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质工程灾害调查技术及防治措施舟曲泥石流论文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

地质灾害论文防治措施论文地质工程学论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采使得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得尤为脆弱。

地质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提醒着我们应提高对各种灾害的认识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为此,本文将从各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工程学一、关于地质工程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舟曲"8.7"泥石流的特征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舟曲"8.7"泥石流的特征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舟 曲 “ .”泥 石流 的特征 及 其防治措 施初 探 87


叶广 利
胡建 中
谭应佳
舟 曲 “ ."泥石流 的特征及 其防治措施初探 87
王 涛 , 叶广利 , 胡建 中, 谭应佳
( 中国地质 大 学 ,北京 10 8 003)
摘要:2 1 8月 7日晚,舟曲县城发 生特 大泥石流灾害 , 00年 导致 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文章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新 构造 运 动与地 震 、气 象和 水 系水 文条件 等五 方 面阐述 了舟 曲县 自然环境 整体 背景 ,并分析 了此 次 “. 8 ”泥石 流 形成的地 形 、 7 物 源和 水 源条件 ,总 结 了 “ . 87 ”泥石 流 的特征 。在此基 础上 ,为 舟 曲灾后重 建提 出了工程措施 与 生态措施 相结 合 的防治建议 。 关 键词 :泥石 流 : 曲 : 建 : 舟 重 地质 构造 ; 成条件 ; 治措 施 形 防
1 舟 曲县 自然环境 背 景
11 地质构造条件 . 舟曲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造山带的西段。西秦岭造山带 北 与 祁连造 山带 、西 南 与松 潘甘 孜造 山带 、东南 与 摩天 岭构 造带 相 邻 。西秦 岭 构造 带 自北 向南 由洮河 复 向斜 和 白龙 江复 背斜 两个 次 级构造 单元 组成 。
Ke wo d : e r o ; h u u C u t; e o sr cin g oo ia t cu e  ̄r t nc n io s c nr l y r s d b i f w Z o q o n y rc n tu t ; e lgc l r tr ; ma i o dt n ; o t me s r s s l o su o i o aue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舟曲特大泥石流

舟曲特大泥石流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建议摘要:甘肃省舟曲县 2010年 8月 8日凌晨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山洪自然灾害。

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调查分析, 对该地区泥石流的活动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

最后在对泥石流排洪沟道进行勘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前言:2 0 1 0 年 8 月 8 日暴雨后凌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北山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出沟口的固体堆积物约18 0 万 m ,形成长5 Km宽500m ,平均厚度约5m的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冲进县城截断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堰塞湖,县城大部分被淹,交通、电力、通讯中断, 5万多人受灾,泥石流经过的三眼、月圆和春场3个村庄基本被摧毁,舟曲县城三分之一严重受灾,并有1364人遇难,401人失踪, 是我国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之一。

本文依据舟曲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对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为其灾后重建提供地质依据。

一.地形地貌特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 属南秦岭山地,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海拔高度1173 一4504m , 山地阳坡陡峭, 阴坡稍缓, 谷峰高差1000m 以上, 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沟坡坡度大于 3 5度。

由于沟谷的强烈侵蚀, 横断面呈 V 字形或窄深的 U 字形。

三眼峪沟134 0 m , 沟头海拔828m 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 河道坡度大,舟曲县境内 2003 ~ 2007 年先后签订 5 3 个水电开发项目合同,建成或在建 4 1 个, 水电开发建设占全县各类建设项目8 0 % , 水电税收占全县税收的 5 0 % 以上。

二.地层与地质构造舟曲县城周边由老到新出露地层有: 中泥盆统道岭组上段低变质炭质泥岩、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和岩, 节理、裂隙发育; 下二叠统上段灰白、灰色中层灰岩; 上二叠统深灰色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灰岩;四系泥石流堆积物、重力堆积物、残一坡积物和黄土其中泥石流堆积物和重力堆积物广泛发育。

