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控制途径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引言: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我国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对于水质、土壤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综合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提出一些综合防控措施,旨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致力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的排放,这些污染物对于水环境和土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化肥过量施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特别是农民追求高产高效的心理导致施肥过量,导致部分化肥无法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进而流失到水体中,形成氮磷等污染物。
2.农药滥用:农民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普遍滥用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效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滥用不仅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还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污染。
3.畜禽养殖厕所及粪污的管理不善: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场对于动物粪便的处理并不充分,导致大量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等问题。
二、综合防控措施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控措施,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具体的措施如下:1.科学施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施肥指导,合理确定肥料的种类和用量,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
借助土壤测试技术,确保施肥的针对性,使作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利用肥料,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流失。
2.农药减量和替代:推广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应用,减少对高毒高效农药的使用。
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严禁滥用农药。
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科学认识,培养其合理使用农药的技能。
3.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推行循环农业的理念,加强养殖场对动物粪便的处理和利用。
引导农民将粪便用作有机肥料,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4.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农田排水系统,减少水体中的非点源污染。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农田面源污染等,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化肥和农药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农药使用量达到百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农作物的生产。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畜禽粪便污染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排放也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
畜禽粪便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和土壤,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农田面源污染农田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现阶段,我国农田面源污染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造成土壤质量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二、综合防控措施1.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利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推广水稻、小麦等高效特色农作物品种,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
2. 实施农田环境整治针对农田面源污染,可以采取农田环境整治措施,包括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强水土保持,推广植被覆盖和轮作休耕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种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减少畜禽粪便对水体的污染。
4. 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加大对污染源的排查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和政策。
《202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探讨有效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污染概况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 主要污染源(1)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为追求农作物产量,部分地区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2)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3)农田地表径流:降雨等自然因素导致农田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
三、控制技术研究1. 源头控制技术(1)精准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检测和作物需求分析,科学确定化肥使用量,减少化肥流失。
(2)生物农药和有机农药替代技术:研发和推广生物农药、有机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改进畜禽养殖方式,实现粪便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2. 过程控制技术(1)农田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坡地梯田等措施,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2)农田排水系统优化:合理设计农田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机会。
3. 末端治理技术(1)湿地处理技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
(2)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排水进行人工净化处理。
四、技术应用与前景展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精准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使得畜禽养殖业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农田水土保持技术和排水系统优化措施的落实,大大降低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
《2024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成因及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及特点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降雨、灌溉等作用,将农田中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带入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现象。
其特点为分散性、隐蔽性、潜伏性和不可预见性。
2.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地膜的大量使用等,都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
大量污染物通过径流、渗透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江河湖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分析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利用率低,大量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水体。
2. 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1.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如种植绿肥作物、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的流失。
2. 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如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合理分配灌溉用水,减少浪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降低化肥、农药的流失。
3. 新型肥料与农药技术新型肥料与农药技术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肥料和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经各种途径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对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农田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农业机械的污染排放等。
农田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危害。
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养殖废弃物的过量排放和不合理处理方式,导致大量的氨气、硫化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农业机械的污染排放也是一种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机械的使用会产生废气和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农田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应提倡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通过合理施肥和轮作休耕等措施,改进土壤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要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要加强农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
