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_张成勇
舟曲县森林植被破坏与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FuYaIlbi∞,D0ng chenz-lo“g。suMao嚣朗,etdch—
im
子的DR过程时,内壳层电子激发的贡献必须考虑。
参考文献: [1]
董晨钟,符彦飙[J].物理学报,20(J6,55(11):1712一
1718.
Phys.ktL
2008,25(3):927蚴.
Ma咿n。et aL
Ph—
多年砍伐,舟曲县森林资源基本枯竭,多为残败次生
林、疏林、灌木林、灌丛等,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林 地面积22.05万hm2,占总面积73.3%,其中森林只 有13.35万hm2,占总面积44.38%。森林覆盖率 低,导致森林植被对降雨的缓冲能力、根系固持土壤 能力和对径流的调节(延缓产流、削减洪峰)能力大 幅下降。
受降水大小、强度、林冠结构特征、林分密度等因素
的影响。还有部分降水通过林冠间隙直接落到林地
上,它们合称为林内雨,林内雨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减
少。树干径流可将水流直接导向根系周围的土壤, 有助于植物吸收利用。穿过林冠或从林冠上滴落下 来的雨水,一部分与林冠下层植被接触,被下层植被 截留。
万方数据
第7期
张国鼎等:类钯xe8+离子DR速率系数的理论计算
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 源。 2.3集中降水量大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 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 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舟曲泥 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集中降雨。 20lO年“8・8”当日瞬时降雨达88mm之多,形成大
[1】李树德,岳升阳.徐海鹏.森林植被与泥石流活动 [J].水土保持研究,200l,8(2):14.16. [2] 谭万沛.泥石流沟的临界雨量线分布特征[J].水土 保持通报,1989。9(11):18119. [3]谭炳炎,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J]. 水土保持通报,1986。6(2):25.26.
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张成勇
【期刊名称】《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年(卷),期】2010(046)012
【摘要】泥石流是一种暴发在山区沟谷中饱含大量泥沙块石的特殊洪流,它是在山地夷平过程中由剧烈侵蚀作用引发的一种泥沙快速运动现象,是水土流失和山地环境恶化发展到及其严重阶段的重要标志.舟曲县全县处于高山峡谷中,地形陡峻,沟壑密度大,沟内滑坡、崩塌发育,残坡积松散物质储量大,夏季暴雨频发,为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泥石流,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张成勇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3
【相关文献】
1.浅析甘肃舟曲县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J], 黄文胜
2.内部控制制度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应用--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项目为例 [J], 闫存伦
3.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原因分析及山洪泥石流防治对策 [J], 魏新功;包红霞
4.分析泥石流形成原因及对策——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为例 [J], 金庆忠
5.舟曲县城周边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J], 张成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舟曲县水泉沟流域泥石流勘察及成因分析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11引用格式:丁旭强.舟曲县水泉沟流域泥石流勘察及成因分析[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90-96.(DingXQ.Investi gationandcauseanalysisofthedebrisflowinShuiquangouwatershedofZhouquCounty[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90-96.)舟曲县水泉沟流域泥石流勘察及成因分析丁旭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甘肃兰州 730100)摘要:为探明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成因,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舟曲县水泉沟流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区域测量、地面调查和地下勘探等手段,查明了泥石流的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并对区内泥石流危害性进行分区。
研究表明:水泉沟坡面结构松散,山坡陡峻,在降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或重力作用下,会诱发泥石流;水泉沟泥石流设计重度为18.7kN/m3,年冲出量为1.24×104m3/a,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为0.66×104m3,泥石流最大冲压力190.22kN,泥石流最大爬高为6.2m;极危险区为水泉沟沟口至白龙江岸边,面积为0.13km2,占区内总面积的9.8%,严重危害水泉新村、313省道以及峰迭新区。
建议在主沟中、下游沟道内布置两座重力式浆砌石谷坊坝,堆积扇沟道内布置一座重力式浆砌石谷坊坝,建设894m排导堤。