论舟曲地区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姚军 09土木(2) 065

论舟曲地区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防治-姚军 09土木(2) 065

论舟曲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多难兴邦”、“大爱无疆”、“民族凝聚力”等关键词牵动着国人的心,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发生08年汶川特大地震、08南方特大雪灾、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人来的梦魇,而如何防治和预警成为当今的难题。

2010年8月7日晚11时左右,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毫米,持续40多分钟,引发三眼峪、罗家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流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上游,西秦岭、岷山山脉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高山深谷。

山大沟深,地质结构松散,县城又处在四面环山的河谷中,加上前晚急剧的降水影响,种种因素叠加。

舟曲属于西秦岭山区,这一山区是全国四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之一,也是全国泥石流密度最大的地区。

面对泥石流这个令人恐怖而又陌生的词语,而什么又是泥石流呢?泥石流怎样形成?通过《土木工程地质》的学习,我知道泥石流在一定地形条件下,大量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一、地形地貌条件。

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便于水流汇集。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人类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有了初步认识,那就来分析一下发生这次泥石流的原因吧。

这次舟曲地区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并不让人意外,在历史上,该区就有过多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记录。

如今的舟曲县城以及武都城就建在以前的泥石流灾害频发区。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

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地表或地下发生的自然灾害。

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防治工程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工程的分类及实施方式,并探讨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一、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危害巨大,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导致山体崩塌、河道堵塞、田地被掩埋等一系列灾害,给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开展泥石流防治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泥石流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缓解泥石流的危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建设坝体、挡土墙、引导河流和稳定山体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的暴发和扩散,为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分类及实施方式1. 坝体工程坝体工程是一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法,通过修建坝体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坝体通常由混凝土、石块和土壤等材料构成,具有较高的抵抗泥石流冲击能力。

在选择坝体材料和施工位置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规模,以确保坝体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2. 挡土墙工程挡土墙工程是另一种常用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构建坚固的挡土墙来阻止泥石流的流动。

挡土墙可以采用土石混合、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和抗侵蚀性。

在进行挡土墙工程时,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和施工方式,以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引导河流工程引导河流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河道的路径,以防止泥石流流入人口稠密地区的工程方法。

通过修建人工河道或改造原有河道的形状,使泥石流能够顺着指定路径流动,避免对居民区域造成灾害。

在进行引导河流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合理规划河道路径,确保泥石流能够稳定地流出。

三、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挑战和解决方法泥石流防治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施工难度等。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原因分析及山洪泥石流防治对策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原因分析及山洪泥石流防治对策

19 年版和 2 1 98 0 0年版 。两个版 本 的差别 是 , 前者 由舟曲县水土保持局主持修建. 为坚固的浆砌石坝 , 即坝体内外均经水泥浇筑 , 挡住 巨石 的就是这个版 本。2 1 年版由舟曲县环保局主持 , 00 为砂浆抹面的
堆石坝体 , 内部石头未经浇筑 。 防洪设防标准不高的拦洪坝不仅不能起防洪作 用, 反而成了一个 随时有溃坝危 险的水库 。一个接
第2 7卷
第1 8期
甘肃科 技
Ca s c e c n e h oo y n u S in e a d T c n lg
2 7 Ⅳ0 8 .1
2 1 年 9月 01
s p 201 e. 1
舟 曲 8・ 8特大 山洪 泥石 流 灾 难 原 因分 析及 山洪 泥石 流 防治 对 策
更加 松 散 , 互相 之 间没 有黏 性 。
与城 内连 为一 体 。排水 沟渠也 被星 罗棋 布 的房屋挤 压到原 来 的三 分之 一宽 。老 城 城墙 原 本 高达 5 的 m 北门, 如今 一半 已埋 入土 中 , 处距 离三 眼峪峪 口约 此 1m。原东 西城 墙外 各 有一 条 宽 十几 米 、m 深 的排 k 5 水 渠 道 , 从 城 北 山 沟 中来 , 渠 道 流 入 白龙 江 。 水 经
窄 , 2 3 m宽。当发生强降水后 , 仅 0~ 0 稀疏的植被 , 陡峭的山坡 , 扇形 的集水 区, 漏斗状 的出水 口, 成为
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重要 因素 。其 中山坡稀疏的
植被覆盖 , 缺少减缓径流的大片护坡林对引发泥石 流的影响极大。 罗家峪 山脊 的植 被裸 露程度 、 集水 区面积、 落 差、 居住人 口等情况均轻于三眼峪沟, 因而罗家峪沟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论地质工程灾害调查技术及防治措施舟曲泥石流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论地质工程灾害调查技术及防治措施》,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

