 、 自然 性 情 , 于 观 念 的 转 变 。 原 来 , 在
“ 有界 ” 抑或“ 无界 ” 与个体 的生命 状 态 、 个人 的性情 密切 相
关 。可以看出 , 鲁枢元 先生 的学术研究 , 论是 文字 风格 还 无 是思想 内容都 比别 人 多 了一 份 对 自由 的追 求。他 正 是 以
文学言语学探讨 , 精神生 态追 问到生态 文艺学 建构 , 从 跨学
科 研 究 方 法 不 仅 贯 穿 了鲁 枢 元 先 生 一 生 的学 术 研 究 , 且 在 而
文艺学学科建构 的开创性努力 中, 逐渐成为一种 自觉 的理论 追求 。回顾三 十年 的跨学 科研 究 , 枢元 先 生却认 为不 是 鲁 “ 跨越” 而是 “ , 攀爬” “ , 不同的学科就像两座 山头 , 别人或许 可 以轻轻一跃就 可 以 ‘ ’ 去 ; 跨 过 而我却 往往 先要 一 步步从
学术生命之树上生发 的三根枝桠 , 至今仍 显露着勃勃生机 。 三十年的学术研究 , 一个 突出 的关 键词就 是“ 学科 ” 跨 。 早就有学者论述 , 跨学科研究 是我们 的文学研 究实 现学术 “
创 新 的 一 条 重 要 途 径 , 是 当今 国 内外 文学 研究 中 的 一 个 重 也

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述略

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述略

最后被做成今天的面包 ) ——所有的难 以置信的丰 饶的小
动物 、 小植物 , 都来供养着这个野生系统 。 “ 还意味着 ” 野” 生态系统的稳定。在“ ” 野 发展到高峰 (l a ) cm x 阶段 , i 将会 出现“ 在树林 , 、 池塘 海洋 、 或草原上各种生物共处一室的景
象” 这种境界“ , 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 “ 更是美的。斯奈德曾将 自己对“ 的定义与代 野” 野” 表人类成见的牛津英语词典 (h x r E gs ii a ) T e f d nlhDco r O o i tny 的有关定义相比较 : ⑧
美 国 当 代 诗 人 斯 奈 德 的 生 态 诗 学 述 略
美 国 当 代 诗 人 斯 奈 德 的 生 态 诗 学 述 略
毛明

