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2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②。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pi)。
⑤之:与。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1.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好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就大胆地出门玩耍,尽情享受;可要是遇到狂风暴雨,那咱就乖乖躲在家里呗!就像孔子,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选择了合适的时候去传道授业,这不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嘛!2. 你想想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就是说如果大环境好,咱就积极表现,要是不好,那就先隐藏起来嘛!就好像在一个好公司里,你会努力工作表现自己,可要是公司乌烟瘴气,你还不赶紧撤啊!这道理多浅显易懂啊!3. 哎呀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真的太有道理啦!就跟你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会大步向前走,可要是前面是荆棘满地,你还不绕路走呀!古代那些隐士不就是这样嘛,世道不好就隐居起来,多明智啊!4. 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会审时度势嘛!比如一个地方治安好,大家就安居乐业,要是治安差,人们就会小心谨慎或者离开呀!这多形象啊!5.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像乘船出海,风平浪静时我们尽情航行,要是遇到暴风雨,那当然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呀!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就是这么做的嘛!6. 哇塞,“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说的不就是要随机应变嘛!好比在一个和谐的团队里,你积极贡献,可要是团队充满勾心斗角,你还不躲得远远的!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嘛!7. 哟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简直就像游戏里根据局势选择战术一样!环境好就大胆出击,环境差就保存实力,那些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就像游戏高手一样嘛!8. 哈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不就是让我们灵活一点嘛!就像天气好就出去晒太阳,天气不好就呆在家里,多简单的道理呀,咱得好好琢磨琢磨!9. 哎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呀!就像动物在危险的时候会找地方躲起来,安全了再出来活动,人也一样啊!10. 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路好走就大步走,路不好走就慢点走或者换条路,那些明智的人不都这么做嘛!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充满了智慧,教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和实践。
《道德经》 第46章 知足常足 原文释义解读

第46章知足常足【原文】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注释】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
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
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导读】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
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
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
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
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解读】在本章老子联系当时社会的现实——诸侯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来论述知足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天下战乱纷纷就是因为统治者背离了“道”。
天下有道时,马应该在农田中帮助农民进行耕种,而现实却是军马乱跑。
正是因为统治者的不知足而引起的战争使人们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
老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所以他呼吁统治者不要被欲望所驱使,不要恃强凌弱,并告诫他们“强梁者不得其死”、“物壮则老”,要求他们知足守虚。
可是天下听从老子劝谏的人太少了,无数的人被欲望所驱使,在不知足的道路上跌了大跟头,轻者头破血流,重者身首异处。
清朝乾隆宠臣和珅,因为受到皇帝的宠信,大肆贪污钱财,最后乾隆帝一死,他就被嘉靖皇帝逮捕,被迫自尽,所有的钱财也都入了国库。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本课结束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 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 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 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 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 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 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_就__是__那__位__明__知__做__不__到__却__还__要__去__做__的__人__吗__?__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要点突破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论语部分之天下有道原文和翻译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道:“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根本就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了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儒道墨法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即六经 :《易》、《书》、《诗》、《礼》、
《乐》、《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 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 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确立了“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 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然高 伸心《山引向诗,的往》人方之有们向。之仰前:”望进‘;。高Jǐ山宽n仰广g止的,大h景á道行n,行g 人止。们xí虽n沿不g着能它至,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
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修》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 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不能见面 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 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 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乐的人 。)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
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 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 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 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 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 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 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 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 论 语 》 名 言 警 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
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 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 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 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 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 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 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 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关于《论语》Fra bibliotek《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 两三个字。
•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 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 唱道:“凤凰啊,凤凰啊, 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 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 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 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 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 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 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 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 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 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 士的尊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人们仰望;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j ǐ ng 伸引的方向前进。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háng 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xí ng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法
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 (4)之。见其 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
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 益。 )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
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 去处。 )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
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 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 境内。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àn): 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
墨
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 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 攻”“尚贤”“明鬼”等。
道
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 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 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 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 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人生观。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儒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 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 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 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 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 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 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 )之(5)?且而与 其从辟(6) (bì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 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