研究成果可为甘肃区域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舟曲县;泥石流;成因;勘察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706(2024)02-0090-07 收稿日期:2022-11-24;修订日期:2023-12-29。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姓名班级学号背景泥石流是发生于山区沟谷间的、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可由暴雨、冰雪的快速消融、火山爆发、地震和溃堤引起。
其爆发突然,很难预知其发生的准确时间,其泥位和流量陡涨暴落,历时较短,一次泥石流过程一般仅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非常严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5] 2010年8月7日晚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开始打雷下雨,23:20分左右县城断电,23:40分左右县城后山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先后突发了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时间将近一个小时。
来自三眼峪的泥石流直接冲进白龙江,堵塞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此次三眼峪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灾难,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泥石流灾害之最。
区域地质因素舟曲县城依白龙江而建,处于三眼峪沟等泥石流沟堆积扇上。
舟曲县属西秦岭地质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舟曲县城北侧,沟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高南低,流域面积25.75平方千米,沟口距江边约2千米,整个流域呈“漏斗形”。
舟曲县内从西南向东北主要发育迭部一白龙江断裂、坪定一化马断层。
舟曲县属西秦岭构造带的西延部分,在构造形态上为一北西向古生界复背斜,其轴部位于白龙江南部,核部地层为志留系。
舟曲县城境内以坪定一化马断层为主,构成北西、南东向断裂带(图2一l)。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复背斜北翼,翼部二叠系地层又发育了次一级向斜。
[5]新构造运动在境内十分活跃,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各断裂带空间上不同地段的活动性和强度不同,断裂活动的时代也不同。
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北支在拉路沟~多儿沟间全新世活动段长120 km,东西两端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南支在拉路沟~迭部县城南全新世活动段长75 km,西北、东南两端是晚更新世活动段;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且由东向西活动程度逐渐加剧;临潭~宕昌断裂带北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显著,而南支断裂在岷县西全新世活动明显。
舟曲特大泥石流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建议摘要:甘肃省舟曲县 2010年 8月 8日凌晨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山洪自然灾害。
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调查分析, 对该地区泥石流的活动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
最后在对泥石流排洪沟道进行勘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前言:2 0 1 0 年 8 月 8 日暴雨后凌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北山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出沟口的固体堆积物约18 0 万 m ,形成长5 Km宽500m ,平均厚度约5m的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冲进县城截断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堰塞湖,县城大部分被淹,交通、电力、通讯中断, 5万多人受灾,泥石流经过的三眼、月圆和春场3个村庄基本被摧毁,舟曲县城三分之一严重受灾,并有1364人遇难,401人失踪, 是我国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之一。
本文依据舟曲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对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为其灾后重建提供地质依据。
一.地形地貌特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 属南秦岭山地,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海拔高度1173 一4504m , 山地阳坡陡峭, 阴坡稍缓, 谷峰高差1000m 以上, 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沟坡坡度大于 3 5度。
由于沟谷的强烈侵蚀, 横断面呈 V 字形或窄深的 U 字形。
三眼峪沟134 0 m , 沟头海拔828m 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 河道坡度大,舟曲县境内 2003 ~ 2007 年先后签订 5 3 个水电开发项目合同,建成或在建 4 1 个, 水电开发建设占全县各类建设项目8 0 % , 水电税收占全县税收的 5 0 % 以上。
