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字和拼音

yìwùj iào yùkâc hãnɡb iāo z hǔn s híyàn jiào kēs h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yǔ wãn语文wǔ nián jí xià câ五年级下册yī、 cǎo yuán一、草原xuàn lââ yátǎn xuàn lâ yín yū jīn tímào jū xiū sâ jiāo piān yáâr 、 sī chïu zhī lù二、丝绸之路chùāo rïnɡ xún tuïbǐ mào zhī huànsān 、 bái yánɡ三、白杨xī sǎn fǔ shào jiānɡ xiànsì、 bǎ tiě lù xiū dào lā sà qù四、把铁路修道拉萨去yāo ráo xiâ záo wēi ã mãizhēnɡ nínɡ chěnɡ chě xīn xiào qǐnɡāo ɡē lǜ tǎn rïu měi xuàn rǎn ɡōu lâdī yín qí lì huí wâi sǎ tuō yū huí jí chímǎ tí lǐ mào jū shù xiū sâ shuāi jiāotiān yá qīnɡ xī chā zuǐ fēn biàn fǔ mōjiâ shào xīn jiānɡ xiàn rù râ hū hūyī bìqiān lǐ cuì sâ yù liújīn piāo dài wǔ hún huánɡ yī tǐɡǔ pǔ diǎn yǎ chù lì rïnɡ zhuānɡ shǒu hîu tuï niǎo bǐ shǒu shānɡ mào zhī má yāo ráojī xiâ kāi záo wēi ã mãi tǐ zhēnɡ nínɡchěnɡ xiōnɡ sī chě xiào lǜɡuàn tōnɡxià mǎ wēi jīnɡ shãn bǎo mǎn měi lún měi huànyín zhuānɡ sùɡuǒ yán zhân yǐ dài shǐ liào bù jíbēi shuǐ chē xīn fâi qǐn wànɡ shílànɡ táo shā浪淘沙zuî zhě: tánɡ liú yǔ xī作者:唐刘禹锡jiǔqǔhuánɡ hãwàn lǐ shā,lànɡ táo fēnɡ bîzìtiān y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

地位
数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 洁、抽象著称。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是“数学的皇 后”,由此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
性质
数的整除性理论是数论最基本的理论,对于任意整数a、b,都存在 整数n、r,使b=na+r(其中r﹤a),当r=0时,我们就说b能被a整除(或a 能整除b),此时b=na。本单元所有概念都是建立在数的整除性的基 础之上的。
教学目标
P20~2 2页练 习三 1~10题
2.不再正式教学 质 数 “分解质因 和 数”,只作为 合 数 阅读性材料进 行介绍。
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 数四则运算)。本单元在 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 p23页及做一做) 索整数的性质。
找100以内的质数
P25~2 6页练 习四 1~5题
过去:用b÷a=n表示b能被a整除, b÷n=a表示b能被n整除。 现在:用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 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 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 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a×b=c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 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 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 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 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 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 “倍”的联系与区别。
(1)求法:用该数乘任意非0 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 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 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2结合起来,提供了2、5、 3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5、3 倍数的特征做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 有最大的倍数。 (2)倍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2和“做一 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 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 的思路。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1课时因数、倍数教学内容: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1—4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的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1、一张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看过或听过“韩信点兵”的故事吗?教师讲述故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一次,韩信带兵1500名与楚军交战。
苦战一场,楚军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也整兵返回大本营。
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追来。
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已十分疲惫,顿时队伍大哗。
韩信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
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军不足五百,我众敌寡,定能败敌。
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认为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
于是士气大振。
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师:韩信厉害不?“韩信点兵”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点名”---数数,这里面可有大学问呢!想探究吗?(想)这节课我们将随着韩信点兵的故事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倍数与因数。
(板书课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揭示自然数的概念。
在以前的学习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因数或倍数这两个词儿吗?(生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因数与在乘法算式中见过的因数可有区别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乘号前后两个数在算式中的名称,而今天要认识的因数是指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什么样的数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呢?看!这里有一群数,(板书:0和1、2、3、4、5……)平时咱们都叫它们什么数来着?(整数)。
(完整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编写人员:一、课程目标1、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50个生字;并理解与积累一定量的词语。
2、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3、继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的读书方法。
4、阅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本册思想感情的熏陶上,重在感受西部的民风民俗,感受童年的幸福快乐,感受平凡人的不平凡事,积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了解多种文体,感受语言的魅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读写结合,运用从课文学到的表达方法。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习作书写做到,行款整齐,规范、整洁。
6、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人说话能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简要转述;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表达意思清楚,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7、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内容安排与课时:三、课程实施(一)教学前的准备1、阅读“课标”,重点领会第三年段目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
2、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洞悉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特点,把握编写编写意图,梳理归类知识,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3、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习惯等情况。
4、了解相关教学资源。
(二)教学实施1、以生为本,敢于放手,凸现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https://img.taocdn.com/s3/m/6f77f6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9.png)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大桥小学余丽一、学生特点:“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用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六、设计理念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2.真正的数学,正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而几何,更是数学美之精华,它用直观的美学形象将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简单美,奇异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并将它们延伸到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3.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七、教学过程:(一)“认识物体占空间”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语文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及课文插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插图及板书设计编辑陈继荣第一组课文:走进西部1、草原(老舍)【课文插图】【板书设计】2*丝绸之路(段万翰等编着的《世界五千年》)【课文插图】【板书设计】3、白杨(袁鹰)【课文插图】板书设计二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根据张建魁的《触摸风火山》和青藏铁路网《青藏铁路走过的地方》等文章改编)【课文插图】【小资料】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市,途经、、,翻越,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拉萨。
全长1956千米,是重要的,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板书设计】第二组课文永远的童年5、古诗词三首【课文插图】牧童[唐]吕岩【古诗理解】1、作者简介:,一名,字洞宾,唐末、五代着名道士,号,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活动于关中等地。
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2、词句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2]3、白话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课文插图】【古诗理解】1、作者简介(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南宋杰出诗人。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与、、齐名,称。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这套教材的各册都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XX年9月开始陆续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
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研究与编写,仍然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数和倍数》课件

