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精编版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赏析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赏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赏析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选文解读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

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

“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

“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

“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津”是渡口。

“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

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

”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

“是也。

”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

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

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及原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及原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及原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论语·微子篇》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处的故事。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原文】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目录
• 引言 • 天下有道 • 丘不与易也 • 当今社会的启示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天下有道
指天下有道,即社会秩序良好, 人们安居乐业。
丘不与易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会参与改变这种 状态,因为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 社会。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遗产。
倡导道德教育
孔子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 的道德建设。
推动社会变革
孔子认为,社会的变革需要从道德和教育入手,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实现。 他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注重道德和教育,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孔子对于变革的态度
审慎对待
孔子认为变革应慎重考虑,不能轻率行事。在变革之前应充分评 估其利弊,以及是否符合道义和民心。
强调仁爱
孔子倡导仁爱思想,认为变革应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福祉,而非 仅仅追求功利目的。
循序渐进
孔子主张变革应逐步推进,通过逐步改善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而不是通过剧烈的变革来达到目的。
孔子的处世之道
1 2
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 时应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极端。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做人应谦虚谨慎,不应自以为是、骄傲 自大,而应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3
重义轻利
孔子强调道义和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价 值不应仅仅取决于其财富和地位,而更应看重其 品德和行为。
天下无道,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扩大,道德沦丧。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四、特殊句式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④道之不行取独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六、重点实词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7、以杖荷.蓧担,背负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儒道墨法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即六经 :《易》、《书》、《诗》、《礼》、
《乐》、《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 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 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 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学 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翻译: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 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 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 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 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然高 伸《心引山诗向的,》往人方有之们向之。仰前”:望进‘高;。J山ǐ宽n仰g广止的,h大景á道行n,g行止人。x们í虽n沿g不着能它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请见.(xiàn) 木铎.(duó) 长沮.(jù) 桀溺.(nì) 耦.(ǒu) 执舆.(yú) 耰.(yōu) 怃.(wǔ)然 荷.(hè)蓧.(diào) 芸.(yún) 黍.(shǔ) 食.(sì)之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桀溺(“桀”,通“杰”)(2)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德政,名词)怀其璧,从径道.亡(小路,名词)于是废先王之道.(法令制度,名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动词) (2)食⎩⎨⎧杀鸡为黍而食.之(拿东西给人吃,动词)食.而不知其味(吃,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动词)(3)之⎩⎪⎨⎪⎧从者见之.(他,代词)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动词)之.二虫又何如(这,代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妻子的父亲(2)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3)不仕无义.. 古义: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今义:没有义气(4)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程度)(5)子路从而..后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欲洁.其身(使动用法,使……清白) (2)植.其杖而芸(使动用法,使……直立) (3)止.子路宿(使动用法,使……留下来) (4)耰.而不辍(名词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5)子路从而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6)不仕.无义(名词用作动词,出来做官)(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废弃)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省略句)译文:(接舆)快步走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译文: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3)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译文: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你)从哪儿来啊?”(4)子路从而后。

(省略句)译文: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

[常识·速览][识作者]“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辑。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晚年编定了《春秋》《诗经》等。

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巧识文]语录体散文集——《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语言平易雅正,隽永含蓄。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表现了孔子匡世济人的高尚情操。

孔子看到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痛心疾首,毅然决然走上了这条注定是悲剧结局的漫漫征途。

孔子改造社会的巨大决心和为此做出的重大贡献,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我们人生教育的最高典范。

[文脉·梳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见孔子——知己之遇2.沮、溺耕遇孔子——⎩⎨⎧辟人辟世不可同群3.楚接舆过孔子——欲言不得4.子路遇丈人——不仕无义5.子路宿于石门——知其不可而为之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文本·层析]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案】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

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子路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朱熹说:“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

”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

3.节选部分塑造了孔子什么样的形象?是如何来刻画的?【答案】1.仪 封 人 请 见,仪地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曰:“君子之①至于斯也, 吾未尝不得见也。

”说:“到这个地方的品德高尚的人,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从 者见之。

出 曰:“二三子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后说:“诸位何患 于 丧 乎?天 下之无道也 久 矣,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长时间了,天将以夫子为 木 铎。

”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请见(xiàn ):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

①之: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斯:这个地方。

何患:宾语 前置,“患何”的倒装。

何患于丧:状语后⎦⎥⎤置,“于丧何患”的倒装。

丧:指失去官位。

木铎(duó):木舌的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常摇动木铎来召集百姓。

2.长沮、桀溺 耦而耕。

孔子 过 之,长沮、桀溺两人并力耕种(田地)。

孔子驾车从那儿经过,使 子路 问 津 焉。

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之:那个地方。

焉:兼词,于何,在什么地方。

津:渡口。

长沮曰:“夫执 舆 者为谁?”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是谁啊?”⎣⎢⎢⎡夫:犹“彼”,⎦⎥⎥⎤那,那个。

子路曰:“为孔丘。

”子路说:“是孔丘。

”曰:“是 鲁 孔丘与?”(长沮)说:“这个是鲁国的孔丘吗?”⎣⎢⎢⎡是:代词,这个。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曰:“是 也。

”(子路)说:“是的。

”曰:“是 知 津 矣!”(长沮)说:“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问 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问于桀溺:倒装句,向桀溺打听。

曰:“为 仲由。

”(子路)说:“是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桀溺)问道:“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对 曰:“然。

”(子路)回答说:“是。

”⎣⎢⎢⎡⎦⎥⎥⎤然:表示肯定,是。

曰:“滔 滔 者 天 下皆 是也,(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而 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 辟人之士也,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岂若 从 辟世之士哉?”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出世隐居的人呢?”(桀溺)耰 而 不辍。

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而:通“尔”。

谁以:犹言“与谁”。

以:与。

易:改变。

辟:通“避”。

耰(yōu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也指覆种。

子路行 以 告。

夫子怃然 子路走过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 与 而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谁与? 天下有道, 丘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 不 与 易 也。

”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而谁与:宾语前置,又跟谁在一起呢?而,⎦⎥⎥⎤表疑问语气。

与易:参与变革。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曰:“凤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兮! 何 德 之 衰? 往者不可谏,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来 者犹可 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 者 殆而!”的人很危险啊!”⎣⎢⎢⎡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凤:这里比孔子。

谏:匡正,挽回。

追:改变。

⎦⎥⎥⎤已而:罢了,算了。

殆而:危险啊。

而,助词,啊。

孔子下,欲与 之 言。

趋 而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开 辟 之, 不得与之 言。

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话。

⎣⎢⎢⎡⎦⎥⎥⎤趋:快步走。

孔子下:省略句,省略“车”。

不得:不能,没有办法。

4.子路 从 而后, 遇 丈 人,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 以杖荷 蓧。

子路问曰:“子见 夫 子乎?”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荷(hè):担,背负。

蓧(diào ):古代一种用来除草的农具。

夫子: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 杖 而 芸。

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锄草。

⎣⎢⎢⎡孰:谁。

植:此处是插入土中,使其不倒的意思。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芸:通“耘”,除草。

子路拱 而 立。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止子路宿, 杀鸡 为 黍 而食之,(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见 其 二子 焉。

还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见(xiàn ):介绍、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