二.地层与地质构造舟曲县城周边由老到新出露地层有: 中泥盆统道岭组上段低变质炭质泥岩、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和岩, 节理、裂隙发育; 下二叠统上段灰白、灰色中层灰岩; 上二叠统深灰色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灰岩;四系泥石流堆积物、重力堆积物、残一坡积物和黄土其中泥石流堆积物和重力堆积物广泛发育。
专家深度解读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

专家深度解读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解读要点:1、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此次甘肃舟曲泥石流是超过以往;2、起因是强降雨,但是连续2个小时的强降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的预警;3、预防工程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半路因资金问题停建;4、森林大量砍伐,耕地的扩展,造成了很严重的水土流失;5、2000年以来,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城市的扩展,很多工业项目,包括公路的改建和扩建,对环境影响非常大,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工程的修建加剧了它很多潜在的危险;6、在我们国家现在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甘肃现在只是一个缩影,现在全国都是这样。
大规模的城市扩展、公路、交通的建设,公路包括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交通建设大规模的扩展,水电的开发。
很多大规模的工程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山区比较多,历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
大规模的工程活动肯定会加剧地表的地形、地貌、植被的破坏,当然会加剧、增多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
四川新闻网: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次甘肃舟曲县特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原因?范晓:白龙江本身两岸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舟曲县北面这次发生泥石流的一共是三条沟,其中一个叫三眼峪,这个白龙江沿岸从舟曲县往下大概17公里的地段实际上集中了很多威胁比较大的灾害地,据他们调查从舟曲县往下,在整个白龙江沿岸一共有13处滑坡,有12条泥石流沟。
其中有几个滑坡应该说是全国有名的,历史上也发生过斜坡的。
其中已经有名的一个叫泄流坡,这个在舟曲县下游大概5.5公里,在白龙江江边。
他是1981年发生滑坡的,1981年滑坡的时候也是形成一个堰塞湖,把白龙江经常堵断。
而且回水,水位涨起来以后,也是把舟曲县淹没了一部分,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比较大的滑坡就是舟曲县上游不远。
有一个叫锁儿头,那个地方也有一个电站,那个地方也是一个很大的滑坡。
刚才我提到的锁儿头包括泄流坡实际上都列入了今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一个灾害点。
它们都是很关注的,刚才提到三眼峪发生泥石流,我专门查过资料,三眼峪没有列入。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原因分析及山洪泥石流防治对策

19 年版和 2 1 98 0 0年版 。两个版 本 的差别 是 , 前者 由舟曲县水土保持局主持修建. 为坚固的浆砌石坝 , 即坝体内外均经水泥浇筑 , 挡住 巨石 的就是这个版 本。2 1 年版由舟曲县环保局主持 , 00 为砂浆抹面的
堆石坝体 , 内部石头未经浇筑 。 防洪设防标准不高的拦洪坝不仅不能起防洪作 用, 反而成了一个 随时有溃坝危 险的水库 。一个接
第2 7卷
第1 8期
甘肃科 技
Ca s c e c n e h oo y n u S in e a d T c n lg
2 7 Ⅳ0 8 .1
2 1 年 9月 01
s p 201 e. 1
舟 曲 8・ 8特大 山洪 泥石 流 灾 难 原 因分 析及 山洪 泥石 流 防治 对 策
更加 松 散 , 互相 之 间没 有黏 性 。
与城 内连 为一 体 。排水 沟渠也 被星 罗棋 布 的房屋挤 压到原 来 的三 分之 一宽 。老 城 城墙 原 本 高达 5 的 m 北门, 如今 一半 已埋 入土 中 , 处距 离三 眼峪峪 口约 此 1m。原东 西城 墙外 各 有一 条 宽 十几 米 、m 深 的排 k 5 水 渠 道 , 从 城 北 山 沟 中来 , 渠 道 流 入 白龙 江 。 水 经
窄 , 2 3 m宽。当发生强降水后 , 仅 0~ 0 稀疏的植被 , 陡峭的山坡 , 扇形 的集水 区, 漏斗状 的出水 口, 成为
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重要 因素 。其 中山坡稀疏的
植被覆盖 , 缺少减缓径流的大片护坡林对引发泥石 流的影响极大。 罗家峪 山脊 的植 被裸 露程度 、 集水 区面积、 落 差、 居住人 口等情况均轻于三眼峪沟, 因而罗家峪沟
舟曲特大泥石流分析

• 公共建筑先砌1米-3米高的砂石地基,整体抬高地面。
• 在泥石流沟道、洪积扇沟床中挖砂、拉砂。 • 城郊区进行水土保持,保护生态平衡。
• 泥石流预警预报。
地貌为舟曲泥石流主要成因 /stock/t/20100812/08428468079.shtml
舟曲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石流
灾后
事件概况
时间: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 地点: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事件: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伤亡:至少1156人死亡,有588人失踪,重伤住院64人,其 中转院58人,出院5人,门诊治疗567人,已解救人员 1243人 (截止13日16:00 ) 。
灾前
国土资源部获悉,对甘肃舟曲县灾后航空遥感图的初步解译显示,该地区发生 泥石流的是三眼峪沟、罗家峪沟和白龙江三条水域,两条泥石流掩埋堆积区总面积 0.57平方公里,泥石流碎屑堆积总量达169万立方米,受灾最严重的是三眼峪沟。
•
• •
•
•
遭遇泥石流,我们该怎么办? /stock/t/20100812/08428468079.shtml
遭遇泥石流,我们如何逃生?
