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测试(期末)语文试题 图片版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英语试题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末测试英语试卷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How did the woman get to Ireland this time?A. By ship.B. By train.C. By plane.2.What will the speakers see tonight?A. An Italian opera.B. A Chinese opera.C. An Indian opera.3.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he man to do tomorrow?A. Stay at home.B. Hand in a report.C. Work at the office.4.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A play.B. A writer.C. A dream.5.What does the man mean?A. He doesn’t like the watch.B. The watch is too expensive.C. He will go to get some money first.第二节(共15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6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及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
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
老庄哲学及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
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及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
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
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
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
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及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
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哈三中2015年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D(事件顺序错误) 2.A(不符事实,原文是“更可能因此徇私舞弊”) 3.B(科举回避制度不是清代开始出现的) 4. A 得罪:获罪 5. B 时间有误,应该是武则天时。
6.(1)杜宾客认为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物资和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取胜利。
【评分标准】属:正值(属于) 赍:携带 难为:难以、很难,各1分;语意2分。
(2)军队前进到滦河,与敌兵相遇,当时已是酷暑天气,各位将领又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被契丹打得全军覆没。
【评分标准】既:已经 为……所,被动 覆:败、灭,各1分;语意2分。
时有诏/将以十二月亲征吐蕃/及闻讷等克捷/玄宗大悦/乃停亲征。
【评分标准】划对3处即可给满分;超出4处,每错1处扣1分。
【译文】薛讷,是绛州万泉人,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
担任蓝田令时,有一倪姓富商到御史台整理私人债务,中丞来俊臣接受了他的贿赂,判决拿出义仓数千石米粮来还给倪富商。
薛讷说:“义仓原本是防备水旱灾的,(朝廷)把它作为储备,怎么敢牺牲众人的生命,来资助一家的财产呢?”奏疏上报始终得不到答复。
正赶上来俊臣获罪,这件事才没有被执行。
后来,突厥入侵河北,武则天认为薛讷是将门虎子,让他担任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
不久拜其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
薛讷镇守边疆多年,多次立下战功。
玄宗登基,在新丰讲习武事,薛讷当时为左军节度。
当时因元帅和礼官都获罪,各部军马十分混乱,只有薛讷和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人所领兵马岿然不动。
玄宗派遣轻骑宣召薛讷,到了薛讷军营门前,都不能进入。
典礼完毕,皇上深表慰问。
当时契丹及奚与突厥串通起来,多次为害边疆,薛讷奏请出兵讨伐他们。
开元二年夏,皇帝下诏让薛讷和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吏崔宣道等人率领二万士兵,从檀州道出兵来讨伐契丹等。
杜宾客认为正值炎热的夏天,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得胜利。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

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
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
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
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 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
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测试(期末)语文试题 图片版.doc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三次测试语文答案1.B(强加因果关系,“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2.A(张冠李戴,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原文并未提到已“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3.C(“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4.C(“咸谓老庄其言虚诞”后面要断开,否则会有话未说完之感;“庄生申性本之旨”处要断开,使句子与前句“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对照,同时也使“若斯者”句避免了因“旨”而缩小“斯”的指代范围的问题。
)5.D(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6.B(原因有误。
高丽王不敢谋害他是顾及强大的北魏政权而不是程骏个人的凛然正气,其凛然正气也并未在原文程骏遇到危难时的叙述中体现;而程骏能够回到北魏的因素是高丽王对北魏的惧怕及献文帝驾崩。
)7.(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
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虽”“谢”“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高丽王)谎称女儿死去。
程骏与高琏(高丽王)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
(“谬言”“经年”“义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8.“折”与“断”。
(1分)冬季江风萦回,无情地摧折着枯长的野草。
由于寒冷,江面上结成了薄薄的冰块,阻断了细细的流水。