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日期:2014年9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摘要: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暴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是灾害发生的潜在原因,突发性强降雨是诱发灾害的动力因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加剧了灾情的损失和严重程度。

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入地质灾害基础研究,强化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规范施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网等防治舟曲及类似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1、泥石流 2、灾害 3、原因 4、防治对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一、三峡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分布 (5)(一)舟曲县概况 (6)(二)泥石流产生的基本条件 (6)(三)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 (7)二、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8)(一)自然因素 (8)(二)人为因素 (9)三、灾害防治对策 (11)(一)三峡工程的影响 (11)四、舟曲泥石流的综合治理 (13)(一)泥石流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3)(二)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措施 (13)六、泥石流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15)(一)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性 (15)(二)加强防灾减灾意识 (15)(三)切实做好城市规划 (15)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一、地质灾害的分布我国是世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国家,遭到泥石流不同程度危害的省市自治区多达23个。

陡峭的沟谷地形、松散丰富的固体物质以及水源动力充沛的综合作用是泥石流形成发育的根本原因,而人类活动向山区的迅速扩展,破坏了山地地表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是促使滑坡崩塌频起、泥石流活动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泥石流广泛分布于各气候带和各高度带地区,而分布密集地区则集中在中国大地地形转折明显、新构造差异运动幅度大、现代地震剧烈、山体破碎、松散固体物质富集且易形成暴雨的山区地带。

受干旱、暴雨等极端事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2010年雨季,我国安徽、湖北、湖南、甘肃、山西等多省区暴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

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其中,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尤为严重。

本文以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在分析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灾害防治的措施,以期为舟曲泥石流灾害及类似灾害事件提供应对措施。

(一)舟曲县概况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土地面积3009km2。

东邻陇南市武都区,北接陇南市宕昌县,西南与本州迭部县、陇南市文县以及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

舟曲县年降水量400~800mm,局地暴雨频繁,降水时空差异大,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河谷,夏季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50%左右,多以连阴雨、大雨和暴雨的形式出现。

农业人口近12万,占县总人口的80%以上。

随着人口的增加,坡地开垦严重,加之城市扩张,植被破坏强烈。

舟曲是地处西秦岭与岷山山脉交界处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区内大部分山地属于中、高山。

舟曲全县海拔多在2000m以上,山坡坡度也多大于50。

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表落差大,海拔为1157~4577m。

褶皱断裂发育,地层岩性主要为志留系石灰岩、板岩、碎屑岩、砂岩、页岩,片状节理发育,岩体软硬相间,松脆易风化,地表风化强烈,极易引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是长江上游著名的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二)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和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开山采矿、采石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三)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2010年8月7日遭遇强降暴雨,40min降雨量达97mm。

当日23:40左右,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图3)。

泥石流长约5km,平均宽度300m,平均厚度5m,总体积750万m3,泥石流冲进白龙江,形成回水约3km长的堰塞湖,水位比平时高出3m。

洪水淹没了舟曲县内2/3的区域,被淹区供电全部中断,部分街道一片汪洋,沿河房屋被泥石流冲毁,省道313、210线多处路段交通阻断。

据东方网报道,截至8月13日17:00,灾害遇难人数计1444人,失踪627人。

舟曲县半个县城的范围被夷为平地,剩余的房屋或是底层被淤泥淹没,或是发生倾斜,或被严重损坏,损失惨重。

二、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属于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它的发生是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极端气候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1)地质、地貌。