预防很重要 搭建临时建筑物时应搭建在 平整的高地上; 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 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同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 量堆积物的山坡; 夜间密切注意雨情,如有异 常情况发生,尽快转移到安全地 带。
特大泥石流夜袭甘肃 /html/21/2010/8/9/506411.shtm
地形特征
• 根据地形情况 ,将三眼峪分为 3段,其中A-B段沟道比降为 92.4‰,B-E段沟道比降为 279‰,B-F段沟道比降为267‰; 罗家峪分为2段,其中A-C段沟 道比降67‰, C-G段沟道比降 214.5‰。 • 三眼峪流域面积26.6km2,罗家 峪流域面积13.17km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县城北侧三眼峪、罗家峪流域突降暴雨,零时左右两沟同时暴发特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
灾害造成数千亩良田被毁、县城的月圆村和椿场村两村全部被冲毁,三眼村、北门村、罗家峪村、瓦场村部分被毁,城区20多栋楼房被冲毁,泥石流还造成650余米白龙江河道堵塞,回水使舟曲县城城区三分之一被淹,县城交通、电力、通讯中断。
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给舟曲县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2010年8月23:16,造成1435人死亡,330人失踪,受伤住院72人,累计门诊人数2092人,已解救1243人。
巨大灾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央各部委火速行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组织开展救援处置工作。
本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三眼峪和罗家峪,这两条沟位于白龙江北岸,沟口距舟曲县城约2km 。
现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做一简要分析。
1地质条件因素1.1地形地貌舟曲县城段地处西秦岭南脉山区的岷迭山系,山体高耸挺拔,地势险峻,河谷深切,水流湍急。
白龙江两岸海拔高程大多在3000~3500m 以上,谷地海拔高程850~1350m 。
县城以北的雷古山海拔高程4154m ,为本区最高峰,以南的葱花坡海拔高程3250m 。
地形相对高差达1000~1500m ,最大达2900m ,呈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征。
总体上可分为岩质中~高山区和白龙江谷地两个地貌区。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白龙江左岸,城关乡县城北面,地理坐标E104°22′,N33°48′。
流域面积25.75km 2,主沟长7.8km ,沟道流域最高海拔3828m ,入白龙江口1340m ,相对高差2488m ,沟口距江边约2km ,整个流域呈“漏斗形”,沟床比降平均为214‰,两岸山坡坡度平均52°。
主沟由支沟大眼峪、小眼峪呈“Y ”形构成,大眼峪主沟长5.3km ,沟床比降平均为272‰,两岸山坡坡度平均50°;小眼峪主沟长3.6km ,沟床比降平均为306‰,两岸山坡坡度平均54°。
流域山地以中、高山为主,山势陡峻挺拔,坡度多在45°以上,沟谷冲蚀、切割强烈,支沟发育,沿主沟呈树枝状分叉,主沟中、上游及支沟呈“V ”字形,平均纵坡降300‰,沟坡在40°以上,下游沟谷呈“U ”字形,平均坡降180‰。
罗家峪沟流域位于白龙江左岸,城关乡县城北东面,与三眼峪沟相邻,地理坐标E104°23′,N33°47′。
罗家峪沟流域面积15.43km 2,主沟长6.8km ,沟道流域最高海拔3410m ,入白龙江口1340m ,相对高差2070m ,沟口距江边约2.4km ,整个流域呈“漏斗形”,主沟长7.4km ,沟床比降平均为334‰,两岸山坡坡度平均50°。