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方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要加强养殖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利用。
可以采用高效的肥料处理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降低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农业机械的环保管理也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环节。
农业机械的使用应符合环保标准,减少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农村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工业等农村活动所引起的污染,主要包括农田和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及早了解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一、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一)农田污染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农田施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污染等,直接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升高,严重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人体健康。
(二)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畜禽养殖业在满足人们肉类蛋奶需求的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水环境和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致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废气和臭气排放污染了空气。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不当。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排放、乱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一)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通过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选择适宜的肥料和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大力推广有机农业,提倡绿色有机种植和养殖模式,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二)加强农田的综合治理农田的综合治理包括对土壤的保护和改良,推广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可以通过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方法,减少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三)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对农村畜禽养殖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推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新型畜禽养殖模式,减少养殖废气和臭气的排放,保障空气质量。
(四)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措施

建设生态拦截带
在重点流域和区域建设生态拦截带,通过 植被修复和水质净化等措施,削减农业面 源污染负荷。
推行水产健康养殖
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养殖过程中 对水体和底泥的污染。
强化畜禽养殖管理
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降低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化行动,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同时,这也 有助于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总结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VS
详细描述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以将畜禽粪 污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燃料等资源,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 这也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污染负荷大
该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较大,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不同程 度的污染。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需因地制宜制定防控措 施。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建议
推广环保型农业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 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采取环保型 农业生产方式。
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中,通过建设粪污处理设 施、推广粪便发酵技术、加强畜禽粪污监管等方式, 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和能源等资源,实现了畜 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案例
总结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要 途径之一。
详细描述
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中,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开发秸秆生物质能源、加强秸秆收贮体系建设等方式 ,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肥料、燃料等资源,提高了秸秆 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废弃物、农药、化肥等物质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逐渐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大量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导致土壤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农田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降雨和灌溉水一起渗入地下水,形成农田地下水污染。
而地下水又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平原农田的主要水源,其污染对农业生产和人民饮用水安全产生威胁。
3. 表面水体污染:农田中的农药和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径流等途径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1.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建立农业污染物排放和使用的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农药、化肥等进行限制和淘汰。
鼓励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化肥和农药利用率。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发: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投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的动态变化,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农田排水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减少排放污染物的量,并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健全农业环保政策法规:完善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监管,对违法排放和不当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行为进行处罚。
加大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采取农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
4.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农田管理,推广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农田排水和径流中的农业污染物输入。
加强农田保护区建设,设立农户示范区,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术培训。
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协调与合作:加强农业生产、环保、农业科研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控制途径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目前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产生原因,并着重介绍生态修复方法和新技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人工湿地技术、STCC技术随着集约化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不断深入与进步,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探讨其来源,并提出相关控制途径和修复措施。
1.面源污染概述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可分为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其中,面源污染是指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雨或融雪冲刷的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对面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义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
“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较点源低,但由于面源污染面积范围较大,其造成的污染往往较为严重。
其中,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性,实践中的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土壤侵蚀、农田农药化肥流失、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比较严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t,总磷为28.47万t,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