舟曲地处秦岭西部的褶皱带,位于陇西板块和川青板块的边缘,地质构造运动异常强烈,更新世和全新世断层发育,震级较大的地震发育,且境内有多个活动断裂带,仅舟曲县城就有光盖山-迭山断裂、迭部-白龙江断裂2个断裂带,岩体破碎。

舟曲境内及周围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历史上多发生7级以上地震,如公元前186年、公元1634年、1879年和1960年,地震直接松动斜坡岩土体,破坏岩土体结构和稳定性。

此外,2008年,由于受到5-12!地震的影响,舟曲山体愈加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

此外,舟曲地表或覆盖黄土,或分布着板岩、灰岩、页岩、千枚岩、砂岩等比较软弱易受风化侵蚀的岩层,地表风化物和松散堆积物深厚,为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舟曲地势起伏大且坡度较陡,谷坡稳定性差,过半地方坡度大于25度,南部许多地方甚至达到35度-50度,且据调查发现,该地谷坡大于30度的沟谷有50%以上的地区发生泥石流,20度-30度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也有1/3强发生泥石流,地面陡峭的坡度是泥石流的重要成因之一。

舟曲县城位于2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当有地表径流时土壤侵蚀速率大,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和坍塌,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地震3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据调查统计,全县滑坡、泥石流隐患点134处,仅两河口至县城12km 的路段两侧就有13处灾害性滑坡和1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道,方圆不到2km的舟曲县城就受到10余个规模巨大的滑坡和4个高频率泥石流沟的直接威胁。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即是其中的2条沟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泥石流的结果。

(2)极端暴雨和干旱8月7日20:00到8日5:00,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现分布极不均匀的降雨天气。

舟曲县城东南部10km的东山镇出现最大降雨量96mm,而西北方向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为93mm,此次暴雨估计是自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第4次(至2008年11月止仅发生过3次),属于特大暴雨。

研究表明,舟曲县境内的大小滑坡泥石流均有暴雨诱发,暴发突然,此类暴雨性泥石流危害极大。

此外,舟曲县自2010年5月开始出现气象干旱现象,7月期间一度出现重度干旱,7月下旬,虽然降水有所增加,但仍维持中度气象干旱。

干旱导致土质疏松,岩体、土体收缩,裂缝暴露出来,遇有较大降水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次降雨局地性强、短时强度大、突发性强,引发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之一。

(二)人为因素1毁林开荒严重舟曲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但耕地中平地仅有1000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0%。

近40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全县总播种面积从7086、32 hm2人为因素,县内各乡40#以下的坡地已被大部分开垦。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当地森林砍伐严重,白龙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了大约4、7万hm2,加上民用木材和乱砍滥伐、倒卖盗用,全县森林木材储量每年以10万m3的速度减少。

1952到1990年,全县累计采伐森林12、65万hm2,森林覆盖率从1950年之前的67%下降到2010年的20%左右。

林木的大量破坏使得地表裸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开垦坡地不仅严重破坏了植被,而且破坏了地质环境,开垦出的土地不仅未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2城市规划失误舟曲县城沿河而建,而城区人口从1996年的2、14万增加到2010年的4万多,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建设拥挤,白龙江变得愈加狭窄,沟道通洪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舟曲县城恰恰位于狭窄山区峡谷的底部。

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进一步破坏了县城北面山坡的稳定性,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引发泥石流等灾害。

洪水暴发时挟带的石块或巨石也很容易堵塞狭窄的河道,形成自然坝和堰塞湖。

城区两岸大型的多层建筑阻挡水流会使堰塞湖的水位升得很高,形成很长的回水区,加剧了灾害的程度。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正是位于县城北面的罗家峪沟、三眼峪沟形成的泥石流,堵塞了白龙江,形成了高水位,淹没了舟曲县城。

此外,随着人口的增加及舟曲狭窄的地形所限,在发育的滑坡体上也大多有村民居住,滑坡体剪切面滑动力增大,增加了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为泥石流的形成进一步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