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doc

合集下载

《当我死时》教案新部编本 北师大版

《当我死时》教案新部编本 北师大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当我死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选择朗读、比较、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5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课题: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2.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第一篇:《当我死时》教案范文《当我死时》教案语文组:彭忠德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三、学情分析诗歌是高度浓缩简洁的文学,再加之很多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情怀,故不能够正确理解诗歌。

同时,也加深了教者教授的难度。

本诗侧重于通过朗读来促进文本情感的把握和体味。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朗读,借助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哀愁沉重的氛围。

)播放诗歌朗读,让学生回答朗读内容(即《乡愁》),随后让学生简要品析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并由此进入诗人余光中的介绍。

二、课前检测1、诗人余光中简介(借助学法)余光中,1928年生,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集:《钟乳石》《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擅长写思国怀乡的作品,是海外游子的代言人。

因所作《乡愁》家喻户晓,故而有“乡愁诗人”之称。

2、初读诗歌,识记文中生字词。

头颅坦然安魂曲滔滔瞭望未餍饕餮鹧鸪三、朗读诗歌(自由读)1、再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流利、有节奏朗读。

2、听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与停顿;体会情感与思想。

3、再读诗歌要求:正确、有节奏、有感情。

四、品析诗歌1、找出文中有过渡作用的两行诗句,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2、划分层次,体会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当我死时—满足地想):安眠之乐第二部分(从前………—代替回乡):思念之苦①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文中如何体现?明确:“望透黑夜”体现诗人思念之切;“十七年未餍”体现诗人思念时间之长;“饕餮地图”体现诗人对祖国思念之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10分钟)
1.请大家阅读另一首待定的诗歌,并将其与《当我死时》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诗歌在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
2.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探究,并准备分享你们的发现。
3.各组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
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你们在比较探究中发现的异同点,并尝试解释这些异同点的意义。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并背诵《当我死时》这首诗歌,分析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2.阅读并分析另一首待定的诗歌,理解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3.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的深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本单元的两首诗歌分别是《当我死时》和另一首待定的诗歌。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复杂情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性问题进行辅助。
(2)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点难以把握,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3)比较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学生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可能难以找到两首诗歌的共性和差异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供有效的比较角度。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当我死时》教案鄢陵县马栏镇第四初级中学杨红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强伟大。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关于作者: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歌。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

3《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案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黄河颂》歌曲,学生欣赏。

最好能有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以学生对几首歌的感悟为话题引入课堂。

自由发言,以爱国方面为主。

二、走近作者: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走近文本:以诗歌朗诵训练为主: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

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阶段评价:1、小组互评、大组评价、老师评价。

2、选出比较优秀的阅读进行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1、作者介绍。

2、个别学生背诵。

二、解析《当我死时》,齐诵。

思考下列问题: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明确:满足的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一.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瞭望liào 餍yàn 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 gū屏障p íng气魄pò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 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ó羡慕xiàn简陋lòu 铆mǎo 偌大ruò惬意qiè戛然jiá蓦地mò哼唱hēng 摇曳yè潸然shān 浸淫j ìn yín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

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

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 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_2112

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_2112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是一首现代诗,主要是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怀念。

“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活,意想独特,构思巧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2、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用诗人的“乡愁”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读诗的方法:三步读: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

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

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听读诗歌: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四、初读诗歌:1、注意读好断句,积累字词(见课件)。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

五、再读诗歌: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

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③诗中有两行起过渡作用,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六、诵读诗歌: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由老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师生共同欣赏引出本文作者二.走近作者1.点名介绍余光中2.教师做补充(课件展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四.走进诗歌师朗读:“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当我死时,愿望是什么?生: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板书:葬我)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庞大的身躯,能够躺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里的长江黄河是自然地理现象吗?生低声讨论:不是,这里指的是祖国。

师:指的是祖国,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象征的手法。

师朗读:“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我愿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祖国的呼吸。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师:美是什么词?生:形容词师:那母亲呢?生:名词。

(沉默片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师:这里用母亲形容的是什么?生:祖国师:如果让你换一个形容词来代替“母亲“,哪个词合适?生:慈爱、仁爱、温柔。

师: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什么?生:对母亲的赞美。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生:抒情的,热爱的,赞美的。

师朗读:“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这里作者由睡觉联想到安魂曲,那“安魂曲”实际上指的是?生:长江、黄河的滔滔水声。

师:是的,安魂曲指的是长江、黄河的涛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汇报成果。
质疑、解疑。
独立练习。
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2.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屏幕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补充强调要点,与学生互通有无。
解说题目,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打好 感情基础。
用练习册检 测预习
指导朗读
指导有困难的后进生,理清文章脉络,自主思考问题实质
提出问题并提示、
感知、 明确
看屏幕,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展示资料,齐读“走近作者”。
理解题目内涵,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用资料了解作者
自读自悟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问题。
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二人合作学习,交流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听朗读,要求:
(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3.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检查先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
头颅(lú)未餍(yàn)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gū)
(2 )课文品读。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 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 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七、当堂训练:朗读背诵全文
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例句,引导学生归类举例,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 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人物细节所折射出的特点 。
补充更正并板书。
点拨、明确。
督导检测。
先自主学习:动嘴动笔,动脑思考,然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老师板示的问题。
根据老师的提示,在自己勾画的句段中寻 求最符合问题的答案,品味细节。
人人动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三人评价补充后。
课题
当我死时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 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
选择
朗读、比较、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