流域山地以中、高山为主,山势陡峻挺拔,坡度多在45°以上,沟谷冲蚀、切割强烈,支沟发育,沿主沟呈树枝状分叉,主沟中、上游及支沟呈“V ”字形,平均纵坡降260‰,沟坡在45°以上,下游沟谷呈“U ”字形,平均坡降80‰。
1.2地层岩性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沟所处地层岩性主要为中泥盆统岩性段(D 22)、上二迭统(P 2)和下二迭统上段(P 1b ),上、下二迭统岩性主要有灰岩、白云质灰岩、鲕状灰岩分布于沟道上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岩性主要有炭质板岩、千枚岩及砂岩,分布于沟道中下部,中泥盆统软硬相间,风化强烈。
整个流域处于葱地~铁家山和坪定~化马两条断裂带所夹的断块中,断裂两侧岩层破碎,褶曲强烈,岩体较破碎。
沟道中部分布滑坡、崩塌、坍塌及沟道洪积物等第四系(Q 4)松散堆积物。
1.3地质构造舟曲县城段区域上属秦岭褶皱系~西秦岭南部印支褶皱带,北以临潭~宕昌断裂带与西秦岭北部华里西褶皱带分界,构造线方向呈NWW ~SEE 展布,南北宽大于40km ,东西长大于200km 。
南以玛曲~石坊~岸门口~略阳断裂带与松潘~甘孜地槽系毗邻。
工程区地处西秦岭南部褶皱带内的白龙江背斜北东翼上。
构造线沿NW285°~355°形成大致平行的挤压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收稿日期:2010-12-09作者简介:张成勇(1977-),男,甘肃临洮人,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
张成勇(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泥石流是一种暴发在山区沟谷中饱含大量泥沙块石的特殊洪流,它是在山地夷平过程中由剧烈侵蚀作用引发的一种泥沙快速运动现象,是水土流失和山地环境恶化发展到及其严重阶段的重要标志。
舟曲县全县处于高山峡谷中,地形陡峻,沟壑密度大,沟内滑坡、崩塌发育,残坡积松散物质储量大,夏季暴雨频发,为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泥石流灾害的原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泥石流,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断裂;地震中图分类号:P64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144(2010)12-0044-03第46卷第12期2010年12月甘肃水利水电技术Gansu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Vol.46,No.12Dec.,201044··带,构成了工程区内的褶皱、断裂构造框架。
1.3.1褶皱区域内发育的褶皱主要是白龙江复式背斜,该背斜呈NWW~SEE向横贯全区,轴面倾NE,两翼倾角50°~70°,核部为下志留统地层,两翼依次为中、上志留统、泥盆系、石炭系、二选系和三选系地层。
两翼地层中次一级背斜和断裂十分发育,向斜一般保存不全,受北东向高倾角断层错位和后来发展起来的武都弧形构造的影响,复背斜内部构造更加复杂,而且南翼由于断裂破坏,上古生界地层出露不连续。
1.3.2断裂区域内断裂发育,规模大的区域断裂主要有:临潭~宕昌断裂带、迭部~舟曲断裂带和临江断裂带,每条断裂又有分支断裂。
(1)临潭~宕昌断裂带该断裂带西起合作西,向东经临谭北~岷县~宕昌南,在合作~岷县之间分为南北两支,长约250km,由数条平行或斜列断层组成。
总体上呈NW(NWW)~SE(SEE)向展布,倾向NE,倾角50°~70°,是一条有多期活动的压扭性断裂。
该断裂带的北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显著,而南支断裂在岷县西全新世活动明显,沿断裂普遍可见线状陡坎、°状地形等断错地貌,比如,新成镇断腰沟中呈左旋错断一系列冲沟;全新世晚期坡积物中可见断距10~20cm;在卓尼县大扎村北错断山脊、冲沟及现代洪积扇,形成高100~150m的断层崖。
1837年在其中、西段的临潭东曾发生6级地震,1573年岷山发生6.75级地震,现今弱震频繁。
该断裂带为一强震活动构造带,为未来百年内可能发生6~6.5级地震的危险区。
