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

合集下载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

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

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

唐宋词十七讲_(作者: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_(作者: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璟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

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

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

“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

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

荷花是怎么凋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

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

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

这句话就不高明。

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

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

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

菡萏出于《尔雅释草》:“荷。

其花菡萏。

”给人以珍贵的感觉。

“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

“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

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

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众芳芜秽”。

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我们昨天曾经谈到柳永,说柳永这个人性格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个是有浪漫的天性,有音乐的才能。

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从事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了。

而且,他所从事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还与当日那些个达官显宦,像晏殊、欧阳修这些人不十分一样,因为晏殊、欧阳修所写的词,是他们这些个高级的达官贵人聚会的场合所演唱的歌词。

而柳永,因为他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往来的都是市井之间的乐工和歌女。

而且,因为他对于音乐有特别的才能,特别的爱好,他就填写了一些被那些达官贵人们认为是比较浅俗的市井曲调、流行的慢词曲调。

我上次曾经讲过,有一次柳永来见当时身为宰相的晏殊。

我现在还要谈到,我以为在柳永的内心之中有一个想法,他认为当时的歌曲这样流行,而且这些个达官贵人像晏殊、欧阳修、范仲淹都填写歌词,便自以为他有填写歌词这样的才能,是可以得到那些人的赏识的。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柳永的一生与他填写歌词的事情结合了很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人和他的作品结合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柳永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人。

他一生的很多的遭遇,都与他填写的歌词有密切的关系。

他自己心里想,他可以因为填写歌曲而得到上边的欣赏,他过去果然也填写过一首歌词,甚至得到过皇帝的欣赏,像他的《倾杯乐》。

我现在还要附带说明一点,在词的牌调里边,有的时候后边常常有这个“乐”二字。

“乐”有两个读音,像《齐天乐》、《清平乐)、《中兴乐》,读如月(yuè),但是,《抛球乐》、《倾杯乐》读如勒(lè)。

我所根据的是清朝万树(字红友)的《词律》。

因为《词律)是以牌调最后一个字的韵目为标准来编排的。

《词律》把《齐天乐》、《中兴乐)编在乐(yuè)的韵目里边。

《倾杯乐》、《抛球乐》编在乐(lè)韵目里边。

我们来看柳永写的《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

连云复道凌飞观。

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倩。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14李璟 (二)我们现在要说了,他究竟是怎么样好。

“菡萏香销翠叶残”,很多人要学诗歌的创作方法,什么是诗歌创作的方法?我常常说欣赏没有教条,每个作者风格不同内容不一样,如果你要欣赏这些风格不同的作品,正如要去拜访不同的人,每一户人家他门前的小路都是不同的。

你不能老走一条路,就把每个人家都走到了,天下没有这么方便的事情。

你要到不同的人家,就要走不同的道路。

创作也是,没有一个死板的教条的方法。

什么样就是好诗?王国维不是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吗?所以第一,称先要对于景物感情有一种真诚的感发,能感之还不够,还要能写之。

我们把中主李璟《山花子》举出来加以分析。

我刚才说没有一个死板的方法,就是你真的要有“情动于中”的内心的感动和感发,而且你要找到最适当的语言。

你不是抄袭人家的话,你要说你自己真诚的话。

所以,我刚才举的王国维那段话,你不要忽略前边的两个字,就是“能写’”两个字。

我们看中主是怎么写的。

“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是什么呢?菡萏就是荷花,就是莲花,见于《尔雅》。

《尔雅》曾经讲过荷花有多少别名,说:“荷,……其花菡萏。

”大家可能觉得我刚才一小时没有讲词,都是讲的理论。

可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但因为王国维欣赏词的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且,我个人以为张惠言所用的“比”的说词的方式,其实是更近于西方的。

虽然张惠言所说的屈子《离骚》之意,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

可是,他用这种语码,用这种联想,有一个可以掌握的可以抓住的东西。

用这个东西来比附,说这个形象、这个语汇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种方式是更近于西方的方式。