课前小研究3:(2)怎样找一个数的倍 数?
2的倍数有:2,4,6,… 3的倍数有:3,6,9,12,15,… 5的倍数有:5,10,15,20,25,…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 数?
看哪些非0自然数除以这个数商是整 数且没有余数,这些数就是这个数的 倍数。
用这个数依次与非0自然数相乘,所 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数学 下册
因数和倍数
课前小研究1:(1)计算下面各题。
12÷2= 6 19÷7≈ 2.71 20÷10= 2
8÷3= 2.6 9÷5= 1.8 21÷21= 1
这道题请你保留两位小数。
30÷6= 5 26÷8= 3.25 63÷9= 7
课前小研究1:(2)
12÷2= 6 8÷3= 2.6 20÷10= 2
第一类 12÷2=6 21÷21=1 20÷10=2 63÷9=7 30÷6=5
63÷9=7,63是9和7的倍数, 9和7是63的因数。
30÷6=5,30是6和5的倍 数,6和5是30的因数。
课前小研究1:(4)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类 12÷2=6 21÷21=1 20÷10=2 63÷9=7 30÷6=5 对,因数与倍数是你相发互现依了存什的么。?
18的因数
1,2,_3_, _6_,_9_,_18_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像36÷6=6这样除数和商 都是6,只写一个。
30÷1=30 30÷2=15 30÷3=10
30÷5=6 30的因数有:1,2,3,5,6,
10,15,30。
36÷1=36 36÷2=18 36÷3=12 36÷4=9 36÷6=6 36的因数有:1,2,3,4,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 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 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 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 不了台!”
蔺相如是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仅靠一张嘴吗?
学习任务:阅读前两个故事,想 一想,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不仅 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又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 大局、宽容大度)
文中的廉颇有什 么特点,你怎么看呢?
(骁勇善战、居功自傲、 妒忌心强、知错就改)
想一想,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
朵里,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两人见面 以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看着 图片,展开想象,写下来,一起分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这是一个流传了 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 上光彩不灭的佳 话。
“将”指_______
“相”指_______
“和”的意思是 ________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将”指_廉颇
“相”指_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 ______和好__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小小书屋
• 《史记》是一部贯 穿古今的通史,从传 说中的黄帝开始,一 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 年,叙述了我国三千 年左右的历史。据司 马迁说,全书有本纪 十二篇,表十篇,书 八篇,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共一百 三十篇。全书共五十 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 。
“将”指_廉颇
“相”指_蔺相如
“和”的意思是 ________
从“和”字可以 推想出什么?
蔺相如:战国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 “和氏璧”,宦官缪贤推 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 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 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 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 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 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 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 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 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 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 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 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同学们,再想想,蔺相 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
他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 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 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 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 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 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学习建议: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 词体会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
友情提醒: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 语言、动作来体会他的特点。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 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 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 璧送回来。那时候秦王理屈,就没有 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 所以把和氏璧拿 了回来。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 袋和璧就一块儿 撞碎在这柱 子上!”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 所以把和氏璧拿 了回来。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 袋和璧就一块儿 撞碎在这柱子 上!”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 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 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 想。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 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 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廉颇:战国末期赵
国的名将,曾率兵讨伐齐 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 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 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 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 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 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 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 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 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 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 相国,封为信平君。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
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 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 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 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 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 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
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 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