(2)迭部~舟曲断裂带主要沿白龙江复背斜轴部发育,分为光盖山~迭山北缘断裂带、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和迭部~白龙江断裂带。
①光盖山~迭山北缘断裂带:西起光盖山,向东沿迭山北缘以SE160°延伸,在古麻山西转为NW3l0°~320°,向东南穿腊子沟和雷古山南缘后终止于武都以北。
由多条断层组成,长约300km,倾向SW,倾角50°~70°,为一条继承性活动的压扭性断裂;②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出露于白龙江复背斜轴部,西起尕海北,向东经益洼、祖西和尖尼北侧转SE,经过崔古在水泊村南横穿白龙江后,经大峪坪,朱家山终止于武都以南,总体呈NWW(NW)向展布,倾向NE,倾角50°~70°,是一条具继承性活动的压扭性断裂。
晚更新世以来具有较强的活动,断裂通过处错断山脊、水系和低阶地,如在水泊村白龙江南岸错断Ⅰ级阶地砾石层,断距约4m;在尖尼村北山脊、水系被错断,断层崖和三角面连续出现;在苦代卡村见5条断面呈阶梯状断落破碎带宽1m,全新世黄土、坡积砂土和砂砾石层中断面清晰,断距10~30cm不等。
该断裂带1987年1月8日在祖西、祖爱北的竹路沟曾发生一次5.9级地震,临江2006年6月21日发生5.5级地震。
从地震与断裂的活动性分析水泊峡以西活动时代属全新世,由东向西活动逐渐加剧。
③迭部~白龙江断裂带: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大体沿白龙江呈NW340°方向延伸,断裂倾向NE,倾角40°~60°,局部直立,长度大于200km,由多条断层组成,分南北两支,属多期活动的压扭性断裂。
北支断裂在其中段的拉路沟~多儿沟之间断裂经过处明显错断山脊、水系,在长坝处白龙江Ⅱ级阶地上发育6条断面断错冲洪积物,形成宽l50~200cm的破碎带,断面倾向NE或SW,倾角68°~90°,断距一般l0~30cm,最大38cm,热释光测定其时代距今1.1万a±230a;在西段的菲菜沟一带呈左旋错断一系列水系,最大错距110m,热释光测定年龄距今2.2a年±300a。
分析认为西段活动比中段强,但中段活动较新。
南支断裂左旋错断山脊、水系形成清晰的线状断层崖和三角面。
比如:在哈拉沟中断面直立,阶地被错断;选部县城南形成2.0~2.5m高的断层陡坝,沟谷通过断裂时由5m突增大13m宽,沟中坡积物被错断,垂直断距20cm余,热释光测定其活动时代距今4600a±1200a,并且断裂带中同时伴生有一小型构造楔,推测为全新世发生的古地震事件。
(3)临江断裂该断裂西起文县石坊,经临江、三河口至康县后转为东西走向后,与略阳断裂合并。
是摩天岭古陆和西秦岭南部褶皱带的分界断裂。
临江以东走向NEE,以西逐渐变为NWW~NW,全长大约110km,倾向SE或SW,倾角65°~85°。
由2~3条主要断层组成。
破碎带宽250~500m,带内物质定向排列,两盘附近拖引褶曲和揉褶发育。
是一条具多期活动的压扭性断裂。
1.3.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1)新构造运动本区新构造活动强烈,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各断裂带空间上不同地段的活动性和强度不同,断裂活动的时代也不同。
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北支在拉路沟~多儿沟间全新世活动段长120km,东西两端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南支在拉路沟~迭部县城南全新世活动段长75km,西北、东南两端是晚更新世活动段;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且由东向西活动程度逐渐加剧;临潭~宕昌断裂带北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显著,而南支断裂在岷县西全新世活动明显。
临江断裂切割山脊形成垭口或断崖,沿断裂带岩体有崩塌现象,白龙江、嘉陵江水系通过断裂时发生规律性的左旋错位。
主干断裂带上覆的风化壳和Ⅱ级阶地冲积层年龄测定8.38±2.8万a和3.26±0.7万a,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