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在即将到来的文言文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汉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
它具有古朴、文雅、精练的特点,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文言文考试主要涉及到文言词汇、文言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文言词汇1. 常见词义:考生需熟记常见文言词汇的词义,如「昔」表示过去的意思,「艰辛」表示艰苦困难。
2. 反义词:有些文言词汇有其反义词,如「喜」和「忧」,「善」和「恶」等。
考生应熟悉这些反义词的用法。
三、文言句法结构1. 并列关系: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如「人生有哀乐,月之有阴晴」。
2. 状语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状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如「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3. 宾语结构:文言文中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宾补等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如「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3. 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强烈而鲜明的意味。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刻意训练: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例如背诵经典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注意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3.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句子的意思。
六、文言文写作技巧1. 归纳总结: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2.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文言文是必考的一部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口语有一定区别。
2. 文言文注重形式美,追求修辞华美和工整的句子结构。
3.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常用于陈述事实或表达观点。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谓语,还有一个宾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关系。
3. 主系表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系动词,还有一个表语,常用于表示状态、特点、属性等。
4. 并列句结构:由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句子通过连接词或标点符号连接而成。
5. 状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状语从句,通过连接词引导。
6. 定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定语从句,通过关联词引导。
三、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用某种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种事物或现象。
2. 夸张: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
3. 反复: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多次重复描述。
4. 排比:使用相同的词或句型进行两两搭配,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5. 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进行辨析或解释。
四、常见的文言文辞章体裁1. 议论文:陈述观点、分析问题、论证理由。
2. 诗歌:运用平仄格律、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或描绘景物。
3. 散文:抒发情感、记叙事实或议论思想。
4. 传记:记述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
5. 书信: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请求帮助。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注意事项1. 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古代文化背景和知识。
2. 善用词典,查找生字词的释义和相关用法。
3. 多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 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的逻辑关系。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常考知识点:一、古代文化1. 古代文化的背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道德观念、礼教制度等。
2. 古代文人的文化修养:儒家思想、古代文人的境界追求、品德修养等。
3.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杂剧等。
4.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论语》、《孟子》、《红楼梦》、《水浒传》等。
二、文言文常考基本功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句读、词语解释、文言文的特点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疏通文句、把握文意、理解生僻字词等。
3. 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字词搭配、句式转换、修辞手法等。
三、古代文学名篇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滕王阁序》、《登鹳雀楼》、《春江花月夜》等。
2. 古代散文鉴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黄州寒食》等。
3. 古代小说鉴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4. 古代戏剧鉴赏:《长生殿》、《西华山》、《汉宫秋》等。
现代文常考知识点:一、现代文学理论基础1. 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审美功能等。
2. 文学的基本流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3. 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曲艺理论、小说理论、话语理论等。
二、现代文学作品鉴赏1. 现代小说鉴赏:《骆驼祥子》、《围城》、《红高粱》等。
2. 现代散文鉴赏:《我的母亲》、《读书有感》、《沧浪之水》等。
3. 现代诗歌鉴赏:《木兰诗》、《旅途》、《悯农》等。
4. 现代戏剧鉴赏:《雷雨》、《日出》、《稻草人》等。
三、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1.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文学等。
2. 现代文学创作方法:写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总结:九年级语文的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包括了古代文言文常考知识点、基本功和古代名篇鉴赏,以及现代文学理论基础、现代作品鉴赏和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提高九年级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
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文学批判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 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 会天大雨(适逢,碰巧碰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带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 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 广故数言欲亡(一再)卒数万人(几)6.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 同样今义: 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 到处今义: 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 爱怜今义: 怜悯4.【夜篝火】古义: 用竹笼罩着今义: 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古义: 十分之六或七, 表分数旳约数今义:表整数旳约数, 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 集会,议论今义: 监督和管理财务旳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 逃走今义: 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 私下今义: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旳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 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 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 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旳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旳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 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怪。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是指古代中国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通常指先秦至清初一段时期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在语法、词汇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字词的丰富和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时态:文言文只有两个时态,即过去时与将来时。
它们由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
2. 数量:文言文中没有单复数之分,名词、代词、动词都没有单复数之分。
3. 虚词:文言文的虚词较多,如所、之、乎、者等。
它们主要是用来构成词和词组的。
4.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比较自由,一般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由于虚词的加入,也有状、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情况。
三、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有的词汇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需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2. 文言文中的词汇大多是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运用排比、对仗和夸张手法进行理解文章的意义。
2. 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
3. 善于从文言文中提炼出精彩语句和成语,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4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五、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文言文的写作注重表达的技巧,包括词语的选取、语句的构造等。
2. 文言文的写作追求以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意义,注重修饰和点缀。
六、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有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章等。
