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汇总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九上必背古诗文言文

九上必背古诗文言文摘要:一、引言:九上必背古诗文言文的重要性二、古诗文篇目概述1.《夜泊牛渚怀古》2.《秋词》3.《赠刘景文》4.《卜算子·咏梅》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观书有感》三、文言文篇目概述1.《岳阳楼记》2.《醉翁亭记》3.《满井游记》4.《山水田园诗》四、背诵技巧与方法1.制定计划,分阶段完成2.创设情境,深入理解3.抓关键词,助力记忆4.多种形式,巩固成果五、总结:九上必背古诗文言文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正文:一、引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古诗文言文的学习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们既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九年级上册的必背古诗文言文,更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这些古诗文言文的风采,并探讨如何更好地背诵它们。
二、古诗文篇目概述1.《夜泊牛渚怀古》:诗人通过对古战场牛渚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古人之才情与英勇的敬佩之情。
2.《秋词》: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赞美了秋天的美好,展示了秋天的独特魅力。
3.《赠刘景文》: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刘景文的赞美和鼓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4.《卜算子·咏梅》:诗人通过赞美梅花,抒发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人以激昂的语言,描述了勇士战斗的场景,展现了为国家民族献身的英勇精神。
6.《观书有感》:诗人借观书之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学习的热爱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文言文篇目概述1.《岳阳楼记》:作者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2.《醉翁亭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醉翁亭的来历,以及与友人共度时光的欢乐。
3.《满井游记》:作者通过对满井春游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畅游山水的愉悦心情。
4.《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了对悠闲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四、背诵技巧与方法1.制定计划,分阶段完成:为了更好地背诵九上必背古诗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阶段,逐级完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1、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陶庵梦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我 )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全,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矣,余挐.(撑 )一小舟,拥.(裹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全)白。
湖上影子,惟.(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刚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哪能 )更.(还 )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尽力 )饮三大白.(杯 )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 )此。
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痴迷 ),更(还)....有痴似相公者。
”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条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烧着酒,在炉上刚刚沸腾。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了船,船夫自言自语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2、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 做……长官)巴陵郡。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废具.( 通“俱”)兴。
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扩大)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通“嘱”,嘱托)予作文..(写文章)以.(用来 )记之。
九年级上语文文常知识点

九年级上语文文常知识点一、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九年级上语文文常知识点的具体介绍:1. 古文基本功:熟记《古诗十九首》、《三字经》、《百家姓》等常见古文篇目,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2. 古文核心词汇:掌握古代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如“道德经”、“礼义廉耻”等,通过阅读古文作品提高对古文核心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3. 古文修辞手法:了解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能够分析句子的修辞效果和意义。
4. 古文体裁: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如诗歌、散文、骈文等,分析不同体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5. 古文阅读技巧: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句子结构、分析词义、推测作者意图等,能够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汉语言言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九年级上语文文常知识点包括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内容和技巧。
1. 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子结构,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2. 文言文词汇积累: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如“耻辱深而自责”、“达高迩安远”等,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文言文修辞手法: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排比等,能够分析句子的修辞效果和表达意义。
4. 文言文阅读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划分句子成分、寻找上下文关系、分析意象象征等,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义。
5. 文言文名篇品读:阅读文言文名篇,如《孔子家语》、《左传》、《史记》等,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
以上是九年级上语文文常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同学们能够提高对古文和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发展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 《沁园春·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
2. 《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具”应解释为通假字,同“俱”,意为“全,都”。
3. 《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中的“阙”同“缺”,意为“缺点,疏漏”。
4.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的是儿童,意为“垂下来的头发”。
5. 《醉翁亭记》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中的“苍颜”指的是面色苍老。
6. 《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中的“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7. 《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暗指隐居和从政的理想境遇,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9.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通过对月亮的埋怨,表现了诗人因与亲人不能团聚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部分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语文老师获取更全面的内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作者及作品。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八、世家第十九,是记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
文中真实、具体、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出师表》《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 :通“谪”,强迫守边。
《陈涉世家》2.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固以怪之矣“以” :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
《陈涉世家》5.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放。
《唐睢不辱使命》6.仓鹰击于地上“仓” :通“苍”,青色。
《唐睢不辱使命》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伸张。
《隆中对》8.自董卓已来“已” :通“以”。
《隆中对》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 :通“拣”,挑选。
《出师表》10.必能裨补阙漏“阙” :通“缺”,缺点。
《出师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作动词):下雨。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A夜B篝火。
A(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B(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4.卒中往往语,皆A指B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A用手指;B用眼睛示意。
5.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利的武器。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A(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B(名词作动词):称王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8.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以……为怪。
10.忿恚尉,令辱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2.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
13.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14.(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
1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1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17.先主器之。
(名词作动词):器重。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一、重点词语1、辍耕之陇上辍:停止(孜孜不辍)2、怅恨久之怅:失望3、九百人屯大泽乡屯:停驻4、皆次当行次:编次5、会天大雨会:适逢,恰巧赶上6、今亡亦死亡:逃走7、等死等:同样8、以数谏故数:屡次9、楚人怜之怜:爱戴10、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11、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12、念鬼念:考虑、思索13、陈胜王王:称王14、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1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16、又间令吴广间:私自,偷着17、旦日旦日:第二天18、卒中往往语往往:到处19、忿恚尉忿恚:使…恼怒20、尉果笞广笞:用鞭、杖、竹板打21、并杀两尉并:一齐2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23、比至陈比:等到24、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25、复立楚国之社稷社稷:国家26、刑其长吏刑:惩罚27、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28、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29、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30、请广于君广:扩充31、岂直五百里直:只,仅仅32、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33、布衣之怒布衣:平民34、以头抢地抢:撞35、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36、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37、秦王色挠挠:屈服38、长跪而谢谢:道歉39、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40、时人莫之许也许:承认、同意41、谓为信然信然:确实这样42、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43、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44、不可屈致致:招致、引来45、宜枉驾顾之顾:拜访46、凡三往凡:总共47、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4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49、遂用猖蹶用:因此猖蹶:失败50、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51、利尽南海利:物资5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给予53、不知存恤存恤:爱抚,爱惜54、箪食壶浆箪:用箪盛55、危急存亡之秋秋:时(多事之秋)5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5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58、引喻失义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义:适宜、恰当59、陟罚臧否臧否:善恶6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遗:给予61、悉以咨之咨:询问6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63、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64、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65、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二、重点句子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二.古今异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古)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古)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古)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古)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古)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古)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古)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古)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古)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古)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