(2分)这两个字使画面具有动感,又营造了凄清荒寒的氛围。
(2分)9.全诗通篇写景,开头两句描写了月夜泊船的大环境:三江静寂,云雾散尽。
充满了开阔苍凉之感。
中间四句描写水道被淤泥阻塞,江上细流也被薄冰阻断,所以舟楫不通。
岸上江风强劲,衰草连天。
凸显了凄清荒寒的氛围。
最后两句描写远处岸上古老的村落空列着几棵枯树,戍楼空荡荡的,早已无人居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三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三哈三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懂《乡土中国》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
《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
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
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①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
其实,追究人生的根本,是人类本性中的固有冲动,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
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
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②哲学本意是“热爱智慧”,智慧虽然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激发起来的。
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的大困境的观察和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
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
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
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
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
③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
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
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个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示出个性的差别。
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④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
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
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三次测试语文答案1.B(强加因果关系,“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2.A(张冠李戴,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赵武灵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原文并未提到已“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3.C(“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4.C(“咸谓老庄其言虚诞”后面要断开,否则会有话未说完之感;“庄生申性本之旨”处要断开,使句子与前句“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对照,同时也使“若斯者”句避免了因“旨”而缩小“斯”的指代范围的问题。
)5.D(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6.B(原因有误。
高丽王不敢谋害他是顾及强大的北魏政权而不是程骏个人的凛然正气,其凛然正气也并未在原文程骏遇到危难时的叙述中体现;而程骏能够回到北魏的因素是高丽王对北魏的惧怕及献文帝驾崩。
)7.(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
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虽”“谢”“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高丽王)谎称女儿死去。
程骏与高琏(高丽王)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
(“谬言”“经年”“义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8.“折”与“断”。
(1分)冬季江风萦回,无情地摧折着枯长的野草。
由于寒冷,江面上结成了薄薄的冰块,阻断了细细的流水。
(2分)这两个字使画面具有动感,又营造了凄清荒寒的氛围。
(2分)9.全诗通篇写景,开头两句描写了月夜泊船的大环境:三江静寂,云雾散尽。
充满了开阔苍凉之感。
中间四句描写水道被淤泥阻塞,江上细流也被薄冰阻断,所以舟楫不通。
岸上江风强劲,衰草连天。
凸显了凄清荒寒的氛围。
最后两句描写远处岸上古老的村落空列着几棵枯树,戍楼空荡荡的,早已无人居住。
进一步渲染了残破荒凉的景象。
(4分)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达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孤单凄苦之情,又蕴含了深长的亡国之思。
(2分)10.(1)唯见江心秋月白(2)报君黄金台上意(3)到乡翻似烂柯人(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东风不与周郎便(6)忳郁邑余侘傺兮(7)燕然未勒归无计(8)剑阁峥嵘而崔嵬11.(1)D E(E项3分,D项2分,B项1分。
A项叙述顺序应为插叙。
C项理解偏差。
B 项原因解释片面。
)(2)①重视师生情谊(尊师重道)。
古建筑系的领导安排他为旧著补充平面图和剖面图,他放下手中论文,高兴答应。
②挚爱学术,能刻苦钻研。
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
③善解人意。
因为先生在病中,他不想说出自己做的详细的考证笔记。
④淡薄名利。
梁林将他的考察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老师。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①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呼应申请博导一事,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梁林毫无悔意”这一点体现出了梁林淡薄名利的形象特征,深化了主题。
③效果上:结尾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每点2分。
)(4)为人:①作为老师的尚成,反对梁林为自己的旧著去考察,怕耽误他撰写论文;②他还告诫梁林不要把这次的考察成果写进旧著,而要梁林另出专著,来年好申报博导。
做学问:③他面对旧著,当着学生的面,坦陈不足,正告不必为尊者讳。
意义:①作者赞美了这种温馨醇厚、重情重义、认真负责的师道情怀;②也赞美了就像小说中的尚成先生一样的一批批纯粹而坚贞的学人:他们为人真诚,对弟子慈爱;他们做学问时认真钻研,实事求是。
他们自觉而忠实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为人和做学问每点各2分,意义两个层次,每层次2分。
)12.(1)D E(D项2分,E项3分,A项1分。
A项中“已经”一词不准确,原文信息是说“脱贫”出现的频率在增加。
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C项关于强力动员正当其时的表述是某些专家的评论。
)(2)①超常规动员:从“扶贫”到“脱贫”。