调查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即将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同时,在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氮肥用量大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区域,而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3.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1)种植业污染: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
化肥污染是在农业生产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
研究表明,氮肥的利用率为30%~40%,磷肥的利用率仅10%~15%,钾肥的利用率为40%~60%。
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我国农药年产量50万t,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施用农药中杀虫杀螨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
当前农药施用品种较多、乱、杂,约有30个品种。
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
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覆膜5年的农田农膜残留量可达78kg/hm2。
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
农膜属于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
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还会对农产品带来危害,危害人类健康。
2)畜禽养殖业污染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开展的23个省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9.0亿t,为同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2.4倍,而且畜禽粪便COD排放已达7118万t,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
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大肠杆菌、寄生虫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进入江河湖泊,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3)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污染我国每年有6.5亿t秸秆,约有2/3被无谓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
2000年我国农业源排放甲烷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氧化亚氮占90%以上。
大部分秸秆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
农作物秸秆两大面广,焚烧和废弃率高,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者抛弃于河沟渠或道路两侧,污染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污染我国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利用率极低,大部分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放,特别是塑料袋、农药包装袋等有害垃圾大多随意堆放,不仅占去了大片可耕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三废”也不容忽视。
不少企业在产品加工过程中讲产生的污水未经达标处理就直接排放,有的随意堆放加工废弃物如笋壳、果壳、果渣等。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如镉、铅、汞等对水体的污染严重。
污水灌溉农田又使土壤受到污染,并进一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4.流域面源污染的生态工程防治措施由于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修复时间较段;就地处理操作简单,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少;较少的修复资金,一般只为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的30%到50%;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等优点,生态修复技术是未来水体修复的重点发展趋势。
1)截纳控制技术截纳控制技术类似一种缓冲带技术,是利用地表植物的吸收、固定、阻截、渗滤作用来减少N、P、有机物质的流失,这种技术要求不高,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截纳率也不是太高。
截纳技术在小范围、因降雨事件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苗圃、景园地段的面源污染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炉渣一壤土植物渗滤系统不仅具有高的截纳容量,而且还有较强的吸收N、P能力,如果是经济植物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2)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氮的去除原理:硝化、反硝化。
其中分为两个区:(1)植物根区:好氧小区,进行氨氮的硝化过程(2)远离植物根区:硝态氮缺氧环境,进行反硝化过程,氮以气体形式去除。
人工湿地磷的去除原理:(1)植物和藻类吸收(2)沉淀作用:需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3)湿地基地材料吸收。
人工湿地有机物的去除原理:(1)难溶性有机物:沉淀、过滤(2)可溶性有机物:植物根系吸附、吸收、降解。
人工湿地的类型:一般来说:湿地生态系统对TN、TP、TDN、TDP、的去除率分别是60%、50%、40%、20%,对面源污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技术不仅在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由于工程具有投资少,效益好,运行管理方便以及抗面源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是我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重污染农业区污染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
3)氧化塘技术氧化塘是最简单易行的氮磷污染处理措施,易于推广可以用天然池塘,也可以用人工修造的浅水池塘,塘深约0.5~1.5m。
农田排水或径流水进入氧化塘后,固体物沉于池底,有机物进行兼氧分解,产生沼气、二氧化碳和氨,前者散入空气中,后者溶于水中。
溶于水中或悬浮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和兼氧分解,放出二氧化氮和氨,供藻类营养。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放氧,为微生物利用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经过上述一系列作用,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在我国氧化塘技术应用于农田氮磷污染的防治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4)土壤改良剂技术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作为土壤结构改良剂很早就被人发现,目前应用于农田氮磷污染水土保持领域也渐渐成为一个热点,发现采用高分子作为土壤改良剂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强土壤中团聚体的水稳定性,特别是PAM,他/她不但能有效的维护土壤团聚体的结构,而且能形成新的团聚体,PAM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黏絮作用有效的缓解了雨滴对土壤表面的打击并抑制了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化学分解,抑制了结皮的形成,从而可以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降低地表径流。
在我国,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研究实验阶段,因其价格及环境危害(PAM 中的少量丙烯酸氮体AMD是一种神经毒素)等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新技术的使用STCC技术:1)核心技术介绍:“STCC污水处理及深度净化技术”是模仿“土壤处理净化污水”的原理,在日本“四万十川方式”的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采用本地天然材料和废弃材料,研发出具有自净功能的“不饱和炭”、“脱氮材料”和“除磷材料”等多种介质的填料,组成复合填料床。
通过特殊的曝气系统在填料床中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交替的环境,达到脱氮和除磷的目的。
处理城镇污水后的出水优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可以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新型材料介绍---不饱和炭不饱和炭填料是由天然材料木炭和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结合加工成的,不饱和炭不仅有很好的硬度,不易破碎,且与微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
电子显微镜研究确认,壳聚糖可在木炭表面形成薄膜,这个表面光滑的膜有利于微生物进入木炭的毛细血管,形成优势菌群,大大提高净化污水的能力。
不饱和炭粒径10mm左右,比表面积100m2/g,总孔体积0.281ml/g。
由于这种填料的大比表面积,给生物栖息提供了巨大空间,使大量的微生物得以附着,可以维持很高的生物量。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填料的高孔隙率和生物膜的立体结构,可使污水较方便地进入填料孔隙内部进行代谢作用并净化污水,同是也使得正常脱落的生物膜较为容易地从填料中随水溢出,大大减少了填料堵塞的可能,提高了使用寿命,预计可超过10年。
3)特点:先端的生物净化技术,成熟的处理工艺,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
适合于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深度净化,河流水质治理,湖泊水质治理及环境水体修复。
处理范围广,从高浓度负荷污水到低浓度负荷污水都可进行处理。
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效率高,出水可以达到景观回用水的要求。
采用模块式组合结构,可以根据处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同步建设,减少初期的投资建设费用。
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减少下水管道的铺设费用。
运行管理简易,采用无人职守,减少维持管理成本。
产污泥量少,没有噪音臭气等二次污染。
单体设施外型与周围景观相融合协调。
同时具有安全,高效,稳定,经济,生态,景观六大特点。
4)高效:1、采用污水“自培菌功能”,无需引入外来菌种,保证了“本土菌”强劲的自我繁殖生存能力、自我修复能力。
2、独特的“不饱和炭”、“脱氮材料”和“除磷材料”这三种净化材料创造了“微生物的极曝效应”,大大提高了污水净化效率。
5)生态1、污水“自培菌”避免了外加菌种带来的受纳水体生物变异,有利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
2、不投加任何药剂(消毒除外),出水生物活性高。
3、全封闭式运行,没有臭气和噪声的二次污染。
6)应用实例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镇污水处理应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红霞村(日处理能力1000吨)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 标准。
综上可见,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刻不容缓,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