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平时多加练习。
七、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拟人、转喻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八、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脉络。
2. 深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情感,把握作者的用意。
3. 注意细读,对生僻字和古文词语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
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
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今:跟“来”相反1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12既出,得其船。
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13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
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
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3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动词,比高/比远(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动词—名词,急流的水。
奔:动词—名词,飞奔的马6渔人甚异之渔:动词,捕鱼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7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8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9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通过10此中人语云语:名词—动词告诉11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12腊之以为饵腊:名词—动词,把蛇晾干13可以已大风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14岁赋其二岁:名词—状语,每年15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6 乡邻之生日蹙日:名词—状语,一天天地1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动词—名词出:出产的入:收入的18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动词,做……太守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状语,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0山行六七里山:名—状语,在山上(间)2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起名字,命名。
2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23弈者胜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5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6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27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28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29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30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31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32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一词多义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独一无二②猿则百叫无绝绝:停,断2百:①一百许里许: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②猿则百叫无绝许:数词,极言其多3上:①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②横柯上蔽上:上面4直:①直视无碍直:一直②争高直指直:笔直地5为: ①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介词,给6舍: ①便舍船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动词)②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7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是,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②乃不知有汉乃:竟,表示出乎意料。
8志①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志:做的标记(名词)9寻①寻向所志寻:寻找②寻病终寻:不久10是①吾祖死于是(代词,指捕蛇这件事)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指“永州之野”)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代词,指上句之“犯死”)④吾尝疑乎是(代词,指“苛政猛于虎”这句话)⑤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11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作,制成)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向吾不为斯役(动词——做,干)③故为之说(动词——写)12已①可以已大风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②则久已病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13赋①岁赋其二(征收、敛取)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租赋)14疠①可以已……瘘、疠(恶疮)②呼嘘毒疠(疫病,疫气)15入①当其租入(交纳)②竭其庐之入(收入的)16岁①岁赋其二(名词—状语,每年)②积于今六十岁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年,名词)17甚①貌若甚戚者(很)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超过)18若①貌若甚戚者/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好像)③若毒之乎(你)④更若役,复若赋(你的)19毒①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怨恨、憎恨)②呼嘘毒疠(有毒的)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20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活下去)②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21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②谨食之(通“饲”,喂养)22观①今以蒋氏观之(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23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募有能捕之者/永之人争奔走焉/ 吾斯役之不幸/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之:的②代词。
(代人,他)(代自己,我)(代事)(代物,蛇)(代话语)(1)无御之者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2)腊之以为饵/太医以王命聚之之:指这种蛇(3)问之,……吾嗣为之十二年之:指姓蒋的捕蛇人之:指捕蛇以抵租赋这件事(4)言之,……之:指这些话(5)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之:指蒋氏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个差事(6)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指蒋氏自己,我(7)谨食之之:指蛇(8)今以蒋氏观之之:指“孔子之言”(9)故为之说之:指“上述之事”③悍吏之来吾乡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4以①以啮人,无御之者以:如果②腊之以为饵以:把,用来③可以已大风”以:用来④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拿⑤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因为,凭借⑥以尽吾齿以:而。
⑦今以蒋氏观之以:根据⑧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而,表目的。
25其①其始(助词,无义,不译)②岁赋其二(指蛇)③当其租入(他们的,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④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以抵租赋)⑤视其缶(那个)26而①黑质而白章(表并列)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27焉①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②今其室十无一焉焉:语气词③虽鸡狗不得宁焉焉:语气助词,啊④时而献焉焉:代词,指蛇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代词,指这篇文章28乎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吗)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介词,同“于”,在)③吾尝疑乎是(同“于”,介词,对于)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助词,呢)29于①吾祖死于是(在)②余将告于莅事者(向)③积于今六十岁矣(到)④苛政猛于虎也(比)30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3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32一①洞庭一湖(一个)一碧万顷(一片)③长烟一空(全)33开①连月不开(放晴)②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打开)③旁开小窗(《核舟记》)(开设,设置)34则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③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35极①南极潇湘[最远到达(某处)]②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36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37空①浊浪排空(天空)②长烟一空(消散)38通①政通人和(顺利)②北通巫峡(通向)③初极狭(〈桃花源记〉)(通过)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通晓)39和①政通人和(和乐)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40夫①予观夫巴陵盛状(指示代词,那)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③夫鼾声起(《口技》)(丈夫,女子的配偶)41去①去国还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为学》)(距离)③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逃离,逃跑)42为①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做,为)43国①则有去国怀乡(国都,这里指朝廷)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防)③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44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居住)③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停了)45旷①则有心旷神怡(开朗)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宽广)46秀①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草木茂盛(佳木秀而繁阴)47临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在……旁(临溪而鱼)48名①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