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知识点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
九上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二.古今异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古)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古)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古)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古)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古)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古)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古)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古)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古)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古)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 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 很远的地方 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 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10辞去。古:离开今:跟“来”相反 11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12既出,得其船。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

13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 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 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 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 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 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 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 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 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 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 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 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 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 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 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三、词类活用 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 通假字1小惠未漏,民弗从也漏,通遍”,遍及,普遍。 2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xx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xx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xx与虑。xx,通横”,梗塞,不xx。 1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宜”,直接。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必能裨补xx漏。xx,通缺”,缺点。

1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古今异义词 1牺牲xx, xx也。古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 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 案件;今义: 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i青。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 见识短浅;今义: 品性恶劣。 4衣食所安,xx专也。专,古义: 独白专有、独占;今义: 专心、专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 两次或第二次;今义:

表示行为的重复。 6可以一战。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7窥镜白视窥,古义: 昭?今义. 八、、, /? xx或缝隙里偷偷看。 8而复问其妾。复,古义: 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指某一地区、区域。 1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白称;今义: 妇女死了丈夫。 1万xx则不辩礼义而受之。xx,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12非独贤者不是心也。是: 古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九上文言文复习 10 岳阳楼记 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地处现今的湖南省岳阳市。 2、本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看到阴、晴不同的景色而产生悲、喜的思想感情,进而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 一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谪.守巴陵郡谪: (2)增其旧制.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 (4)横无际涯 ..际涯: (5)朝晖.夕阴晖: (6)南极.潇湘极: (7)迁.客骚人迁: (8)连月不开.开: (9)日星隐曜.曜: (10)樯倾.楫摧.倾:摧: (11)薄暮冥冥 ..冥冥: (12)去国 ..怀乡去:国: (13)至若春和景.明景: (14)沙鸥翔集.集:

(15)锦鳞.游泳鳞: (16)岸芷汀.兰汀: (17)长烟一.空一: (18)宠.辱偕.忘宠:偕: (19)把.酒临风把: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21)或.异二者之为或: 二、解释下列各组文言中加点的字(16%) 1、和:政通人和.() 2、通:北通.巫峡() 春和.景明()政通.人和() 3、空:浊浪排空.() 4、极:南极.潇湘() 长烟一空.()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5、观:予观.夫巴陵胜状()6、夫:荷担者三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7、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然则北通巫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一:一碧万顷() 10、或:而或长烟一空() 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句子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一)《陈涉世家》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文学家、史学家,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重点词义梳理。 辍耕之垄上之:到往 苟富贵苟:如果 若为佣耕若:你 会天大雨会:适逢 度已失期度:估计 等死等:同样 楚人怜之怜:爱戴 诚以吾众诈自称诚:果真诈:假称 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 固以怪之矣固:本来 又间令吴广间:暗中 并杀两尉并:一起 敬受命敬:愿意 从民欲也欲:愿望 为坛而盟盟:盟誓 徇蕲以东徇:攻占 比至陈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3.通假字梳理。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首发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一词多义梳理。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数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数:几 书乃丹书帛“陈胜王” 写,动词得鱼腹中书字条,动词 5.古今异义梳理。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中间 往往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6.词类活用梳理。

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和武器 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7.句子翻译梳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果真用我们这支队伍假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作为天下人的倡导,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译:即使能够免于斩刑,那么因守卫边疆而死的也必定会达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举大事成大名呀,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种吗? 8.课文内容梳理。 ①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②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鱼腹藏书) 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篝火狐鸣) ③陈胜吴广提出了什么口号? 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从文中你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看出陈胜具有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有准确的判断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2015年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公输》墨子 一、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4、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二、古今异义词 1、方五千里古义:方圆今义:方面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子:(1)子墨子闻之先生 (2)愿借子杀之您 2、起:(1)起于鲁出发,动身 (2)子墨子起站起来,起身 3、说:(1)公输盘不说(yuè)通“悦”,高兴 (2)请说之陈述、解说 4、已:(1)胡不已乎停止 (2)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5、类:(1)不可谓知类事理 (2)为与此同类类 6、然:(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2)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见:(1)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3)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8、之:(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助词,的。 (2)请说之代词,这件事 (3)宋何罪之有提宾的标志,不译 (4)臣以王吏之攻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9、以:(1)将以攻宋用来 (2)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3)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四、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2、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用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4、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 五、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翻译: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翻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翻译: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胡不已乎? 翻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5、胡不见我于王? 翻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6、此为何若人? 翻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翻译: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8、九设攻城之机变 翻译: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9、虽杀臣,不能绝也 翻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六、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让公输盘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窃疾”作类比,让楚王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墨子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答: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4、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答: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狡猾。 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一、通假字 1、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词 1、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区域 3、亲戚畔之亲戚义:内外亲属今义:外戚 4、池非不深也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词知识及译文汇总

初三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词知识及译文汇总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

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复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复习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 天空) 浊浪排空 (2)( 消散) 长烟一空 通:(1) (顺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备齐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⒐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