要 : 个人 经历 、 在 时代风 尚和本 土文 化 的共 同作 用 下 , 加里 ・ 奈德 形成 了独具特 色 的生态 诗 斯
学: 诗应该传达世界真善美之所在 、 然的本性——“ 的声音; 自 野” 诗是“ 生态的求生本领” 诗人应该重 ; 归“ 荒野” 或深入“ 地方” 社区” 成为地球 生态的保卫者- 和“ , 9生态文 明的塑造者。他认为诗学应该服
柔弱, 可以任 人掠夺 、 破坏 , 但它实际上是强悍的、 顽强的 ,
具有“ 极大的稳定性与 自我保护பைடு நூலகம்能力” 。人类 中心主 义
和 人类 中心主 义指 导下 的生 态破坏 行径 必 定要 被在 地球 上
动, 在美国国内与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 被生态学说的激
进派别“ 深层生态学” 推崇为 自己的“ 桂冠诗 人” “ar t (l ee u a o de cl y ) f epeo g” 。在长达半个 多世纪的 自然书写与环保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 样 的诉 求 。 近 年 来 ,生 态 文 学 创 作 在 凸 显 自然 审 美 的 同 时 ,更 加 强 调 回 归 诗 意 的 栖 居 ,蕴 涵 独 特 的审 美 价 值 和 和谐 愿 景 。
在 生 态 危 机 的 大 背 景 下 , 生
思 路 。王 诺 的 《 欧美 生 态文 学》 是 中 国第 一 部 欧美 生 态 文 学 研 究
从 环 境 到 心 境 : 生态 文 学
溯 源
1 9 世 纪下 半 叶到 2 0 世 纪 中期 , 科 学 技 术 的进 步 和 生 产 力 的 飞跃 发 展 导 致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悄 然 发 生 着 变 化 , 人 类 逐 渐 从 敬 畏 自然
应 运 而生 ,致 力 于 以文 学 的形 式 ,
无 建 树 。 近 代 中 国生 态 文 学 的诞 生 主 要 得 益 于 一 批 欧美 生 态 文 学 著 作 的 译 介 所 激 发 的 新 思 潮 的 涌
起 ,及 有 识 之 士 对 现 实 环 境 的 恶 化 的 反 思 。 如 程 虹 翻译 的美 国 自
在 生态 文 学 中 回归本 真
围王 婷 方 聃 王 玉明
内容 摘 要 :伴 随 工 业 文 明 ,环 境 问题 全 球 蔓 延 ,人 类 日渐 偏 离 生 存 的 本 真 。对 此 , 不少 仁 人 志 士 怀 着 对
诗 意栖 居 的憧 憬 ,通 过 生 态诗 歌 、 生 态小 说 、 生态 散 文 、 生态 报 告 文 学 等 丰 富 的文 本 形 式 描 绘 自然 之 美 , 以 内 蕴 丰 富 的 文 字感 染众 人 的心 境 , 由 此重 审人 与环 境 的 关 系 , 实现 人 格 的升 华 和 魅 力 的 绽放 ,最 终 引 导人 们 回 归 本 真 , 回 归诗 意 的栖 居 。
转 为 征 服 自然 ,人 类 对 物 质 的 追 求 日益 膨 胀 ,环 境 问 题 也 由 此 产 生 并 迅 速 蔓 延 。 面 对 人 类 的 生 存 困 境 ,部 分 作 家 开 始 反 思现 代性 , 批 判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作 为环 境 问 题 的文 本 体 现 ,基 于 生 态 整 体 主 义 观 ,蕴 涵 生 态 道 德 诉 求 的 生 态 文 学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逐 渐
然 和 谐 共 存 的 意识 , 激 励 人 们 在 反 思 与 敬 畏 中 寻 求 人 与 社 会 ,人 与 自然 ,人 与 自我 的 和 谐 ,从 而 进 入 一 种 高 尚 壮 美 的 精 神 境 界 ,在 感 悟 大 自然 的 美 与 魅 ,感 悟 大 地 伦 理 的美 妙 中 回 归 本真。
关 键 词 :心 境 环 境 生 态 文 学 回 归本 真
工 业 革 命 导 致 人 类 对 自然 的
态 度 的 转 变 ,人 类 征 服 自然 的 欲 望 愈 加 强 烈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失 衡 ,人 类 被 抛 离 生 存 轨 道 , 迷 失 了 自己 。 在 此 背 景 下 ,生 态 文 学
专 著 。他 在 书 中 指 出 , 生 态 文 学 是 以生 态整 体 主义 为思 想基 础 、 以生 态 系统 整体 利 益 为 最 高 价 值 , 表 现 自然 与 人 之 关 系 和 探 寻 生 态 危 机 之 社 会 根 源 的 文 学 。 生 态 责
任 、文 明 批 判 、生 态 理 想 和 生 态
一 .
远的房屋》 《 心 灵 的 慰 藉》 《 低 吟 的 荒 野 》 等 ,不 仅 为 中 国 读 者 开 辟 了生 态 文 学 阅 读 的 契 机 ,也
给 广 大 生 态 文 学 的 学 习 者 拓 宽 了
在 困境 。
二. 诗与思 :生态文学中的 自
然 及 其想 象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天人合一” 的 生 态智 慧有 着 丰 富 的 文 学 表 征 , 贯 穿 古 今 。古 代 文 学 虽 没 有 明确 表 述 生 态 诉 求 ,但 蕴 涵 其 中 的 自
走 进人 们 的生 活 。 作 为 一种 新 型 的文 艺思 潮 , 生 态文学发轫 于l 9 世 纪 中 叶 的 欧
日益 严 重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日益
紧张 ,越 来 越 多 的 诗 人 , 如 于坚 、 翟 永 明 、李 松 涛 等都 在 反 思 现 代 文 明 对 生 态 造 成 的 负 面 影 响 ,他 们 既 继 承 了 先 人 们 对 自然 的 浪 漫 情 怀 ,更 表 现 出 一 种 焦 虑 与 忧 思 。
然情 怀 却是 对生 命 整体 的 观照 。 以诗 歌 为 例 ,中 国 的诗 歌 有 着 极
为 瑰 丽 的 历 史 ,无 论 是 词 藻 还 是
意 境 方 面 ,无 不 与 自然 息 息 相 关 。
到 了 现 当代 中 国 , 面 对 环 境 破 坏
预 警 是 其 突 出 特 点 。… 在 中 国 ,生 态文 学的真 正兴起始 于2 0 世 纪8 0 年 代初 ,最初 以报 告 文学 为 主 , 详 细 记 录方方 面 面 的环境 问 题 , 并 呼 吁 全 民 保 护 环 境 ,与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美 国 的 环 境 正 义 文 学 有 着
彰 显 自然 平 和 温 婉 之 外 的性 情 , 让 人 们 在 自然 、哲 学 及 思 想 的 碰 撞 中 ,亲 临 大 自然 去 感 受 、认 知
大地 伦 理 , 在 心 灵 所 及 的 地 方 释 放 人 类 对 人 与 自然 间 紧 张 关 系 的 焦 虑 ,去 反 思 自然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双 重 危 机 交 织 所 形 成 的人 类 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