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解课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解课件

精选版课件ppt
4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精选版课件ppt
5
研读第一章
• 1、词句
• ①见
• 仪封人请见 • 吾未尝不得见也 • 从者见之
xiàn引见 jiàn拜见
xiàn引见
• ②患、丧(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③木铎(了解 不掌握)
• ④之 • 君子之至于斯也 • 从者见之
精选版课件ppt
12
研读第五章
• 1、字词
• ①晨门(仅了解) “欤”)
是(判断) 与(通
• ②翻译
• 奚自
•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2、探究
• 在晨门的眼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坚忍不拔,义无反顾,知其不可而为之
精选版课件ppt
13
作业
• 1、归纳整理“见”“是”“而”在本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 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是知津矣” 还有一定的讥讽嘲弄意味。 •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 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 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 孔子做法的批评和告诫,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趋而逼之”,他不与孔子交谈,表现了一种冷落和不屑。 •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 丈人认为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他表示厌恶, 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至,则行矣”, 他不见孔子,也是表达了冷落和不屑。 •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 • 总之,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 的精英,他们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也担忧那个时代,但知道 无法改变社会,所以大都选择避世。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 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不相为谋。 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精孔选版子课,件pp同t 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21 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必修二爱考的文言文翻译

必修二爱考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诸侯有能兴师旅,无战必胜矣。

然而不师旅,则诸侯不敢自专,必请于天子。

请于天子,则力有弗能者矣。

故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孟子说:“当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来掌握;而当天下政治混乱、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掌握。

如果征伐的权力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诸侯中只要有能够发动军队的,就能在战斗中必胜无疑。

然而,如果没有发动军队,那么诸侯们就不敢擅自行动,一定要向天子请示。

向天子请示,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出现。

所以说:‘如果天子不仁,就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如果诸侯不仁,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这段文言文阐述了在天下政治清明与混乱两种不同情况下,礼乐和征伐权力的归属问题。

以下是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翻译:1. 天下有道:指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

2.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3. 征伐:指对外用兵,进行战争。

4. 自天子出:由天子发出,即由天子掌握。

5. 天下无道:指天下政治混乱、无秩序。

6. 自诸侯出:由诸侯发出,即由诸侯掌握。

7. 兴师旅:发动军队,出征。

8. 无战必胜:没有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9. 不师旅:不发动军队。

10. 自专:擅自行动,不请示。

11. 请于天子:向天子请示。

12. 力有弗能者:有力量但无法做到的情况。

13. 不保四海: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

14. 不保社稷: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政治清明与混乱时期权力分配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对于天子与诸侯责任的理解。

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归纳与训练ppt 人教课标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归纳与训练ppt 人教课标版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想要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 理关系。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
9.思想概述:
(1):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 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 思想。
(3):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人是不能跟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跟世上众生在一 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 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 ”。
译: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已经 无可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 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 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 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不过是跟 他开玩笑罢了!”
2、理解词义
(1)仪封人请见 (镇守边界的官) (2)君子之至于斯也 (品德高尚的人)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没有德政) (4)长沮、桀溺耦而耕 (两人并耕) (5)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 兼词:“于之”,
向他
(6)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变) (7)夫子怃然曰 (怅然若失的样子)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改变 (9)趋而辟之(快步走) (10)以杖荷蓧 (背负) (11)杀鸡为黍而食之 (拿东西给别人吃)
4、古今异意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2)明日,子路行以告(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不仕无义 (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本课结束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 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 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 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 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 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 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_就__是__那__位__明__知__做__不__到__却__还__要__去__做__的__人__吗__?__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要点突破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实用性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实用性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一、指出孔子时代的特征。 仪封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桀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楚狂接舆:已而,已而!今 之从政者殆而! 子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当堂检测:
请举出你所知道的 现实生活中体现勇于 担当精神的事例。
当堂检测:
孔子“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对我们 现实人生有很多启示, 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

• 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 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 表现,试选择一处进行 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一:第1则【二三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于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
仪封人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 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 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 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参考答案五:【第5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担当精神。从这 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 孔子的评论。
• 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 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 •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 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 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 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 去卫。 •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 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 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完整版)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完整版)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 通假字: 1、 桀溺“桀”通“杰”。

2、 是鲁孔丘与? “与”同“欤”3、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3、 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通“尔”;“辟”通“避”。

4、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返回。

二、 古今异义 1、 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 古:到了;今义:表另提 一事。

2、 遇丈人,以杖荷蓧 “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 的尊称。

3、 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 词类活用1、 耰而不辍 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下:名作动,下车。

3、 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 落后4、 止子路宿 止:使动,使……止(停止)5、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 白;乱:使……混乱 兵语前置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兵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 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句式:状语后置句5、子路宿于石门 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 连词,表修饰②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连词,表顺承 ③ 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 趋而辟之 连词,表顺承 ⑥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取独②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___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取独④ 道之不行取独⑤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1、 从者见之见:引见。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路过,经过;津:渡 口。

3、 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 丘不与易也 变革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7、 以杖荷蓧 担,背负 &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 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 “哪里 10、 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表疑问。 (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 词。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2、重点虚词“而”:
•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 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 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 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 道了。”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 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 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 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 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 历史责任感。
•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 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 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 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 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 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公认的世界文 化名人。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有 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晚年整理“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孔子被尊称为 “万世师表”。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推行“仁 政”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 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论语 》的主要思想。 2.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 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 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的精神。
《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比较真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的一 本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 料。南宋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 称为“四书”。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
(1)孔子下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下(车)。
(2)耰而不辍 名词用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3)子路从而后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使动用法,使……清白,使……混乱,违背。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子路宿于石门 介词结构后置句。
(2)奚自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省略句。(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4)天下有道Hale Waihona Puke 丘不与易也 省略句。丘不与(之)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