②超常规问责:立下军令状。
③超常规投入:除财政投入外,金融资金也将成为助力扶贫的一大亮点。
④超常规退出:贫困县摘帽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
⑤超常规激励:靠辛勤劳动打赢脱贫攻坚战。
(每点1分,其中第3点包含两个要点,每点一分。
每点不需要说出前面的分类。
)(3)①材料一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本次国家扶贫会议透露出哪些“超常规的举措”,从领导、专家的指示、分析出发,归纳总结了本次国家扶贫会议的新亮点。
②材料二主要针对的问题是要在扶贫工作中提高群众的“参与感”,从少数群众和一些基层干部暴露的问题出发,分析了群众“参与感”不强的原因。
(两个材料,6个要点,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4)①一方面的原因是扶贫工作要求高,脱贫时间紧,扶贫任务重,背水一战之际不得不采取立“军令状”的非常手段来强力督促任务倒逼。
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各级干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的自我要求。
(两方面的原因各2分,共4分)我赞同这一形式。
我认为“军令状”的提出体现了扶贫任务的紧迫性和严肃性,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完成任务的决心和责任感,又是对广大干部的督促与激励,同时对鼓舞民心有促进作用。
(赞同与否1分,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或者:我不赞同这一形式。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能盲目追求急功近利,“军令状”的提出有可能使得工作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使得扶贫工作的完成难以确保质量。
同时也会给相关干部过大的压力。
(赞同与否1分,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13.B(A项,“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假设语境下,应用“久而久之”;B项,“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C项,“虚左以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与前文业务员的岗位性质不相符;D项,“拍案而起”形容愤怒至极。
)14.D(A项,重复赘余,去掉“到”,“22栋民宅和厂房”歧义;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形成原因”或“在……的情况下产生的”;C项,语序不当,应为“接纳和融合”。
)15.C(“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说明了后文的大体顺序,先儒家,后道家。
较小的论述层次则先说各家相关的观点主张,再说提倡的音乐形式。
其中,⑥对③补充说明了古琴与其提倡内容相应的作用或实质)16.【答案示例】名字:李若水原句:“上善若水”(《道德经》) 内涵: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名字:钱谦益原句:“满招损,谦受/得益”(《尚书》) 内涵:谦虚(让)内敛,不自满。
名字:楚图南原句:“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内涵:目标远大,不断向上/进取。
名字:任贤齐原句:“见贤思齐焉”(《论语》) 内涵:修身养德,提升自我。
(原句1分,内容必须准确,否则不给分;内涵1分,大意正确即可;两个名字共计4分)17.【答案示例】串联词①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让项羽于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错失了良机,放走了对手;也让马谡置信任重托于度外,丢掉了重地,失去了性命。
串联词②马谡任守街亭,却骄傲轻敌、自以为是,作为失败者,只会成为令人耻笑的反面典型;同样是“守”,苏武却在北海凛然不屈、忠贞爱国,作为胜利者,永远被载入耀眼的史册中。
(串联词内容1分,修辞1分,有过渡点1分,整体表达2分)18.略。
【参考译文】程骏,字驎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凭借孝顺著称。
以师礼对待刘延明,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
刘延明对学生说:“举出一件事就能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程骏仅次于这样啊。
”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合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
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
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
”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
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
尚书李敷奏报程骏是一个史才,朝廷把程骏留在了都城平城。
献文帝屡次邀请程骏并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
”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
”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
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
”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到北魏皇宫给献文帝做妃子,孝文帝授予程骏散骑常侍的职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
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谎称女儿死去。
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
高琏(高丽王)忍不住自己的怨恨,就断绝了程骏及随行人员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
恰巧献文帝驾崩,程骏才回来。
当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庙中的执事官都依照旧例赐给爵位。
群臣都认为现在应该依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汉高祖作出规定,不建立大功,就不分土封侯。
没有见过参与料理宗庙事务,却能得到疆土的赏赐的。
”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文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本来就应当正直而又依照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朝廷下诏说:“程骏做官一直清廉谨慎,议论事情常常恰当(切合朝廷的意见)。
家里没来拥有财货的宾客,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主人。
可赐给六百匹帛,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
”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
程骏性格正直,不在荣耀、显耀方面与世人比较。
太和九年正月病重,遗言里教导后人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我死了,入殓时可以穿上平时的衣服,随葬的明器遵从古制。
”死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很为他伤感痛惜。
追赠程骏为曲安侯,谥号为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