而王国维的这种解释词的衍生义的方式,这种注重兴发感动的方式,不是可以在文字之间抓到一个字,也不是说在事件之中可以抓到一个事件来互相比附,完全是依靠你读者的心灵想像的那种自由感发的能力的。

这是更近于中国传统的“兴”的方式。

而“比”的方式则是更近于西方传统的,“兴”的方式是更近于中国传统的。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刍议《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先生早年所作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录音整理稿。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叶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深受学界好评。

其《唐宋词十七讲》析词几近化境,颇具大家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一、高屋建瓴,一以贯之。

作者在自序中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成的。

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

”虽然本书仅是多场讲座的串连,作者没有刻意深思脉络结构,但仍能使我们对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名家经典之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唐宋词跨度较大,历时数百年,词作卷帙浩繁,灿若星辰。

在数月之内,从汗牛充栋的词作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析,可谓困难至极。

但叶先生独具慧眼,仅以温庭筠、苏轼等十五人为例,就勾勒出词从唐到宋的演进发展过程。

同时,叶先生在介绍每一位作家时,特别注意其风格特色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与关系,如苏词对辛弃疾、辛词对史达祖的影响;周邦彦对姜夔、吴文英等人的影响。

本书对唐朝宋词发展脉络及作家间相互关系的讲析,如金线穿珍珠,相属连缀,浑然天成。

二、理论阐释,深入浅出。

叶嘉莹先生在第二讲温庭筠(下)中谈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时说:“我现在所尝试的,是要把中国的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论,借用一些西方的方法和名词,对它加以一种比较科学的逻辑化的解释。

”这可以说是叶先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的努力的明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往往偏重整体,具有多义模糊性;而西方的文艺理论注重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具有实证主义倾向,便于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探寻与把握。

叶先生在本书中就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成果,屡次提及语言学二轴说、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并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词作分析上去,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值得相信的不过四首而已。

我曾写过一首论李璟的绝句说:“凋残翠叶意如何,愁见西风起绿波。

便有美人迟暮感,胜人少许不须多。

”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

“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

宇宙之间植物的凋零,不同的花种有不同的凋落方式,引起看的人有不同的感动。

荷花是怎么凋零的?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片陆续凋落的。

荷叶呢?本来那么大,那么碧绿,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干枯,残破了。

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

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假如同样看见荷花的凋落,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意思一点都不改,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

这句话就不高明。

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就在他创作时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

真正的一个伟大的词人,不只是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

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荷瓣荷叶说得比较平庸。

菡萏出于《尔雅释草》:“荷。

其花菡萏。

”给人以珍贵的感觉。

“香销”,香是多么美好芬芳。

“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也给人珍贵美好的感受。

所有的草木都会凋零,但越是珍贵越是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引起我们更深更大的悲哀。

碧绿的水波是菡萏托身所在,是菡萏生长的整个大环境。

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众芳芜秽”。

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种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的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还与容光共憔悴”。

我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

有的版本是“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

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

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一同消逝了。

所以“不堪看”。

这是白天的景色。

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她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

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远在鸡塞之外。

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

而她梦醒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彻玉笙寒”。

就在她孤独寂
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

以后“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杆”。

我的泪是无穷的,滴不尽相思血泪。

我的愁恨也是无穷的。

长夜无眠,吹彻了玉笙,等天光破晓以后,她又来到栏杆旁边凝望了。

看见的是什么?是“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生命衰残的悲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他以为别人不是解人,其实别人欣赏这两句是有道理的。

冯延巳就说这两句好。

《南唐书》记载说,有一天中主和冯延巳谈话,他问冯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冯延巳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

”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内心的活动。

宋朝胡仔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王安石跟黄山谷谈论南唐的词,王安石就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

多少相思怀念,尽在不言之中。

吹彻玉笙的相思梦醒的思妇,寒冷孤独的寂寞感觉才更强烈。

可是,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却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

古典诗歌是有生命的,是一生二,二生三的。

就主题而言虽是那两句好,只说主题就拘束了,思妇就是思妇,相思就是相思。

“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我们尽管不是思妇,也没有梦到过征人,但是我们对此有一份生命的共感,感到此二句更富于兴发感动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