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论证思路。

3. 精讲课文:2) 讲解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3) 结合实际写作,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板书设计1. 文章中心论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修辞手法: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手法。

3. 实践应用:修改作文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1) 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2) 学习心得。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4. 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词语选用、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5篇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5篇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5篇《咬文嚼字》教案1一、教学三维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教案1导学新概念: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相互连接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学校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育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力气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力气。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

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

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

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

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取显得尤为重要。

在指导同学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取。

当然我们借鉴吸取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取的是有用的东西。

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同学各抒己见)老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的情感表达。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白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同学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关怀同学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品尝评价: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热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奇异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接受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同学仔细品尝,做出评价。

借鉴吸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老师可引导同学召开专题争辩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取借鉴哪些。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3优秀教案(2024)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3优秀教案(2024)
作文评价与修改
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和自改,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
17
口语表达能力锻炼
朗读训练
选取优美文章或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语感 。
演讲指导
教授学生演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开场白、结尾、肢体 语言等,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口语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如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和思维能力。
设计语言表达练习题目,如仿写、扩写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拓展练习
设计思维拓展练习题目,如文章续写、观 点阐述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2024/1/28
04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15
阅读能力培养
2024/1/28
精读训练
通过选取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质量。
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细读和语境分析。
0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024/1/28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文学观,增强对中华
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提高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成语、修辞手法等语言 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
养。
8
教学方法探讨
01
02
03
问题导入法
通过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探究欲望。
2024/1/28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咬文嚼字》语文教案1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三篇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三篇

【导语】咬⽂嚼字”是⼀个成语,它⼀般被当作贬义词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来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但在朱光潜先⽣的这篇⽂章⾥,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章或写作时,要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实际上,我们学习语⽂,就需要这种“咬⽂嚼字”的精神。

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些好的⽂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质兼美的好⽂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设计 1、使⽤教材:⼈教版⾼中《语⽂》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嚼字》 2、教学⽬标: (1)知识与能⼒:理解⽂章内容,掌握⽂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法:布置学⽣在课前预习课⽂,理解⽂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学习过程中“咬⽂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章是朱光潜先⽣的⼀篇随笔,同时也是⼀篇短⼩精悍的议论⽂。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议论⽂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引导学⽣培养咬⽂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到⾃⼰的学习中。

6、教学⽅法:⾃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P.1课题] 2009年9⽉4⽇,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五中学调研时说“⼴⼤师⽣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为⼈梯,奋⽃当以⾝为先。

⾃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5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5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对课文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

2、能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点启示。

3、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4、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拓展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简介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属议论文范畴。但本文似乎
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主要体现在归结文章的观点上,这也是教学
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作者在得出自己观点时,先列举了郭沫若先生以
改变句式来改变意境的实例,这应重点分析。至于文中“善用联想意
义”一节交代一下便可,而对套板反应则相对要详讲,警醒学生在平
时写作中也要警惕套板反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l 课时安排:1课

教学流程:
导语设计: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这也是我们现在读书所倡导的方法。可是朱光潜先生却偏偏说读书需
要咬文嚼字。这样“逆天下之大不韪”,到底是何道理?我们还是赶紧
来欣赏《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看看朱先生是如何阐释的。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孟石,现代美学
家,文艺心理学家。曾在吴汝纶先生私塾读书,旧学功底很深。(补
充介绍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刘大魁、方苞、姚鼐。)
2.字音(以小黑板展示):
咬文嚼( jiǎo)字 倒涎(xián) 蕴藉(jiè )
锱(zī)铢(zhū)必较 付梓(zǐ) 岑(cén)寂
文本解读:
一、带着课后练习一的问题迅速浏览课文,了解文本的结构框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部分(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正反两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
二、赏析文本第一部分
1、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郭沫若改字的例子,让我们沿着朱先生
的思路来欣赏。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③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④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分析:⑴郭老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的
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据此,将“你
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⑵朱光潜先生认为:将句①改为句②,确是改得好,不过,“你
这”句式不仅表示坚决的判断,还通常表示一种深恶痛绝,不可用于
赞美的语句。并且,“是”在逻辑上属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
质完全不同。所以,郭老将句③改为句④并不妥。
⑶综上,郭老改字的实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就不同,思想和情
感就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第三自然段的小结“咬文嚼字,在表面
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为了全
面说明问题,朱光潜先生又列举了王若虚改句和贾岛“推敲”的事例。
2、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增减文字,意味
不同。
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3、以上三个事例说明:句式不同,字数增减及用字不同,意味
就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赏析文本第二部分
1、简析课文第六自然段。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
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
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
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由此对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进行
剖析,说明用联想义,意蕴丰富。从正面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简析课文第七自然段。
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因为联想起于习惯,而习惯好走老
路子所以人的思维一旦流于习惯,就不能创新。接着作者对“柳腰桃
面”等套语的进行评述,说明这些滥词旧语,毫无新意。这就是“套板
反应”。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
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思考就会更深入一层,文章也就有了新意,不致
落入下乘。这从反面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 总结:第二部分通过对“善用联想意义和反对套板反应”的分
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四、简析第三部分
课文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无论阅
读或写作,都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
都必须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式,咬文嚼字也是一种读
书方式。朱光潜先生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平时写作中,也必须贯彻这一
精神,以最精确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善用联想意义,避免套板反应,
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新意。
六、作业: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要求:
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题目自拟,300—500字。
七、板书设计
①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
一(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②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有密切关系 ③贾岛“推敲”(意境改变)
二(6~7)正反两面说明 ① 善用联想意义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 反对“套板反应”
三(8)总结全文: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教学反思:重视基础,求实创新,让学生能学有所获,学能致用,
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的朝这个目标
靠近。当然,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