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知识点-《咬文嚼字》赏析.doc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赏析

《咬文嚼字》赏析

美丽的思想,亲切的交流——欣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咬文嚼字》全文8段。

l—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l—5段。

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

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是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

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

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

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浅出深入”。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

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

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

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一、“咬文嚼字”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咬文嚼字”理论是指对文字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品鉴,深入剖析文字的细微之处,领悟其中的内在含义。

他认为,只有“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深层次的把握。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咬文嚼字”的方法论应该是“入微处发现伟大”,意即在微小的细节中找到伟大的意蕴。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小的文字、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品鉴,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精准。

3.意义价值“咬文嚼字”所要表达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审美和深入领悟。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水平。

二、“知识点”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知识点”理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亮点所在。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往往是在细小的“知识点”中体现。

只有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知识点”,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找到文学作品的“知识点”,从而领略到其真正的魅力。

3.意义价值“知识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者注意细节,关注点睛之笔,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批评,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三、朱光潜的文学批评风格1.重视细节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非常重视细节,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和品鉴,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2.注重全面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注重全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把握,才能全面地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是指对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辨析。

以下是一些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的知识点:
1. 音韵学知识: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了解一些音韵学知识可以帮助理解汉字的
读音规律和变化。

比如,掌握激音、闭音和韵尾等音韵学概念可以帮助辨析一些疑难
字音。

2. 字形学知识:字形学是研究字形的学科,了解一些字形学知识可以帮助认识汉字的
结构和演变规律。

比如,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不同字形的构造特点可以帮
助记忆和理解一些复杂的汉字。

3. 文字语义学知识:文字语义学是研究文字意义的学科,了解一些文字语义学知识可
以帮助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掌握形与义的关系、义与音的关系、字义的引
申等知识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字义模糊或变化多义的问题。

4. 词语搭配知识:在学习汉字时,还需要注意一些词语的搭配习惯。

比如,一些词语
的用法是固定的,习惯了某种搭配,不能随意更改。

通过积累和学习,可以了解一些
常见的词语搭配规律。

5. 活用字形和字音等知识:有些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字音和字形。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比如,一些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转换、字音上的变化等。

以上是高三语文咬文嚼字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

《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

《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咬文嚼字》写作特色赏析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

(1)思路清晰。

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说明,第一个分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说明了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第二个分论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说明了什么是“咬文嚼字”,或者“咬文嚼字”的本质是什么;第三个分论点是“字的难处在意义(主要指“联想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必须防止“套板反应”产生的流弊,说明了怎样“咬文嚼字”。

最后归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2)举例精当。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

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3)见解新颖。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可以说本文正是作者突破“套板反应”,推陈翻新的'典范。

首先题目就是创新,“咬文嚼字”向来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作者却借用过来赋予崭新的意义,说明自己的文学主张。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

咬文嚼字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

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第五段,强调“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作者对“推敲”这个典故,进行了细密准确的分析,最后,作者极有分寸地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

”道理很简单,“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意义包括“直指的”和“联想的”,前者“明显而确实”,后者因“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变化莫测”。

“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是因为“联想的意义却难用”难用在它的“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说的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本段是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先说联想起于习惯,一些“做诗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于套语滥调,深陷陈腐的“套板反应”,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习惯力量”无孔不入,形成文学创作的桎梏。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背景:《咬文嚼字》主要是想告诉别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生字词整理:【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 )厌恶、痛恨到极点。

【逻辑】:(luo ji )【锱铢必较】:zī zhǚ bì jiòo 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较: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斟酌】:(zhen zhuo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 )形容枯燥乏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鲁莽】:(lu mang )【清沁肺腑】:(qing qin fei fu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

其实,在学习生物时也要注重“咬文嚼字”,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时要“咬文嚼字”1.1“咬文嚼字”能挖掘出隐含的关键如:“……在没有授粉的茄匣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够发育成果实。

只是因为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形成种子,这样的果实就是无籽果实……”上述叙述的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无籽果实的原理。

如果“咬文嚼字”地仔细推敲,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实验的操作及其原理:要确保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果实“无籽”,关键在于必须保证雌蕊不被授粉,方法是去掉雄蕊(两性花)和遮罩(单性花)。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咬文嚼字
一、关于课文
《咬文嚼字》一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咀嚼,都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本着这个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写作素材
(1)郭沫若听进演员的意见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可见一个名家的谦逊。

(2)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推敲”的典故。

可见贾岛之专心致志,可见韩愈之宽宏大量。

可见二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之情。

(4)王安石改诗句的故事。

(5)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

(6)朱光潜:一生都在奋斗中前进。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批判中,朱光潜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竟然主动解剖自己,批判了自己原有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同时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学理上的辩护。

在这以后,他仍不断的批判自己,在批判中进步,提出新的观点与新的问题,为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要敢于自我批判。

人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步的。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知识点-《咬文嚼字》赏析
高三语文知识点-《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
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

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
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